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锦绣朱允熥朱元璋小说结局》,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大礼之下,几位翰林学士皆是动容。尤其是中书舍人刘三吾,还有方孝孺。他们被朱允熥的情真意切所感染,脸上露出孺子可教的神色。同时,也流露出深深的感动。他们皇子皇孙的老师,但他们也是臣子,他们先是臣子才是老师。可是现在,皇帝的嫡孙,大明最为尊贵的吴王,用行动告诉他们。没有臣子,只有老师。受了朱允熥一拜,方孝孺伸手扶起,肃容道,“今日臣受吴王殿下一礼,惶恐之至。殿下有向学之心,臣定当竭尽所能,教导殿下!”说完,也肃然的行了一个臣子礼。“吴王贤!”刘三吾心中再次叹道,“如此贤王,早先竟然顽劣不肯读书必有隐情!”“淮王殿下来了!”此时,黄子澄和齐泰发生声音,快步朝门口迎去。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淮王朱允炆。这两个翰林学士对朱允炆的喜爱溢于言表,和见...
《大明锦绣朱允熥朱元璋小说结局》精彩片段
大礼之下,几位翰林学士皆是动容。
尤其是中书舍人刘三吾,还有方孝孺。
他们被朱允熥的情真意切所感染,脸上露出孺子可教的神色。
同时,也流露出深深的感动。
他们皇子皇孙的老师,但他们也是臣子,他们先是臣子才是老师。
可是现在,皇帝的嫡孙,大明最为尊贵的吴王,用行动告诉他们。
没有臣子,只有老师。
受了朱允熥一拜,方孝孺伸手扶起,肃容道,“今日臣受吴王殿下一礼,惶恐之至。殿下有向学之心,臣定当竭尽所能,教导殿下!”
说完,也肃然的行了一个臣子礼。
“吴王贤!”
刘三吾心中再次叹道,“如此贤王,早先竟然顽劣不肯读书必有隐情!”
“淮王殿下来了!”
此时,黄子澄和齐泰发生声音,快步朝门口迎去。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淮王朱允炆。
这两个翰林学士对朱允炆的喜爱溢于言表,和见到朱允熥时板着脸不一样,脸上此刻如沐春风。
“见过淮王殿下!”
“二位老师折煞我了,在这只有学生朱允炆,没有淮王!”朱允炆不受两个翰林学士的礼,又对刘三吾拜道,“刘师!”
他看起来像是一个恭敬听话的学生,但是朱允熥在他的眼神中捕捉到,对方看到自己时的诧异。
朱允炆绝对没想到,自己能来这么早。
“这位是方孝孺学士,陛下特旨,进京在大学堂教皇族子弟读书!”
“久闻先生大名,允炆见过先生!”
方孝孺是当世的大儒,朱允炆眼中闪着别样的光彩。
“这小子也不是傻子,知道拉拢人心!”
看着朱允炆礼贤下士的做派,朱允熥心中笑道。
朱家是帝王之族,无论是皇子皇孙想要有所成就,都必须得到臣子们的 认可和支持。尤其现在,大明对北元在军事上有着压倒性的优势,特别注重内政和民生建设时期。
“二哥!”等师生叙话完毕,朱允熥主动上前。
朱允炆看看他,笑道,“三弟,你比为兄还来得早!”
朱允熥笑笑,“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随后,春日的阳光下,兄弟两人心照不宣的笑了起来。
渐渐的大学堂里的人多了起来,多起来的都是朱家来上学的读书郎。
学堂里朱允炆在一排,朱允熥在他身后,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和精装的书本。
朱允熥身后,十几个年纪尚幼还未就藩的王爷,朱元璋的老来子。
要说朱元璋真是男人的偶像,不但开局一个碗,打下大明朝。而且一生生的孩子,也是后人难以企及。
二十六个,有名有姓活到大的儿子,就有二十六个,还不算夭折的。
看几个从门外进来,比自己还小许多,却是叔叔辈,还对着自己挤眉弄眼的小屁孩。朱允熥不知道该感慨是这位爷爷龙精虎猛,还是身体太好。
这个五十岁就要称老朽的年代,朱元璋快六十了,还咣咣生了好几个儿子。
他身后的沈王朱模,唐王朱桱,郢王朱栋都十来岁的样子,一个比一个皮,平日上蹿下跳没个老实的时候。
刚在刘三吾威严的目光下坐好,就不安分的踢着朱允熥的凳子。
“这几天怎么不见你找我玩呀!我舅舅送进来两只斗鸡,可厉害啦!”
