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畅销小说推荐无敌废皇子

畅销小说推荐无敌废皇子

朕闻上古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军事历史《无敌废皇子》,讲述主角朱高煦朱棣的爱恨纠葛,作者“朕闻上古”倾心编著中,本站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区者,为鞑靼部;居于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准噶尔盆地者,为瓦剌部。岭东地方水草比较丰美,是蒙古的谷仓,太祖朱元璋在这里设置了泰宁、福余、朵颜三个外卫,即所谓兀良哈三卫,作为唯一赖以刺探虏情的重要......

主角:朱高煦朱棣   更新:2024-06-29 03:4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高煦朱棣的现代都市小说《畅销小说推荐无敌废皇子》,由网络作家“朕闻上古”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无敌废皇子》,讲述主角朱高煦朱棣的爱恨纠葛,作者“朕闻上古”倾心编著中,本站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区者,为鞑靼部;居于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准噶尔盆地者,为瓦剌部。岭东地方水草比较丰美,是蒙古的谷仓,太祖朱元璋在这里设置了泰宁、福余、朵颜三个外卫,即所谓兀良哈三卫,作为唯一赖以刺探虏情的重要......

《畅销小说推荐无敌废皇子》精彩片段


朱高煦嘴角微微上扬,泛起了一丝坏笑。

敌视倭国的原因世人皆知,将刺杀的罪名安在他们头上,再借此机会暂停两国勘合贸易,强行逼迫足利幕府清剿海上倭寇,还沿海百姓一个太平。

至于这兀良哈三卫,就是一群养不熟的狼崽子了。

元朝亡国后,蒙古帝国却是没有灭亡。

盘踞在漠北的蒙古部落,可分为三大部。

居于兴安岭以东、洮儿河、绰儿河一带者,为兀良哈三卫部;居于鄂嫩河、克鲁伦河一带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者,为鞑靼部;居于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准噶尔盆地者,为瓦剌部。

岭东地方水草比较丰美,是蒙古的谷仓,太祖朱元璋在这里设置了泰宁、福余、朵颜三个外卫,即所谓兀良哈三卫,作为唯一赖以刺探虏情的重要

朱高煦被踹翻在地,索性就这样瘫坐在地上。

不装了!

我摊牌了!

爱咋咋地吧!

老子就是要去云南就藩!

朱棣看着眼前这混账东西,有那么一瞬间,他真想提剑砍了他。

父子二人,一个瘫软在地上低垂着脑袋,一个怒气冲冲地插着腰,气得胡须倒立,就这样诡异地对峙着。

不知过了多久,朱棣忽然一阵狂笑,笑声中充满了冷意。

“混账东西,抬起头来。”

朱高煦闻言豁然抬头,当他看清朱棣手握天子剑时,立马吓得怪叫连连。

“不是啊……爹啊,多大点事,真不至于……杀人了啊……”

眼见朱棣提着天子剑步步逼近,朱高煦吓得连连一边怪叫一边后退。

恰在此时,太子朱高炽却急忙冲了进来,死死抱着朱棣的腿,哭诉道:“爹你息怒啊爹,老二你快跪下认错啊!”

原来是小鼻涕预感到不妙,急忙命人去东宫给太子通风报信。

皇上暴怒之下,如果做出什么冲动的事情,那大明可真就乱了。

朱高煦听了大胖胖的话,非但没有跪下,反而小跑着躲到了一边。

跪下?

傻子现在才跪下!

他一剑剁了我,老子上哪儿说理去。

朱高煦就躲在远处,根本不敢靠近。

朱棣被三百斤的大胖子牢牢抱住,根本就不能挪动脚步分毫。

见朱高煦这副下贱模样,朱棣顿时气极反笑道:“你这畜生,给朕滚过来,朕不杀你!”

太子爷也在一旁帮腔道:“老二,还不滚过来!”

