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连载
军事历史《大明锦秀》,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近期更新完结,主角朱允熥朱标,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我有个最尊贵的名字,朱允熥。我是大明太祖的嫡孙,太子朱标之嫡子。母亲是常遇春之女,舅爷是蓝玉。我是大明最尊贵的皇孙,也是大明皇位,最有分量的,最为合法的继承人。我将开创一个不一样的大明,风华无双,日月昌明。海纳百川,四海来拜。...
主角:朱允熥朱标 更新:2024-10-08 03:57: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标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锦秀后续+完结》,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大明锦秀》,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近期更新完结,主角朱允熥朱标,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我有个最尊贵的名字,朱允熥。我是大明太祖的嫡孙,太子朱标之嫡子。母亲是常遇春之女,舅爷是蓝玉。我是大明最尊贵的皇孙,也是大明皇位,最有分量的,最为合法的继承人。我将开创一个不一样的大明,风华无双,日月昌明。海纳百川,四海来拜。...
“陛下,何事?”
朱元璋再次挥手,花园中的宫人全部退下,侍卫于二十步之外,按住刀柄,在周围虎视眈眈。
看着眼前的刘三吾,朱元璋沉声道,“皇储之位!”
刘三吾心里咯噔一下,废除丞相之后,他这个中书舍人就是大明文官之首。皇帝以皇储之事相问,不算意外,但心中难免有些忐忑。
皇储就是未来的皇帝,如今皇帝老迈,太子新去,大明暗潮涌动。
心中有忐忑,也有畏惧,更有莫名的担忧。
皇帝有很多儿子,个个都是英武不凡,手握重兵。
但是心中读书人的正气,身为首辅大臣的责任,渐渐把这些情绪压制下去。
刘三吾起身,躬身道,“陛下可是问臣,立储君一事!”
“正是!”朱元璋继续沉声道,“太子突然走了,咱这心里空落落的。储君一位,关乎大明江山社稷。你是有学问的人,咱先跟你唠唠!”
朱元璋话音落下,只见刘三吾整理衣冠袍服,肃容跪倒。
“陛下,请恕臣直言!”
“你这是干啥,咱叫你来就是让你说话地,你看你跪啥?”
刘三吾依旧跪着,抬头看着朱元璋正色说道,“臣,请立皇孙为皇太孙!”
皇太孙?
朱元璋想去搀扶刘三吾的手臂顿住了。
沉着脸问道,“为何?”
“父死子继,人伦纲常。况且皇孙已经成人,故太子一脉,为皇明嫡子,该立皇孙为储,将来继承大统,为大明之君!”
说完,再叩首。
他身前的朱元璋却久久没有说话,陷入沉默。
朱元璋不是在犹豫,说实话,他也想立皇孙。
可是身为帝王,身为父亲,面对战功赫赫出色的儿子们,这话不能从他嘴里说出来。他只能找来臣子,希望从臣子的口中说出。
现在臣子说出来了,可是不知为何,他的心中却又有些不是滋味。
立皇孙?
朱元璋犹豫片刻,沉吟道,“为何?太子虽然走了,但是咱还有其他儿子。”说着,顿了顿,“咱在边地这些儿子,虽然不如太子那么好,可是也不差。”
说到这,朱元璋站起来背着手,慢慢前行,“就好比燕王,咱的老四在北平统领边军,屡立战功,性格坚毅果敢,也是个好人选呀?”
“如果陛下立燕王,那至秦晋二王于何地?” 刘三吾朗声道。
秦王,晋王。
朱元璋的次子和第三子。
按照儒家礼法,继承人要长幼有序,那怎么能跳过两个哥哥,立四皇子燕王呢?
而且,刘三吾所说的话中,还隐含着大明皇族中一桩秘闻。
其实燕王朱棣,并不是已故马皇后所出,所以并不是朱元璋的嫡子。
但是知道这件事的人,并不多。知道的,也不敢说。
两个年长的嫡子在,没有选择朱棣的道理。
见朱元璋还不说话,刘三吾继续说道。
“燕王在北平之地执掌边军大权,秦王晋王一样手握重兵,倘若陛下执意要立燕王,若是陛下百年之后,秦晋二王不服。”刘三吾看着朱元璋的背影,“陛下难道不知,汉时七王,以及晋朝八王之乱乎?”
“大胆!”朱元璋回头,勃然大怒,“你是说,咱死之后,咱的儿子们,朱家的子孙会刀兵相见吗?”
刘三吾凛然不惧,叩首道,“臣,只是实话实说,以史为镜而已!”
“嘿!”朱元璋怒极而笑。
其实刘三吾能想到的,他也想到了。
在诸王之中立太子,稍有不慎,将来就是大明内战。
他这些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他朱元璋的儿子,若是连想这个位子都不敢想,那才怪了。
朱元璋继续沉吟,随后开口道,“那照你这么说,要立皇孙,诸王能服气吗?”说着,叹口气,“咱老了,黄土埋到胸口的人了,万一将来咱立的孙子,镇不住他这些叔叔们,还不是要打仗?”