沈王在朱允熥后背小声嘀咕道,“回头我让他们斗起来给你看看,你是没看到,他们一斗起来,全身的毛,刷刷地掉!”
唐王朱桱也凑过来小声道,“我舅舅也送了两条细狗进来,回头我让他们抓兔子给你看!”
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朱元璋对于成年的皇子要求严格,但是对这些老来庶出的皇子们却多有纵容。
如今大明统一天下,朱元璋也不指望这些小孩子将来冲锋陷阵,母族出身又不高,做个富贵闲人就行。
再加上皇帝实在事多,有时候对他们的顽劣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年纪最小,还挂着鼻涕的朱栋也奶声奶气的说道,“我....我有西洋送来的望远镜,回头送给熥哥儿玩!”说着,小手拉了一下朱允熥的衣袖,“你莫难过了,笑一笑!”
朱允熥顿时笑了起来,很温暖的笑了。
原来,这些小屁孩之所以在自己耳边说那些好玩的东西,是因为自己刚死了爹,这些孩子怕自己不开心,在变着法的让自己的高兴。
记忆中和这些孩子在一起调皮捣蛋的时光,让朱允熥心头温暖,看着他们点点头。
再回头目视前方的时候,发现朱允炆也在看着他们这边,眼神中多少有些羡慕。
羡慕他们的亲近,羡慕他们的亲热。
历来天家最无情,他这个庶出却有个正妃母亲的太子长子,一向被大家敬而远之。
“肃静!”
大学堂里,翰林学士齐泰走到台前,手里的戒尺敲打桌面,屋里很快安静起来。
“诸位王爷,今天臣给诸位讲解大学。”说着,翻开手中的书,“请跟臣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顿时大学堂中,响起了嘹亮的读书声。
看着身边人的摇头晃脑,却满脸苦涩念着书。
朱允熥心道,这玩意对于这些小屁孩是不是难了点儿?
自己这岁数的学这个可以,那些藩王小屁孩不是该学什么弟子规,百家姓吗?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大声点!”齐泰在读书声中,朗声说道。
朱允熥立志做一个好学生,也跟着大声的朗读起来。
但是读着读着,却见身边的沈王忽然对自己做了一个鬼脸。小屁孩光嘎巴嘴儿,不出声,摇头晃脑得瑟。
“呵!”朱允熥笑了下。
但就是这一笑,被齐泰听到了。
“吴王早上还说要迎头赶上学业,现在居然如此的不庄重!”
齐泰心中生出几分恼怒,走到朱允熥身边,“吴王殿下,你可知书中所说何意呀?”
霎那间,所有皇子的目光都看过来。
在门口监视诸王读书的太监,和写着文章的刘三吾等人,也看了过来。
“这要是答不上来,怪丢人的!”
朱允熥暗道,不过这些东西他还真的学过。
虽然他出身一个普通家庭,但是父母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望子成龙。
而且他上学的时候,正赶上百家讲坛国学热,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参加了两学期的课外国学班。
“回师傅,这段话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的大学,是指博学.........”
看着朱允熥侃侃而谈,众人渐渐眼神变了。
几个不务正业的小屁孩,崇拜的看着朱允熥。
朱允炆眼里也是不可思议,门外的刘三吾和几位翰林学士都是连连点头。
齐泰心中怒气尽去,脸上挂满笑容。
“很好,吴王殿下说的很对!”齐泰笑道,“小到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再到一个国家,光明正大的品德都是很重要的。”说着,齐泰背着手,摇头晃脑地说道,“前朝蒙元就是不重德行,致使朝纲混乱,民不聊生,丢了天下.......”
“这人是个书呆子!”朱允熥佩服这个翰林学士的才学,但也给他下了定论。
作为生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现代人,对于古代的朝代更迭,他有着自己的见解。
横扫世界的蒙古帝国在中原建立了大元,大元之所以会灭亡,归根到底的原因,无非两个字。
他正想着,齐泰忽然回头,见他皱眉思索,似乎有所不信。
心中又有些怒气,“殿下,难道臣说的不对吗?”
朱允熥回神,站起来说道,“师父说的肯定是对的,但是学生看,大元亡国归根到底还是两个字,暴政!”
