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完整章节阅读大明锦绣

完整章节阅读大明锦绣

岁月神偷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大明锦绣》,是网络作家“朱允熥朱元璋”倾力打造的一本军事历史,目前正在火热更新中,小说内容概括:脸色有些怪异。他们都是大明中流砥柱,自然能看出奏折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可是其中有利也有弊,甚至还有许多天真妄想之处。“臣斗胆,敢问陛下,这是何人的奏折?”刘三吾先开口道。给他们折子的时候,朱元璋刻意撕去了有朱允熥名字那一页,此时笑道,“你们别管谁的,说说!”刘三吾略微沉吟一下,“臣以为,此折所说实为大谬,驿站乃朝廷所立,用于传递军国大......

主角:朱允熥朱元璋   更新:2024-03-31 21:58: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完整章节阅读大明锦绣》,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大明锦绣》,是网络作家“朱允熥朱元璋”倾力打造的一本军事历史,目前正在火热更新中,小说内容概括:脸色有些怪异。他们都是大明中流砥柱,自然能看出奏折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可是其中有利也有弊,甚至还有许多天真妄想之处。“臣斗胆,敢问陛下,这是何人的奏折?”刘三吾先开口道。给他们折子的时候,朱元璋刻意撕去了有朱允熥名字那一页,此时笑道,“你们别管谁的,说说!”刘三吾略微沉吟一下,“臣以为,此折所说实为大谬,驿站乃朝廷所立,用于传递军国大......

《完整章节阅读大明锦绣》精彩片段


“改驿站为邮政,为大明开源者!”

清晨,朝阳刚起,朱元璋已经坐在御案边,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

却没想到摸到的第一本,居然是吴王朱允熥的条陈。

“为大明开源?”

开源就是开辟增加财政来源,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臭小子,口气不小!”

疆域越大,治理起来难度越大,同时疆域越大,贫富差距也越大。大明现在才刚刚建立没多久,还没完全从元末的战乱中走出来。百姓贫,国家贫,大臣们都在绞尽脑汁怎么化解财政的拮据。

而且漠北塞外又连年用兵,虽说都是胜仗,但是军费一项最是令人头疼。

许多大臣都不敢说的开源,你一个臭小子敢说!

朱元璋带着笑意,翻开奏折,缓缓阅读。

“大明有驿一千五百余处,用来传递公文接待过往官员。一驿有驿丞,吏员并帮工,小驿数十人,大驿数百人,还有马匹军械牲畜伙夫。为此,国家每年耗费钱粮百万之巨。”

看到这里,朱元璋缓缓点头,“臭小子有见识!”

“国朝初年,陛下下旨,非军国大事不得用驿。驿站只能为官府所用,但各地情况不同,驿站亦有不同。”

“北方边塞之地,战事频发,驿站不能为百姓所用。可是南方驻地,国泰民安,朝廷耗费钱粮供养驿站,岂不大材小用。”

“臣以为,如今天下商贸频繁,南方诸地除运河外,商队往来频繁。若驿站可开设商业用途,为百姓传递信件,为商旅提供住处,为货物提供仓储,则每年朝廷可收之钱,何止百万!”

“恩!”看到这里,朱元璋凝重起来。

他不是在老夫子教育下长大的皇帝,心中对于士农工商的等级并不十分认同,也没有看轻商人。他知道一个国家光靠百姓种地,是创造不出辉煌的盛世的。

只有世间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盛世,百姓乐业,可以务农,可以务工,当然也可以经商。

可同时,他对商人也有些偏见。

大明的京城在帝国的南方,天下最繁华的地方,商业都被世代经商的富人和达官显贵所控制,百姓最多是走街串巷的货郎。

那些达官显贵家的买卖,世代经商的豪富之家,有的是办法偷税漏税,让朝廷吃亏。

一直以来,朝廷收取商税,很是头疼。

想到此处,朱元璋放下奏折,对门外喊道。

“来人!”

