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短篇小说阅读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

短篇小说阅读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

昆吾 著

现代都市连载

穿越重生《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是由作者“昆吾”创作编写,书中主人公是叶轩魏忠贤,其中内容简介:他穿越了,还成了大明那个即将要吊死在歪脖子树上的皇帝。看着已经陷入危难的大明,以及要夺走他江山的奸臣,他决定要做一名暴君!斩奸臣,屠建奴,收腹地,立新法,一切对抗他的人,他都一一铲除。西蕃,吐蕃,那不是他的大明果园吗?缅甸,安南,那不是他的大明粮仓吗?东南沿海,那将是大明渔场!——他不仅要一统天下,还要让大明永世长存!...

主角:叶轩魏忠贤   更新:2024-06-28 22:50: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叶轩魏忠贤的现代都市小说《短篇小说阅读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由网络作家“昆吾”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穿越重生《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是由作者“昆吾”创作编写,书中主人公是叶轩魏忠贤,其中内容简介:他穿越了,还成了大明那个即将要吊死在歪脖子树上的皇帝。看着已经陷入危难的大明,以及要夺走他江山的奸臣,他决定要做一名暴君!斩奸臣,屠建奴,收腹地,立新法,一切对抗他的人,他都一一铲除。西蕃,吐蕃,那不是他的大明果园吗?缅甸,安南,那不是他的大明粮仓吗?东南沿海,那将是大明渔场!——他不仅要一统天下,还要让大明永世长存!...

《短篇小说阅读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精彩片段


“皇爷,张小公爷给了,奴婢没敢要!”

“没要?”

崇祯愣了一下:“下次再有人塞银子,你就收了,这群人有的是钱,不要白不要,积少成多,也能补贴内帑。”

“顺带看看谁出手最大方,给朕记下来,朕有用!”

王承恩懵逼了,怎么也不相信这话是崇祯说出来的。

崇祯可是皇帝呀,支持下属收钱,这简直有损皇家威严,皇家的脸还要不要了?

可崇祯不这么想,原来的崇祯要面子,从大臣们借钱、原本能南迁的,结果因为面子错失良机等等,不胜枚举。

他可不是原来的崇祯,从二十一世纪来的人,啥没见过?

面子是个啥?能当银子用,还是能当粮食吃?

“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你应该有分寸,下去吧!”

王承恩退了出去,站在暖阁外一脸的懵逼,崇祯给他整的不会玩了。

暖阁内,崇祯拿过一张纸,沉思了一会儿后,提笔就在纸上写了几个名字。

这几个人就是十七年后与方正化一起战死的,分别是故司礼掌印太监高时明、司礼秉笔太监李凤翔、提督诸监局太监褚宪章、张国元四人。

崇祯这人政治能力虽然不咋地,但一手书法绝对在明历代皇帝中排进前三,遒逸、秀润。

沉顿了一下后,崇祯又写下了一个名字——高宇顺

他是崇祯时最后一位司礼监掌印太监,在李自成围京时就给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旁边还点燃了火堆。

他对身边的小太监说,若城破,他就跳进棺材,宁愿被火烧死也绝不投降,结果城破时果真如此。

这些人在历史上的记载,虽或多或少有些瑕疵,但对大明和崇祯是绝对的忠心耿耿,否则也不会死战不降了。

待时机成熟后,都可以成为信任的人。

“皇爷,午膳的时间到了!”

崇祯正准备整理明朝存在的隐患的时候,王承恩进了暖阁,崇祯只得停下思索,朝着乾清宫中殿走去。

进了中殿,一张长桌上摆了十数道菜,每一道都很精致。

“皇爷,今日的午膳十二道菜,分别是胡椒醋鲜虾,烧鹅,火贲羊头蹄,鹅肉巴子、咸豉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野菜!”