“诸王若有异心,中枢发兵诛之。皇太孙乃是陛下之孙,故太子之子,有大义名分,乃堂堂正正之师。”刘三吾继续说道,“再说,朝廷大义在,诸王即便心中不服,可谁敢反?”
朱元璋点点头。
这话有几分道理,大义在这个时代就是真理。
如果立了燕王,那么秦王晋王势必会用长幼有序和嫡庶之分说事,江山定然不稳。
可是除了燕王之外,秦王晋王虽然也是合格的藩王,但未必是合格的皇帝。
秦王,晋王打仗是好样的,但多有骄纵不法之事。性格乖张,喜欢享乐,生活奢侈。
朱元璋心里长叹,难,难,难。
目前看来,儿子中没有站得住的继承人,那么只能立皇孙。
想到此处,朱元璋回身,在凳子上坐下。
“太子这几个儿子,你看哪个可以为皇太孙?”
“臣不敢妄言!”刘三吾可以说立皇孙,但是臣子的本分,他不能,也不敢说立哪个。
“你看你,不让你说吧,你该说的不该说的,也不管咱生不生气都说了。”朱元璋笑着把刘三吾拉起来,继续说道,“让你说的时候,你却装聋作哑。咱最看不惯你们读书人的,就是吞吞吐吐的这套。说吧,此地只有你我君臣二人,说什么咱都恕你无罪。”
朱元璋说话时,刘三吾在脑中思索着太子的几个儿子。
年纪最长的无非就是二子,淮王朱允炆。
比朱允炆小一岁的是太子嫡子,吴王朱允熥。
朱允炆颇有贤明,和太子一样熟读儒家经典,性格宽容仁厚。
吴王朱允熥虽然是嫡子,但是......
刘三吾是当世大儒,除了中书舍人这个官位,还管着宫中给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大学堂。
一想起那位吴王的课业,刘三吾顿时有些难以启齿。
“说话呀,咱等着呢?”朱元璋问道。
“臣以为,太子长子淮王朱允炆勤奋好学,有乃父之风。”说着,刘三吾偷偷看了下朱元璋的神色,见对方没什么反应,继续说道,“可以立为皇太孙!”
说完,朱元璋又是久久没出声。
正心中揣测的时候,听朱元璋叹息下说道,“淮王虽好,可也不是嫡子呀?”
“这........”刘三吾心中大吃一惊。
淮王朱允炆虽然是庶子,却是长子,子以母贵。
其母已经是太子东宫的正妃,虽然庶出,但是也可称之为嫡。
想着,忽然脑筋转转,“莫非陛下有意吴王?”
再想想一上学打瞌睡的朱允熥,刘三吾顿时头大。
选他,还还不如选燕王呢?
“可是觉得,吴王顽劣不堪?”朱元璋出声笑道,“刘爱卿,你可是看走眼了!”
刘三吾不解。
就听朱元璋继续说道,“吴王,性格看似表面懦弱,顽劣。实则,我朱家千里驹也!等太子丧事一过,大学堂之中你好好教导一番!”
说着,静静地看着刘三吾,“今日一事,不得对第三人言!”
“臣,遵旨!”
“回万岁爷的话,吴王殿下天不亮就起床了!”
御案上奏折堆积如山,朱元璋埋首在浩瀚的奏折里,一边看着奏折,边听着宫人的回报。
他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大明的宫城在他这里没有秘密,只有他想知道。
“天不亮就起来了?”朱元璋看着奏折的手一顿,问道,“他起那么早干什么?”
回话的宫人说道,“当时王八耻问吴王,殿下为何起的如此早。吴王说,古人闻鸡起舞,身为皇明嫡孙,不敢放纵倦怠!”
“呵呵!臭小子!”朱元璋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随后又有些骄傲,“闻鸡起舞,这股自律的劲头,随咱!”
宫人继续说道,“吴王殿下起床后,先是用冷水洗漱一番。”说着,看看朱元璋,继续说道,“殿下说,冷水洗了有精神,当年陛下征战之时,哪有热水毛巾可用?寒冬腊月都是冷水!”
“呵!”朱元璋又笑了起来,“咱打仗那时候,哪有功夫洗脸!”
宫人低头笑笑,继续说道,“随后,吴王开始在院中练武,练的什么奴婢说不上来,但听说是为了强身健骨,锻炼肌肉的法子。练了差不多半个时辰,又打了一通拳法!”
“什么拳法?”朱元璋看着奏折问道。
“奴婢该死,吴王练的什么拳,奴婢也说不上来。但是奴婢看着,有杀气!”
“呵!”朱元璋再次笑出声,“你一个深宫中的阉人,知道什么是杀气?”
“练完之后,吴王喝了一碗小米粥,吃了三个素馅的包子......”
“素的?”朱元璋放下奏折抬头,“御膳房干什么吃地?给皇孙送素包子,胆大包天!”
“陛下!”宫人跪下磕头说道,“吴王殿下的早餐一共十六种,奴婢几个胆子敢怠慢,是殿下说,如今身在孝中,不能吃荤的,要给太子.....”说着,看看朱元璋,继续小声道,“吴王说,虽然不能给太子守孝三年,但是吃素也可以替......”