“奴婢在!”黄狗儿出现。

“传中书舍人刘三吾,户部尚书傅友文,吏部尚书詹徽。”

“遵旨!“

赶上一个勤奋勤政的皇帝,大臣的日子不好过。朱元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阅读奏折,这就意味着大臣要起得更早。

太监去传旨,原内阁首辅的办公房中,几位臣子领命,整理衣冠仪表之后,快步而来。

奉天殿里,皇帝的脸藏在高高的奏折后。

众人不知道皇帝叫他们何事,心中多少有些忐忑。

”臣等参见陛下,吾皇..........“

”行了,天天万岁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奏折后的朱元璋笑了笑,意味着心情很好,“都是人,谁能活到万岁?扯淡!”

说着,朱元璋把奏折给了太监,示意给大臣们看,“这有个奏折,你们看看,说说!”

臣子们对视一眼,先是刘三吾,随后传阅傅友文,詹徽。三人看后,脸色有些怪异。

他们都是大明中流砥柱,自然能看出奏折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可是其中有利也有弊,甚至还有许多天真妄想之处。

“臣斗胆,敢问陛下,这是何人的奏折?”刘三吾先开口道。

给他们折子的时候,朱元璋刻意撕去了有朱允熥名字那一页,此时笑道,“你们别管谁的,说说!”

刘三吾略微沉吟一下,“臣以为 ,此折所说实为大谬,驿站乃朝廷所立,用于传递军国大事,怎能对百姓开放!一旦开放,官民不分,容易酿出事端!”

这倒不是无的放矢,驿站用于传递公文,接待官员。要是开放给百姓用来传递信件物品等,万一弄错了公文,耽误国家大事,得不偿失。

“户部,你说说!”朱元璋在奏折后继续开口。

“臣倒是以为,这奏折有几处可取之处!”户部尚书傅友文笑道。

“哦?说说,哪里可取?”朱元璋又笑道。

傅友文再次看看奏折,开口道,”其中有一段白话文,臣以为可取。”说着,念了起来,“国家供养驿站车马人员,还要负责房屋修缮,给过往官员提供伙食,若是有人用还好。可很多驿站空在那里,白白耗费国家钱粮!”

“如果开放给民间百姓,可收取一定费用,如此一来驿站不但不用国家花钱贴补,反而会有结余!”

“你是说,开放给民间用,能给朝廷带来收入?”朱元璋又问道。

“开放的话,一定是的!”傅友文说道,“户部每年都要拿出大笔钱财供给各地驿站,如果驿站能自给自足,朝廷就省了一大笔钱。以去年为例,洪武二十四年,光是给长江以南的驿站,就高达纹银一百六十八万两,盐茶等物不算......”

“而且地方官吏层层克扣,真正到驿站手里的反而没多少是不是?”

朱元璋轻飘飘一句话,众人冷汗顿时下来了。

有官的地方就有贪,偏偏这位皇爷最恨的就是贪。即位以来,多少官因为银子两字,抄家灭族,掉了脑袋。

甚至有的官员因为贪污赈灾银子,直接被皇帝点了天灯,扒皮给百姓做了鸣冤鼓。

可就算是这么杀,地方上还是不长眼的继续贪。

今日皇爷忽然说道克扣二字,可是又哪里冒出了贪墨案,皇爷又要杀人?

想到此处,几位大明的大臣冷汗连连。

实在是被这位皇爷杀怕了,他老人家动起刀子来,那可真是人头滚滚。

谁知,朱元璋却没了下文,反而继续问道。

“吏部,你怎么看?”

吏部尚书詹徽赶紧道,“臣以为有利也有弊,陛下圣心独断,臣不敢妄言!”

这老油条一样的话,顿时让朱元璋大感心累。

他这皇帝是真累,臣子们都不明白他的心,事事都怕担责任,事事都要他做主。

无声叹息,朱元璋却没发作。

对黄狗儿说道,“去,传吴王来!”

吴王?

下面几个臣子对视一眼,这事和吴王有什么关系?

“折子是我家老三写的!”朱元璋的话音响起,似乎带着些骄傲地意味,“既然是他写的,咱也让他来说道说道!”

吴王写的?

臣子们顿时有些目瞪口呆。

尽管这折子中许多不切实际之处,但能写出这样条陈的人,一定是积年的官吏,认清官场民生之人。

可是没想到,居然是吴王。

吴王?

