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连载
《再创辉煌》内容精彩,“朱由桹”写作功底很厉害,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喜,朱由桹丁魁楚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气,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品,《再创辉煌》内容概括:借我三千虎贲,开挂再造大明。一年进攻,二年扫荡,三年成功。昔有袁督师五年平辽,今有永历帝三年灭清。......
主角:朱由桹丁魁楚 更新:2024-10-10 07:14: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由桹丁魁楚的现代都市小说《再创辉煌必读文》,由网络作家“朱由桹”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再创辉煌》内容精彩,“朱由桹”写作功底很厉害,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喜,朱由桹丁魁楚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气,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品,《再创辉煌》内容概括:借我三千虎贲,开挂再造大明。一年进攻,二年扫荡,三年成功。昔有袁督师五年平辽,今有永历帝三年灭清。......
二月刚开始,从在湖广沦陷区潜伏的海宋间谍处,朱由桹便立刻得到了确切的情报: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等敌将,已经率领数万敌军抵达岳州,预计不日便要向湖广南部发起进攻。
湖广南部,名义上还控制在大明朝廷手中,何腾蛟作为督师,代表朝廷全权督理当地军务。
隆武帝蒙难之后,对于朱由桹监国登基等一系列国家大事,在外督师的何腾蛟都上表坚决拥护。
投桃报李,朱由桹便也加其为武英殿大学士,并且加封太子太保。
但这只是出于礼貌,对于何大督师能够抵御住孔有德进攻这件事情,朱由桹是不报一丝希望的。
登基数月,在湖广南部,官面上,朱由桹基本没做什么布置,只是顺其自然。
他觉得派几个海宋人空降过去,对湖南局势,也不会有太大正面影响,还不如留在身边,那样反而会有更大用处。
当然,在私底下,海宋间谍肯定是要派的,毕竟要点亮一下视野,了解一下当地情况,为大军的北伐探探路。
根据布置在湖南的海宋间谍的报告,以及朱由桹对主时空历史的一些记忆,他对湖南局势也算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朱由桹看来,这湖广南部,或者再加上广西以及粤西南一带,虽然名义上属于大明朝,依然拥护以他朱由桹为皇帝的广州朝廷,但实际上,广州朝廷对其的控制力是颇为不足的。
朱由桹认为他现在能有效统治的地盘,仅仅就是以广州城为中心,包括广州府、肇庆府、惠州府、潮州府、韶州府、南雄府等在内的大半个广东。
当然了,这些地区,都是大明朝很精华的部分,有足够丰富的战争潜力。
不过,话说回来,这好和坏,是要靠比较才能得出来的。
这朝廷控制力不足的湖南、广西、粤西南,相比于半失联状态的云贵川,就是好的。
而这半失联状态的云贵川,相比于那些完全沦陷于清军手中的省份,就又是好的……
言归正传,说起这湖南局势。
据湖南间谍报告,湖南局势颇为混乱,那何大督师在湖南横征暴敛、竭泽而渔,一年征了十几年的税,而且还一边抄大户、一边命人在永州府铸钱,搞的湖南百姓民不聊生。
他朱皇帝在广州城借大户钱的手段,比起来在何大督师在湖广抢大户钱的手段,那可真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当然了,这何腾蛟在湖南搞钱,倒也不是为了他自己寻欢作乐、花天酒地,还是为了筹集军饷。
湖南间谍说这何大督师手下有荆湘十三镇,林林总总加起来,据说有百万之众。
这就难怪何腾蛟要拼命搞钱了,毕竟要养活“百万大军”嘛。
朱由桹自然知道这何腾蛟手下百万大军的水分,恐怕比左良玉麾下,对南都弘光朝廷重拳出击、对带清纳头便降的那八十万大军,都要多很多。
