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由检王承恩的现代都市小说《优秀文集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由网络作家“暮叶知秋”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是作者“暮叶知秋”的代表作,书中内容围绕主角朱由检王承恩展开,其中精彩内容是:了苦受了难,那就是天大的事!朕不管以前大明的官员是如何做的,但新朝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去触碰这条红线......”“国家有困难,朕可以苦一苦,百官也可以苦一苦,唯独不能苦了大明之百姓!”“正因为李丰禄之流收了这些贪官污吏的钱财,才让他们可以放下心来继续贪墨赈灾粮款。赈灾粮款都进了这些人的私囊,那些受灾受难的百姓就得继续饿肚子,甚至饿死人......”“灾......
《优秀文集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精彩片段
乾清宫——东暖阁。
身穿大红直身袍服的骆养性跪地请罪,准备聆听圣训。
坐在御案前的朱由检并没有看向跪在地上的骆养性。
片刻后,朱由检才一边看着手中的奏折一边开了口:“朕再三叮嘱,派到地方上负责收缴赃银的锦衣卫官差一定要挑选得力忠心的。”
“可恰恰朕最关注的陕西却最先出了事。”
“洪承畴的折子上写的很清楚,办差的锦衣卫前前后后拿了陕西官员的贿银五万六千两。”
“那个名叫李丰禄的锦衣卫千户一个人就拿了三万四千两,西安府的官员本应上缴赃银七十六万余两,可最终报上来的却只有五十一万三千六百三十三两。”
朱由检放下手中的折子,看了看跪伏在地的骆养性,不无讽刺的说道:“这笔买卖做的倒真是挺值啊!花了不到六万两的银子行贿,便省下了二十多万两。”
“说来也巧,洪承畴的折子与东厂的复勘密报同一天入了京,两边上报的数目也是丝毫不差。”
“这个李丰禄是你亲自挑选的,那就由你亲自来审吧,看看洪承畴上报的与东厂的复勘是不是属实。”
“臣万死!”骆养性羞愧难当,以额触地请罪道:“臣用人失察没有办好圣上交办的差事还让皇家蒙了羞,请皇上降罪!”
“锦衣卫代表皇家行事,你们出了事朕的脸上自然无光。”朱由检皱了皱眉:“让皇家蒙了羞是小,顶多让人看一看朕的笑话而已。”
“可李丰禄之流与这些祸国殃民的官场败类同流合污损害的不仅是朝廷的利益,最终受苦受罪的还是我大明的百姓!”
“这百姓要是因为人祸而受了苦受了难,那就是天大的事!朕不管以前大明的官员是如何做的,但新朝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去触碰这条红线......”
“国家有困难,朕可以苦一苦,百官也可以苦一苦,唯独不能苦了大明之百姓!”
“正因为李丰禄之流收了这些贪官污吏的钱财,才让他们可以放下心来继续贪墨赈灾粮款。赈灾粮款都进了这些人的私囊,那些受灾受难的百姓就得继续饿肚子,甚至饿死人......”
“灾民们活不下去了就会有人站出来造反,有人站出来造反那就是朝廷的失德。”
朱由检直视跪在地上请罪的骆养性,语气中充满了后怕:“不幸之中的大幸,此事被发现的及时尚未酿成民变!积极补发赈济粮严惩贪墨官吏犹时未晚。”
“朕之前就告诉过你,负责内部纠察的南镇抚司应该给予更多的权力和重视,这是保证锦衣卫自身不出问题的基本防线。”
“此事也算是给锦衣卫敲响了一个警钟,回去好好自查一下,李丰禄之流有一个办一个,以后用人办事且得加倍用心,不要再给朕的脸上抹黑了。”朱由检面色严肃,沉声道:“罚俸半年,留职查看。再有类似事件发生,你这个锦衣卫指挥使就自行请辞吧!”
