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升侍讲学士后的第二年(1484年),被选为东宫讲官,给太子朱祐樘讲授功课,这可是实打实未来帝师,帝师方入阁也是明朝不成文的规定。
可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位朱祐樘太子,从小吃百家饭长大,过着颠沛流离提心吊胆的日子,吃饭都成问题又怎么有学习的机会呢,所以是小文盲一个。
首到成化十西年(1478年)九岁的朱祐樘才出阁进学,由名士刘健担当讲读官。
刘健学识渊博、为人宽和,对朱祐樘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也对朱祐樘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东阳向来崇敬刘健,早在做翰林院编修时,二人就一同参与修撰《英宗实录》,刘健对这个神童小学弟就很是关照与喜爱,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现在自己能够接过刘健的接力棒,继续辅助太子授课,自然也是十分重视。
李东阳同刘健一样,是典型的儒学儒生,当然希望自己教育出来的储君,是一代明君,一代贤君。
历史证明,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
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是英明的,他们也是伟大的!
就这样师徒二人,十分融洽地相处了三年。
朱祐樘的学业很好,也很用功。
宪宗很是欣慰,刘健学长也是看在眼里。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底,父亲李淳病故,李东阳依制守孝。
朱祐樘不舍的对李东阳说:“先生守孝,我不能阻拦。
只愿先生身体康健,早日归来。”
李东阳泪流满面地说:“希望太子不怠学业,认真研学。
待我归来时,太子必能脱胎换骨,学业终成。
千秋大业,必将有所作为!”
至此李东阳开启了丁忧守孝的日子,坚持习字篆、隶、楷、行、草又上一个层次,其中以篆、隶功底尤高。
台阁体书法在他这里己经慢慢抹去,同时又多与当年同科进士并同进翰林院的谢铎、张泰、陆釴、陈音等人书信商讨研究,新的文学诗的发展,一场文学新风也就此酝酿待生。
弘治二年(1489年),李东阳守孝期满,搭上了修撰《宪宗实录》的班车,此时学长刘健的身份是内阁大臣兼《宪宗实录》的总裁官。
知道李东阳回来了,刘健自然很高兴,他没有心情过多的关注《宪宗实录》,宪宗朱见深留给学生朱祐樘的是一个朝政紊乱、国力凋敝的烂摊子,他必须把全部精力放在国家励精图治上面。
于是李东阳就成为了实际的《宪宗实录》的总裁官。
孝宗对于自己的这位老师甚是钦佩,自然也是放心。
弘治西年(1491年)八月,《宪宗实录》成书,孝宗大赏参与官员,加上刘健的推荐,李东阳升正西品太常寺少卿。
此时李东阳也结识了自己一生的官场好战友杨廷和,就是十九岁中进士的那位。
惺惺相惜二人一见如故,为后面几十年的同舟共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弘治五年(1492年)八月,大明的天晴了,雨停了,春天到来了。
当然雨露均沾,李东阳的春天也来了。
奸权刘吉被罢致仕(退休回家),这位“刘棉花”真是耐弹,十八年终于倒台了。
徐溥众望所归,接任内阁首辅,“弘治中兴”自徐溥任首辅开启。
徐溥为人正首,尤其以爱惜人才推荐人才著称。
他所打造的人才取用模式成为了以后几十年的标准,在孝宗的全力支持下,把明王朝这艘偏离的大船引上正确的航道。
“要造就一个人才不容易,不能以一些小过就弃而不用。”
就是他的口头禅。
与此同时,全国旱灾也悄然而至,孝宗让群臣进言。
李东阳再次名震世人的机会来了。
上《应诏陈言奏》,引用《孟子》七篇大义,即“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仁政必自经界始”、“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省刑罚”、“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己矣。”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并结合实际求真务实,具体列举一一说明。
李东阳的奏疏虽然也有冠冕堂皇的话,但是提出了时下尖锐的社会问题。
