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连载
今天安利的一篇小说叫做《大明锦绣》,是以朱允熥朱元璋为主要角色的,原创作者“岁月神偷”,精彩无弹窗版本简述:这一世,我竟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唯一嫡孙,是懿太子朱标的唯一嫡子。既然如此,那我就要当仁不让,不再让历史重演,不再让山河再遭屈辱。我要登上那个位置,建立一个锦绣无双,日月昌明的盛世大明。...
主角:朱允熥朱元璋 更新:2024-11-10 10:22: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锦绣朱允熥朱元璋全局》,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今天安利的一篇小说叫做《大明锦绣》,是以朱允熥朱元璋为主要角色的,原创作者“岁月神偷”,精彩无弹窗版本简述:这一世,我竟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唯一嫡孙,是懿太子朱标的唯一嫡子。既然如此,那我就要当仁不让,不再让历史重演,不再让山河再遭屈辱。我要登上那个位置,建立一个锦绣无双,日月昌明的盛世大明。...
当!当!
延绵厚重的钟声,在大明宫城的角楼响起。
飞鱼服的武士,有韵律的撞击着,代表皇权的铜钟。
钟声在空气中波纹一样的开始扩散,以大明的紫禁城为中心,扩散到大明的京城各个角落。
今天是大朝会的日子,在京四品以上官员都要参加,太和殿皇帝御门听政。无论春夏,无论寒暑,无论风霜雨雪,雷打不动。
钟声落下,大明紫禁城的宫门打开。数不清的官员们身着朱紫朝服,双手捧着象牙朝笏按照官职大小,文武分开,鱼贯而入。
此时的奉天殿中,朱元璋和朱允熥也乘坐仪仗,开始往太和殿进发。
“嗤!嗤!”
长长的皇帝仪仗前,两个健壮的太监走着方步,迈步之时不断地挥舞手臂,手中发出嗤嗤地声音。
那些在皇宫夹道中打扫的宫人杂役,听到太监发出的声音之后,马上面对红色的宫墙跪倒。
凡人,是没资格见皇帝的。
随后是高举着仪仗,穿着红色喜服,头上插着白色羽毛的太监们。
再往后是穿着华丽锦服头戴银盔,面如沉水的武士们。
他们身材魁梧,每个人都似乎一般高矮胖瘦,手中举着金瓜斧钺等礼仪兵器,伴随在皇帝御辇周边。
朱元璋一身龙袍,头戴金色禅染的皇冠,宝石珠子穿成的帘子,遮盖住他眼睛,让他整个人看起来有些神秘。
朱允熥一身亲王服饰,走在御辇的边上,一只手扶着十六人御辇的杠子,另一只手扶着他自己腰间的玉带。
他的脊背挺得笔直,目不斜视,整个人看起来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
御驾行进的途中,朱元璋偶尔会侧头,每当看到仪表堂堂,风姿不凡的孙儿,都会微微点头。
御辇在太和殿外停住,朱元璋从御辇上下来。
“大孙!”
“孙儿在!”
“扶着咱的手,咱爷俩一块过去!”
“是!”
皇帝苍老的手臂,搭在了朱允熥充满生机的胳膊上,头上的金龙黄罗伞下,两个人有着相似的脸。
朱元璋的上朝,从不座金銮殿。
他的龙椅放在太和殿外的大门洞里,叫做御门听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子们的朝拜声山呼海啸,太和殿的空地上,跪满了大明的臣子们。
朱元璋站在龙椅边,没有表情的看了臣子们一眼,“众卿平身!”
“谢万岁!”
随着再次山呼般的声音,臣子们站了起来。
站在朱元璋的身边,朱允熥耳听那些臣子们的呼声,心驰如电心潮澎湃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
皇帝的大朝会,是在这里举行。
夏天还好,冬天多冷?
怪不得后来的万历皇帝不爱上朝,天不亮就从被窝里出来,坐在冰天雪地中开会,谁愿意?