“累臣谢圣上隆恩.....”骆养性随即领罪谢恩:“累臣一定以此事为戒,完善整顿锦衣卫内事,务求从根源处杜绝误国不法之事。”
-------------------------------------
待进宫请罪的骆养性离开后,朱由检立即让王承恩拟定了一份旨意送到内阁交办。
此次,陕西发生的这件事情让朱由检意识到了继续加强官员廉政监管的必要性。
当看到洪承畴上报陕西布政使甄时潭等人依旧肆无忌惮地贪墨赈灾粮款之时,朱由检当真的是被吓出了一身的冷汗!
要知道,历史上的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就是在崇祯元年于陕西境内带着一群活不下去的饥民起事造反的。
陕西境内的农民起义可谓是掀起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所以,朱由检特别重视多灾多难的陕西地界。
朝廷筹集赈灾粮款的时候也是优先向陕西拨放的。
只是,朱由检还是低估了甄时潭之流的胆大和贪婪。
朱由检年前就曾多次下旨三令五申强调全国赈灾的重要性,并言明各地受灾之地如有赈济不力者必定给予严惩。
没想到,在这个风声这么紧的时期,他们竟然还敢在赈灾粮款上面打主意。
此次,他向内阁交办的旨意便是要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一个全新的监察部门——廉政监察院。
顾名思义,廉政监察院就是专职负责地方官员廉政纪律的监察衙门。
朱由检要组建一个类似于后世廉政公署的全新反贪机构。
这将是一个专门打击贪污犯罪的独立执法机构,廉政监察院独立办案直接对皇帝负责。
任何人都可以向廉政监察院检举官员的不法之事,甚至可以通过廉政监察院直接告御状。
而对于廉政监察院的人员选拔任用也不会通过吏部。
廉政监察院的基层办公人员将优先从品格优良的寒门百姓中选取。
朱由检的目的很明确,他就是要想尽各种办法将官员的贪腐之风遏制住。
只有将百官的贪腐之风遏制住,这天下百姓才能最大限度的享受到朝廷的福泽,才能将丧失的民心收回,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只要让百姓感受到朝廷对他们的重视,让他们有口饭吃他们就不会揭竿而起。
所以,对于现如今的大明朝而言,想要避免陷入内患之忧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拿出钱粮让大明的百姓们吃上饭。
历史上大明朝的皇帝们也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他们却根本没有把这件事情真正放在心上。
比如万历时期,百姓们受了灾国库一时间拿不出那么多钱赈济,但万历皇帝的内帑里却有的是钱,可人家根本就不愿意往外掏。
换言之就是,想要让统治者往百姓身上掏钱那简直比挖他们的肉还要难受!
更何况中后期的明朝一向有“苦一苦百姓”的习惯,他们宁愿看着饥民造反也不愿意拿钱抚民。
无论朝廷缺不缺钱他们都已经习惯了从百姓身上压榨取财的做法。
历史上的崇祯在面对财政问题的时候,最先想到的解决方案依旧是“先苦一苦百姓”,以加税的方式来缓解财政危机。
此时的大明百姓连活都活不下去了朝廷却还要从他们身上继续压榨,百姓焉能不反呢?
因此,朱由检从根源着手,就本着大明百姓可以吃上一口饱饭的这个大前提积极施行新政。
朝廷有了钱,优先赈济灾民;惩贪腐减杂税,从实际方面为民减压。
接下来还要挑选合适的时机逐步进行土地的丈量以及全国范围内推广土豆、玉米、蕃薯等高产农作物,有宋应星这个当代神农在,改良农作物的产量也不是什么难事。
再就是开放海禁后,朝廷不仅可以增加关税收入还会从远洋贸易上获取巨额利润;到时候从国外引进采购粮食也大为便捷。
只要把民心收复让百姓们不走上作乱的道路,大明最大的内患也就迎刃而解。
届时,以大明之底蕴还怕收拾不了一个后金之患吗?
第二天一早,十几匹快马由京城八百里加急奔驰而出。
此次,这些骑着快马出京的锦衣卫缇骑并不是为了抓人,而是带着皇帝召人的密旨分往各地。
所召之人便是昨天朱由检拟定好将要重启重用的那些人。
不过,密旨上只是说要接旨之人奉旨后立即赶赴京城入宫觐见并没有直接对这些人下达委任之命。
这也是朱由检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这些人之中绝大部分都处于被削职闲赋的状态。如果直接下旨起复他们,按照当时明朝官场上的潜规则,这帮老家伙难免会来个谦辞什么的......