朱高煦见状,知晓大胖胖在场,朱棣应该不会被愤怒冲昏头脑一剑剁了自己,当即老老实实地上前跪倒在地。

不料下一秒他又被一脚踹翻在地,脸上已经布满了鞋印。

太子爷见状忍不住呜咽道:“爹啊……您难道非要打死老二才消气吗?”

朱棣闻言一怔,扭过头看着大胖胖,满是怒容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

“饶了他?你知道这混账干了什么事儿吗?前几日的刺杀,就是这畜生的手笔!”

“勾结靖难遗孤,刺王杀驾,就是为了给你这个监国太子爷泼脏水。”

“他这次都敢这样做了,如果还有下次,那你太子爷的这颗脑袋,就会挂在城门上!”

勾结靖难遗孤,刺王杀驾?

太子爷难以置信地看着朱高煦,急声问道:“老二,真是你做的?你糊涂啊你!”

朱高煦挤出了一个难看的笑容,面对这位重视亲情的好大哥,他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朱高炽重视兄弟情义,即便两蟒多次诬蔑构陷于他,他也多次出面维护,这是后世广为流传的佳话。

所以看着太子爷的目光,有些惭愧地低下了头。

虽然,这事儿好像不是他这个朱高煦干的。

朱棣直接将天子剑扔到朱高煦身前,“哐当”一声,惊得朱高煦身子一颤。

“你不是想要当太子吗?那你把剑拿起来,一剑砍了你眼前的太子爷,朕就让你当太子!”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

朱高炽吓得也跪在了地上,小胖脸上写满了惊惧。

朱高煦听了他这话一愣,随即明白了朱棣的深意。

他这是在试探啊!

朱棣最大的心病,除了建文外,便是同室操戈了。

如果自己现在敢去碰这天子剑,别说挥剑杀太子了,朱老四只怕立马就会下令禁军将士砍了自己。

所以,朱高煦明智地选择,一动不动。

朱棣见状,这才松了口气。

如果这个老二,刚才敢伸手的话,朱棣会毫不犹豫地废了他。

他绝不能容忍,留着一个心狠手辣、野心勃勃的畜生儿子,待自己百年之后祸乱朝纲,毁掉自己亲手缔造的永乐盛世。

好在,他没有动作。

朱高炽见状同样暗自松了一口气,这个老二,心里终究还是顾念着亲情,不是个彻头彻尾的畜生。

然而下一刻,朱棣却又扭头看向太子,面无表情地喝道:“太子爷,把剑拿起来。”

大胖胖对这个亲爹,那是又惧又怕,下意识地伸手抓住了剑柄。

谁知一声暴喝传来,吓得朱高炽身子一颤。

“砍!”

“砍了他!”

朱高煦傻眼,朱高炽懵逼。

“哎哎……爹……”

“一剑砍下去,老二脑袋就掉了,它再也接不上了。”

朱棣瞪着眼睛,笑眯眯地开口道:“这样就没人跟你争了,我也不用天天听你们聒噪了。”

“砍吧!砍!”

太子爷吓得直哆嗦,手中天子剑都快拿不稳了。

朱棣插着腰自嘲苦笑道:“好,好啊!有了谋逆的爹,就有谋逆的儿子,将来那些个史官们,肯定在我朱棣身上大书特书……”

“砍!砍!砍!”

一连三个砍字,吓得太子爷直接扔了天子剑,根本不敢吭声。

眼见这幅场景,朱高煦心中暗叹了一声,随即在二人震惊目光中,缓缓握住了天子剑身,粗糙的手掌瞬间就被划破,鲜血顺着胳膊染红了衣袖。

“老二!”

大胖胖惊叫一声,手忙脚乱地准备传唤太医。

朱棣却是面不改色地看着这个儿子,没有丝毫反应。

“爹,儿子真的知错了。”

朱棣怒骂道:“你错在哪儿了?”