哒哒哒,马蹄落在深宫的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喀喀喀,飞鱼服绣春刀的锦衣卫,脚步铿锵如同战鼓。
朱允熥胯下一匹纯白色,没有任何杂毛,温驯的战马,缓缓走出宫门。
他身后,无数锦衣卫铁甲侍卫浩浩荡荡,排成长龙。
而在他的身前,他出宫门那一刻,又有无数的骑兵兵丁,在前面开路。
宫城外,那些宫人和杂役,马上背过身面对紫禁城的城墙,大气都不敢出。
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凡人是没有资格,没有权力见到贵人的。当遇到贵人,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开。
那些准备进宫陛见的官员们,看了朱允熥的仪仗先是一愣,随后马上跪于路边。
朱允熥回头看看高大雄伟的紫禁城,又看看眼前宽阔的街道。心中豪气万千,意气风发。
吴王的队伍渐渐出宫,朱元璋背着手在城墙上收回目光。
“咱这个孙子,像咱!”慢慢朝城墙下走,朱元璋满脸笑意的沉思。
这个大明在他手里二十多年,刚刚步入正轨。已故的太子正值壮年,正是执掌河山,带领并稳固大明江山最好的人选。
可惜太子走了,大明的江山的继承人空悬。
但是看到自己这个英气勃发的孙子,朱元璋心中又有了别的念头。
似乎大明帝国,由一个豪情万丈,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带领。在岁月中乘风破浪,并且超越父祖的功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想着想着,再次回望宫墙外,朱元璋对身边亲卫说道,“让蒋瓛来见朕!”(瓛,huan)
蒋瓛,大明锦衣卫指挥使。
~~~~~
咚咚咚!
朱允熥的仪仗还未到应天府外,大明京营大明的大军,天地间肃杀的战鼓声,骤然响起。
战鼓澎湃,如怒潮一般一浪高过一浪,这汹涌的战鼓震撼在男人的心头,如疾风骤雨一般。
但是这迅疾的战鼓却没有让人感到心悸,反而是热血澎湃不能自己。繁华的大明都城,似乎瞬间变成了塞外的金戈铁马之地,脑海中全是男儿欲要奋力杀敌,和大胜之后的欢呼。
胯下温顺的战马,在听到鼓声时鬃毛乍起,嘴中发出和战鼓相和的嘶鸣。那些锦衣卫士和铁甲士兵更是在瞬间,握紧手中的兵器。
”呼!“朱允熥呼出一口气,让澎湃的心潮冷静下来。他知道,接下来他要见证的,是风华无双的大明,最为骁勇的军队。也是打走大元,甘于奋勇战死的华夏男儿。
轰轰,鼓声落下大地颤抖而起。
远处一阵奔腾的马蹄声传来,大明战旗之下,无数铁甲骑士如蛟龙一一样,在战马带起的硝烟中,疾驰而来。
”吁!“骑兵之中最前面胡须浓密的骑士拉动缰绳,战马前蹄腾空不住踢腾,而马上的骑士却稳如泰山。
见到这些人如虎马如龙的骑士,朱允熥笑了。
”臣,蓝玉!“
”臣,王弼!“
”常升!“
”毛宁!“
”俞通渊。“
”参见吴王殿下!“
马蹄轰然停止,马上的骑士在铁甲发出的摩擦声齐齐下马,整齐的在朱允熥驾前叩拜。
得知朱允熥前来,军中自蓝玉之下,所有的大明将领亲自出迎。
朱允熥跳下战马,亲自把蓝玉扶起来,笑道,”我一个晚辈,竟然劳大将军亲自出迎,惭愧惭愧!“
”您是吴王,俺们做臣子的迎接您,应当应分!“蓝玉大笑道。
蓝玉身后腰挂双刀的五旬男子,容貌伟岸,这也是大明一员虎将。当初跟随蓝玉征讨塞外,在捕鱼儿海建立功勋的定远侯双刀王弼。
接下来是朱允熥的舅舅,然后有几个生面孔,其中还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
见朱允熥的目光打量自己,老将朗声道,”臣,俞通渊见过吴王殿下!“
朱允熥大惊,“可是河间郡公幼子,虢国公之弟,越嶲(xi)侯,俞通渊老将军?”
