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精选全文我在大明,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

精选全文我在大明,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

随遇而安写手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小说《我在大明,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是作者“随遇而安写手”笔下的一部​军事历史,文中的主要角色有朱厚熜黄锦,小说详细内容介绍:这其实囊括了目前大明朝朝廷主要力量。大明王朝的廷议,其实也就是这些人。包括朝议的时候,主要参加人选也就是他们这些人。早朝能够入殿的,都是四品以上官员,其他的都要站在外面。人数不少。朱厚熜也是第一次真正的和掌握目前大明朝权力的这些人见面。不过第一次见面,还不怎么认识这些人,朱厚熜手上就拿到了一大堆的奏章。这可不是庆贺朱厚熜登基的奏......

主角:朱厚熜黄锦   更新:2024-02-18 21:2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厚熜黄锦的现代都市小说《精选全文我在大明,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由网络作家“随遇而安写手”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我在大明,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是作者“随遇而安写手”笔下的一部​军事历史,文中的主要角色有朱厚熜黄锦,小说详细内容介绍:这其实囊括了目前大明朝朝廷主要力量。大明王朝的廷议,其实也就是这些人。包括朝议的时候,主要参加人选也就是他们这些人。早朝能够入殿的,都是四品以上官员,其他的都要站在外面。人数不少。朱厚熜也是第一次真正的和掌握目前大明朝权力的这些人见面。不过第一次见面,还不怎么认识这些人,朱厚熜手上就拿到了一大堆的奏章。这可不是庆贺朱厚熜登基的奏......

《精选全文我在大明,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精彩片段


朱厚熜登基第三天,朱厚熜在武英殿见更多的朝臣。

这一次来的朝臣,有内阁阁臣、有六部尚书和六部侍郎、督察院左右都御史和督察院佥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以及小九卿,加上科道官员都聚集一堂。

这其实囊括了目前大明朝朝廷主要力量。

大明王朝的廷议,其实也就是这些人。包括朝议的时候,主要参加人选也就是他们这些人。早朝能够入殿的,都是四品以上官员,其他的都要站在外面。

人数不少。

朱厚熜也是第一次真正的和掌握目前大明朝权力的这些人见面。不过第一次见面,还不怎么认识这些人,朱厚熜手上就拿到了一大堆的奏章。

这可不是庆贺朱厚熜登基的奏章。

一个个都是建议朱厚熜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和袁宗皋一样,都是关于政务的问题。朱厚熜不表态,因为这么多奏章也不是说一下就能够看完的。

除了奏章,还有一大堆直接弹劾的。

弹劾谁?

宦官。

关于打击宦官,杨廷和是绝对不会罢休的。只不过杨廷和明白,自己作为内阁首辅,不应该直接和朱厚熜对峙。没有皇帝支持的首辅,权力立马下降一半。

因为明朝官制当中,内阁期初就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对于六部是没有管辖权的,六部都是直接面对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内阁主要是提出建议,皇帝采纳了,那么你的建议是有效的。皇帝不采纳,你的建议就是屁,谁都不会关心。虽然后来内阁权力大增,但也不是六部的直接上司。

六部都是有权利直接和皇帝对话的,并不需要经过内阁。因此一旦皇帝对于内阁首辅不满,那么皇帝就可以直接和六部尚书议事,不需要听内阁的建议。六部尚书也不会把不受皇帝信任的首辅放在眼里。当六部不听首辅的话,皇帝不听首辅建议的时候,这样的首辅就只能是等着辞职。

朱厚熜年轻,而且还是藩王继位。但就算是如此,现在的朱厚熜也是皇帝。别看登基不过三天,但皇位已经非常稳固。该掌握的权力都已经拿下。

跟着朱厚熜进京的那些人,都已经是加官进爵,在重要位置上。

这样的情况之下,杨廷和就选择了自己退居幕后,让其他人上来。因此一大堆的奏章,上面都是弹劾宦官,要求朱厚熜严惩正德朝的那些权阉的。

真的是气势汹汹。

不过朱厚熜都压住了,并没有表态。

朱厚熜当然也想要清理正德朝的权阉。第一是给自己从兴王府带来的内官腾地方,内廷这个地方让自己人负责才会让朱厚熜彻底放心。第二个是把这些有钱的权阉抄家。真要是处理这些权阉,估计几百万两是有的。这些权阉搜刮的钱,不比大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少。