“古人云,苛政猛于虎也!”
詹徽,大明吏部尚书。
洪武皇帝朱元璋在晚年废除了 流行千年的丞相制,设立六部,六部大臣直接归皇帝管辖,更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的权力。
大明开国不过二十余年,统一天下时间更短。
文臣武将没有那么泾渭分明,而且这些人达官显贵之间,也有着根深蒂固的关联。所以当蓝玉传话请詹徽过来,后者二话不说,一个正二品的文臣,直接到了武人的队伍里。
“老詹!”蓝玉靠近些,小声说道,“你读书多,认字也多,你给咱们琢磨琢磨,皇上给三爷这吴王的封号啥意思?”
詹徽看看左右,“吴乃是万岁登基之前.........”
“说点干货,恁读书人就是这么墨迹!”蓝玉瞪眼道。
詹徽也不恼,他俩是姻亲,继续说道,“依在下看来,怕是皇储之位,要落在皇孙的头上!”
“那不是应该的吗?”景川侯曹震道,“吴王是太子的嫡子,当然........”
说着,只见詹徽摇摇头,“皇孙未必是皇嫡孙,侯爷难道不知道,昨儿皇上还封了二爷为淮王!”
众人顿时有些发怔,淮可是他们的家乡。
从根上说,他们都是淮人。
一个是皇帝登基之前的国号。
一个是大明皇族老家的封号。
还真不好说呀!
“俺不管那些,反正俺就认吴王,天王老子也不好使!”
东莞伯何荣一副兵痞的样子,咧嘴说道,“三爷是太子嫡子,三爷的娘是常大将军的闺女,俺就认他!”
众人纷纷附和,可是蓝玉却若有所思。
“你这么肯定,那位子会落在皇孙头上?”蓝玉在詹徽耳边说道 ,“太子虽然没了,可是诸王正是年富力强......”
说着,蓝玉的脑中忽然想起一个英武不凡的身影。
燕王。
燕王朱棣,驻兵在北平,为大明驻守国门。
从军事的角度和能力上来说,蓝玉十分欣赏燕王。
燕王数次深入漠北,打的蒙古人不断后撤,麾下都是骄兵悍将虎狼之士。
可是从个人情感,以及其他方面来说,蓝玉对燕王防备极深。
前年,他奉皇帝之命为大将军,征讨漠北蒙古。
大明开国武将,死的死老的老。蓝玉已经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凭借赫赫战功,还有大将军这个身份,蓝玉发现,他竟然调动不了燕王手下的兵马。
那些精兵强将,只认他燕王,不认什么大将军,更不认朝廷。
当时太子朱标尚在,蓝玉多次给太子写信说过,燕王有异志。
可是太子仁厚,对兄弟手足颇为宽容,根本没听进去。
其实不是没听进去,而是太子在,燕王有异志也要压在心底,他根本无法撼动太子的地位。
但是现在太子没了,真要是那个位置落在皇孙身上。
届时陛下百年之后,怕是血雨腥风!
“哼哼!”想到此处,蓝玉冷笑两声,心道。
“不怕你有反心,就怕你不来!那个位置若真是落在三爷头上,你燕王敢反,俺就跟你老账新账一起算!”
“万一要不是三爷呢?”
蓝玉又陷入迷茫。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三爷年纪尚小,平日也没什么明主的样子,万一万岁爷不喜欢?
蓝玉刚毅的脸上,露出一丝落寞。
他蓝玉能有今日,靠的是两个人。
一是他的姐夫,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当年若不是常遇春极力在皇帝面前推荐,他还是一个小兵。
第二就是太子,自己的性子有些粗暴跋扈,若不是太子念着亲情维护,怕也是早死了。
而且开国之后,太子更是力排众议,数次在皇帝面前给自己加官进爵,让自己独领一方。
“俺蓝玉虽然是粗人,但是俺知道啥是忠义!皇储之位必须是三爷,若不是三爷,以后俺拼了命不要,也要扶三爷上位!这样俺才对得起俺的姐夫,对得起俺外甥女,对得起太子爷!”
