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全章阅读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

全章阅读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

山泽 著

现代都市连载

朱标朱元璋是《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中的主要人物,在这个故事中“山泽”充分发挥想象,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功,而且故事精彩有创意,以下是内容概括:他,一个历史的狂热分子,尤其钟爱明朝的历史。可哥正为了朱元璋和网友线上对骂时,意外穿越到了明朝,还成了朱元璋的儿子!面对历史中的明君,他感慨自己终于可以面对面指出朱元璋的错误了。于是乎,他怒喷朱元璋的不足之举,一不小心喷得朱元璋自行惭愧,退位让贤了。这下子他也体验体验做皇帝的滋味……...

主角:朱标朱元璋   更新:2024-06-26 20:1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标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全章阅读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由网络作家“山泽”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朱标朱元璋是《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中的主要人物,在这个故事中“山泽”充分发挥想象,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功,而且故事精彩有创意,以下是内容概括:他,一个历史的狂热分子,尤其钟爱明朝的历史。可哥正为了朱元璋和网友线上对骂时,意外穿越到了明朝,还成了朱元璋的儿子!面对历史中的明君,他感慨自己终于可以面对面指出朱元璋的错误了。于是乎,他怒喷朱元璋的不足之举,一不小心喷得朱元璋自行惭愧,退位让贤了。这下子他也体验体验做皇帝的滋味……...

《全章阅读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精彩片段


朝会在即,朱标应了一声便朝奉天殿走去。

只不过听到吕本的名字,朱标当即便明白常氏的意思。

这吕本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朱标太子嫔吕氏的父亲,朱允炆的姥爷。

按照原本的历史。

洪武七年,也就是今年。

常氏诞下长子雄英后,吕氏就会嫁入东宫。

而洪武十一年,常氏难产而死,随后太子嫔吕氏扶正,成为太子妃。

再之后,雄英病故,朱标病故。

老朱将皇位传给朱允炆,而朱允炆的生母则成了大明的太后。

对于这段历史,朱标再熟悉不过了。

而且朱标还知道,后世有所传言。

太子妃常氏,以及太孙朱雄英的死和吕氏脱不了干系。

哪怕朱标不相信,区区一个吕氏,区区吕本一家真有能力谋害大明太孙。

可历史上吕氏的上位之路,以及朱允炆能成为皇嫡储君这事儿,怎么看怎么蹊跷。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则,朱标绝对不可能让吕氏嫁入东宫。

至于常氏方才提到的詹同,朱标倒是知道他有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儿.....

不多时。

朱标缓步来到了奉天殿上。

当看到和自己讨论一整夜却没有去休息,反而前来参与朝会的朱标。

老朱眼中满是欣慰。

不过下一秒。

当老朱转向下方群臣之时,眼中温情瞬间消失,眼神陡然冷厉了起来。

这一刻的朱元璋眉眼微沉,正坐皇位。

哪怕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可依旧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凌然之意。

“臣涂节,弹劾前御史中丞刘伯温,贪污受贿!”

“臣谢诚,弹劾前御史中丞刘伯温还乡期间,与朝中官员来往密切。”

看着下方出班弹劾的涂节、谢诚二人。

朱元璋没有立即开口,反而用清冷目光扫视殿内其余百官。

胡惟庸、李善长,此时虽一脸平静,可眼神闪烁可以看出二人乐在心里。

宋濂、高启,表情虽然窘迫,却依旧呆站原地。

有好几次高启都想要出班为刘伯温辩解,可都被宋濂眼神阻止。

此等情形,朱元璋又怎会不知宋濂是畏惧胡惟庸的权势。

“太子!”

“儿臣在。”

“你以为该如何处置?”

朱元璋此话一出,满朝文武心中不由为之一动。

虽说朱标协助理政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

可朱元璋还从未像今天一样,率先询问朱标的意思。

有消息灵通的官员甚至知道昨日朱元璋还拿着剑追赶朱标,今日非但没有训斥朱标,反而还事先询问朱标的意见。

这着实让他们感到有些诧异。

毕竟能站到奉天殿上的官员哪个不是人精。

哪怕只是这细微的差异,众人都觉得非比寻常,值得仔细回味。

“父皇,满朝臣工无一人为刘伯温辩解。”

“儿臣倒是以为,此事应当严查!”

