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畅读佳作推荐三国风云录:我纵游天下看活史书
现代都市连载
军事历史《三国风云录:我纵游天下看活史书》,现已完结,主要人物是刘备张谦,文章的原创作者叫做“熏悟”,非常的有看点,小说精彩剧情讲述的是:一名野外求生者意外穿进两千年前的三国时期。既来之则安之,那就当一场古代版野外求生吧!他可是三国的死忠粉,什么天下大势他可都知道!要说战乱,刘备必是首选。可要如何才能帮助他呢?潜入曹营便是第一步。反正人都在三国了,那他可就要干些改变历史的大事件了!...
主角:刘备张谦 更新:2024-04-30 00:23: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刘备张谦的现代都市小说《畅读佳作推荐三国风云录:我纵游天下看活史书》,由网络作家“熏悟”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三国风云录:我纵游天下看活史书》,现已完结,主要人物是刘备张谦,文章的原创作者叫做“熏悟”,非常的有看点,小说精彩剧情讲述的是:一名野外求生者意外穿进两千年前的三国时期。既来之则安之,那就当一场古代版野外求生吧!他可是三国的死忠粉,什么天下大势他可都知道!要说战乱,刘备必是首选。可要如何才能帮助他呢?潜入曹营便是第一步。反正人都在三国了,那他可就要干些改变历史的大事件了!...
“敢问先生,何为‘格物’?”曹冲问道。
“冲儿如今多大了?”张谦反问道。
“弟子今年十二。”
十二!
那岂不是死亡倒计时?
张谦想起室友讲过一个笑话:
一病人问医生自己还能活多久,医生说道:“五”。病人问:“五年?”医生摇头。病人再问:“五个月”,医生摇头。病人再欲问,医生开口:“四”……
“身体可好?”张谦没来由的问一句,让曹冲有些不解。
“很好,冲儿常习武,最近甚至已经能骑马。只是父亲常出征在外,有时冲儿会思念得紧,导致茶不思饭不想。”
“冲儿仁孝!”曹操摸着曹冲的头说道。
这么会争宠,难怪曹丕容不下你!张谦见到曹冲这么会表现,心里也是郁闷极了。
这徒弟估计没救了。
“可有读《大学》?”张谦接着问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听到张谦问起学问,曹冲张口就开始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背到这里,曹冲眼前一亮,原来“格物”出自这里。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张谦顺着曹冲把下面一段背了出来,然后说道:“所以,今天我们先来‘格物致知’。”
“格物,最简单的理解,便是观察,推理,探究事物的运动变化;而致知,则是通过这种运动变化找到其中的规律从而丰富我们的知识,增长我们的智慧。”
张谦一边说,一边将下人带来的铜器组装在一起,两边各有一桶,上有盖,两盖中间有孔,上用铜管相接,右边铜管直接穿过铜桶。
没错,张谦做的便是一个简单的蒸馏冷却装置,至于要干的,当然是制作高浓度的白酒。
拼装之后,张谦又向曹操说道:“曹公,可否取一坛酒,再取一些柴火,以及凉水过来。”
曹操一摆手,下人自然照办。
而后,张谦又检查了一下装置,将管道衔接处用布条扎紧。将取来的酒倒入左边桶内,其下点火,右边桶放置稍低,使得铜管倾斜,桶内装满冷水。
紧接着,张谦命令下人在左边桶下点燃小火,又取来一碗放置在右边铜管下。
做完这一切,张谦指着铜桶说道:“现在,我们要格的第一件物品就是‘水’,水,我们都知道,冬天会结冰,置于太阳底下则会不断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水冷却便会结冰,受热就会汽化,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先生用‘大学’来解释,是不是过于逞工炫巧?”曹植觉得徐庶这是在故弄玄虚。
“植公子已致知矣!”张谦没有否则,反而对曹植投向了赞许的目光,接着说道:“不过在下还想说的再具体点。”
“世间之物,大抵可分为三类,固,液,气。固体受热液化,液体冷却固化;液体受热气化,气体冷却液化,而这些就可以很好的解释我们身边的一些现象。”
“比如,我们常说,黄河之水自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为何天上之水流不尽,东海之水永不满呢?”张谦用鼓励的眼神看了看小曹冲。
“那是因为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受到太阳的照射,气化回到了天上,又在天上重新冷却,以此形成了循环。”曹冲顺着张谦的“理”很快就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曹操看着张谦教学这一幕,很是欣慰。他倒不是在乎这水从哪来,又往哪去的问题,只是看到张谦能够从实际出发,激发曹冲思考,对他的教学态度很是满意。
“可是,先生,您说的这些又有什么用呢?”曹植再问道。
“植公子,‘有什么用’已经不是格物致知的问题了,起码已经是齐家治国的道理了,不过我倒可以给你举个例子。”
张谦显得极有耐心,毕竟第一天当人师父就被人问倒了,那是很可耻的。
“说有一将军,深入沙漠,可是水车却被敌军给打破了,大军深入无水的绝境,众人探寻许久也只见很小一片草地,并无绿洲。这时将军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众人将长剑悬起,而后将头盔置于剑的下方,第二日醒来,头盔里面果然装满了水。”
“几位公子不妨想想,这其中是何道理?日后行军打仗或有帮助。”
“丕儿,你曾随为父出征宛城,那时我们便曾遇到无水的境况,你还记得那时为父是如何处理的吗?”