~~~
紫禁城,奉天殿,后院。
初春的鲜花在阳光下盛开,朱元璋独坐在花厅之中,面如沉水似乎在想着什么。
侍卫宫人都在皇帝十步之外,屏声静气,丝毫不敢打扰沉默的皇帝。
朱元璋手边的石桌上,简朴的瓷碗中装着一碗金黄色的小米粥,里面一颗剥了皮晶莹剔透的鸡蛋,还有两盘小菜,一个烧饼。
身为天下至高无上的帝王,朱元璋却简朴的让人不敢置信,所穿的是布衣,所吃的不过是普通百姓人家的饭食。
虽然他是皇帝,可是他心中始终记得自己的出身,一个饭都吃不饱的农家子弟。年少时跟着父兄在地里辛苦劳作,粗茶淡饭半饥半饱的生活告诉他,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而当了皇帝之后,他也深知,百废待兴的大明帝国之中,还有许多人在忍饥挨饿。
渐渐地,粥凉了,香味也散了。
朱元璋的贴身太监黄狗儿见状,斗胆上前,小声说道,“陛下,用膳吧!”
黄狗儿五十多岁,原是大都城蒙元皇宫中的太监,后大都城破,被俘虏送至应天府宫中,伺候大明皇帝。
蒙元时天子宠信奸臣宦官,可是如今的大明,皇帝对这些没卵子的人,极为厌恶。只是伺候,在朱元璋的眼里太监算不得人,只能照顾他的起居,其他事一概不能多嘴。
若不是黄阿狗尽心尽力了伺候了几十年,只怕是这句用膳都不敢说。
“吃不下!”今天是朱标送葬的日子,朱元璋正在悲伤之中,没有半点食欲,“拿下去吧,留着咱晚上吃!”说完,挥挥手显得有些不耐烦。
“陛下!”
黄狗儿忽然跪下,磕头说道,“奴婢斗胆,请陛下进一些。您已经几天没好好用膳了,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奴婢无用之人,实在是心疼主子!”
“你......”朱元璋本想发怒,可是最后那句心疼主子,让他心中一缓。
他厌恶太监,但不是无情之人,何况这个奴婢伺候了他十几年。
“知道了,拿下去吧,咱现在不想吃!”说着,朱元璋站起来,在花园之中走动,见到那些盛开的花草,脸上露出些寂寥,“原来皇后在时和咱说过,宫里这些地方都种了花花草草可惜了,不如种些蔬菜,养些鸡鸭!”
“当时咱还笑话她,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说到这,朱元璋眼神又有些悲痛,“当日,听她的好了。以前在应天的时候,军粮紧张,她在王府里也种了许多庄稼。”
“咱在外打仗,她带着几个儿子在地里忙活。老大听话,说啥干啥,老四总是不老实,干一会农活,就惦记舞刀弄枪!”
“咱有一次回家,正好看见他们娘几个在那收割庄稼!”朱元璋的脸上显先是露出幸福,随后又变成暴怒,忽然用力踩踏着那些盛开的鲜花。
“开这么好看,有个球用?当吃还是当喝?你开这么好看,给谁看?咱媳妇和儿子都没了,你她娘地还开这么好看?”
他本是武人,虽然年老可是力气还是很大,几番踩踏之后,精心修正的花草已是不成样子。
“陛下!”暴怒之时,身后传来声音。
“说!”朱元璋怒道。
“中书舍人刘三吾大人来了!”宦官报告。
朱元璋平复下心中怒气,整理下衣服,“让他过来!”
没一会儿,一位夫子模样,稳重大方的读书人被带了进来。
大明中书舍人刘三吾。在废除宰相制度之后,中书舍人就等于半个宰相,非皇帝的心腹,有大才干者不能居之。
后世人都说,朱元璋不喜欢读书人,其实实在冤枉了他。
朱元璋喜欢的是,那些愿意做实事,有真学问,有好的品德的读书人。
他也乐于倾听,善于任用这些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一心为民的读书人。
“臣,刘三吾参见陛下!”刘三吾五十多岁,面容儒雅。
“起来吧!”朱元璋摆摆手,吩咐道,“给刘大人搬个凳子来!”
边上侍奉的黄狗儿,赶紧以首领太监之尊,给刘三吾搬来一个凳子。
刘三吾连谢都没有一个,直接一屁股坐下。
黄狗儿也不敢让他谢,肃手退到一边。
“找你来有个事儿!”朱元璋也搬个凳子,和刘三吾面对面坐下。
“陛下何事?”刘三吾问道。
爷俩说要在街上吃蒸饺的话音落下,边上跟着的大内侍卫廖家哥俩给旁边一个眼神。
几个外围的侍卫快步朝摊子走去,冲着那些正在吃喝的食客们一亮腰里锦衣卫的虎头腰牌,嘴里笑呵呵的吐出一个字。
“走!”
