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代都市 > 全文中国男篮30年发展史

第2章 1994(二)

发表时间: 2024-08-27
年仅十七岁的王治郅第一次参加了全国锦标赛,他的出现也弥补了自穆铁柱退役之后八一男篮内线的空缺,帮助八一男篮从辽宁男篮手上重新夺回了全国锦标赛的冠军,当然所谓的横空出世也是因为我们有了上帝视角,我们是在三十年后回看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我们己经知道了王治郅的整个职业生涯,但是在当年,王治郅并不是被所有的前辈看好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打法太过另类,因为那个年代中国篮坛乃至世界篮坛对内线的要求就是那种高又硬,比如当时中国篮坛几位成名的中锋———单涛、王治单、纪敏尚、余乐平以及比王治郅早一年出道的巴特尔,跟他们相比王治郅确实是太过另类了,用当时的话说“既不像中锋也不像二中锋”,喜欢王治郅的人会认为他有着远超同身高运动员的跑跳能力,有着极高的球商和支配球能力,有着接近锋卫线球员的技术能力,甚至觉得他会开启中国男篮中锋的新时代,也是因为有了这些争议再加上当时王治郅年龄太小身体还没有长成,即便是在全国锦标赛中大放异彩,他最终也没能入选中国男篮备战多伦多世锦赛的集训大名单,在西月底多达39人的中国男篮集训队在铁帅蒋兴权的带领下开始集结,为了改变中国男篮在过去一个周期的颓势,蒋兴权指导严格执行了当年贺龙元帅结合部队训练提出的三从一大的这么一个原则,不夸张的说那一届的中国男篮集训队是有史以来训练量最大的一届,空前的大运动量使得运动员们普遍感觉到疲惫不堪,甚至在训练中多次出现了那种休克、尿血……这些症状,而且当时蒋兴权指导也改掉了队员们在训练中喝水和休息的这么一个习惯,因为在正式比赛中即便你再累你也很难找到喝水和休息的这么一个时间,每天在分组对抗的时候,教练组的成员喊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动作再大一点,不夸张地说那一届集训队的分组对抗训练的强度是远超正式比赛的强度的,而且呢蒋指导当时还要求所有的运动员每周日的上午还要加练,也就是说所有的运动员每周只能有半天的休息时间,也是因为这些非常残酷的训练,超半数的运动员都是因伤离开的,甚至有几个球员因为这一次的集训队带来的伤病很快就退役了,这类的事情如果放到如今这个年代,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太不人道了,蒋指导有极大的概率会遭遇大面积的网暴,但是在那个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年代,这样的事情甚至还会被人津津乐道争相传颂,其实当时蒋指导用的这个方法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丛林法则,最终选出的这十二名球员抛开技战术能力不说,一定是身体最结实的、心肺功能最好的、心理素质最好的球员,因为那个年代的运动员基数是如今的几十倍,能够选入国家集训队的全都是凤毛麟角,技战术的能力都非常好,运动能力也都非常出众,虽然说各有特点吧,但是综合能力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在这个基础上不容易受伤心肺功能更好心理素质更好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当然蒋指导对于这支中国男篮的改造也不仅仅是这些,如果仅仅是坚持三从一大的话他也没有资格跟他的恩师钱澄海指导并称为中国男篮历史上的两大教父了,蒋指导在之前钱指导设计出的追着屁股打的那种小快灵的战术进行了一个深层次的改造,设计出在多伦多世锦赛上大放异彩的蒋氏紧逼也就是212全场紧逼,这里简单讲解一下当时的212全场紧逼:这个战术多用于对方发底线球的时候,第一个2指的是两人夹击上抢接发球人,一般是1号位和3号位球员,在对手接到球之后尽可能的用对抗和脚步把对手逼到边线附近,两个防守人加上一条边线形成三面合围的效果,当然如果能把接发球人逼到边线和底线的交界处那就更完美了。

那个1指的是一个人干扰发球人,一般是2号位,尽可能的只留出我方球员准备夹击的接发球员那个角度,逼迫对手将球发到那个人手中,在对手发出球后立刻对其做出贴身紧逼防守,并且要处在发球人和接发球人之间不让他去接应被夹击的持球人。

另外一个2指的是两个防守传球线路的球员,一般是西五号位的高大球员,这两名球员会根据对方另外三名球员的站位和持球人的位置守住传球线路。

其实这个212全场紧逼呢如果放在现在的话即便是一个初中的篮球教练手上至少要有五套解法,但是当他第一次出现在多伦多世锦赛上,真的是让我们的对手吃尽了苦头,在这套战术面试之后,也是很快出现在了所有教练的战术本中,破解的方法也是很快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