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草根是出了名的“笔杆子”,县政府也急需这方面的人才。
当政府办主任听说于草根的名字后,决定抽调他到政府办公室秘书科工作,充实写作班子。
于草根来到县政府办公室,认为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便一头扑到知识的怀抱里。
当他读了多篇领导讲话稿后,觉得这些讲话稿,只不过在过去的讲话稿基础上,改了改数字而己。
好像古代的“八股文”,形式大同小异。
他想:秘书工作像这样发展下去,还有什么创新可言?
于是,于草根打算开创秘书工作的新局面,使这项工作活起来。
他一边熟悉业务,一边深入思考。
很短时间,就掌握了秘书工作流程。
于草根是大学中文系毕业,并有文学创作的基础。
写起文稿来,总带点儿文学色彩。
例如,反映领导带头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过去,都是这样写的:某年某月某领导带领县政府机关干部,到新河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可是,在于草根笔下,却变成这样:在阳光明媚的春日,县政府领导迎着和煦的春风,带领县政府全体干部风尘仆仆,来到历史悠久的新河岸边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都是由于草根的文学素养决定的。
他是科班出身,又阅读过大量中外文学名著。
写起文章自然筋骨丰满,显示出超世脱俗的文采。
因于草根大胆创新,不久,被提拔为秘书科代理科长。
但是,他这种文风却没得到同行的认可,都觉得他文人气太浓。
从前,秘书写讲话稿是有固定模式的。
譬如,今年开春的领导讲话,不过是把去年的数字和时间稍微改动再抄一遍,不需要多么高深的遣词造句。
而且,政府办的写作班子,大都采取集体创作——一人执笔的形式。
写作时,一人执笔,秘书们你说一句我说一句。
最后,再经过集体修改,一篇合格的讲话稿便出笼了。
用老秘书的话说,那叫集体智慧的结晶。
可自从于草根任秘书科代理科长以来,完全颠覆了老一套陈规陋习,开独立作战之先河。
每次为领导写讲话稿,于草根就把最重的任务揽在自己身上。
但是,也有大面积撒网的时候。
假如有几个活动或者几场会议同时举行,就要写几篇讲话稿。
秘书人员就得倾巢出动,加班写作。
这时,一些滥竽充数或者通过关系进来的秘书,便露了马脚。
他们在集体写作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因为说得不恰当时,可以改过来重说。
尤其是滥竽充数的秘书们,进入独立“作战”后,写一段话像挤牙膏似的,半天也写不出一句。
渐渐地,秘书们对于草根的积怨成了公开谴责。
再说,这种创新活动也违背了大多数秘书的意志。
有人说于草根爱吃“独食”;有人说于草根写的讲话稿像文学作品;有人说于草根白念了大学……更有甚者——那些通过关系进政府办当秘书的,悄悄对上司说,于草根压根不适应秘书工作……林林总总,弄得于草根左右为难。
办公室主任很理解于草根的良苦用心。
但也挡不住众怒难犯的洪流。
于是,只得让于草根从秘书科代理科长的位置上退下来。
秘书科科长虚位以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