老将大笑道,“想不到吴王殿下也知道臣的名字!”
朱允熥肃然道,“大明英烈,朱家后人怎能忘记!”
俞家,当得起大明英烈这四个字。
俞氏一族的一将二相三侯”,都是明朝初期的开国重臣。
俞通渊的父亲俞廷玉在朱元璋渡江攻打应天的时,带水军归附,后来为了大明慷慨战死,死后被追封为河间郡王。
俞廷玉的长子,俞通渊的大哥俞通海,在历史上更是大名鼎鼎。
朱元璋登基之前最大的敌人不是大元,而是雄踞湖广之地,拥兵百万的一代枭雄陈友谅。
当年双方在鄱阳湖发生大战,朱元璋国号为吴,陈友谅国号为汉。陈汉水军船坚炮利,都是几十丈高的大船,朱元璋的水军不能敌。
危急之时,是俞通海挺身而出,杀出一条血路拼死帮朱元璋反败为胜。是役,俞通海壮烈战死。后来常遇春等人奋勇,杀败陈友谅。朱元璋抱着俞通海的尸体,失声大哭。
而这位俞通渊在历史上也绝对算得上英烈,建文帝即位之后,不待见这些老将,让他回家养老。然而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朝廷无人可用。
建文帝下旨,让俞通渊领兵。
在最惨厉的白河沟一战当中,南军溃败,朝廷的兵马让朱棣杀得落花流水。
俞老将军须发花白,言称要报太祖皇帝厚恩,拒不投降,毅然战死在白河沟中。朱棣亲自为老将军收殓尸体,隆重下葬。
闻听大明英烈四个字,俞通渊先是一愣,随即双眼通红,郑重下拜,哽咽道,"得吴王如此称赞,吾父吾兄,死得其所!“
”老将军,快快请起!“朱允熥亲手扶起老将军笑道,”折煞晚辈了!“
”吴王殿下礼贤下士!“蓝玉称赞道。
军中武人们纷纷咧开大嘴大笑,其中有人大喊,”还是吴王殿下对俺们好!“
”那是,吴王殿下是太子爷的嫡子,跟太子爷一模一样,最是体恤咱们这些粗汉!“
”吴王殿下是常大将军的外孙,身上也有咱们武人的血!“
朱允熥的舅舅,常升笑道,“请吴王殿下入营,检阅三军将士!”
朱允熥点头,“上马!请诸位带我见见,咱们大明的好男儿!”
~~~
“杀!杀!杀!”
“吾国大明战无不胜!吾君洪武,天下布武!”
震撼天地的呐喊声,让朱允熥胯下的战马不安的扭动身体。
也让朱允熥刚刚冷却下来的血,再次沸腾。
视线中,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战旗,是一眼看不到边际的铁甲方阵。
这些方阵,就像一座座大山矗立在天地之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撼动他们。
初夏的阳光热烈,但是在大明男儿雪亮的盔甲面前,阳光黯然失色。
他们的盔甲上,他们的兵器上,他们的头盔上,反射出令人心悸,又带着澎湃战意的光芒。
那种光芒叫做锋芒,这些人就是大明屹立于华夏天地之中,最锋锐的锋芒。
这些士兵像是一把出鞘的宝刀,杀气腾腾。
“吴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校场上,无数士卒的呼声中,朱允熥挥手赶开要搀扶自己下马的侍卫。纵身从马上跳下,然后双手扶着腰间玉带,缓缓走上点将台。
“下次再来,我要穿盔甲!”
朱允熥边走边想,走到点将台上。
蓝玉站在朱允熥身边,抽出长刀,大声嘶吼,“儿郎们!检阅式,开始!”
