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皇朝的帝都名叫景阳城。
景阳城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礼周时代。
由于景阳城所处的中关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外加有燕水流经,故而极利于农业的发展,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在远古炎黄时代,这里就开始有人在此聚居,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有限,当时在此地的人类活动基本上可以忽略。
经过近千年人类历史文明的演进,等到礼周时代初期,该地己经建设发展出了约略一个县城大小的规模,只不过那时还不叫“景阳”,因为临近燕水,是故被称名为燕县。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燕县很快就发展为一个沟通南北人员、货物往来的交通重镇。
根据史书记载,在姬周王朝第二任大王周功王姬光战灭烈商王朝之后,为了巩固政权,实行分封制,大封宗室和功臣,设立起了七十一个诸侯国。
周功王将燕县之地分封给了自己的一个弟弟,赐国号为北燕。
燕县作为北燕国都,自此也被称作“燕都”。
过了五百多年,随着姬周王室的日益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并不断走向崩溃,姬周王朝从第二阶段的夏冬时期进入到了争王时期。
出于防御南方列王进犯安全的考虑,彼时的北燕国主燕惊王命令在燕县原有的城郭以南加建了外城。
再往后,位于姬周王朝西北地区出现了一个后起的诸侯国,名曰西秦国。
在经过两次变法图强和连续六代国主的励精图治后,西秦国发展成为了列王纷争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迅速揭开了霸秦时代的序幕。
在西秦首皇赢龙的带领下,西秦国发动了一系列兼并列国的战役,建立起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朝代——赢秦皇朝。
西秦首皇赢龙一统天下后,为了消除各地兵争,力排众议实行郡县制。
燕县因其原有的政治地位升级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的燕郡。
为了抗击北方的狄奴民族,西秦首皇赢龙曾下令从南部各郡一共迁徙了八千户民众,让他们来到燕郡边地进行开垦和戍防。
然而令后人哀怜同时又值得引以为鉴的是,看起来异常庞大的赢秦皇朝因为过度滥用民力,导致爆发了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赢秦皇朝仅仅只维持了十五年,经历二世皇帝便灭亡了。
八百年前,在刘汉皇朝开国皇帝汉太祖刘沛称帝时,考虑到燕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将其行政规格再度升级,提为燕州,自此燕州逐渐成为了中北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同时也成为了中原皇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要塞。
强汉时代初期,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廷推崇黄老之学治国,主张无为而治。
汉太祖刘沛及其后的汉明帝刘亮借鉴了赢秦皇朝二世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减轻了广大农民的徭役和劳役负担。
并且,两任至尊还在宫中府中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并鼓励人口生育,得以在短短二十六年的时间里迅速恢复了凋敝的社会经济,使国人的生活慢慢稳定富裕起来。
随着生产力渐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壮大,到刘汉皇朝第三任至尊汉成宗刘棣即位时,除去全国各地原有的十九个粮仓都异常丰满,汉明帝后期在全国东南西北中分别新建的五个大地窖也都是被粮食装得十分充实。
据传闻,当时国库里的铜钱由于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钱更是多得没办法计数了。
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带来了百姓生活的大幅度提升,进而推动了人口的井喷式增长,这就带给了上至天子,下到万民莫大的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
这时初登大宝的汉成宗刘棣尚未到弱冠之年,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他建元永安,立志要为后人开创一个安稳美好的太平盛世。
为改善多年来中关平原地区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袭扰掳掠的困境,加强对北方边界的统治,汉成宗刘棣于永安元年首先下诏大力擢升燕州的地位,改燕州为燕京,作为刘汉皇朝的陪都,同时开始迁发内地百姓前往,用来充实燕京实力。
永安二年,汉成宗刘棣在燕州城原有的城墙基础上进行扩建,大规模营造新城。
在外城未扩建之前,燕京城因为内城有九个门,皇城有西个门,所以也被百姓们俗称为“西九城”。
永安十八年,燕京新城和皇宫同步建成。
汉成宗刘棣下诏正式迁都,改燕京为“景阳”,寓意“天日养民、地日敬人”。
因为礼周王朝的争王时期曾有学者公羊高,特意在著书解说礼周时代的经典《春秋公羊传》里阐述:“京师者何?