朱标这话刚一出口。

朱元璋眉头紧皱的同时狠狠剜了朱标一眼。

朱标那话的意思,无非是说整个奉天殿无人敢发中正之言。

所有人都迫于胡惟庸的威慑,不敢开口。

至于冯胜、汤和这些武将。

他们虽不惧胡惟庸,可他们与刘伯温的关系也是一般。

纵然知道以刘伯温的德行,办不出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事,可他们却也不想为刘伯温说情。

对于百官的心思,朱元璋自然清楚。

可在他看来,朱标不该再次提醒。

同样。

听到朱标这话,心明眼亮如宋濂这样的人,当即出班禀告。

“臣宋濂与刘伯温交厚,深知他绝非贪图小利,结党营私之人!”

“臣高启恳求陛下明查,还诚意伯清白!”

“李相。”

朱标目光停留在李善长身上,沉声说道:

“李相昨日不是还为刘伯温求情,今日怎的不发一言?”

朱标这话刚一出口。

胡惟庸、涂节等人满是诧异的看向面前站着的李善长。

而此时的李善长深吸口气,出班说道:

“殿下,臣虽知诚意伯品性不像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之人。”

“可臣却并无实据,陛下、太子在上,臣不敢妄言。”

“好!”

明白李善长这老狐狸又在打自己的算盘。

朱标转身看向朱元璋道:

“父皇,李相说的极是,并无实据之下,纵然知道刘伯温的德行宽厚,却也不敢贸然为刘伯温求情。”

“儿臣也是如此想的,并无实据之下,也不该贸然给刘伯温定罪。”

“儿臣以为,让刘伯温暂居京都,等刑部审议完毕后,再行决策。”

“嗯。”

老朱微微点头,沉声说道:

“刘伯温一案由太子全权负责,审定结束后再行决议。”

“尔等可还有奏?”

见无人再奏,朱元璋便要出声散朝。

可也是此时。

朱标看向李善长,再次开口说道:

“李相,昨日你不是给孤说,有事启奏吗?”

听到这话。

李善长表情顿时慌乱了起来,一时间竟也有些乱了方寸。

看着不远处一脸若无其事的朱标,李善长只想感慨一句相煎何太急啊......

他是知道朱标想让他辞官还乡。

可他没想到的是,朱标竟然连一日都等不及。

本来他还想着,等散朝之后自己一人拜见朱元璋,出言请辞。

他也好弄明白,让自己辞官还乡到底是朱标的意思,还是朱元璋的意思。

可现在倒好。

哪怕老朱事先不知道,哪怕老朱没有让他告老还乡的意思。

可一旦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出言请辞。

那他的官场之路也算是到头了。

“李相?”

听到朱标再三催促,李善长无奈,只好当着众人的面向朱元璋说道:

“陛下,老臣有奏!”

“准!”

“回禀陛下,承蒙陛下不弃,委臣以重任。”

“然微臣智浅德薄,忝列丞相之位多有惶恐,加之年事已高,归心尤甚。”

“故,臣请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话音刚落。

满朝文武皆为震惊。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今日朝会本是议定刘伯温的罪过。

可如何处置刘伯温还没个结论,李善长竟然要告老请辞。

而听到李善长请辞,老朱不由看了眼旁边的朱标。

可他也没想到朱标行动竟然如此迅速。

迅速到连他都没能做好送别这位淮西功臣的准备。

“善长,你当真打算请辞?”

“回陛下,臣年事已高,忝列中书已是力不从心。”

“既然如此。”朱元璋当即起身,看向下方群臣朗声说道:“韩国公李善长忠君体国,擢,加封李善长为左柱国,赏黄金百两,归乡荣养!”

朱元璋带着几分不舍的浑厚嗓音,似乎要将庆典用的铜鼎敲响。

那中气十足的声音中,满是天子对谋国老臣由衷的感谢。

看着有些动容的朱元璋。

哪怕朱标知道历史上李善长的结局。

可谁又能说,此刻的朱元璋不是真心想要送这位谋国老臣最后一程?

“臣!李善长,叩谢君恩!”