顿时,几张摊子清了出来。
这年月,谁能惹得起锦衣卫呀。
随后,一群侍卫假装成百姓,往小马扎上一坐,围成一个圆形,中间要保护的地方,空了起来。
朱允熥扶着朱元璋走过来,“爷爷,您坐!”
“咱还没七老八十呢,不用总扶着,快叫菜,饿了!”朱元璋笑道。
“驴肉蒸饺两屉!”朱允熥挨着他坐下,对小贩喊,“一屉多少个?”
“客官一屉十二个,保您吃的饱!”小贩笑着端来两屉热气腾腾的蒸饺放在小桌子上,“酱油醋在这儿,你老想要花椒油,额外给一个钱!”
“拿来!”朱允熥大手一挥,不差钱。
朱元璋看看饺子问道,“我说,多少钱一屉?”
小贩拿来花椒油,倒在小碗里,笑道,“老爷子,咱这便宜,一屉十五个钱!”
“这还便宜?”朱元璋瞪眼道,“拳头大的包子才一个钱!”
“爷爷!”朱允熥心中好笑,对他说道,“饺子比包子精贵一点,卖的自然贵些!”
若不是穿越到这个世界,谁能知道朱元璋褪去帝王的光环之后,私下里竟然是这个可爱的模样。
不过也不稀奇,只有这样的帝王,才能做到从心里关爱民生,真诚的对百姓好。
“嘶!香!”朱元璋不管烫,直接扔嘴里大口的吃了起来,“蒜,来两瓣儿蒜!”
说着,又对朱允熥笑道,“你奶奶活着的时候,有次给咱擀面条吃。你说吃面是不是要就蒜,可是因为咱吃了蒜,大臣们上了折子。说啥身为人君,吃蒜有失体面!”
“不理那些书呆子!”朱允熥给朱元璋剥蒜,笑道,“吃面不吃蒜,味道少一半!”
“哈!”朱元璋大笑,“是这个理儿!”
爷俩埋头吃了起来,这驴肉蒸饺的味道还真不错。饺子皮是上好的白面,吃着筋道弹牙。肉馅是一个个饱满带着汤汁的肉蛋子,咬一口爆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小葱的香气。
“爷爷,您喝豆腐脑还是鸭血汤?”朱允熥吃的有些口干,问道。
朱元璋抬头,看看边上的鸭血摊子,刚想开口。随后目光看到豆腐脑摊子上,一个妇人带着两个孩子,正在卖力的忙活着。
两个孩子一大一小,一男一女,小闺女乖乖的在木桶里洗碗,大点的男孩帮着自己的母亲,在摊子上给客人盛着豆腐脑。
“豆腐脑吧!”朱元璋改口道,“咸口的阿!”
“两碗豆腐脑,咸的!”朱允熥喊道。
此时的大明都城是天下的中心,有着五湖四海的百姓定居在这里。所以食物口味上,无论是南北都能兼顾到。
豆腐脑分甜的,也分咸的。
其实两种都好吃,但要是朱允熥选,他还是选择甜的。
不是口味问题,而是生活习惯问题。
豆腐摊子的妇人见是个老人带着孙子要豆腐脑,赶紧亲手勺了两碗,然后加上黑色的木耳黄色的黄花菜,酱油汤汁一淋,端了上来。
白嫩如玉,颤颤巍巍的豆腐脑,一勺子下去视觉上赏心悦目,味觉上更是让人食欲大开。
这世界上好吃的东西很多,可越是贴近百姓的味道,才越是最真实的味道。
历史上下五千年,多少王公贵族的精美的菜谱遗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唯有普通人的食物,一代代传承,养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好吃!”朱元璋点头笑道,“嫩,滑!”
“多少钱?”朱允熥笑道。
那妇人在围裙上擦擦手,笑道,“三个钱!”
朱允熥从荷包里掏出三枚簇新的洪武通宝递过去,妇人笑呵呵的收了。
随后到一边,继续忙活起来。
“那个.....闺女!”