朱高煦咬了咬牙,强忍着那钻心的疼痛,强笑道:“儿子不该觊觎大位,立嫡立长,自古皆然,更何况大哥监国有功,理应如此。”

“儿子更不该与勾结靖难遗孤,这些靖难遗孤就是一柄利剑,儿子还蠢到试图掌控他们,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听了这些话,朱棣眼中露出了欣慰之色,只是脸上依旧怒容不减。

这个蠢儿子意识到了他的良苦用心,当真不容易啊!

然而正当他有些感怀的时候,只见朱高煦又开始作妖了。

“爹,儿子自感罪孽深重,不配再侍孝圣前,请爹恩准儿子明日离京,前往云南就藩。”

“政务有大哥帮着爹处理,打仗也有老三从旁护佑,儿子也就放心了,希望爹能够恩准。”

朱棣气得浑身发颤,眼睛死死地盯着朱高煦。

这个混账东西,现在怎就一门心思地想要去就藩?

难道说他真的幡然悔悟了?

呵,怎么可能?

苦肉计是吧?

以退为进是吧?

朕倒要看看,你还有什么手段!

“滚去宫门口跪着!”

朱高煦一愣,老子还流着血呢!

大胖胖见状于心不忍,硬着头皮道:“爹啊,老二还在流血……”

“你也滚去跪着!”

“哎哎……”


上亿两白银啊!

朱棣彻底震惊了,根本就不敢相信!

别看大明现在一年税收三千万两银子但那是加上粮食丝绸等在内折算出来的数字。

大明现在一年的税银,都不超过三百万两!

上亿两白银,千万两黄金,那是什么概念?

下意识地,朱棣觉得这个老二在胡乱吹牛,瞎几把扯淡。

“对啊汉王爷,倭国贫瘠大家都知道,不然那些倭寇怎会冒着生命危险,劫掠我大明沿海?”

就连小鼻涕都跟着附和道,压根儿就不相信。

朱高煦叹了口气,耐着性子解释道:“倭寇劫掠大明,原因有很多。”

“其一,倭国洪武年间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在战争中失败的一些南朝地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我大明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

“其二,倭国的许多生活必需品如丝、布、锅、针及药材等都靠我大明供给,并且在倭国甚至很多海外小国都是紧俏货,这就刺激了倭国领主、贵族、武士、商人等纷纷竞向来我大明贸易。”

“但是太祖推行了严厉的海禁国策,致使倭国不能靠贸易获得我大明物资,加上洪武二十五年北朝统一倭国,南朝的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托,于是流落海上,盘踞海岛,不时侵扰大明沿海,越来越多的倭人见状效仿,靠劫掠获取大明物资,这才造成了洪武末年日渐炽盛的倭患。”

朱棣听了,眼睛瞪得很大,满脸难以置信。

大明自立国以来,倭患就比较严重,所以太祖才执行了严厉的海禁国策。

只是谁都没有想到,这反倒促使了倭患日渐炽盛!

如果朱高煦这番言论属实,那朱棣就不得不认真考虑一下,是否暂停与倭国两国间的勘合贸易,以此消除倭寇对大明沿海地区的侵扰。

朱高煦仿佛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借此机会提出了一个居心不良的政策。

“爹,倭国动手能力差,所以必须仰仗我大明供给生活物资,与蒙元那群野蛮人一样。”

“您大可趁此次倭国使臣来朝,以倭寇肆掠的名义,下旨取消与倭国之间的勘合贸易,除非倭国自行解决了那些倭寇。”

朱棣扯了扯胡须,有些欣慰地点了点头。

这是他第一次,在国政方面,意见与老二不谋而合。

这个老二,似乎当真开窍了啊!

“接着说银矿的事儿。”

朱棣现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只对银子感兴趣。

“银矿你就别想了,除非你乐意出兵,灭了这个弹丸小国。”

朱高煦蠢蠢欲动地蛊惑道,巴不得朱棣现在出兵,灭了这令人憎恶的倭国。

然而朱棣只是白了他一眼,便否决了这个提议。

“倭国是太祖定下的不征之国,何况我大明乃是天朝上国,理应通好他国,怀柔远人,怎可恃强凌弱?如此行事,置天朝威严于何地?”

