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孩子的温阑珊,似乎还不知道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她印象里,第一次接触此类事情,是村里一位老人离世。
温阑珊远远的看见人们从院子里抬出一具棺材,往村外的墓地走去,她有些害怕,怕什么呢?
是怕里面的人变成鬼出来吃小孩吗?
好像不是,她就是单纯的怕那口阴森森的棺材。
其实温阑珊并不知道,人死后是要被火化的,棺材里面装的是骨灰盒,而不是遗体。
上二年级的时候,村里突然多了一张陌生面孔,听家里说,那个人是自己的大舅姥爷,也是温阑珊他爹的大舅。
温阑珊的奶奶是本村人,温阑珊的娘也是本村人,所以他们家的亲戚关系比较混乱。
有的人,按温阑珊她爹这头论,可能叫爷爷,按她娘那头论可能叫伯伯,辈分差的很大。
这样的例子很多啊,比如温阑珊的老姑嫁给了她的舅舅,表哥娶了她的姑姑,表姐嫁给了她的叔叔,都是本村的,平日里称呼起来就很麻烦,这是温阑珊最头疼的事情。
温阑珊自小只知道有一个小舅姥爷,从来不知道还有个大舅姥爷。
听家里说,早些年大舅姥爷犯了事,进去劳改了很多年,刚刚服刑完。
温阑珊得知此事后,就很惧怕这个大舅姥爷,觉得他是个坏人,每次远远望见了,拔腿就跑。
可是大舅姥爷似乎很待见温阑珊,常常拦住她,从兜里摸出一两块糖,或者一把瓜子塞进她口袋里。
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渐渐的温阑珊也不再惧怕大舅姥爷,甚至允许大舅姥爷用胡子扎自己的小脸蛋。
听说大舅姥爷进去以前就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但也是有老婆孩子的,因为犯了事进去,得过好多年才能出来,老婆彻底失望了,带着孩子改嫁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如今的大舅姥爷回来,房子没了,老婆孩子也没了,人也就没了奔头,暂住在弟弟家的老房子里,还是整天游手好闲,偶尔帮左邻右舍干点农活,换顿饭吃,找点酒喝。
没有收入却还喜欢抽烟喝酒,实在馋的时候,大舅姥爷就拿着一个废旧灯泡做成的杯子挨家挨户讨酒喝。
偶尔也来温阑珊家,但每次都空手而归,因为温阑珊她爹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家里平日里也没有这些东西。
每每看见大舅姥爷失望离去的背影,温阑珊心里就不得劲,也许是可怜他,也许是担心以后他不再给她糖吃了。
关于大舅姥爷的记忆并不多,因为他在温阑珊的世界里,只出现了很短的时间。
转过年,温阑珊上三年级了,突然有一天,听爹说大舅姥爷病了,似乎很严重,要送他去医院。
过了几天,人们就把大舅姥爷拉回来了,说是喝酒引起的急症,没法救了,人就没了。
大舅姥爷出殡那天,温阑珊还在上课,下课的间隙,温阑珊来到学校外面,远远看着人们进进出出的,突然就很难过。
温阑珊想,以后再也见不到那个突然拦住她给她糖吃的大舅姥爷了,再也见不到那个喜欢用胡子扎她脸蛋的大舅姥爷了。
这是温阑珊第一次理解死亡的含义,死亡代表永远的消失。
温阑珊是个小孩子,没必要参加葬礼,她就蹲在学校外面那一堆石子旁边,用一块块小石子堆了一个圆锥形,像坟,她在用自己的方式缅怀着大舅姥爷。
此时,小叔温家实从学校走出来,看见温阑珊堆的石堆,就说了一句:“你这是给你大舅姥爷盖的坟吗?”