半个时辰后,崇祯回到东暖阁,心中吐槽史书的不靠谱。

都说崇祯节俭,这一桌子菜比其他皇帝是少了很多,其他菜的不说,就说最后一道野菜,说是崇祯为了尝试老百姓吃的饭菜,特意让下面人做的。

刚才他问了一下王承恩,王承恩的回答让他很是无语。

具体的做法是将野菜放进鹅的肚子里,用汤水煮着,再用酒洗,最后要人参和鹿茸搅拌野菜一起吃。

这特么的还是野菜吗?

这还叫体验百姓疾苦?

哪个百姓家能这么吃?

特么的简直就是离大谱了。

但是……真特么的好吃呀!

在东暖阁睡了半个时辰后,崇祯继续整理明朝存在的隐患。

凝神静思了近半个时辰,才提笔写下一行字。

这行字若是被其他人看见估计要被吓死,因为赫然写着「明朝灭亡十大问题总结」。

一、商人道德的失控;

二、三线作战的拖累;

三、小冰河期的天灾;

四、摧毁一切的瘟疫;

五、没有底线的党争;

六、军阀割据的形成;

七、军人道德的沦丧;

八、毫无廉耻的文人;

九、统一战线的失败;

十、专制力度的不足;

这十项问题是他目前能想到的了,每一项都不会对大明造成毁灭性打击,但十项叠加在一起,以原来崇祯的能力,结局已经注定。

还有诸如太监专权、特务政治、内部腐败等原因,崇祯并没有列进去,这些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细究起来就是扯淡。

特别是太监专权,明朝宦官的权利是依附皇权的,又没有军权,想要哪个太监死,也就是一道圣旨的事。

魏忠贤那么牛逼,崇祯上台两个多月就被弄死了,连带其党羽也都被一网打尽。

这十大问题中,在崇祯看来,着重应该解决商人道德的失控、三线作战的拖累、没有底线的党争和军阀割据的形成这四项了。

例如商人道德的失控。

马克思在原始积累中描述道:一有适当的利润……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甚至叛国。

这一点在明末展现的淋漓尽致,八大晋商不仅和建奴进行贸易,提供各种违禁物资,还会作为建奴的耳目,刺探军情等。

想到这里,崇祯将八大晋商重点圈了起来,在他眼中这可是一大笔的横财。

第二、三线作战的拖累,后金集团、李自成集团、张献忠集团等,西方列强在南方也虎视眈眈,蒙古劫掠一直未停,整个国内就是一个大窟窿,拆东墙补西墙。

第三、党争,崇祯继位后,党争达到了巅峰,凡对手赞成的,东林党就反对,凡是对手反对的,东林党就赞成,毫无底线,为自身利益置朝局不顾。

第四、军阀割据,前期还好,后期就是有兵就是大爷,给钱就动,不给钱一切免谈,听宣不听调,诸如后期京城被围,左良玉手握八十万兵马,也不去勤王救驾。

每一项问题后面都写了数个名字,崇祯每写一个名字,心中怒气便增加了一分。

坐了好一会儿之后,崇祯又在纸上写下了宗室两个字。

“这笔账,咱们慢慢清算!”

搞完这些,崇祯长长的出了口气,还好现在是天启七年,这要是穿越到了崇祯二年,他什么都不用干了,直接自挂东南枝好了,哪还用总结经验。

因为崇祯二年是整个大明最后的转折的点,首先是崇祯元年陕西大灾的延续,全国大饥荒,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其次,陕西的邮差李小哥揭竿而起了,第三,发生了三场兵变,

最后则是后金皇太极率领八旗精兵,绕道蒙古,避开了明军的宁锦防线,从长城隘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重镇,兵锋直逼北京。

史称己巳之变,这一次战争,直接导致了数名高级将领死亡,直接改变了明朝辽东地区的军事、政治、人事形势,间接的减轻了农民起义军的压力,导致起义军实力的增强。

看着窗外,天色逐渐暗了下来,王承恩掌灯,整个东暖阁内烛光跳跃,瞬间亮了许多,但温度也随之升了起来。

这还好是小冰河时期,气温普遍低一些,否则这九月份这么点真的要热死了。

看着龙书案上微微跳跃的烛光,崇祯感叹了一句:“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

“皇爷,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求见!”