吏部尚书詹徽脑子转转,他原来就是太子在世的时候提拔起来的,一向和太子的姻亲们走得很近。

抬头偷偷看看御案,心中一横。

“启禀陛下,臣以为奏折很多可行之处!”


“老爷!”

只有一只眼睛的管家,迈步进了开国公常家的后院,隔着窗户呼唤。

说是管家,其实一看就是个杀人如麻的武夫。眼睛瞎了一只,耳朵只有半边,右手上只有三根手指。

作为大明开国最为显赫的武将世家,常家的管家和家丁都是军中跟随常家出生入死的老兵,退下来之后就安置在了常家。

“六叔,啥事儿?”卧室里燃起灯火,开国公常升问道。

“宫里来人!”管家在窗户外头压低嗓子,仅有的一只眼睛特别明亮,“三爷的人!”

吴王朱允熥是常家的嫡亲外孙,常家上下私下谈论的时候,都会用三爷这个亲昵的称呼。

卧室里静了一下,紧接着赤裸着胸膛,露出健壮身材的常升从里面出来,绷着脸,“人呢?”

“花厅喝茶!”

常升披件衣服就往外走,边走边想

这个时候了,三爷派人干什么?

为了避嫌,三爷几乎不往常家送信?

莫非,宫中有变故?

忽然常升的脚步停住,回头看着管家,“六叔,让咱家的儿郎们动弹起来,活动活动筋骨。”

管家嘿嘿一笑,猩红的舌头舔了下嘴唇。

古往今来,皇帝老了,在没有宣布继承的情况下,那张椅子就是血雨腥风。

现在藩王都在外,鞭长莫及。而这京城中枢之中,谁能坐上那把椅子,谁就是正统。

常升不傻,若真是皇帝突然驾崩,没有皇储的人选。如果三爷有心争一下,常家必须支持,哪怕是破家。

因为就算常家不帮,新皇登基之后,作为吴王的亲舅舅他们也讨不到好去。

这些年,死的功臣还少吗?

脑中想着,进了花厅。果然是朱允熥的贴身太监王八耻,焦急的等在哪里。

“奴婢见过国公爷!”

“老王别来这个!”常升当然不能受王八耻的礼,赶紧问道,“咋了?啥事?”

王八耻凑近了,小声说道,“公爷,皇上老爷子病了!”

常升的目光瞬间凌厉起来,满脸是杀气。

“不过太医说只是急火,痰堵住了心窍,现在已经没大碍了!”

“你他娘的说话别大喘气!”常升笑骂。

“可是很多人,却觉得老皇爷可能不行了!”王八耻继续说道,“老皇爷下旨,主子监国!”(主子这个词不是清代专有,但是在元明时代特指贵人的家奴)

“三爷监国!”常升的眼中顿时满是狂喜,握紧了拳头。

“公爷,主子说,京城就交给您了!”王八耻说着,递给常升一封信。

后者迫不及待地打开,上面是朱允熥的亲笔。

“二舅,皇爷爷病了,外甥监国。”

“为防宫中,城中有人传播谣言,宵小作乱。现特命你统帅手下四营兵马,坐镇京城,严阵以待。”

“二舅,皇爷爷没事,但我怕,有人闹事!”

“没有皇爷爷的皇命旗牌和我的亲笔信,任何人不得调用京营一兵一卒,违令者,杀!”

“来人,备马!”常升对外面喊道,“让家丁们都披挂起来,穿重甲。去侧院通知老三,跟俺进营,控制军队!”

“喏!”外面的家仆如在军中一般。

“宫里情况怎么样?”常升在家丁的侍奉下一边穿着铁甲一边开口问道。

王八耻看看常升身后的人,没说话。

后者挥手,家丁们下去。

“公爷,奴婢多嘴。”王八耻看看左右小声说道,“那吕氏.......”

说着,声音再小一些,“老皇爷拉着主子的手,咳嗽着说,吴王为大明.....这时候吕氏和淮王就不让老爷子说话!”

“什么?”常升怒道。

“他们见不得咱们主子好!”王八耻说道,”自从太子妃走了,那吕氏就把主子当成眼中钉,防着堵着,主子想跟太子爷亲近亲近她都不让!”