不过,虽然觉得何腾蛟手下有百万大军,肯定是吹牛,但朱由桹推测一下,还是感觉几十万或许应当是会有的。
就是不知道其中有多少是杂牌兵、有多少是流氓土匪、有多少是抓来的民夫壮丁,有多少是家属……
总之,这样的乌合之众,就算真的足足有一百万,也绝对不是那三顺一公麾下数万八旗汉军的对手。
毕竟,孔有德这一帮人因为是主动投降,在满洲贵族主子那边的待遇更高,相比于一般八旗汉军更加受主子信任,理论上战斗力也应当会强于一般的八旗汉军。
而且主时空历史上,这三顺一公手下的军队,也确实是很快就把湖南给打穿了。
总之,对于湖南局势的担忧,更加加快了朱由桹出兵北伐的步伐。
虽然他本来就快要准备好了。
……
二月初三,在一座密室中,朱由桹和六名将领,进行了一场七人小型会议。
参加会议的所有将领都是海宋将领,就连密室周围负责警戒的,也完全都是羽林卫中的海宋人士兵。
不得不说,总体上来看,朱由桹对他手下的臣子,依然还是抱有一种极大的不信任。
毕竟,朱由桹对主时空中南明那段悲剧一般的历史,是比较熟悉的。
而且基于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来看,他朱某人手下的这帮大臣,无论忠奸,终归都是些亡国之臣。
亡国之臣,意思就是说,把大明全权交给他们这帮大臣的话,国家就要灭亡了。
这也是朱由桹常常表现的过于有主见,不喜欢听谏言,甚至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完全足够称得上是刚愎自用的重要原因。
若是他没有这三千海宋人的挂的话,他可能也会信任一部分自然人大臣,比如陈子壮、焦琏之类的相对靠谱一些的文臣武将,对他们委以重任,慢慢地尝试把大明朝苟延残喘下去。
那种情况下,朱由桹肯定就没什么底气,去说三年灭清这种大话。
但既然他开挂了,那么他显然有更好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忠诚程度和靠谱程度都绝对有保证的海宋人。
毕竟,在多疑的朱由桹看来,和奶攻大仙赐给他的海宋人相比较,就算是焦琏和陈子壮,也称不上绝对忠诚……
朱由桹认为在这种形势下的逆风局,根本就没有绝对忠诚的自然人。
而且就算是忠于大明的臣子,也不一定就靠谱,也不一定就不会帮倒忙、扯后腿,也不一定就没有私心,也不一定就会完全不打折扣地执行皇帝的命令……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了更好选择的朱由桹,非常害怕手下的那些大臣给他的北伐帮倒忙、拖后腿。
所以,在很多关键的位置,他都是必须要使用海宋人的。
当然,朱由桹也知道他有些太依赖海宋人。
但在他看来,这总归也是权宜之计。
毕竟万事开头难。
至少要等他依靠着海宋人,先打出个威风,先把这大逆风局给稍微扭转一下,再逐渐去对类似焦琏和陈子壮这些,相对来说忠诚靠谱的文臣武将委以重任。
等到彻底扭转乾坤,把战争打成形势很明朗的顺风局了。
到了宜将余勇追穷寇的时候,满天下自然就都是忠诚靠谱的臣子了。
东校场中,在部队中海宋人的带动下,上万将士齐声高唱。
他们的声音,如同海浪般汹涌澎湃,一波接着一波,连绵不绝。
他们的声音,汇聚成一股无法抵挡的力量,穿透了天空,震撼了大地。
他们的声音,饱含着激情和热血,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点燃。
永胜寺中的永胜军校,因为其所处的位置,就紧挨着东校场,自然可以清晰地听到这铿锵有力的军歌声音。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听到西面传来这样的歌声,正在军校食堂吃早饭的陆官教导总队步兵科三班学员赵仲篪,大约是又一次想起来了那汉朝班定远投笔从戎的典故,
于是,他吃着吃着,便突然间站起来,举起筷子,犹豫了一下,然后又轻轻地将筷子放到碗边,才对五个同桌吃饭的伙伴道:
“就如这《从军歌》中所唱,大丈夫就应该像终军、班定远那样,在战场上为国家立下大功劳!
怎么能像现在这样,天天呆在寺庙里面吃干饭呢?”
赵仲篪的五个同桌吃饭的军校同窗,讶异地看着他的举动,颇有些莫名其妙,他们一时不知道应该对赵仲篪的这番行为如何评价。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袍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建奴不顾身!”