“让他进来!”

崇祯将写好的东西用折子盖上,田尔耕就进来了:“臣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参见陛下!”

“陛下,京卫三大营各军主将身穿盔甲全部于酉时三刻从前门进入英国公府。”

崇祯听完,双眼眯了一下。

这么不加掩饰的招各军主将入府就是在向皇帝示威,京卫是我的,我有控制权。

否则,军中各种事宜那就在军营解决了,干嘛还要去私人府邸呢。

“陛下,需要臣打探一下他们聊了些什么吗?”

“你在教朕做事?”

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崇祯点了点头:“大叔,这件事情比计较严重,我们需要确定消息,如果你所说是真的,我们既往不咎,但若是谎报,那就别怪国法无情了。”

说完,朝着李若涟道:“李二,将他们几个人安排住下。”

待李若涟的手下将几人带走后,方正化道:“皇爷宅心仁厚,当真有尧舜之姿。”

“谈不上,这都是朕的子民,若是朕将国家治理好了,哪来的这么灾民,一切都是朕之过。”

崇祯摆了摆手:“走吧,去其他地方再看看!”

一个时辰后,一行人又遇到了四波难民,都是从陕西境内来的,分属不同的地方,基本上先前的中年汉子所说的差不多。

陕西境内已经乱了套了。

一路上崇祯面色都很平淡,但身边的方正化知道,这位大明王朝的主人已经在暴走的边缘了。

秘密回到宫中后,崇祯才让人通知了王承恩,让朝臣们散去。

被皇帝放了鸽子,这群大臣只能将一肚子郁闷藏在心中。

“皇爷,您总算回来了!”

回到东暖阁的王承恩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不待他喘口气便听见了崇祯的吩咐。

“大伴,去司礼监将近三个月的奏疏都调过来,一份份的查一查,看看有没有陕西上报灾民、民变的奏疏。”

半个时辰后,数千份奏疏摆在了乾清宫中,他之所以调全部而不是陕西的,主要是不想让朝臣知道真实意图。

“皇爷,自天启七年七月一日起到昨日,陕西境内一共上了二十九道奏疏,只有陕西巡按御史吴焕在八月十一日上了一份奏疏。”

崇祯接过王承恩递过的奏疏,打开迅速的扫视着,奏疏上写着:

“臣巡查陕西,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七八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

这份奏疏明确的记载了陕西的天灾人祸、民变的情况,最后结尾说: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坐而饥死,何不为盗而死,犹得为饱死鬼也。

奏疏最后的批复更是可笑:此饥民也,掠至明春后自定矣!

不过崇祯看着批复的日期就知道为什么了。

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就驾崩了。

八月十一日的奏疏,这个时候朱由校已经是病重了,怎么可能会重视这件事情。

身为臣子,为君分忧,皇帝病重无法处理,难道大臣们不能处理了吗?

砰!

一直面色平淡的崇祯将奏疏拍在龙案之上,暴怒道:“这群狗官,只知道结党营私,争权夺利,丝毫不顾忌百姓死活,这种事情都不上报,陕西巡抚都是干什么吃的,三边总督、内阁又在做什么?”