李善长声音自丹田发出,好似在回应着朱元璋的不舍与送别。

君臣相惜,君臣相惜。

起码在此时,朱元璋和李善长这对君子,依旧是惺惺相惜。

没有抬头去看朱元璋是何表情。

可李善长肯定,老朱与他一样,也应有几分不舍。

初见朱元璋的那天午后。

太阳炙热,点点灰尘弥散空中。

那位健硕魁梧的淮西汉子请他同谋大事。

当时的他没想到,面前这个淮西汉子有改天换地之能。

他更没想到,自己会如汉初萧何一般,成就辅国平乱之功。

可事实上他们都做到了。

一个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另一个,则达成了文臣最高的成就。

可偏偏这二十年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谁也没想到,竟如此快便迎来分别。

“老臣恳求陛下保重!”

随着李善长又一声高喊。

朱元璋微微点头,随即示意退朝。

可直到朱元璋、朱标离开了好久,李善长依旧跪在奉天殿的石板上,不愿起身。

看见始终跪在原地的李善长。

众人也是没想到,这位辅国谋臣的告别竟然如此仓促。

没有铺垫,没有前兆,如平地惊雷般突然发生。

只不过众人也很清楚。

随着李善长卸任左丞相之职,属于李善长的时代已经悄然落下帷幕。

接下来。

新权交替。

定然是最容易出现乱子的时候.....

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宜伦?她有何罪?”

朱标诧异出声,不过很快便也明白其中缘由。

“兄长,孙贵妃乃是宜伦生母。”

“您不愿为孙贵妃服丧,甚至因为此事同陛下大吵一架。”

“宜伦一个孩子,自然认为是您与他生母不和.....”

“这孩子,让她进来吧....”

不等常氏动身,朱标轻叹一声,起身便朝门外走去。

“罢了,孤自己去....”

此时的太子府前。

年仅五岁的宜伦一身素衣,满脸泪痕跪在门前,正委屈巴巴的耷拉着脑袋。

当听到脚步声,小丫头猛的抬头。

可也是看到朱标的瞬间。

小丫头噙着眼泪的眼眶瞬间决堤,哇的一声直接嚎啕大哭了起来。

“大哥.....”

“谁欺负我们宜伦了,跟大哥说,大哥给你做主!”

“不是不是,没人欺负宜伦.....”宜伦摇着小脑袋的同时,很是委屈的看向朱标说道:

“是.....是....”

“大...大哥,我替我母妃来.....给大哥赔个不是.....”

“啧....”

看着小丫头那一脸无助又战战兢兢的表情。

朱标心头一软,抱起宜伦便朝东宫走去。

吩咐下人拿来热毛巾后,朱标一边为宜伦擦脸,一边温声说道。

“宜伦,大哥与孙娘娘之间并无不和,你也不需给我赔不是。”

“再者说了,就算是看在咱们宜伦的面子上,大哥也不能跟孙娘娘置气啊。”

宜伦噙着泪水的大眼睛紧紧盯着朱标。

尚有些婴儿肥的小圆脸上满是疑惑。

“可是......”

“宜伦,你母妃薨逝虽是家事,可也是国事。”

“大哥身为太子,要考虑的自然更多一些。”

“难不成宜伦不相信大哥?”

“不是不是,宜伦相信大哥!”

见小丫头用力点了点头。

朱标将一块糕点放在宜伦手中,柔声问道:

“宜伦,你可还记得你五哥今年多大了?”

宜伦闻言,伸出肉嘟嘟的小手掌,扳着指头开始数数。

“宜伦今年五岁,五哥哥长宜伦八岁,那五哥今年是六、七....”

“大哥,五哥哥今年十三岁了。”

“没错,五弟今年十三岁了,明年就是十四。”

朱标微微颔首,继续说道:

“按照皇家礼法,十四岁后便要考虑着迎娶王妃。”

“父皇命你五哥给孙娘娘守孝三年。”

“那在这三年里,你五哥便不能考虑迎娶王妃的事。”

“而且这三年里,你五哥每日只能在宫中诵读经文,不得外出,更不能带着你们溜出皇宫游玩。”

“除了父皇和母后的生辰,他都不能有片刻的休息....”

“啊?”

朱标还未说完,宜伦连忙摇头。

“那不行,那不行,五哥哥会憋疯的,宜伦不要五哥哥给母妃守孝了。”

宜伦说话的同时,李善长前来拜见。

朱标微微点头,让他在一旁等候,看向宜伦继续问道:

“宜伦,是谁告诉你,大哥与你母妃不合,所以大哥才不愿为她服丧,更不准其他皇子守孝的?”