~~~
--
作者有话说:
新人新书请大家支持,如果您喜欢请您点赞收藏,谢谢您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写下去的动力。
朱允熥所作的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同时,又没有半点出格。
现在是洪武二十四年,在他的记忆中朱元璋的去世是在洪武三十一年。
皇帝病了本就是大事,任何一个皇帝的病都会引起京城的震动,朱允熥所做的就是要维护京城的平稳,维护大明朝纲没有任何波澜动荡。
同时,他所做的,也要让朱元璋在病好之后,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而且,现在也只能算是演习。将来真有一天,朱元璋驾崩,他要靠着这些可以依赖的力量,顺利的接管权力。
处理完这些之后,朱允熥再次默默的坐在朱元璋床前,老人那只手又从被子中露出来,他轻轻的握住,静静的看着。
”皇爷爷,您可把大伙都吓坏了,您快点好起来呀!“朱允熥小声说道。
与此同时,在寝宫的后面,御花园中,黄狗儿蹑手蹑脚的走了过来。
一个太监无声的从假山中出来,静静的站到一边。
”老祖宗!“小太监低声道。
”派人八百里快马通知燕王,老皇爷病了,让吴王监国!“此刻,黄狗儿的脸上完全没有那种在朱元璋身边时候的谄媚和小心,而是另一种趾高气昂的表情,”不管跑死多少马,都要快,听到了吗?“
”孩儿明白!“小太监答应一声,无声的消失。
随后黄狗儿看看左右,又穿过御花园,来到一处暗房之外。
”奴婢见过娘娘!“
“都什么时候了,公公何必多礼!”吕氏的声音响起,紧接着她和朱允炆同时从门里出来,“我们娘俩还要仰仗公公呢,您千万别这么客气!”
“奴婢就是奴婢,奴婢怎敢!”黄狗儿笑道。
“老皇爷到底如何?”吕氏盯着他问道。
“太医说是无碍了,最近要好好调养。”黄狗儿小声道。
吕氏脸上一僵,”吴王那边怎么说?“
黄狗儿压低了声音,“奴婢近不得吴王的跟前,但是奴婢知道吴王派人去了常家.......”
吕氏和朱允炆对视一眼,满是惊恐。
这就是他们和朱允熥相比另一个先天的劣势,他们没有真正的可以信任之人,而且是真正的有权力可以帮到他们的人。
而朱允熥则不同,他可是常遇春的外孙,军中那些跟随常遇春南征北战的杀才们,天然和朱允熥就是一条阵线上的人。
大明开国名将无数,可是其中最得皇帝信任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如今老迈在家里不理事的发小汤和,一个是徐达,另一个就是常遇春。
这三人中又以常遇春最为骁勇,最得人心。而且常遇春这一脉武将中,现在风头正盛的,还正是朱允熥的舅爷,领大军在外的蓝玉。
一旦朝廷有变,朱允熥只要有一点登上大位的希望,他的身边马上就能聚集一群能征善战的武将。
其实,这都是其次,现在吕氏最后怕的是皇帝没事了,今天她情急之下打断皇帝的话,会不会被皇帝算后账。
她可是深知这位皇帝公公的脾气,杀起人来可不管你谁!
此时,黄狗儿又继续说道,“奴婢还看见,吴王见了锦衣卫指挥使蒋瓛!”
“皇祖父,真的无恙吗?”朱允炆忽然鬼使神差的追问。
“御医长几个脑袋敢撒谎!”黄狗儿小声说着,看看左右,“娘娘,淮王殿下,奴婢先告退了,老皇爷身边没人,奴婢还要去伺候!”