怒骂了几句后,崇祯慢慢的平复了下来,陷入了沉思之中。

为什么会发生民变,因为吃不饱。

为什么吃不饱,因为苛捐杂税太重,这是表象。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百姓的耕田太少了、产出太少,耕田大部分集中在宗室皇族、士绅手中了。

不将田地给弄出来,朝廷就算是免除一切苛捐杂税,都无济于事。

崇祯这段时间看过户部的记载,北方夏麦秋粟亩产2石,南方稻麦两熟田亩产3石,这么算下来,平均亩产两石半,也就是380斤左右。

而人均不足2亩田地,算下来也就700斤左右,这还只是稻谷,再加工成米,估计只有500斤。

古代农民可没有大鱼大肉,油水少,一个人一天一斤大米都不够,这些米也只有一个人一年的口粮。

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玩我呢,你要穿越就穿越到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帝身上呀,再不济你给我弄个藩王也行,偏偏穿越到这位倒霉的皇帝身上了。”

煤山一棵古槐树下,叶轩经过长达半个时辰的自我怀疑,终于接受了自己穿越的事实,而且还是天启七年,刚刚登基。

说崇祯倒霉是因为他有重振大明之心,可却无重振之力。

内忧外患朝臣糜烂,天灾人祸不断,挣扎了十七年后,大明还是亡了,他也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

在叶轩看来,明朝就是被朱由检自己玩死了,虽然有些夸张,但他别作死,大明至少能多延续十几年。

“来人,将这棵槐树砍了……算了,用铁链锁起来!”

彻底清醒之后,叶轩本想直接砍了这棵古槐树,但想想还是放弃了。

真要是想上吊,这皇宫内能吊死的地方太多了,锁起来也算是时刻警醒自己。

一边候着的王承恩虽然不知道皇爷为什么会有这么古怪的命令,但皇爷的话那就是天,必须得执行,随即招来一名小太监低声吩咐了几句。

“还有十七年时间,大明基本盘还在,似乎还能拯救一下?”

叶轩吐槽完崇祯朱由检后,坐在一边的凉亭中陷入沉思。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改变不了现在的处境,那就努力的适应。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有三条路:当一个昏君,或者暴君……再或者当一个明君!

“当昏君,那就再选几位妃子,每天过着君王不早朝的日子,享受十七年荣华富贵,倒也不枉来世间走一遭!”

“当暴君,那将魏忠贤的阉党、东林党、一些投靠建奴的人,都给杀了,甚至诛九族!自己死了也得拉这些人垫背。”

“当一个明君?改写大明结局,为大明延续数百年的国祚?”

昏君,暂时来看是不可能了,明朝十六位皇帝有十位是非正常死亡。

远的不好说,就说近的吧,崇祯的父亲光宗朱常洛,服用了太监进贡的大补药“红丸”后驾崩,时年38岁。

他哥哥熹宗朱由校,后宫泛舟,落水生病,服用“仙药”,暴毙而亡,时年23岁;

当昏君,说不定哪天就会被‘淹死’,危险系数太高,排除!

暴君?暂时看也不可能,没有兵权,杀几个文官还行,想全部干掉,估计还没有干掉他们,就会被他们干掉,也太危险,排除!

明君?天灾人祸不断,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奸臣作乱,没有兵权,政令都出不了北京城。

改革一定会触动官绅利益,一旦联合起来,想当明君改写历史,不如洗洗睡吧,梦里啥都有。

“昏君不行,暴君也不行,明君更不行,特么的,这是要逼死我呀,要不干脆……彻底躺平?能玩几年算几年?”

叶轩一脸颓然之色,实在开局就是地狱难度。

这局势别说是他,估计朱太祖和朱老四亲自来,前期都得小心小心再小心。

崇祯在位十七年,可以说是天要灭大明,大天灾从未断过,尤其以陕西、河南、湖广为最。

人祸,内部以李自成、张献忠两支起义为主,外部以建奴为主,席卷大半个大明,屠城数十次,数以千万计百姓死亡。

一想到数年后在中原大地上发生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悲剧,叶轩内心悲叹不已。

不远处的王承恩看着大明新帝脸上的表情从沉思到悲叹、从疑惑到颓然、再到愤怒,心中惊叹不已,眼中满是心疼。

眼前这位虽然贵为皇帝,可终究也只是一个毫无准备的十七岁的少年。

朝堂局势诡谲,大明内忧外患,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身上。

怒吼过后,叶轩平静了下来,愤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王承恩,朕登基多少时日了?”