“胡说八道!”朱元璋直接把奏折扔在御案上,站起身,“他正是长身子的时候,早起练武强健筋骨,不吃荤的怎么行?”说着,咬牙骂道,“混小子,这股子犟劲儿和他爹一个样!”
又看看瑟瑟发抖的宫人,“你接着说!”
“后来吴王换好了袍服,没坐软轿,带着几个侍卫去了大学堂。”
“吴王和几位学士说,以前辜负了祖父期望,辜负了年华,也辜负了老师,以后要迎头赶上。还给几位学士,行了弟子礼。”
说着,宫人顿了顿,继续说道,“几位学士都夸赞吴王!”
“夸什么?”朱元璋问道。
“夸吴王为人谦逊,是贤王!”
“哦?”朱元璋可是知道这几位翰林学士的脾气,软硬不吃的读书人,朱允熥几句话就被他们如此夸奖?
接着,朱元璋站起身,“走,去大学堂看看!”
“来人,陛下出门,赶紧伺候!”
太监总管黄狗儿,赶紧招呼宫人上前。
“一边去!”朱元璋不耐烦的赶走,背着手,带着侍卫大步流星的出门。
轿子,朱元璋一辈子都没坐过那个玩意。
他这辈子,要么是骑马,要么是走路。
年少时用双腿游历大好河山,化缘。
成年后策动战马奔腾四方,征战。
轿子,娘们才坐那玩意儿!
尽管已是须发皆白,六十多岁的年纪,但是朱元璋龙行虎步,一点不比年轻人脚步慢。
没一会就到了 皇子皇孙读书的大学堂,刚迈步进门,就听里面传来朱允熥的声音。
苛政,猛于虎也!
朱允熥看着面前,对他的表现有些惊奇的齐泰继续说道。
“元之亡在于苛政,横征暴敛。不知民间疾苦,不顾百姓死活。当年我朱家定居在淮西,天灾人祸颗粒无收,可是官府不但不救济灾民,反而继续加税,最终导致民不聊生,盗贼四起!”
“面对各路义军,朝廷不但不招抚,不怀柔,反而一地反杀一地,一城反屠一城,如此暴政天下百姓寒心,岂能不反!”
“至于齐先生所说的 不修德行也是一方面,大元打压汉人,防备汉人。原金国境内的汉人为北人,宋朝之内的汉人为南人,无论是科举还是做官,南人皆难上加难。”
“士人得不到上升的途径,汉人长期被歧视对待。官府腐败不堪,中枢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只知道奢侈享乐,加税加税。土地都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百姓动辄成为流民。”
“这些流民聚在各路义军之下,成为取之不尽的兵员。地方的豪强和朝廷离心离德,最终导致了大元分崩离析!”
“一个国家,要让底层的人民有向上的通道,要保持社会的稳定让百姓有饭吃,要开展基础建设,治理水患积极屯田。一个国家,要有包容四海的胸怀,皇爷爷曾说过,无论蒙汉苗黎都是大明的子民,要一视同仁........”
朱允熥侃侃而谈,周围人越听越是心惊。
这些翰林学士如何不懂得元亡的道理,若论追究元朝灭亡的根源,他们说的比朱允熥好。
可是朱允熥的观点和眼界却超过了他们,甚至许多是他们都没想到的方面。而且,他们是从臣子的角度考虑,朱允熥此时所说,似乎是站在君王的角度一样。
想想以前的朱允熥,再看看现在的朱允熥。
翰林学士们啧啧称奇,窗外方孝孺连连点头,看着朱允熥眼神中的欣赏溢于言表。
中枢舍人刘三吾捋着长须若有所思的同时,也在暗暗赞叹。
吴王这番话,怕是那些六部尚书也不一定能在仓促之间说出来。
见解独到,眼光长远,心思缜密,看清了大元的问题,看清了民间的问题,总结了大元的弊政。
皇族子弟,学问只是一方面,但是治国的才能和眼光才是最重要的。
听着听着,刘三吾,不由得又想起朱元璋那句话。
“熥儿,吾家千里驹也!”
光是听他对大元灭亡的观点,就不是千里驹这么简单。
忽然,刘三吾想到了皇帝对于皇储一事的看法。
看朱允熥的眼光顿时变了。
莫非,皇帝的意思,皇太孙立吴王?
想着他看看前排,一脸沉思的朱允炆,陷入沉思。
一时间连皇帝来了身边,他都没发觉。
听到脚步,刚回身,就见到朱元璋那张笑得见牙不见眼的脸。
“臭小子,想的好,说的好,都说到咱心里去了!”
朱元璋心中想到,作为出身最贫苦的皇帝,他和朱允熥的看法一样。
什么德行,什么礼节,什么礼仪其实都是扯淡。
当一个国家,不能让百姓吃饱,不管百姓的死活,百姓一定会造反。
“你!”朱元璋在刘三吾耳边轻声道,“考考他!”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