“父亲对手下将士说,前有梅林,甘酸可以解渴,故而将士皆舍命前进,终遇水源。”
(详情见故事望梅止渴。)
“你说的没错,那是为父逼不得已而用之,行军打战,缺水远比缺粮还要可怕,为父年前出征乌桓,一度陷入后勤无法保障的困境,所以今天先生说的道理至关重要,你们一定要认真思考。”
曹操其实对张谦说的也不感兴趣,但是出于尊重,他不好过多干扰,但眼下张谦举的例子让曹操明白,格物致知是门大学问,而张谦本人能以小见大,确实是个有大学问的人。
“孩儿知道了。”曹丕曹植曹冲三人皆拱手。
思考之时,曹植突然吸了吸鼻子,好浓的酒香啊!
这时,张谦也注意到出酒了,遂命令下人将火盆搬远一些,毕竟温度过了酒精的沸点,出的大多是酒精,要是完全沸腾了,那就是酒水混合物了,然后他本人又将右边桶内的温水换了,幸好此时天气温度已极低,否则还是要找一活水处避免酒蒸汽未能及时冷却。
曹操此时也闻到了,不过他在自家孩子面前,还得装作稳重一点,于是便开口。
“你等可有明白徐先生说的道理?”
小说《三国风云录:我纵游天下看活史书》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崔琰是非分明,毫不徇私的处事之法赢得了邺城百姓一片喝彩。
那崔平及其手下脸上满是不甘,可见崔琰脸色铁青,却也不敢反抗,只好乖乖收起长剑转身欲退。
本以为事情就此了结,谁料跪倒在张谦面前的三人为首者竟一怒而起,口中说道:“我等既不能追随先生,但也容不得这小人如此侮辱先生后还能安然离去,且让我杀了这崔家小人以证明心中之义。众人且记住,此事乃我卫六一人所为,事后是杀是剐,我卫六一人当之,与先生无关!”
言罢,卫六起身抽剑一气呵成,身边两人也一个翻身挡住了崔平的去路。
“住手!”
“不可!”
崔琰和张谦同时喊道,可是那卫六三人竟然不管不顾,只见卫六一剑刺出……
“哐啷”一声……
卫六的剑被打偏,只刺中了崔平肩膀。
张谦回过头,正是石韬掷出了腰中佩剑,救下了崔平一命。
真不愧是徐元直的好友,诸葛亮的闺蜜,这一剑稳准,有力。
卫六三人再欲动手,崔琰身后卫士已上前将三人拿下。
“徐先生,这三人如何处置?”崔琰看向徐庶,虽然此三人伤了他府中人,但是是为徐庶出手,且今日之事是崔平有错在先。虽然曹操给了他处理之权,但是正因如此,他才不好有所偏袒。
崔琰以为徐庶就算不收留三人,但也会为这三人请求,毕竟三人所为虽不合法,却合乎一个义字。
“此乃天子脚下,自有国法相依。此三人当街行凶,崔大人依法处置便是。”张谦毫不忌讳的说道。
“这……”崔琰一下子愣住了。
崔琰:徐庶你要不要重新组织一下语言,这三人好歹也是为了你才出手的啊!