这样一来一回地瞎折腾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朱由检可没这功夫陪他们玩这套谦辞的戏码.......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闲赋在家的明朝官员在接到皇帝重新启用、委以重任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的谦虚通常都会以自己才疏学浅、恐怕难以堪此大任之类的虚言先拒绝皇帝的任命。
按照套路,皇帝会再次下旨任命,如此两三次之后,这些人才会安然受命。这就是所谓的谦辞,也是明朝官场上默认的潜规则。
所以,有时侯不得不感叹古人将这种虚的东西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明明自己巴不得立即就走马上任,却还要装模作样的来个谦辞......
对于这一点,朱由检绝对是深恶痛绝的。
等找机会他一定要把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给杜绝掉。
还有各种题本、奏本上废话连篇式的冗长、拖沓让人看了不免费时费力。
特别是对于朱由检这个穿越人士来说就更加不友好了。
虽然接收了前任的全部记忆不至于看不懂,可早就在未来社会习惯了白话文的他还是对这种修饰至极的文本嗤之以鼻。
所以,深受其苦的朱由检暗暗想到:以后如果推行新学的话一定要把简单易用的白话文给推广全国。
-------------------------------------
当务之急,大明朝所面临最急切的一个问题就是——缺钱!
古往今来无论想要干什么事情最终都得归集到一个“钱”字上面。
推行新政更是离不开钱。
高薪养廉整肃吏治需要用钱,编练新军治理水患需要用钱,赈灾救民抵御外敌还是要用钱。
户部是指望不上了,太仓库早就是入不敷出的状态了。
所以,朝廷只能一味的加派各种杂税压榨于民,这也就造成了官逼民反的局面。
好在朱由检的内帑还有些余银,必要之时倒是能拿出来应应急。
当然了,这也就是身为穿越人士的朱由检才舍得从内帑里拿钱出来为国家办事。
明朝的皇帝在钱财方面可是出了名的吝啬,一般情况下他们绝不会轻易拿内帑里的钱贴补公用的。
特别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在贪财敛财和抠门的方面可谓是做到了极致。
历史上的崇祯也是继承了其祖父万历帝的“优良”品格——吝啬!虽然口口声声说着要中兴大明,但是对内帑之中的私银也是不愿意多掏一分的。(用其祖父万历帝一句比较经典的话来说就是:国家缺钱凭什么要让朕拿钱来贴补呢?)
比如崇祯元年的时候山海关外宁远卫因缺饷哗变,东阁大学士刘鸿训就曾请旨由皇帝出“帑币”30万发往辽东用于军饷以示不测之恩。
但想要生性吝啬的崇祯出帑币以示不测之恩简直等于是割他的肉,刘鸿训也因此被治了罪。
鉴于大明糟糕的财政状况,朱由检除了打响了推行新政的第一炮以及积极整肃锦衣卫和东厂之外,在如何创收的问题上自然也没有丝毫含糊。
实际上,推行高薪养廉之策也是为了快速割一波韭菜。
别人不知道,他这个穿越而来掌握着上帝视角的未来人士可是门清!
京城里的这些官员家底可厚着呢。
就朱由检给他们限定的一个月缴赃期限,保守估计最低也能有个2000万两白银的入账。(这个数字可不是瞎掰出来的,这都是朱由检结合后世的资料仔细分析得出来的结论。)
要知道,明王朝每年的基础财政收入定额才只有大约1461万两。
如果这波韭菜割的好,等于一下子多出来了一两年的正税收入。
有了这笔钱在手,足够用于推行新政的启动资金了。
到时候,全国官员的薪俸也可以从这里面先出,哪里还用得着朱由检动内帑里的钱呢!