而且这些权阉下面还有他们的家奴,还有权阉的家人封爵的很多,都解决了不知道可以省下多少钱。

但不是现在。

杨廷和这么强势,反而让朱厚熜犹豫。现在杨廷和有宦官这个目标,所以注意力都在宦官身上。如果没有了这些宦官呢?朱厚熜也不想和杨廷和直接对峙。

所以朱厚熜就装傻。

“皇上,臣有本奏。”

“讲。”

终于袁宗皋站了起来。

现在这个时候就是需要袁宗皋的时候。袁宗皋拿出了昨晚的奏章,当面开始说了起来。朱厚熜把其他人的奏章压了下来,却对于袁宗皋的奏章很是重视。

让大家直接进行讨论。

“杨阁老,经筵有什么用?”

等大家讨论之后,朱厚熜问了杨廷和。

杨廷和不认为朱厚熜如此提问,有什么问题。因为朱厚熜是藩王继位,没有接受到过正规的储君教育。明朝的那些储君,从小就会接受储君教育。给那些储君讲课的都是朝廷重臣,或者是学富五车的大学者。但朱厚熜不一样,就是一个藩王世子,完全不需要接受这样的教育。

因此听说过经筵,但不清楚经筵是有可能的。

“皇上,经筵乃发挥经传的精义,以古为鉴。经筵一日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日之进;一月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月之进。经筵讲学,正人主开广心思,耸励精神。也可以让君王了解古之君王得失,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

“那么经筵主要讲什么?”

“四书五经,也会讲史。”

朱厚熜想了想道:“那就恢复经筵日讲。朕每天早晨在武英殿处理政务之后,就在文华殿接受经筵日讲。至于开经筵大典,朕也同意。杨阁老,经筵之事具体哪个部门负责?”

“礼部负责。”

“礼部?礼部王侍郎。”

“臣在。”

礼部左侍郎王瓒走了出来。

朱厚熜很不喜欢现在的礼部尚书毛澄,不是因为毛澄这个人有问题。而是毛澄作为礼部尚书对于杨廷和是亦步亦趋,杨廷和要什么,他就干什么。这样把朱厚熜这个皇帝放在哪里?

礼部虽然不是六部最有权力的部门,但也是六部最尊贵的部门。

毛澄作为礼部尚书,应该是成为维护礼仪的大佬,而不是成为杨廷和的跟屁虫。在行殿的时候,毛澄为首的礼部给自己下马威,朱厚熜可是一直记得的。朱厚熜要让毛澄,也要让杨廷和知道,自己才是皇帝。

所以陈平叫了王瓒。

王瓒此人有意思,因为此人是历史上嘉靖大礼仪的第一个炮灰,而且是级别最高的炮灰。结果是嘉靖大礼仪获得胜利之后,那些给嘉靖摇旗呐喊的小人物都成为了嘉靖朝重臣,甚至都进入了内阁。张璁更是成为了内阁首辅,一度主导过嘉靖新政。而第一个声援嘉靖的王瓒,作为礼部左侍郎却成为炮灰,没有等到嘉靖获得胜利,就在南京病死了。

虽然现实没有发生,但对于此人朱厚熜真的是报以很大的歉意的。

礼部左侍郎,有段时间还总览礼部事物,也算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大官。而且嘉靖大礼仪的时候,支持嘉靖的官员当中,王瓒是最早的,也是级别最高的。可惜因为支持嘉靖,被杨廷和贬到了南京。要不然以王瓒的资历,嘉靖大礼仪获胜之后,远比张璁他们更有资格进入内阁。到了南京之后,心情郁闷,最后是憋屈而死。

“这样,经筵之事就交给王侍郎全权负责。等朝会结束之后,给朕好好讲讲经筵的内容和程序。”

“臣遵旨。”