说着,王八耻哭了两声,”他们巴不得主子死了,现在主子监国,他们说不定....."

“嘿嘿!”常升冷笑,“欺负俺常家没人呢?”说着,又是冷笑,“回去转告三爷,京城有俺在,有那么多太子爷的旧臣,那么多淮西的老将,没人能闹起来!”

“奴婢晓得!”

~~~~~

朱元璋躺在床上昏沉的睡了,呼吸还算平稳。

朱允熥慢慢把手从老人手里拿出来,给他盖上被子,悄悄走到外间。

寝宫外间,就是朱元璋每天批阅奏折的地方。看着和后世子紫禁城中的格局一样,应该说后来的紫禁城就是仿造应天的宫城。

见朱允熥出来,几个守在外面的中枢文臣们马上站起来,肃手倾听。

“皇爷爷只是急病,应该无碍的!”朱允熥小声道,“只不过这病太急,兴许有人会有不该有的心思。诸位都是皇爷爷亲手提拔上来的臣子,是大明的忠贞柱石,这个关头,稳定朝政还是要依靠诸位!”

“臣等不敢!”

“皇爷爷说让我监国,其实就是怕这个时候有人.......”朱允熥看看臣子们,“他老人家有病的消息,还是不要扩散的好,明白吗?”

“臣等明白!”

“诸位辛苦!”朱允熥点头说了一句,又转身回宫。

看着他的背影,文臣们对视一眼,眼中的嘉许不言而喻。

如此关头吴王能如此沉得住气,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实在是心有沟壑。

莫说皇帝就只是急病,就算皇帝今天突然驾崩了,有了这些安排京城中谁又是吴王的对手?

中书舍人刘三吾忽然想起这几日朱元璋下的那些诏书,和吴王亲厚的常家,还有淮西一系的那些武将,纷纷重新回到大明的军中,掌握了京畿周边的兵权。

还有今日皇帝说吴王为监国,种种这些交织在一起。刘三吾顿时明白,皇储之事在皇帝的心中,已经有了定论。

现在看来,吴王是最好的人选。

皇明嫡孙,身份正统,不会引起诸藩的不服,又对天下有着名份大议。

而且吴王英武聪慧还在已故太子之上,小小年纪无论是城府还是手腕都是出类拔萃。

反观淮王朱允炆?

刘三吾摇摇头,以前他对这个淮王感官颇好,可是最近和吴王一比,淮王就是只知道读书,没有心机手腕,胆量似乎也差了许多。

而且今日在皇帝的病榻前,他们母子一唱一和真是昏招迭出。他们以为不让皇帝说出那句话,就还有希望?殊不知,他们是自己绝了自己的路。

文臣们心中各自思量的时候,一个面容清冷的男子被带了进来。

众人皆是一愣,随后面露鄙视,扭过头去。

“蒋大人,这边!”黄狗儿引路。

来的是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其实是皇帝的鹰犬,专门监视大臣大兴诏狱,是个不折不扣的酷吏。

蒋瓛也没看那些文臣们,小心的走入寝宫,在门口跪下。

朱允熥挥挥手,别的人宫人都走开,黄狗儿却拿着拂尘,立在朱元璋的床边。

“黄公公!”朱允熥冷笑一声,”去弄条热毛巾来,我要给皇爷爷擦脸!“

黄狗儿顿时一愣,随后在朱允熥的目光之下只觉得浑身发软,再也站不稳,堆笑两声,”奴婢这就去!“

等他走远。朱允熥走到蒋瓛面前,看着他清冷的面容,”你都知道发生什么了?”

蒋瓛看看朱元璋所在的方向,看看朱允熥点点头。

随后缓缓开口,”臣的主子是皇上,监国请吩咐!“

听话要听音儿,朱允熥咧嘴一笑,这蒋瓛看起来也是可以争取的。

”皇爷爷龙体有恙,我怕宫中有人不安分。“说着,朱允熥小声道,”在皇爷爷清醒之前,宫中一只苍蝇都别想飞出去!懂吗?“

”臣,明白!“

小说《大明锦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