朱高煦一愣,随即无奈地耸了耸肩,不准备跟他纠缠这个问题。

不打就不打呗,等你嗝屁了,老子亲自带兵灭了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倭人!

顿了顿,朱高煦接着提笔画圈,一边画一边暗自叨咕。

“爹啊,你看,这里是德里苏丹国,也就是古籍中所说的‘身毒’、‘天竺’,盛产手工织布、纱丽布料。”

“这里是吕宋国,盛产黄金;这里是摩鹿加岛国,尤其盛产檀香、丁香、豆蔻、胡椒等香料,被誉为‘香料之国’;此外还有苏门答腊的黄金与胡椒,婆罗州的樟脑,帝汶的檀香……”

朱棣懵了,彻底懵了,眼睛瞪得大大的,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

他看了看一旁的小鼻涕,对方也是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

但朱高煦话都说到这儿,有些东西自然是不吐不快。

“爹啊,其实香料黄金这些,虽然值钱,却不是海上最宝贵的东西。”

朱棣一愣,下意识地追问道:“还有什么比香料黄金更加珍贵?”

中原自古以来香料产量就十分稀少,偏偏文人士大夫们视香料为或作为修身养性的雅物,所以导致香料价比黄金,是达官显贵争相追捧的昂贵东西。

朱棣还真没有想到,这世上还有什么能比香料更加珍贵?

没文化,真可怕!

朱高煦白了他一眼,缓缓开口道:“爹,我大明的粮食庄稼,南方是以稻米为主,北方是以小麦粟米为主,没错吧?”

听了这话,朱棣愈发感到茫然,但他还是点了点头。

“那爹你知道小麦、水稻、粟米的产量平均多少一亩?”

“除开其他因素不谈,水稻一年可以种两季,平均四石左右亩产;小麦也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平均下来差不多也是四石,粟米就差多了,只有两石亩产。”

这毕竟是常识问题,朱棣早些年甚至还在凤阳种过地,他自然清楚。

朱高煦听了连连点头,甚至向朱棣竖起了大拇指,紧接着他便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

“爹啊,如果我告诉你,就在那些海外小国中,藏着三种粮食作物,可以轻轻松松地达到亩产二十石、三十石、甚至四十石,你会怎么做?”

朱棣豁然起身,激动得身子颤抖。

亩产二十石!

亩产三十石!

甚至亩产四十石!

而且还有三种这样的粮食!

这是什么概念?

大明现在登记在册的人口,已有五千万人左右,远超汉唐那些盛世。

然而正是因为人口众多,加上大明连年天灾不断,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百姓饿死冻死!

比如眼下河南大旱,山东旱蝗,百姓都饿得易子而食了,就是因为没有粮食!

若是有足够的粮食,人口非但不会下降,反而会飙升!

什么才叫盛世?

盛世如何评定?

人口!

这就是最终的答案。

朱棣一心渴望证明自己,所以他想要也必须缔造出一个永乐盛世,如同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那般!

只有这样,他才不会遗臭万年,受万世唾骂!

所以,朱棣推行新政,营建顺天帝都,编《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疏浚大运河,御驾亲征北伐蒙元……

可是他心中的宏图霸业,要靠谁来完成?

人!

源源不断的人!

只要有足够的粮食,朱棣就有信心完成这一项项壮举,成为与李世民一样的千古一帝!

得到它!

一定要得到它!

朱棣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慢慢坐回床榻上,只是嘴里面仍在念叨着。

“老二,你说的这些……可都是真的?”

“若是真有这种粮食,就算是远渡重洋劳师远征,朕也要不惜一切代价得到它!”

朱高煦见状笑了,“爹若是不信,可拿着这堪舆图找郑和证实,他现在的眼界与见识,可比爹您宽广多了。”

朱棣一怔,随即怒道:“滚出去!”

“哎。”

朱高煦立马开溜,徒留下朱棣盯着那张堪舆图怔怔出神。

“这世间,难道真有如此神奇的粮食?”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