“嗯.....是宜伦自己想的.....”

“是吗?”

朱标没有继续追问,当即冲门外宫人冷声喝道:

“将诸皇子全部召来,孤要好好问问,哪个混小子乱说话!”

见朱标发怒,宜伦连忙跑到朱标跟前解释道:

“大哥,是宜伦自己想的,和六哥没关系.....”

话刚出口,宜伦也意识到自己不打自招,连忙捂住嘴巴。

只不过听到这话,朱标冲常氏使了个眼色。

常氏当即便带着宜伦朝后房走去。

等宜伦离开,朱标看向门外宫人冷声喝道:

“将楚王朱桢给孤叫过来。”

“命总管太监刘和严查所有宫人,凡在宜伦公主面前妄言非议者,割去舌头,打断双腿,丢出宫外!”

听到朱标对宫人的严惩,站在一旁的李善长不由打了个寒颤。

朝中大臣都说太子朱标心性仁慈。

可事实上,朱标身上毕竟流着朱元璋的血,骨子里的残忍刚强是绝改变不了的。

就眼前朱标这副骇人气势,和身为吴王的朱元璋简直一般无二。

“李先生,此来可是为父皇当说客的?”

“嗯.....”李善长微微一愣,深吸口气后坦然说道:“殿下慧眼如炬,老臣的确是受陛下之命前来游说殿下。”

“李先生方才也都听见了,宜伦都明白的道理,父皇因一时悲痛偏偏给忽略了。”

“就五弟那性子,莫说是三年,就是三个月他都忍不住。”

“届时他在丧期之中玩乐,非但辜负了孙贵妃的在天之灵,还会引来朝臣参奏。”

“眼看五弟就要前往封地就藩,父皇让他为孙贵妃守孝三年,不是平白给他加上个不孝的罪名吗?”

“太子所言极是。”李善长郑重点头,道:“太子所言,老臣会原封不动呈给陛下。”

朱标微微点头,示意李善长落座。

等宫人端上两杯茶水后,朱标看向李善长,继续道:

“李先生,贵妃薨逝,太子服丧,皇子守孝,这个先例绝不能开。”

“老爷子有二十几个妃子,难不成每次都要选一名皇子为其守孝三年?”

“还是说老爷子打算厚此薄彼,将后宫的妃子分成需要皇子守孝和不需要皇子守孝的?”

李善长闻言,拿着茶盏的手微微一颤,随即很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他也是真没想到。

此时不过二十几岁的太子朱标目光竟能如此长远。

要知道,老朱的妃子很多,其中有不少都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譬如高丽朝贡的妃子。

以及一些类似于马皇后义父郭大帅这种,见老朱能成大器,将女儿许配给老朱的淮西大族。

若是这些妃子一朝薨逝,是否也要像孙贵妃一样,选一名皇子为其守孝三年?

如果不的话。

高丽是否觉得大明轻视他们,心生怨怼。

淮西大族是否会认为老朱忘记昔日旧恩,乃是薄情寡恩之君王?

哪怕以老朱的性格,根本不会在乎这些。

可朱标身为太子,则必须要提前想到这点。

“殿下所言极是,老臣这就回去禀告陛下。”

“劳烦先生了。”

朱标起身,亲自将李善长送到门口。

对于李善长,朱标倒是没有太大的敌意。

一来,李善长毕竟当过他几年老师,多少有些授业之恩。

再者。

李善长从一而终追随老朱十数年,无论功劳、苦劳,都值得朱标对他礼遇有加。

与胡惟庸相比。

李善长更像是老朱的家臣。

至于以后是否会按照原本的历史,除掉李善长。

那也要看他是否会像历史上那样,妄自尊大。

等走出东宫,李善长冲朱标恭敬一拜。

“殿下,老臣还有个一事相求。”

“但说无妨。”

“老臣想为刘伯温求情。”

就在朱标略感诧异之时,李善长表情庄重,正色说道:

“殿下,朝中有人上书弹劾刘伯温,老臣看来均是诬告。”

“伯温向来以清廉自持,弹劾他贪污受贿简直可笑。”

“况且伯温三年前便辞官还乡,什么结党营私更是荒唐。”

“所以老臣恳求殿下能严查一二,还刘伯温一个清白。”

“孤明白。”

朱标目光一冷,盯着李善长冷声说道:

“那李先生以为,是谁要构陷刘伯温。”

闻言,李善长身形明显一顿。

他虽没想到朱标会如此发问,可片刻沉默后,还是开口说道:

“胡惟庸!”