所以说,朱由检抛出的这一招说是空手套白狼也一点不为过。
当然了,想要达到理想中的效果,还得靠锦衣卫和东厂来加把火。
这个恶人还是得由厂卫来当。
那天在乾清宫东暖阁召见骆养性之所以耽搁了那么长时间,就是因为朱由检详细交代了骆养性应当如何带领锦衣卫为皇家分忧的具体新思路和细节。
相信在朱由检那套全新理论的帮助下,本就以能力见长的骆养性一定可以将锦衣卫变成天子手中如臂使指的一大利器。
-------------------------------------
皇宫——建极殿。
今日的平台召对,朱由检特意召集了阁臣与户部、吏部及工部相关部员。
坐在御案前的朱由检一边看着手中的折子,一边笑道:“不错,这次倒没有太过拖沓,朕让你们七日内拟定方案,今天才是第四天你们就完成了初案。”
“不过你们拟定的这个标准,朕觉得还是有些保守了。”
朱由检随手将折子扔在御案上,缓声道:“朕既然让你们参考宋制推行我朝的高薪养廉法以肃清吏治之患,你们就放心大胆的去做。”
“朕还是那句话,如果依靠高薪养廉之法可以遏制我朝的不正之风让天下百官都可以勤政爱民,朕花多少钱都不会心疼!”
“以正七品的县令为例,按照你们所拟定的薪俸标准,县令一级的官员一年大概合银150两,比以往的年俸提高了三倍有余。”
“但朕以为还是稍有不足。”朱由检环视着静立丹墀之下黄立极、施凤来等人,道:“我大明有1427个县,这些地方县级官员乃朝廷治民之基。”
“只有他们的心安定了,大明的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所以,朕的意思是这大明官员的薪俸标准还要往上提一提,比如正七品的县令年俸可以按照200两的标准来定。
“中枢阁臣,每个月按照200两的标准定制;六部尚书、侍郎可按每月100两的标准定制。”
此言一出,丹墀下的大臣们皆是一脸的惊意。
很显然,大家都没想到皇帝会把官员的薪俸标准定的那么高......
朱由检毫不在意众臣脸上的惊讶之情,继续说道:“这个标准虽然整体还远不及宋朝标准,但随着我大明日后越来越繁荣兴盛,诸臣的薪俸标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另外,朕还会逐步完善服务于文武百官的相关福利制度。”
“朕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兴建文休所和军休所。”
“这文休所和军休所便是达到一定级别的文武官员致仕后可携带家眷免费入住的养老之地。”
“休所之内食宿皆由朝廷承担,致仕官员可按照家乡远近选择相近休所安享晚年!”
王承恩领导下的东厂办事效率很快,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朱纯臣、徐弘基、薛濂、宋裕德、顾肇迹的家产给抄了个干净。
在王承恩亲自带着东厂的手下热火朝天地抄着家的时候,一道旨意也被传到了宫外。
圣旨的大意是:朱纯臣、徐弘基、薛濂、宋裕德、顾肇迹五人世受皇恩却毫无感恩之心,多年来贪赃枉法、圈田占地、欺男霸女可谓是无恶不作!今天恩浩荡,念尔等乃是功臣之后特予宽处,许上缴部分脏银归于公用以赎前罪,可朱纯臣、徐弘基之流却妄负圣恩!
不仅没有丝毫真心悔过之意,还编造谎言欺君罔上,如此行径如不重责岂不是上对不起朝廷社稷,下对不起黎民百姓。
故给予朱纯臣、徐弘基、薛濂、宋裕德、顾肇迹五人削官去爵尽没家产之罚,此罚已是最宽容之惩处,倘若有人为以上五人求情,当以同犯加罪论处决不姑息......
另外,圣旨上还详细例举了朱纯臣、徐弘基、薛濂、宋裕德、顾肇迹五人这些年来所犯下的劣迹。
这一通长篇大论式的圣旨,其实主体意思就一个,那就是告诉所有人:朱纯臣、徐弘基、薛濂、宋裕德、顾肇迹五人其实就是因为阻挠新政而落得了现在这番下场,谁也不准为他们求情,谁敢多一句嘴下场只会是比他们还要惨!
朱由检的这套组合拳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在抄没朱纯臣、徐弘基等人家财的第二天,一直持观望态度的英国公张惟贤一大早就把应该上缴的为数四十九万余两的赃款上报了朝廷。
有了英国公张惟贤的带头,一个上午的时间,正阳门的脏银报备点挤满了勋戚府上的管事。
朱纯臣、徐弘基等人的下场不得不让他们做出妥协。
他们此时才真正意识到:皇帝此次可谓是铁了心要在推行新政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了!