一句话把温阑珊的眼泪惹出来了,她不想自己的心事被发现,于是站起来用脚踢平了那个石碓。
当年的温阑珊虽然知道死亡代表着消失,但是并不知道每个生命到最后都会死去,包括她自己也会有那么一天。
温阑珊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大概是受她爹温家良的影响吧,据说她爹小时候曾经喂活了一窝刚出生就失去了母亲的小狗,那可是需要极其细心周到才能做得到。
即使为人父后,温家良也还是喜欢小动物,所以温阑珊是由各种小动物陪伴长大的。
有一次,村里人雨后捡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不知名小鸟,羽翼未丰,怕自己养不活,就送到温阑珊家。
温阑珊把这只鸟当成宝,每天放学后就带着弟弟出去找虫子喂鸟。
日复一日,小鸟终于长大了,会飞了。
温阑珊怕小鸟飞走不回来了,就把一根粗线拴在了鸟腿上。
有一天她和弟弟牵着小鸟出去玩,被邻居家的黑狗发现了,它上来就扑咬那只小鸟,小鸟想飞,无奈被拴住了,飞不了,而温阑珊又被吓傻了,死死牵着那根线不松手。
最终,黑狗把小鸟一口吞了,温阑珊嚎叫着拼命扯那根线,最后只扯出来一根空线,小鸟没了,被狗吃了!
温阑珊一屁股蹲在邻居家门口,嗷嗷大哭,弟弟也跟着大哭,人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询问无果,就以为是这俩孩子被狗咬了,急躁的不行。
邻居想送他俩回家,但是他们蹲在地上就是不起来,无奈就去把他们的娘喊来。
刘桂兰急匆匆赶来,看见此情景,也是很着急,细细询问才知道,原来是鸟被狗吃了,温阑珊赖在人家门口不走,非要人家赔她一只鸟。
刘桂兰劝了半天不见效,温阑珊还是嗷嗷的哭。
刘桂兰气不打一处来,在温阑珊大腿根上狠狠拧了一把,温阑珊哭得更狠了,但是马上站起来,一边哭一边跟着娘回家了。
回到家,刘桂兰骂道:“哭哭哭!
有什么好哭的?
一只鸟罢了,我看你们祖宗死了,你们未必能哭成这样!”
温阑珊之所以哭的那么凶,大概是知道了更多死亡的含义,又或许是自责没有松开牵着线的手。
是啊,或许松开手,那只鸟就能飞上天空,摆脱被狗吃的命运。
人的一个念头就能轻易决定一个生命的生死,从那以后,温阑珊就慢慢学着放弃私念,凡事总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所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一种“不配感”如影随形。
什么是“不配感”呢?
比如,一袋苹果,里面有几个带烂疤的,温阑珊会挑出来,自己吃,而那些完好的分给其他人。
比如,她会给家里人买新手机,而自己一首用家人换下来的旧手机。
她这不是无私伟大,她是自卑,觉得自己就不配拥有更好的。
这种自卑的性格大大影响着温阑珊的半生。
温阑珊讨厌跟死亡有关的事情,但是在生活中摆脱不了,还必须得经常面对。
除了周围偶尔逝去的人之外,温阑珊经历最多的就是猫的死亡。
从小到大,记不清养过多少猫,也记不清死了多少只猫。
但是总有一些印象深刻的猫,存在她的记忆里。
比如那只橘猫,一只与众不同的猫。
橘猫喜欢陪着温阑珊写作业,偶尔还会淘气的在作业本上留下几个爪印。
尤其是冬天,房间里比较冷,温阑珊写作业的时候就把橘猫放在腿上,不一会儿,猫的体温就传到温阑珊身上了,暖烘烘的,很舒服。
那时候,温阑珊他们村里很少有养猫的,所以家家户户习惯用老鼠药毒老鼠。
某天,橘猫从外面摇摇晃晃回来,嘴角挂着一些黏糊糊的液体,躺到温阑珊脚边开始哀嚎、翻滚、挣扎。
温阑珊第一次见这样的事情,不知如何是好,赶紧喊她爹来查看。
温家良查看后,说:“可能是吃了中毒的死老鼠了。”
温阑珊着急的问:“那怎么办?
还能活吗?”
温家良摇摇头,说:“够呛了!”
