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由检王承恩的现代都市小说《完整版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由网络作家“暮叶知秋”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以军事历史为叙事背景的小说《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是很多网友在关注的一部言情佳作,“暮叶知秋”大大创作,朱由检王承恩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故事让人看后流连忘返,梗概:另外,朱由检还特意下了一道旨意,命户部统筹出陕西等几个受灾严重的省份,拨款三百万两白银退还之前被当地官员提前征收的税务。朱由检知道,大明朝现在已经大失民心,接下来还会迎来小冰河时期,这些自然灾害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这也是加剧百姓造反的原因之一。吏治的黑暗加上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在缺钱的时候惯用的手法就是:先苦一苦百姓。(怎么个苦法呢?无非就是想尽各种办法从百姓身上收取各......
《完整版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精彩片段
新的核心班底按照朱由检的意愿得以成功组建,京城官员的追赃也已经大致完成。
京城的文武百官加上勋戚,收归太仓库的现银高达四千三百八十余万两。
虽然在追缴赃银之前,朱由检就有所心理准备,并断定京城追缴赃银之数绝对不会低于2000万两白银。
但是,一下子收上来四千三百八十余万两现银还是让朱由检不得不为之感叹。
看来,关于大明官绅喜欢“收藏”现银的记载果然不错。
其实,这也不是明朝的特例。
古时候的贪官污吏都有储存白银的习惯。
大概是因为每天守着白花花的银子会令他们感到无比满足又或者是把这些金银放在钱庄总不如留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安心。
总之,他们就是喜欢用各种方法把非法所得的这些赃银留作“镇宅”之用。
这倒也给抄家或者眼下上缴赃银提供了便利。
反正京城的这些权贵们有大把的现银囤积在家里,依照朝廷的追赃标准拿着现银直接上缴便是。
如果再算上之前抄没朱纯臣、徐弘基、薛濂、宋裕德、顾肇迹五人的三百多万两白银,朱由检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为朝廷创收了将近五千万两的白银!
有了这笔钱,之前欠下的军饷、赈济灾民的粮款、百官的薪俸、兴修水利的亏欠、铸炮造船的费用、编练新军的用度、推行新政的开支便都有了着落。
朝廷的手头上有了这笔现银,做什么事情也就有了底气。
皇帝不差饿兵,不管怎么说现在朝廷手头上宽裕了,饷银是一定不能拖欠的。
尤其是辽东地区的军饷是断然不能再出现任何闪失的;那里可是直面后金的第一线,一旦出现乱子就有可能引发预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要是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崇祯元年的时候辽东就是因为朝廷欠了四个月的军饷而出现了哗变。
那一次的哗变,直接造成了刚刚接任辽东巡抚的毕自肃自杀而亡,并因此衍生了一系列加速大明朝走向灭亡的变故。
毕自肃忠心任事,颇具才干,他的死无疑是朝廷的一大损失。
而他的亲哥哥正是现如今已经被朱由检擢升为户部尚书的毕自严。
现在,辽东军饷已经提前下发了下去。
毕自肃这位能臣干将自然也就不会因为兵变受辱而自寻短见了。
看到目前的形势可谓是一片大好,朱由检心里也安心踏实了不少。
有了新的核心班底,朱由检觉得实在是没必要每天都三更半夜的搞什么御门听政了。
所以,他已经拟好了旨意。待新年一过,便将每日进行的早朝改为三日一次。
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朱由检本人和大臣们都不必顶着严寒酷暑每日天还没亮就起来瞎折腾了。
第二,这也等于是给了大臣更多的自主权和信任。
其实皇帝没必要连那些鸡皮蒜皮的小事情都得过问着,这样的话无论是皇帝还是手底下的大臣都累。
而且,这么搞办事效率也不高。
万历二十多年不上朝,大明朝不也照样运转吗?
当然了,朱由检自然不会去效仿万历皇帝的那一套干脆就把早朝给掐了。
但他也实在不想像历史上的崇祯那样每日必早朝,朝廷的大事小情恨不得都由他这个皇帝亲自去操办才好......(明朝皇帝不是没有勤政的,可人家没有一个像崇祯那样管的那么细的,还尤其喜欢“微操”!)
你说这不是扯吗........这么做领导想想都觉得累。
另外,朱由检还特意下了一道旨意,命户部统筹出陕西等几个受灾严重的省份,拨款三百万两白银退还之前被当地官员提前征收的税务。
朱由检知道,大明朝现在已经大失民心,接下来还会迎来小冰河时期,这些自然灾害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这也是加剧百姓造反的原因之一。
吏治的黑暗加上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在缺钱的时候惯用的手法就是:先苦一苦百姓。(怎么个苦法呢?无非就是想尽各种办法从百姓身上收取各种苛捐杂税,将百姓身上的最后一点价值榨取干净......)
长此以往,这人心焉能不失?