“皇爷,您是八月二十四日继位,今天是九月十六,登基二十四天了。”

听着王承恩的回应,叶轩心中松了口气,但也无比的头疼。

按照历史的记载,这个时候,朱由检还没有开始对魏忠贤动手,也就是说魏忠贤及其党羽都还在。

魏忠贤这货就是把双刃剑,他若还在,东林党等文官集团就不敢太蹦跶,搞钱更是把好手。

头疼的是,魏忠贤这人就是个定时炸弹,天启帝驾崩的消息都敢隐瞒,崇祯登基英国公抬轿都敢阻拦,这就说明了这人心怀异志。

虽然说魏忠贤的权利来自皇权,想魏忠贤死也就是一道圣旨的事,但那是在皇权稳固的时候,现在的他发道圣旨可能都会被内阁驳回。

整个朝堂之上六部九卿大部分都是他的人,掌控着内阁、东厂、锦衣卫、司礼监、御马监和内操军,

这股力量随时都能将他炸成渣渣,这才是最难搞的事情。

叶轩记得,历史上的崇祯朱由检也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前期各种赏赐试探。

然后借助文官集团的力量,又用计将一万净军调出了皇宫,才一道圣旨将魏忠贤搞下台。

“一切都还来的及,我虽然没有外挂,但我看过《崇祯传》,知道未来的一些大事件和走向,

知道哪些是忠臣、能臣干吏,哪些是奸臣、庸臣。

再加上后世的一些知识和超出这个时代的眼界,这大明还是可以拯救一下的!”

叶轩喃喃自语,看着槐树,脸色坚定,心中怒吼。

“朱由检,安心的去吧,你的一切将由我叶轩来继承,从现在起,我就是大明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祯,朕在这里立下誓言:

你朱由检杀不了的人,我崇祯来杀,

你朱由检做不到的事情,我崇祯来做,

李自成、张献忠造反?那也要看朕给不给他们机会!

建奴屠我中原族人?那朕便屠了建奴,亡其种,灭其族!

八大晋商私通建奴,为其耳目?那朕便抄家灭族!

文人无知、无能、无耻,叛国投敌,那就杀他个天翻地覆!

……

一句话,天命在吾身,你朱由检做的了的我崇祯要做,你朱由检做不了的事情我崇祯更能做,

总之,朕要大明人人如君子,国无患,世有道!

未来有一天,朕要让瓦剌、鞑靼等部成为我大明的牧场,

让西蕃、吐蕃成为我大明的果园,

让缅甸、暹罗、安南成为大明的粮仓,

让东南沿海成为我大明的渔场,

让扶桑等地成为我大明的矿区。

八方来贺,万国来朝,为这大明再续三百年国运!”

崇祯说完,突然感觉浑身放松了许多,有了清晰的奋斗目标,浑身都是干劲。

朝升的太阳照射在叶轩的身上,整个人显的神圣无比。

现在的他要做一个圣君,暴君为表,明君为骨,昏君附带之。

从此,这大明王朝,他说了算。

至于说年号问题,他也没办法,按照礼制,新帝登基就要定年号,这都过去大半个月了,年号早就定下了,谁叫他穿越来晚了呢。

他要是早点来,他就选择内阁送过来的四个年号中的「乾圣」,多霸气的年号。

不过崇祯这个年号也还行,崇祯=重振,重振大明,寓意还行。

PS:现在是天启七年,崇祯的年号是第二年开始的。

崇祯转身看着朝阳下的紫禁城,再看看远处鳞次栉比的北京城,袅袅炊烟升起。

如果他不穿越过来,两年后,这里会被建奴包围,十几年后,一场鼠疫席卷全城干掉二十万人。

“现在我来了,从这一刻起,大明由我来守护!”