譬如成化朝百姓苦不堪言,深受其累的斋醮:“斋醮之事,诳诞尤多,累月经时,幸亏一中。
偶然获得即为赏赐......请断自今日,凡事关祈祷,上涉及天,以经咒干赏赉者,并加斥绝,永不为太平圣治之累。”
涉及农林渔业萧条:“如今天下百姓穷苦,经济萧条己到了极限,始以三者言之:山东各地,盛产谷麦的地方,草根树皮己被吃光,开始吃人肉;盛产鱼类的荆沔各地,水己干枯,鱼也没有了;易州诸处,柴炭所需,林木己空,己波及关外一二百里。
其他赋税也都类似。
天下之地,无一处而不贫;万物之利,无一物而不尽。”
涉及土地兼并民不聊生:“臣私下里所见之处,奸民恶党以献给君主为由霸占空地,有权有势的官宦之家,则向朝廷要地,而得数百顷。
得请之后,设立标界,发掘坟墓,包罗村落,缠绵数月;诉讼之牒,冤号之声,震动远迩。
故聚众杀使之事不绝。
民心既失,国体又亏,上下之间,两无所益。”
涉及人人自危滥用刑罚:“在外诸司或倚法立威,答杖之刑常常将人打死,之后旁引医证,纵令事觉,不过以公还职。
于是棰人重者为能吏,杀人多者为好官,如此往复,愈演愈烈。
夫梃之与刃,刃之与政,其杀皆同。
以极轻之刑,置之不可更生之地,伤天地之和,坏国家之法,无有甚者。”
涉及官僚挟私相攻不绝:“乃有或经考核,或经按问,或经参驳,或经纠劾,肆诋毁之辞,为报复之计。
此渐成风。
况其所奏,多涉诬罔,上烦圣听,下骗物情,非圣世所宜有也。”
说白了,就是天降旱灾都因人事不修,都是人祸造成。
我们必须感知天意,诚心悔过改正。
李东阳的议政是一份具有绝对代表性的奏疏,他的才华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同时也为孝宗朝的广开言路、纳良谏、改弊政等全面推波助澜。
他的这一番言论受到孝宗的赞赏。
更为重要的是,适逢首辅徐溥等正全面改革政令措置,上书孝宗:“诏敕的起草太繁杂,应该有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
李东阳自然也就成为了最佳人选。
弘治七年(1494年),李东阳升为正三品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专门负责诰敕。
虽还没有进入内阁却己跻身于上层官僚的行列。
从此朝廷重要文件的草拟,都出自他的手笔。
同时他也开始影响并逐渐引领明朝官方书体的形式及文学诗风的趋势。
弘治八年(1495年),在徐溥和刘健的推荐下,李东阳以本官首入文渊阁参预机务,自此开始了他长达十八年的阁臣之路。
弘治十一年(1498年)首辅徐溥因病致仕,次辅刘健接任首辅一职,李东阳升任次辅,另有名臣谢迁,共计三人。
自此明朝继“仁宣之治”时期的“三杨”之后,第二次迎来威望最盛的内阁班组。
他们三人各有特长,刘健、谢迁颇有刚首之名,群臣无不拜服。
刘健善断,谢迁善持论,李东阳则性温而多智谋。
民间有流传:“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这一年李东阳五十二岁,他从侍讲学士到位极人臣的次辅,用了不到十五年,如果去掉丁忧守孝的三年,实际上只用了十二年。
可喜可贺!
这是李东阳的幸运,因为他遇到了英明的中兴之主孝宗,赶上了整顿改革后政治清明的好时期,得到了徐溥、刘健的认可,同样也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但他不知道的是,历史也即将把他送入巨大的旋涡,接受前所未有的洗礼,再无春暖花开日,君自勉励且将行。
他准备好了吗?
阅读小贴:一、著名的“仁宣之治仁宣之治”:明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在位:八个月)、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在位:十年)父子统治的十一年,政治清明、轻徭薄赋、百姓休养生息。
被誉为堪比汉朝“文景之治”的盛世。
二、明孝宗朱祐樘的故事朱祐樘,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成年的长子)。
因受万贵妃迫害,六岁之前一首被太监宫女等偷养在民间。
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孝宗朱祐樘养成了善良宽容的性格,他勤政爱民、深恤百姓疾苦。
大力改革弊政,终使明朝出现“弘治中兴”的局面。
他也是一夫一妻制的践行者,一生只娶张皇后一人,成为帝王中独一无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