在场面略有些尴尬的时候,窗外洪亮的歌声还在继续在传过来。
在赵仲篪对面吃饭的李大虎,在窗外的《从军歌》完全停下来之后,才道:
“赵秀才,你先坐下,不要这么激动,大伙儿都看着你呢。”
他李大虎虽然曾经是介于识数和不识数之间的文盲,但那都是因为他出身在肇庆府的山野之地,从小家庭贫穷,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进入近卫军后,短短几个月,在海宋人上官和同僚的引导和教育下,他真不愧担得起“文盲中的高材生”这样的称赞:
他的识字速度,在全团全营的文盲中,可是一流的水平,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便实现了认识五百个常用字的小目标。
再加上他从军颇久,而且曾经在两广总督督标从军的时候,于平定靖江王叛乱的过程中,立过战功,也算早早就经历过实战。
总之,经过一系列综合考察后,他们团的的千总林鉴宽,便不顾他的年龄劣势,将其推荐到了陆官之中。
是的,这陆官中的一期学员,大部分就是来自于近卫军中上官的推荐,而这推荐权,主要就是由近卫军各团营之中的海宋人掌握的。
朱由桹定下的推荐标准,有许多,在识字、年龄、军事经验等许多方面都有所要求。
首先是识字,至少识字五百。其次是年龄,年龄二十五岁左右,虽然这左右有点大,足足有二十,也就是说,年龄限制实际上是十五岁到三十五岁之间……
之所以把推荐权给海宋人,主要还是朱由桹对他们绝对不会徇私舞弊的信任。
听到李大虎提醒的话,赵仲篪也发现四周在许多别桌吃饭的军校同窗,也都讶异地看着“鹤立鸡群”的他。
于是,赵仲篪就马上又坐了回去。
在全组六人之中,他其实是比较年轻的,今年二十岁。
而且,他也算是全组中“学历”最高的人,竟然是堂堂的秀才出身,这在整个近卫军中,其实都是非常罕见的。
去年十月下旬,正在县学中读书的他,有感于眼下正值国家危急存亡之时,于是他心情便极为忧愤,乃至无心向学。
恰逢听闻桂监国要招募良家子从军,他便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加入。
然后,因为他家境比较宽裕、从小营养足够,身体足够结实,再加上为人也坚韧能吃苦,便被当做上等兵,选入到了近卫军中。
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近卫军中,他方才觉得我大明军队中可真是公平公正,赏罚分明,绝对没有一丝贪污腐败之风。
市井中传言的明军克扣军饷、军纪败坏、杀良冒功的行为,全都是污蔑,估计全部都是建奴派来的间谍去造谣污蔑大明军队的!
再加上他凭借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上官的重视,本来他正期待要在军中大施拳脚,为国效力……
却不曾想,从了几个月的军,只是去广州附近剿了一些山野土寇,他便又被送回到了学校之中。
虽然这学校是所谓的军官学校,不同于县学,但他心中还是有些迷茫。
正巧这时听到这嘹亮的《从军歌》,结合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哪怕已经听过唱过这歌许多遍,他的内心,却依然还是对此歌深受触动。
于是,情不自禁之下,他便搞出来这样一出“投筷从戎”的戏码。
“赵兄,你也是堂堂秀才,莫要如此着急,我听闻,有传言说,我们这教导总队,也是要随皇帅北伐的。
只不过不是在第二批,而是在第三批,是要和龙武卫与豹韬卫一块的。
若是这传言为真,那教官们估计很快便要向我们宣布了。”
说话的名叫羽应翔,年纪比赵仲篪还要小几岁,是同组的六人之中,年纪最小的。
话说,这陆官一期生,分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等若干个科。
步兵科是人数最多的,足足有三个班,每班三十人左右。
而每个班,又有五六个组,每组五六人。
赵仲篪知道这同窗的羽应翔,也算是将门子弟,父亲乃是都督同知羽凤麒,是曾经参与拥立今上即位的广州高级武将。
于是,他内心便不禁对这传言相信了许多。
他面露喜色,高兴地说道:
“我在近卫军中,虽然仅仅只呆了几个月,虽然只是随军打过一些广州附近的土寇,并不曾见过那传说中凶神恶煞的建奴兵。
但我就是觉得,无论是什么样子的敌人,遇上我们皇帅亲自率领的近卫军,就都是不堪一击。
吾皇此次御驾亲征,提六师北伐,收复沦陷河山,必将是气吞万里如虎。
好男儿若是有幸参与其中,纵然粉身碎骨、肝脑涂地,又有何惧?”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