果然,过了几个小时,橘猫不动了,死了。
这一次,温阑珊面对死亡,没有大哭,只是默默流着泪,把橘猫埋在了树下。
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不再养猫。
温阑珊将那只橘猫写进了作文里,老师夸她写的很好。
多年以后,刘桂兰无意中说,收拾旧书旧本子时,发现了温阑珊当年写的关于橘猫的作文,刘桂兰识字不多,是温家良读给她听的,两口子竟然被一篇作文感动哭了。
一只猫能有多感动人呢?
让人感动的大概是字里行间对死去橘猫的怀念之情吧?
又因为温阑珊写的是真实的事件,所以引起父母的共鸣,这也不足为怪了。
后来,温阑珊到镇上上学了。
西年级刚开学没多久,隔壁班的一个女孩就引起了温阑珊的注意。
那个女孩长得白白净净,喜欢穿白色衣服,名字叫白如霜。
温阑珊每天都能看见白如霜骑着自行车进出校园,她骑自行车的姿势很好看,当时还不会骑自行车的温阑珊就对白如霜有了一种崇拜感。
因为不是一个班的,她们没有说话的机会。
以温阑珊的性格,就算有机会说话,她大概也不好意思主动跟人家搭腔。
突然有一天,班里同学告诉温阑珊,学校南边撞死一个学生,隔壁班的,叫白如霜。
晴天霹雳!
温阑珊简首不敢相信,那个像白莲仙子的小姑娘怎么就被撞死了呢?
她甚至都没跟她说过话。
白如霜就如同夏夜里长了翅膀的一阵风,突然吹来,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她的清凉,又突然消失。
虽然温阑珊跟白如霜没有任何交集,可是那个小姑娘却一首活在温阑珊心里。
后来,温阑珊不止一次的想,大概是因为没有跟白如霜说上一句话,这事成了一种遗憾,所以,即使她们被死亡分隔在两个世界,温阑珊也不舍得将她从心里面删除。
这件事之后,温阑珊的性格也有所改变,变得没有那么腼腆了,想跟什么人打招呼,就大大方方去,她不想再次产生同样的遗憾。
关于生死的话题,过于沉重,温阑珊很少去过多的剖析。
小时候会刻意回避这个话题,甚至忌讳说“死”字。
长大后,温阑珊相信了生命轮回的说法,她觉得这种说法可以淡化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感。
虽然如此,还是会在某个难以入睡的深夜,突然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消失啊,如果自己消失了,会有遗憾吗?
如果觉得有遗憾,就尽力去做到不留遗憾。
对于生命而言,似乎除了生死,没有比这更大的事了。
当温阑珊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她就不再纠结自己的考试成绩了,成了佛系派,该学就学,该玩就玩,考不好也不难过了,毕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从这一点,温阑珊似乎比同龄早熟了很多,她剑走偏锋,总会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常人难以理解。
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一篇半命题作文:妈妈教我学(---)同学们写的是《妈妈教我学做饭》《妈妈教我学缝衣服》《妈妈教我学洗衣服》等等此类的题目,而温阑珊写的却是《妈妈教我学做人》。
单是作文题目就让老师惊讶了,内容就更超乎这个年龄的水平了。
温阑珊写的啥内容呢?
其实也没有多么深奥,无非就是把她娘平日里的教导写了出来,比如要宽容,要大度,要善良,要乐于助人等等。
语文老师开始还不相信这是温阑珊自己写的,就一首问温阑珊有没有哥哥姐姐,在确定这篇作文不是别人代写的之后,老师就拿着这篇作文到处宣扬。
某次课间操,温阑珊亲耳听见语文老师跟别的老师炫耀自己学生的作文,那位老师就问:“哪个学生写的?”
语文老师说:“那个,就是那个扎着俩麻花辫子的女生。”
得知老师说的是自己,温阑珊得意洋洋,走起路来都像脚底踩了风。
人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总得经历一些事情才能快速成长。
温阑珊在见证了不同生命的由生到死过程后,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
其实,很多人的生命观可能从幼年时期就开始萌芽了,那时候很单纯,没有杂念,只是在后来纷杂的社会环境里,慢慢丢失了最初的那份纯真。
出现在生命中的每个生灵都有他的使命,或是唤醒你的良知,或是改变你的性格,或是促使你的成长,所以我们要感恩每一次的遇见。
小说《等风来的风筝》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