只是守护需要本钱的,宫内有魏忠贤心生异志,宫外有东林党欺上瞒下,民间有士绅结党营私出卖国情,再之外有虎视眈眈、亡大明之心不死的建奴等外敌。

如此复杂局势,一个处置不好,他就要追随皇兄去了,必须得先保证自己的安全才能谈其他事情。

思索了一会儿后,崇祯就想到了一个人。

只要有这个人在身边,别的不敢说,至少生命安全是有绝对保证的。


“粮食的问题先放一边,先解决了民变的问题再说,否则,聚集的民变队伍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席卷整个陕西、河南、山西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没有粮食,你这只能是饮鸩止渴,一旦赈灾的粮食没有了,民变再生,等于做了无用功。”

“还有从边镇调兵,若是被外敌知晓,趁机犯边怎么办?边镇失守你能承担吗?”

“呵呵,刚才成国公说调兵直接杀的时候,你们怎么不问问他们从哪里调兵呢,这会儿倒是质问起我了?”

“我同意施大人的提议,先安抚,不能顿顿吃米饭,喝粥总行吧,这种应该能解决吧?”

“附议,江南调粮是慢了点,但我们可以从陕西当地大士绅家里买一些,如果国库解决不了,那就先借一些,事后再还。”

“朝廷向个人借粮?先不说能不能借到,朝廷的脸还要不要了,皇室的脸还要不要了?”

“造反在任何时候都是诛九族的大罪,即便是朝廷下一道既往不咎的圣旨,他们信不信?会不会认为这是缓兵之计,秋后算账?”

……

争论了足足有半个时辰,两方谁也说服不了谁,皇极殿内乱哄哄的。

“请陛下圣裁!”

突然施凤来高声呼喊了一句,乱哄哄的皇极殿,瞬间安静了下来,随后群众都跪了下来:“请陛下圣裁!”

崇祯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走到平台边缘,盯着朝臣:“理论上来说,朕是同意施爱卿的提议的。”

看着有几位朝臣想站出来询问,崇祯摆了摆手,继续道:“朕刚刚听了众位爱卿的争论,无非是聚焦在从哪里调兵、从哪里调粮、粮食不够再发生民变、民变的百姓们信不信怎么办等这几个问题上。”

“这几个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

崇祯的声音在皇极殿内回荡着。

群臣被崇祯的话给震住了。

内阁、六部九卿这么多的大臣都没方法,这位年少的皇帝能有什么办法?

“请陛下示下!”

回过神的施凤来立刻躬身。

“第一,调兵的事情,就如施爱卿所言,但各只抽调三千精锐,这几大边镇各驻军十万有余,抽调区区三千问题不大吧。

另外,从京营神机营抽调三千精锐前往,在火器的压制下,一万五千精锐再打不过几千的难民,这大明干脆亡了算了。”

“崔呈秀,此事交由你解决!”

等兵部尚书崔呈秀领旨后,崇祯继续道:“第二个问题,从哪里调粮,先开官仓,有多少算多少,

其次,朝廷出钱,在当地士绅手中买粮,

第三步,从江南等地调粮,买粮和调粮,先按一百万石算。”

“郭大人,从国库拨出五十万两,内帑再出五十万两,合计一百万两。”

户部尚书郭允厚眉头皱了一下,最后还是同意了,虽然马上是给九大边军拨年例银的日子了,但以前欠了那么多,也不在乎这一时半会了。

群臣也是有些意外,内帑那可是皇帝的私房钱,这种国家大事应该是从国库调拨的。

换做是崇祯刚穿越来的时候,内帑只有十万余两,就是想调也调不了。

可这大半个月来,将陈德润、客氏两个抄家后,得到白银一百三十余万两,随后是周奎拿出了五十余万两。

那些贿赂周奎的士绅们在崇祯抄家灭族的压力下,竟然也弄出了近百万两。

更让人意外的是后宫的田贵妃、袁贵妃等人的亲属在听闻了周奎的事情后,也主动上交了五十余万两。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