“臣以为,是胡惟庸打算构陷伯温。”


要么,就等朱标出宫,自己精心策划一场相遇。

虽然这二者无论哪一个都会让吕家全族万劫不复,可只要能嫁给朱标,吕氏还真就不在乎。

而此时的皇宫之中。

对于吕家可能发生的一切,朱标也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只不过他还真不在意。

一个吕氏还不足以让他如此挂心。

“老大!”

将一封军报甩到朱标跟前后,老朱怒声吼道:

“你看看,你看看。”

“蓝玉这小子轻敌冒进,致使先锋营一万将士被围!”

看了眼手中战报,朱标倒是没有太多的意外。

因为朱标早就知道此次北伐会以失败告终。

“父皇,蓝玉虽是轻敌冒进,可军报上也说了,他追的王保保一路仓皇逃窜。”

“直到捕鱼儿海,北元援军赶到,蓝玉率领的先锋营这才被围。”

“若是北元援军迟一些的话,没准蓝玉能生擒王保保......”

“放屁!”

老朱一巴掌狠狠拍在案桌上。

“就凭蓝玉还想活捉王保保?做梦去吧!”

“说是北元援军赶到,可谁知道这是不是王保保提前设下的伏兵?”

“如今战线延长,粮草运输的路线也被拉长,就连徐达也只敢在北元以北二百里的地方与元兵对峙。”

“可是这蓝玉!轻敌冒进,孤军深入五百里。”

“如果粮草供应不上,这一万将士的先锋营只会被元兵屠戮殆尽!”

老朱并非纸上谈兵的皇帝。

对眼下的战局,他也能看到问题的关键。

而且!

老朱的军事才能甚至比之徐达、汤和也不遑多让。

就如这一次北伐,老朱本来是不同意的,可徐达、冯胜、李文忠等淮西将领纷纷请命。

甚至还有人立下军令状,言说要毕其功于一役,横扫元廷,彻底解除北方之患。

也是因此,老朱这才同意出兵。

然而现在看来,老朱最开始的想法却是对的。

“父皇放心,徐叔叔用兵如神,想必此时已经解了蓝玉之困。”

“再者说了,军中将士,讲的就是一个勇字。”

“蓝玉敢孤军深入,也算是不可多得的猛将,加上他年纪尚轻,多加历练后应该能成为一员悍将。”

见朱标对蓝玉的评价如此之高。

老朱白了朱标一眼,没好气道:

“你小子如此看中蓝玉,莫不是因为他是常家丫头的舅舅?”

“没错。”朱标也不反驳,坦诚说道:“蓝玉毕竟是自家人,有些毛病将来改正即可,自家人总比外人用着更加顺手一些。”

“胡闹!”

老朱狠狠瞪了朱标一眼。

他想要反驳朱标,可想了半晌却依旧不知该如何反驳。

犹豫之下。

老朱还是将一个精致的盒子拿了出来。

简单操作一番,机关打开,盒子里竟是一张密报。

“看看吧,蓝玉大军所过之处,屠戮敌国百姓。”

“图拉河一战,蓝玉突袭元兵大营,俘虏扩廓(王保保)的王妃及降卒三千人。”

“当夜,蓝玉奸污北元王妃,王妃不堪其辱,自尽而死。”

“三千降卒闻讯,起兵反抗。为平此次叛乱,蓝玉先锋营战死七百人,重伤一千二百人。”

“而且在平定反抗之后,蓝玉更是下令将所有降卒坑杀殆尽。”

看着老朱将密报上的内容尽数说了出来。

朱标可以确定,这封密报远比方才的军报,更早送到老朱手上。

“爹,这是.....”

朱标看了眼桌上的机关盒子,又晃了晃手中的密报,严肃问道。

可老朱也不搭话,就蓝玉的事继续说道:

“蓝玉作战勇猛,倒是和遇春极为相像。”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