主动上缴还能留下一部分家财,要是真的抗拒到底继续和皇帝耍心眼,到头来指定是一文钱都保不住不说,估计还得把小命给搭上......
这不,朱纯臣、徐弘基、薛濂、宋裕德、顾肇迹五人被抄没了家产之后,紧接着又被以欺君之罪流放了岭南。
血淋林的教训就真真的摆在眼前。
更何况皇帝已经发话了,如果谁敢替这五人求情,那罪过可比朱纯臣等人还要大!
这种情况下谁还有胆子往前面凑?
被现场抄出来的这些现银倒是正好派上了用场。
根据汇总的现银数额,朱纯臣、徐弘基、薛濂、宋裕德、顾肇迹五人府中共计抄没出了三百六十三万余两现银!
如果再算上府宅、商铺、矿产、田产等可折现的财产,此次抄家所得的资产高达九百余万两......
朱由检也不客气,直接将三百六十余万两的现银做了分配,一部分作为补发军饷之用,一部分用于兴修水利之用,一部分用于采购赈灾粮款之用。
这三项费用分配完,这笔现银只剩下了不到三十万两白银,被悉数交割给了户部收入了太仓库。
皇帝的这番举动,也大出了很多人的意外。
特别是那些勋戚贵胄们,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因为,他们认为抄没朱纯臣、徐弘基等人的家财皇帝肯定是要留一大部分收入内帑的。
可是,他们却想错了,皇帝一文钱的私钱都没留,当真是把所抄之银全部用在了正经地方.......
这好像不太对啊......这可不像是他们老朱家的一贯作风啊。
这个时候,勋戚之中才有人回过了味:难不成之前他们都想错了?皇帝这次真的不是为了给自己敛财才搞出这么多事情的?
但也有人还是不相信朱家皇帝能有这么高的觉悟,他们认为:皇帝这次之所以不碰朱纯臣、徐弘基等人的抄家所得,是为了堵人口实,也是为了之后将追缴上来的脏银尽可能多的收入内帑在做铺垫!
-------------------------------------
天启七年十二月初三日。
朱由检急召入京的全新班底终于齐聚于京城。
当天下午进行的平台召对,朱由检专门会见了这批由他亲自选定的重用人选。
除了已经在天津上任的孙元化之外,孙承宗、徐光启、洪承畴、孙传庭、宋应星、毕自严、袁崇焕、候洵、钱龙锡、卢象升、李邦华、毕懋康、熊文灿、申用懋等人都出现在了建极殿参加召对。
对于今日的这番场景,朱由检可以说是早就期盼已久了。
因为他知道,想要将大明朝从生死线上拉回来还是得靠这些能臣良将。
一个君主最重要的本领无非就是四个字:知人善用。
凡事只要用对了人才会事半功倍,才会马到功成!
而且,用人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要点: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很显然,历史上的崇祯这两点都没做到。
不止没做到,他还喜欢事必躬亲,他还喜欢远程“微操”!
这下子可就苦了他手底下的这帮子下属,本有机会翻盘的一手好牌就这样被打了个稀烂.......
接见完蒙古察哈尔部的使臣卓力格图后,朱由检又接见了日本德川幕府派来的使臣——井田上二。
一身倭国传统服饰的井田上二用一口生涩拗口的汉语对着大明皇帝跪拜施礼:“日本使臣井田上二拜见天朝大皇帝陛下!”
“恭祝天朝大皇帝陛下福泽安康,大明天朝万世永昌。”
对倭国人向来没什么好感的朱由检语气平淡的轻声道:“起来吧。”
“你们带来的国书朕已经看到了,无非就是希望大明可以对你们放宽政策,恢复正常贸易。”
朱由检看着极尽谦卑的井上田二,道:“这一点朕现在就可以给你们一个明确的答复。”
“大明可以恢复两国之间的正常贸易。”
虽然朱由检对倭国没有丝毫好感,但通海贸易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恢复与倭国的海上贸易对大明而言就等于多开辟出了一条财富通道。
逐步全面开放海禁、开拓海上财路是朱由检一早就想好的国策。
所以,讨厌归讨厌,在国事上还是不能以个人喜好来定论的。
井上田二没想到此行的目的如此轻松的就得到了应允,激动地立即伏地叩谢:“谢天朝大皇帝陛下天恩!”