更不用说崇祯登基的时候正赶上灾祸频发的小冰河期,而历史上的崇祯也没有想到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缺钱了依旧沿用以往惯用的手法——加税,还是苦一苦百姓的老做法。
这也就造成了天子治下,十室九空,百姓争相逃亡的局面,再然后大明朝就陷入了遍地反民剿之不尽的死局。
如果不是大明朝内部出现了不可挽回的内患,后金是断然没有可能取明而代之的。
所以,深知民心之重的朱由检在取得“第一桶金”之后立刻就把赈灾和兴修水利的款项进行了优先拨款,还特意拿出了三百万两银子退税于民。
这一切既是出于国家繁荣复兴的根本需要,更是安定民心的重要举措。
光靠喊口号是不能打动人心的,你得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让大明的百姓相信:新朝是真心实意要造福于民的,所谓民富国强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这三百万两银子退到陕西等几个省份之后,分到每户人家的钱款也十分有限,但这却是一个令天下百姓为之振奋的大事件。
试问一下,这要是在以往,哪个百姓敢想:被官府收上去的银钱还能退还于民?
这新皇登位又是加大赈灾力度又是大力兴修水利,现在还破天荒的来了个退税于民。
种种迹象表明,新朝确实是充满了新的气象。
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百姓们心里也许就会想:难不成积弊几代的大明朝真的迎来了一位旷古明君?
这就是朱由检想要看到的结果,只有把这民心安定下来,这大明朝才能慢慢缓过劲来.......
而且,他会用实际行动来向天下人证明:新朝宣扬的民富国强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新年将至,作为一国之君他总得让他的子民有心思过个好年,不能让他们一想到朝廷就只会唉声叹气心存怨恨。
他要让大明的万千子民看到希望,让百姓们重拾对朝廷的信任,让他们对新朝都充满期盼........
紫禁城——坤宁宫。
朱由检坐在金丝楠木的圆桌前,细细打量着刚刚施礼起身的皇后。
此时的周皇后身着一袭金黄色大衫霞帔,通身绣着精美的四合如意云纹,尽显温雅端庄。
明亮的眼眸,小巧可人的鼻子,娇嫩诱人的樱唇,当真是妥妥的美人坯子.....
“皇上。”周皇后下意识摸了摸只是略施淡妆的脸颊,疑问道:“是妾的妆容有何不妥吗?”
朱由检闻言,这才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随即掩饰道:“甚美!多日不见,皇后好像愈加迷人了......”
“初见”皇后,好奇的朱由检不由多多打量了一番眼前这位年仅十七岁的中宫之主。
古人早熟,看来一点也不假。
风姿卓越,温文而典雅,举止投足之间又不失国母威仪,这几点加起来很难让人与一个只有十七岁的姑娘联系在一起。
听了朱由检的甜言,周皇后莞尔笑道:“皇上国事繁忙,已经有大半个月没来过坤宁宫了。”
“哦?朕竟有这么长时间没来过后宫了吗?”
“看来这人一忙起来总是容易把时间给忘了,不觉间倒是冷落了皇后......”朱由检笑了笑,拍了拍身旁的木凳:“来!”
“谢皇上。”周皇后欠身施礼,莲步轻移,徐徐近前而坐。
“皇上乃勤政之君,自然要以国事为重。”
周皇后目色关切,并无半点埋怨之意,贴心言道:“只是,还请皇上多多保重龙体,切不要过度操劳。”
“后宫有妾打理定不会让皇上有家事之忧......”
樱唇轻启,温婉柔和如风铃般的妙音让人不禁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朱由检不及多想,伸手已将佳人的一双玉手握在掌中。
当真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这手感真真的是妙不可言!
“王承恩,你去准备一下。今儿朕就在坤宁宫陪皇后一起用午膳了。”
王承恩躬身请示道:“是,那今儿午膳的规格........”
“加六道,选些皇后爱吃的。”
“是,奴婢这就去安排。”王承恩回罢,慢慢躬身退去。
朱由检看着颇识大体的周皇后,心中甚慰。
历史上的周皇后可是以仁心贤德而著称。
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皇后素有贤德,有你替朕打理后宫,朕心甚安!”朱由检笑了笑,由心而发。
-------------------------------------
片刻后,王承恩便带着人将午膳传了上来。
冷热盘十二道,主食二汤两品被摆放在了膳桌上。
平日里,朱由检自己用膳的时候,午膳也就是六菜一汤一主食的标准。
今天是和皇后一起用膳,所以菜品才破例增加了一倍。
这也是重生后的朱由检新改的规矩。
要是按照宫廷以往的定制,皇帝每日定例进两餐,早膳标准是各式菜品十二道,午膳则增至二十四道。
而且,以往的崇祯还喜欢一边听着乐曲一边用膳,吃个饭过程极为繁琐。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朱由检对宫里这个吃饭时间和每日两餐的定制也非常的不适应。
吃个饭何必搞的那么麻烦呢?