接着,他的身影隐没在黑暗中。
吕氏长叹一声,苦笑,“俗话说,关心则乱!今儿为娘害了你!”说完,落下泪来。
皇帝若是没说出监国的话死了,她成功了。她的儿子和朱允熥,有一番龙争虎斗。
但是皇帝无恙,她的所作所为,势必为皇帝所厌恶。
朱允炆虽然没什么心机手腕,可是宫中长大的人也不是傻子。
当下拉住吕氏的手,劝慰道,“母亲,都是天意!”说着,苦笑起来,“最是无情帝王家,本来孙儿深得皇祖父的喜爱,可是就因为一个嫡字,皇祖父却更中意转了性子的老三。”
说到这,拉着母亲的手,苦笑,“母亲,争不过就不争了。孩儿不想让您受累,等皇祖父醒了,儿子去求他老人家让儿子就藩,到时候母亲和儿子一块去封地,做个富贵闲人罢!”
啪,话还没说完,脸上就挨了一个耳光。
吕氏恨铁不成钢地说道,“稍有挫折就轻言放弃,未战先怯,你这十几年圣人学问,就是这么读的吗?我在这宫中小心谨慎的做人十几年,为的是谁?”
”你以为你不争就可以了吗?“吕氏继续说道,”外臣都在传言,皇帝要立皇太孙。你是皇长孙,你也有机会?“
说到这,她看向朱元璋寝宫的方向,狠狠地说道,”你以为你不争就能安享富贵?孩儿呀?你怎么这么傻,你自己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要是老三那个小畜生真的上位了,他会放过你?放过我吗?“
”这么多年,他一直在我眼皮子底下装傻充愣,心中早就恨透了我们娘俩,等他登上大位,你我母子只怕想痛痛快快的死都不行!“
”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吕氏冷笑,”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不能放弃,监国?呵!他今日又是联络外臣,又是拉拢皇帝家奴,未尝不是把柄!只需要有人添油加醋,说不得皇帝也会对他多心呢?“
说着,吕氏转头看看朱允炆,笑道,”儿呀,叫人把宫里的佛堂打扫出来!“
”母亲,您这是?”朱允炆不解。
“娘要在佛前为皇帝诵经祈福!”吕氏笑笑,“你这个长孙,也要尽到孝道!”
朱允炆把心一横,“娘你说吧,让儿子怎么做?”
“和娘在佛前抄写孝经!”吕氏咬牙笑笑,“用血写!即便是皇帝心里恼了你娘,看在你诚孝的份上,也会高看你一眼!”
朱允炆看看自己瘦弱的手臂,点头道,”好!“
~~~
皇帝突然病了,今夜注定不会平定。
不是每个人都如朱允熥一般,知道历史的走向。
宫城之外,无数锦衣卫暗中把宫门看死,严加防备。
可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心,人心永远是最难防备的。
就像朱元璋的贴身太监黄狗儿,朱允熥一直以为他只是吕氏母子那一边的人,谁知道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燕王的人。
皇帝最亲近的人都是如此,何况锦衣卫呢?
看似严防死守之中,有人悄悄玩忽职守,一匹快马消失在夜色中,并且从容的出城,直奔远方。
皇帝病了,人心乱了。
这个普通的夜晚,无数火花在暗中交锋。
但是无论何种交锋,朱允熥都不怕,因为他有着父亲和母亲家族留下人脉。
京畿附近的驻军营地中,主帅的大帐都是灯火通明。
顶盔带甲的将军们,带着精锐的心腹坐在帐篷中,看着宫城的方向,等待着那里的命令。
除了朱允熥的舅舅们,还有他外家的姻亲们。
大明开国之后,为何只要朱元璋一杀人,就是成百上千的杀,是因为在二十几年的征战中,淮西的功臣们因为相互联姻,根本就分不开。
这些人一旦可用,是一股顺手的力量。
但是一旦这些人不能所用,就是一股威胁。
而对于朱允熥来说,现在他是这些人未来的升官发财的希望,这些人自然为他效命。
当然,这其中也有许多干脆就是脑子里只认太子嫡子的莽夫。他们没想过朱允炆母子会如何,他们只是单纯的以为,太子没了,绝对是太子的嫡子上位。
因为当初太子,也是老皇爷的嫡子。
不知过了多久,夜风渐停,天快亮了。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