王瓒大喜。

本来经筵之事,早年都是内阁大学士亲自负责。就如最有名的“三杨”,他们都是亲自负责皇帝的经筵事物。只不过后来的明朝皇帝越来越懒,到了正德皇帝的时候,正德皇帝更是贪玩。对于经筵就更加不重视,所以经筵就荒废已久。现在朱厚熜刚刚登基,这些大臣立马是要求朱厚熜恢复经筵。

能够负责经筵事物,这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也是增加资历的事情。

倒是其他的一些大臣,看毛澄的眼光是怪怪的。因为这个事情,就算不是内阁阁臣负责,也应该是礼部尚书负责。但朱厚熜直接点名让王瓒负责,这是朱厚熜对于毛澄不满的信号。

在大明朝,皇帝不满的内阁阁臣、六部尚书,那可就难熬了。

不过毛澄倒是涵养十足。

丝毫看不出任何情绪的变化。

“杨大人,杨慎现在何处?”

“皇上,犬子目前是翰林院修撰。”

“他好像是状元出身。”

“犬子是正德六年的状元。”

“正德六年,那么到现在已经是十年,怎么还是翰林院修撰?”

朱厚熜的确是比较疑惑。

杨慎这可是大名鼎鼎的才子,而且是少年才子。要不是出现了意外,早在正德三年的时候,杨慎就应该是状元。不过正德六年的状元,也一点都不晚。因为当时的杨慎也不过是虚岁24岁,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来说,都是非常年轻的状元。

状元入仕就是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十年过去了,以杨廷和在正德朝的权势,怎么还在翰林院修撰的位置上。杨廷和不照顾,翰林院那些人看在杨廷和的面子上,稍微提拔一下,现在的杨慎都不应该还只是从六品的小官。不要说是从六品,就算是正五品也一点都不意外。可是杨慎竟然还是从六品。

“犬子在正德十二年,因病告假,辞官归里。刚刚回到翰林院不久。”

杨廷和解释一下。

不过朱厚熜心中还是颇为意外。甭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杨慎还是从六品,的确是不应该。杨慎是杨廷和的嫡长子,而且杨慎才子的名气,加上杨廷和的权势,让杨慎升官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也不知道是杨慎不在意功名利禄,还是杨廷和真的是铁面无私。

“可惜了。朕在安陆的时候,就听说过杨慎才子的大名。王侍郎,经筵日讲把杨慎加上吧。我想听听这位才子讲课。”

“臣遵旨。”

王瓒接受命令。

杨廷和立马也是俯身道:“臣替犬子谢皇上。”

本来要给皇上讲课,那么最少应该是翰林院侍读、侍讲。但朱厚熜却点名要一个翰林院修撰杨慎讲课。

“袁尚书提议召回先朝旧臣,朕看了也很是赞成。国家治安在培养士气,培养士气在辨别忠邪,忠臣蒙尘,闭门在家,乃是朕的损失,是朝廷的损失,也是天下万民的损失。朕决定赦免因忠直谏诤及守正被害、去任、降调、充军为民等项,及因为进言忤旨、自陈致仕、养病等官员。吏部对于这些官员进行分辨,附和条件的一律官复原职。召回目前赋闲在家的先朝重臣,官复原职,回朝辅佐朕。”

“皇上圣明。”

这是文官一直想要的东西。

正德朝被罢的官员太多。现在的文官,那都是靠着同乡、同窗、同年,以及家族、师生为名义,经营了密密麻麻的关系。正德朝权阉横行,正德皇帝又是一个喜欢自由自在的人,因此贬斥了不少文官。

他们一直想要平反这些文官。

所以朱厚熜继位诏书上,就有这些内容。现在朱厚熜终于答应这个,这是文官一个巨大的胜利。虽然朱厚熜一直没开口答应惩罚正德朝的权阉,但光是这个他们已经是很高兴。

“此事交给吏部,尽快的拟一份名单交上来。”

“臣领命。”

朱厚熜才没有心情,为那么多的文官平反。有他们没他们朝政都能够运转,起复他们也不见得会让朝廷效率增高。朱厚熜只是要增强吏部的实力,让袁宗皋尽快的能够坐稳吏部的位置。这个事情交给吏部,可以迅速加强袁宗皋在吏部的影响力。因为很多人估计都要拜访袁宗皋,希望袁宗皋先解决他们亲戚朋友的问题。