而且,从身体健康的角度而言宫里的这种饮食习惯也不太妥当。
于是,朱由检便吩咐王承恩改了用膳规矩。
依照现代社会的科学饮食规律将两餐制改为了三餐制。
菜品也做了缩减,早膳牛奶、稀粥、鸡蛋,二三小菜加主食即可;午膳按照六菜一汤的规制来准备也就行了。(毕竟是皇帝,也不能太过于寒酸,所以就定了个六菜标准。)
晚膳就更简单了,三菜一汤加水果若干足矣。
这样吃才是较为健康的饮食习惯。
身兼兴国重任的朱由检对自己的身体自然是相当重视的。
无论从健康的角度还是安全的角度,他都考虑到了。
在这个新政初推的节骨眼上,他可不想落个出征未捷身先死的下场。
前例犹在,明朝皇帝莫名其妙落了水的、中了毒的又不是没有过.........
所以,朱由检不仅制定了于身体有益的用膳新制,还让王承恩全权负责自己在宫中的膳食。
没事的时候,他还会加强锻炼一下身体。
虽然自己会游泳但绝不会去游船。
还有宫里特供的那些所谓的“灵丹妙药”,朱由检更是碰都不碰。
作为一个穿越人士,朱由检自然知道这个时代被皇家所追捧的那些“灵丹”都是坑死人不偿命的玩意。
那些用水银等有毒物质提炼出来的丹药,实则就是索人性命的慢性毒药!
还是那句话,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老朱家好像就没有长命的基因,自己再不多加注意着点那怎么能行。
“现在京城上下都在议论百官上缴赃银的事情。”朱由检体贴的为周皇后夹了一块清蒸烧鹅,笑问道:“皇后应该也有所耳闻了吧?”
周皇后一愣,吃饭的动作也随之一缓:“不敢欺瞒皇上,昨日家母进宫探望倒是提及了此事。”
原来,昨天周皇后的母亲进宫探望,特别说到了京城追缴脏银的事情,并大倒了一番苦水。
说什么家里以前是收了些银子,但现在他们好歹也是皇亲国戚了,各种应酬花销也大,那些钱早就所剩无几;家中两位兄长娶妻纳妾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根本就无钱可缴了。
周家人知道女儿与皇帝伉俪情深,这点“小事情”应该还是可以说得上话的。
所以,此番周母进宫就是想让周皇后在皇帝面前吹吹枕边风对周家照顾一二。
不明真相的周皇后还真以为自己娘家遇到了什么难处,便从自己省下来的私钱里拿出了一千两银子让其母拿了回去以应急用。
以周皇后的贤德,她是不准备在这种事情上为娘家人求情的。
但是,今天皇上突然而至还主动向她提到了追缴脏银的事情。
要知道,正常情况下,皇帝是绝对不会对后宫提起前朝之事的。
所以,聪慧的周皇后马上便意识到了皇帝今日前来坤宁宫的目的。
“锦衣卫告诉朕,京城官员上缴赃银的效率虽然慢了些,可随着黄、施、张、李四位阁臣作出表率之后,这两天百官们倒是积极了不少。”
周皇后心有所感,缓声而言:“皇上天恩浩荡赦免了他们以往的罪过,倘若百官真的可以知耻而后勇,也算是我大明百姓的福祉了。”
朱由检点了点头:“皇后所言极是。”
“朕也是这么想,如果从此之后我大明官员风气为之转正,大明才真的是中兴有望了。”
“百官那边有阁臣带头朕自不用操心。”朱由检正言道:“可勋戚那边好像还是有人抱着一丝侥幸。”
“朕是这样想的:如果国丈可以站出来作出表率的话,应该会触动不少人。”
“这些人不是与皇家沾着亲带着故,就是祖上为我大明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功勋之后。”
“等期限一过,对于那些虚报瞒报甚至对朕的追赃旨意置若罔闻之人,朕也只有效仿太祖给他们来个白刃不相饶了。”
周皇后连忙起身施礼请命:“家父身为国丈理应做出表率,请皇上准许妾捎信给娘家,让家父迷途知返!”
“皇后无需多礼。”朱由检放下手中的银筷,伸手将周皇后扶到座位:“朕今天来坤宁宫,也正是为了让皇后多劝劝国丈要在国家大义面前不要犯了糊涂。”
“皇后替朕告知周国丈,只要他带头做出表率,朕自不会亏待他。”
朱由检看了看身旁的俏佳人,煞有深意的笑道:“国丈生财有道,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积攒下了大几万两的家财。皇后以后节俭下来的银子还是自己留着用吧。”
“朕也不用他尽数上缴,按照针对勋戚制定的追缴标准来上缴即可。”
“让他动作快点,表现的好朕给他加侯爵之位!”
“妾谢皇上宽容之恩。”周皇后对娘家的所作所为甚为羞愧,当即请旨道:“妾一定让家父尽快如数上缴不义之财!”
“此事过后,还望皇上可以允准家父返回苏州老家安心悔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