那三人也愣住了,这徐庶不是侠义之人吗?自己三人刚刚的所为所为难道不正是侠客所追求的吗?
周围的人也对着徐庶指指点点,言语中颇有觉得徐庶无情无义,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思考起徐庶是不是因为怕了崔琰,担心崔家的报复,所以连帮他的人都不顾了。
张谦看了一眼众人,心想,难道古人真的就是这种风气,动不动就拔剑的吗?
难道这三人不是恨崔家与自己的仇恨不够深所以才动手的吗?
是古人太单纯还是后世的人心不古啊?
算了,反正无情无义的是徐庶,跟我张谦有什么关系?
“诸位难道觉得仗剑杀人就是侠义吗?”
“我年少之时为何为友杀官?司空大人为何借刀刺董?那是因为那时候,宦官当政,国乱岁凶,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致生灵涂炭,国法不振,故而,有识之士也只能依靠手中刀剑伸张正义,除恶扬善。”
“如今天下,大为不同,上有曹公匡正时弊,扶君安民,近前有崔琰大人主持公道,除暴安良,又何须仗剑杀人,行此乱禁之举,此三人名为助我,实则心术不正,欲以身博名,诚害我也。”
啊对对对!
你张口曹公,闭口司空!
谁敢反驳?
吃瓜群众一听也有道理,万一自己哪天被杀了,对方还满嘴侠义,那自己岂不是白死了?
而邺城内生活之人,不是官就是吏,再或者就是他们的家人,奴仆,肯定觉得眼下的日子比黄巾之乱时要好的许多。
崔琰听完张谦的话,抚须长思。
有法可依的时候还是要依法办事;只有法律败坏,纲常沦丧,侠者才有出剑的理由。
这徐庶,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啊!
这一刻,崔琰也认可了徐庶是个有底蕴,有学识的真正名士。当然,崔琰这是建立在对徐庶的认知上的,与那句“近前有崔琰大人主持公道,除暴安良”没有一点关系。
“将这三人带走,待我查出,若是侠义之辈,自当无罪释放;若真是以身搏名者,以武乱禁之辈,那必当依律令论处。”崔琰沉声说道,随之,又转过头看向张谦:“徐先生,今日挡路,乃是崔平之过,崔家有管教不严之罪,来人琰必登门与先生及徐老夫人赔礼道歉。”
见崔琰如此说,张谦知道,今日的事算是过去了。不然按先前崔琰到此的态度,虽然是处理了家里下人,但肯定也会对徐庶不满,就算崔琰胸怀坦荡不记恨,但以后见面肯定没好脸色的。
“崔大人言重了,今日之事乃有心人造谣在先,恰好你我皆在此处,正好向众人言明。”张谦接过崔琰的话茬,随即又看向石韬:“广元兄,当时曹公说亲之时,你也在场,就由你来说说当时的情况吧!”
石韬正欲答应,徐母却拉开车帘探了出来,“此事,还是由老妇来说吧!”
见徐母出面,崔琰也拱了拱手,对老者的尊重是士人遵循的礼仪,况且徐母当初怒骂曹操的事,崔琰也有耳闻,且不论对错,这份忠勇果敢,就值得世人尊敬。
“当初曹公言明亲事之时,我儿并未发出一言,只是老妇觉得徐家小门小户,配不上崔家,因而没有答应,绝非市井流传什么,崔家女配不上我儿,此乃污蔑也。”
崔琰点点头,拱手表示道:“流言止于智者,琰绝无相信市井流言之意。徐母有大家之风,徐先生有骐骥之才,他日光大门楣,琰自当仰望。”
“多谢崔大人夸赞,只是老妇人还有一言,自我儿来到邺城,我等三人从未离开曹公府,当日之事所知者不过二三,此时此事却闹得街头巷尾世人皆知,莫不是有心人刻意为之?我等三人来此无亲无故,也无恩无怨,故而有心之人断不是针对徐家,崔大人乃世之君子,可亦当防小人也!”
卧槽!
不愧是读过书的!
三言两语不仅将自己摘得一干二净,还成功把崔琰的仇恨转移到了别处。
看这崔琰深思的模样,显然是将老妇人的话听进去了。
这就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什么,这宝是徐庶的?
没关系,徐庶的就是我的。
小说《三国风云录:我纵游天下看活史书》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