估计实在是太过于激动,跪伏在地的井上田二连声音都有些发颤了,本就拗口的汉语听上去就更加别扭了。
也难怪井上田二会如此反应。
要知道,自从嘉靖年间的“宁波争贡”事件发生以后,明朝就改变了对倭国的贸易政策,罢市舶,中断了与倭国的贸易关系。
后来,虽然明廷在漳州月港开海贸易,但对倭国依然实行了严禁政策。
按照原本的历史,终明一朝再也没有恢复与倭国的正常贸易。
所以,井上田二此行抱有的最大期望实际上只是可以多获得一些大明朝的金钱赏赐而已。
而对于国书上提到的放宽政策恢复通商贸易的请求,德川幕府其实根本没有抱有任何期望。
毕竟,从嘉靖时期到现在明廷在对倭国贸易的事情上一直都没有松过口。
此种情况下谁也不会想到,朱由检竟然会直接应允了倭国的这一请求。
一个这么大的功劳突然就砸到了井上田二的头上,怎么能让他不激动呢?
他甚至已经开始畅想,当他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带回国内的时候会引起多么大的轰动!
德川秀忠一定会好好封赏他的,他将成为整个德川幕府的大功臣..........
-------------------------------------
“回去告诉德川秀忠,大明可以和你们恢复贸易,但你们得把自己的人给管好。”朱由检看了看激动不已的井上田二,继续说道:“沿海的倭患搅的我大明沿海不得安宁,对通海商贸也无益处。”
“请天朝大皇帝陛下宽心,德川将军一定会严令整治胆敢破坏两国邦交的贼人!”井上田二立即做出了保证:“幕府一定会为作出最大的努力来保证两国贸易的友好环境。”
朱由检点了点头,继续敲打道:“嗯,那就好。通商是好事,切不要因为某些事情而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关于沿海倭患的事情,朱由检言至于此,也没有再多说什么。
因为他知道,明朝所谓的倭患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国人打着倭国的旗号行事罢了。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可明朝的海禁政策直接掐断了沿海百姓的谋生之道。
种种原因之下,很多迫于生计的海边住民不想忍饥挨饿,干脆就漂泊到了海上,摇身一变便成为了沿岸抢劫的海盗。
所以,整顿“倭患”其实还得从大明自身着手。
不过在朱由检看来这也不算什么大问题,海禁一旦开放,沿海百姓有了合法的生财之路,谁也犯不着继续冒着随时掉脑袋的风险去做那些不法之事了。
再加上朱由检已经开始重视大明水师的建设了,等明廷拥有了强大的海上力量之后,清剿那些依旧执迷不悟的海盗集团还不是小菜一碟的事情吗...........
“对了,郑芝龙你们应该不陌生吧?”朱由检好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开口询问道:“他早年曾到过日本,听说在你们那名气还不小。”
“回禀大皇帝陛下,郑芝龙的名号小人是知道的。”井上田二如实答道。
“有一点你们可能还不知道。”朱由检笑道:“郑芝龙现在已经是朝廷正式册封的正三品海防游击将军了。”
“朕听说他在日本的时候已经娶了妻室,并且还有了子嗣。”
“回去告诉你们德川将军,让郑芝龙把夫人和孩子接回来吧。”
“以后你们可以直接和大明展开合法贸易,也用不着再扣着郑芝龙的家眷了。”
“是!小人一定将此事转达幕府,尽快安排郑将军的家眷回国。”井上田二此话等于是直接代表德川幕府将此事答应了下来。
因为他知道:与恢复贸易之事相比,放郑芝龙的家眷回国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事!
话又说回来了,就算没有恢复贸易的事情,大明皇帝亲自开口向他们要人,他们也是断然不能拒绝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