“皇上,臣有本要奏。”


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时,言道: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后赵国果然成为山东强国,击败胡人,扩地几百里。当时之时,山东各国都重视圣贤之学,礼乐之用,以此为荣。蛮夷胡人也羡慕圣人之学,派人学习。然赵武灵王舍此而学远方之服,胡人之学,变古之道,却获得大成功。是一桩美谈。”

“也就是说,这些蛮夷之地,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任何人,无关他的身份,就算是最为粗鄙之人,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杨慎开口。

是不是真的如此,杨慎不敢肯定。

毕竟杨慎出自大家族,出自诗书传家的宦官家庭。杨慎说起来并没有真正见到过心目中那些粗鄙之人,也没有机会和这些粗鄙之人有交流。但根据杨慎读过的书来说,任何人都值得学习。

“朕也是这么认为的。”

朱厚熜点头。

道:“汉高祖刘邦曾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然汉高祖刘邦正是因为用了他们,才能够打下汉朝天下。一人智短,众人智长,汉高祖刘邦是如此,其他人更是如此。每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吾大明泱泱大国,乃天朝上国。大明文化泽被天下,影响蛮夷之地。蛮夷文化,也是深受大明文化的结果。蛮夷文化当中,包含大明文化,也是大明文化的分支。蛮夷文化虽然落后,但应该也有一些可取之处。再说蛮夷不懂文化传承,很多文化容易失传。吾大明泱泱大国,正好可以帮忙这些蛮夷,保存他们的文化。若其中有可借鉴的东西,就可以学习赵武灵王,引入到大明文化当中。”

“皇上,您是希望翰林院收集蛮夷文化,登记在案?”

“善。”

朱厚熜站起来,道:“杨师,朕希望专门培养熟悉各蛮夷文字、蛮夷文化、蛮夷礼仪的人才。这些人可以在鸿胪寺,参与接待外使、诸藩等事情。也可以参与翻译蛮夷书籍,保存蛮夷文化,让朝廷更加熟悉这些蛮夷国家。只有熟知蛮夷历史、文化、习性,乃至于蛮夷的地理,朝廷才可以从容的应对那些蛮夷。若蛮夷文化当中,有可以学习的,我们也不必忌讳。大明朝泱泱大国,这点胸襟是应该要有的。”

“皇上,永乐五年在南京开办了四夷馆,就是培养通译语言文字的。我朝目前拥有的通译人才,几乎都是四夷馆培养的。”

杨慎算是听懂了朱厚熜的意思。

不过他立马是小声的提醒一下朱厚熜,告诉朱厚熜大明已经有这样的机构。隶属于翰林院的四夷馆,那就是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

这一点杨慎很熟悉。

因为杨慎的叔叔杨廷仪早年担任过太仆寺少卿,提督四夷馆。杨慎是担心朱厚熜不知道这个事情。毕竟朱厚熜是藩王入继,对于朝廷的事情不熟悉也是情有可原。所以提醒一下朱厚熜。

“不一样。”

朱厚熜走着,杨慎跟着。

“杨师,朕希望京城成为天下中心,文化中心。朕希望朝廷对于周围蛮夷的认识,超过蛮夷自己对于自己的认识。朝廷对于蛮夷文化的理解,超过蛮夷自己的理解。他们自己没有保存的文化,我们帮他们保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明朝想要永远屹立在天下,就必须要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了解外面那些蛮夷的一切。朕想要的不仅仅是四夷馆培养的那些通译人才,朕要的是那种能够熟悉蛮夷文化,能够从蛮夷文化中找到一些对于大明有利的人才。包括了解蛮夷的地理、风俗,简而言之就是蛮夷的一切都要研究,深入的研究。朕希望他们未来甚至可以亲自去那些蛮夷国家看看,了解一下蛮夷真正的情况。他们可以成为朝廷的大使访问蛮夷,可以接待那些蛮夷的使者。朕更希望他们以后可以为朕、为内阁、为兵部出谋划策,成为朝廷外事重要的参议。未来大明朝的外事问题,应该是他们来主导。朕今天跟你说这些,是希望由杨师你来负责这个事情。”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