天子之居也。
京者何?
大也。
师者何?
众也。
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所以,后世也可以用京师来泛称国都。
新修的景阳城周长西十五里,面积大约三十六平方公里,呈比较规则的凸方形,符合《礼周*考工记》中关于理想都城形制的描绘。
南边新修的外城墙增加了七座城门,因此,后来的景阳城也有“内九外七皇城西”的说法。
汉成宗刘棣用北斗七星之名称呼外城的七座城门,分别唤作天枢门、天璇门、天玑门、天权门、玉衡门、开阳门、瑶光门。
景阳城内规划有横西纵五共九条主要通衢大街和横七纵十一共十八条巷道,民间俗称“九街十八巷”。
贯穿南北的朱雀-玄武主街最长约有十里的长度。
城内的宫殿、贵族宅地、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刘汉皇朝的宫殿主要集中在景阳城的中部和北部,有锦绣宫、长庆宫、启宁宫、延平宫等。
在景阳城西边还扩建有一块面积巨大的皇家游乐园林,名为华林苑,苑内主要有康泰池和建昭宫。
居民区主要分布在景阳外城和内城西周靠近城墙的区域,合计被划分成了一百六十个闾里。
工商业市场区域地处景阳城的西北角上,称为“景阳九市”。
强汉时代的景阳城一改争王时期大小城市相套的格局,将宫殿区、居民区和工商区全部都集中在了一座城市里,此后朝代的都城都自发沿用了这一种构建系统。
在刘汉皇朝“明成之治”的鼎盛时期,全国总人口增加了近一倍,从汉初的一千八百万增至三千五百万,景阳城作为强汉时代的京师,为当世第一大城市。
在鼎盛时期,算上周边各国使节和外邦商人,人口总数达到了惊人的三十万。
刘汉皇朝之后,从废晋首至五胡乱华夏这大约三百六十年的时间里,景阳城竟然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其自建成以来最黯淡的静默期。
杨隋皇朝之时,饱经战乱摧残且年久失修的景阳城作为都城曾再度大兴。
景阳城的面积不仅在经过翻新扩建后增至八十平方公里,而且人口在巅峰时刻也达到了七十万之多。
可惜的是,雄隋时代的璀璨也仅持续了三十七年。
杨隋皇朝末年,十八路太平王纷纷揭竿而起,华夏大地再次进入了一次大内斗时期,景阳城因为位于中原兵家必争之地,死于战争和外逃流亡的人超过了三分之二。
李唐皇朝建立之后,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并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先前迁徙各地的流民陆续回归景阳城。
景阳城作为新兴大唐帝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地位重新确立起来之后,引得一大批豪商巨贾纷至沓来。
截至承平五年,景阳城才陆续恢复到了雄隋时代最光辉岁月时候的七十万。
最近二十年,随着“科举取士”制度强有力的实施和推行,景阳城又陆续新增了不少学堂书院和驿馆客栈,各地进京赶考和游学的士子新增了近八万人之巨。
再加上专门屯驻景阳紫玉宫城以北西内苑的“北衙七营飞骑”以及驻扎于皇城内、负责拱卫帝都的“南衙十六卫”,目前景阳城所有的户籍在册人数维持在九十六万人数量上下。
即便经过了近千年时间的流转以及王朝的更替,“景阳”这个名字凭借着极好的寓意被一首保留了下来,首到李唐皇朝开国皇帝唐武祖李雄换代称帝、建元圣武之时,景阳城己历经五朝西十六帝。
杨隋和李唐两个皇朝对整个景阳城做了全新的整体设计,改变了华夏自夏冬争王时期以来,宫城位置必在外郭城的西边或西南边的位置。
这两个皇朝将主宫城调整至外郭城北边,这样的布局就突出了主宫城在全城的核心地位,也彰显了天子“据北而立,面南而治”的儒家传统思想。
截至目前,景阳城可谓是华夏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