朱元璋这个岁数,叫这妇人一声闺女,挑不出毛病。
“您老有事儿?“妇人笑道,手上还在忙活。
“买卖咋样?”朱元璋一边吃豆腐脑一边问。
“托洪武老皇爷的福儿,如今市面太平,风调雨顺的,买卖好。卖一天豆腐,足够一家人嚼谷儿!”妇人笑着回道。
顿时,朱元璋的脸上就跟喝了二两蜜似的,别提多甜了。
他随口一问,就是百姓称赞,这样的话在他耳朵里,可比什么大臣们的奏折顺眼多了,也可信多了。
“爷爷!”朱允熥小声说道,“百姓心中有杆秤!”
“这话说的好!”朱元璋点点头,“别人说好都是假的,百姓说好才是真的!”
“明白就好!”朱允熥亲自把蒋瓛扶起来,笑道,“你们锦衣卫是天子亲军,你们办差,办出了岔子,伤的是皇爷爷的脸面,其中的关节你们自己拿捏,孤在京城看着!”
“是!”蒋瓛面朝朱允熥慢慢退下。
目送蒋瓛离开,朱允熥心中微微叹息。
其实他心中并不是完全赞同,国家大事依靠皇帝私人心腹去办的这种方法,长此以往锦衣卫势必会按照皇帝的喜好做事,或多或少都会有失偏颇,甚至有些残暴。
但是这个时代毕竟不是后世的法制国家,一切有法可依。
改变大明任重道远,甚至不只是改变大明。朱允熥深知道,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是最为风口浪尖的时代,如果不能把整个国家带上正轨,那么这个古老的国家因为庞大的惯性,就无法面对接下来人类文明最为重要的转变。
看着殿中从清晨开始,就要批阅奏章接见臣工的皇帝。朱允熥心中发出一丝苦笑,若自己真坐了那个位置,恐怕比皇爷爷还要忙,还要兢兢业业。
几位臣子走入奉天殿和皇帝小声的说着话,既然朱元璋没叫朱允熥过去旁听,朱允熥就明白肯定是有些东西不愿意让他知道。而且殿中那几位臣子,也都是不折不扣的皇帝心腹,酷吏。
“我回东宫一趟,有什么事去那找我!”朱允熥对黄狗儿说道。
“奴婢知道了!”黄狗儿笑道,“殿下自去,陛下身边老奴伺候!”
“有劳公公了!”朱允熥满脸笑容。
你这条两面三刀的老狗,等将来再慢慢炮制你。
和奉天殿相比,东宫吴王的住处才真正算个家。因为在那里不但有两个颇为亲近的妹妹,而且伺候的宫人都是自己的心腹,不用战战兢兢三思而后行。
出了大殿挥手让软轿走开,带着几个侍卫朝着东宫走去。
两边隔得不远,少年人脚步很快,不多时就到了。
见到朱允熥的身影,正在院子中指挥宫人清扫庭院的太监王八耻一愣,随后碎步跑来,“三爷,您回来了!”
“宁儿和秀儿呢?”朱允熥往里面张望一下问道。若是往常他只要一进这个院子,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肯定欢呼着迎出来,但是今天却没动静。
王八耻面露难色,诺诺道,“太子妃娘娘派了教习嬷嬷来,正在教两位公主规矩。”说着,看看左右,小声道,“娘娘还派了个新的小太监过来,说是给三爷这边增加人手!”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朱允熥心中冷笑,大步走进去。
刚进去顿时大怒,自己原来视为禁地的书房之中,居然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太监正在忙活着。
“你是谁?”朱允熥怒道。
“殿下,奴婢叫双喜,是太子妃娘娘派过来侍奉您的!”年轻的太监唇红齿白,一看就是从小净身,举止说话有些女气让朱允熥心中不喜。
“谁让你进孤的书房?”朱允熥怒道,刚刚重生的时候,他在书房里写了许多东西,尽管后来因为怕露馅烧掉了许多,可难免还有只言片语留下。
“奴婢,奴婢是给您打扫!”
“犟嘴,来人!”朱允熥一摆手,王八耻等几个太监可算到主心骨一样,狐假虎威的过来,对着双喜怒目而视。
可是,没想到朱允熥先是直接给了王八耻一脚,踹了对方一个王八翻身,“这总管你就是这么当地?随便让外人进我的书房!”
“他说是太子妃派过来伺候的,奴婢哪里敢拦呀!”王八耻眼泪汪汪,一脸委屈。
“谁是你主子?”朱允熥脸色不悦。
“自己一个大男人,不能在朱元璋面前表现得太没容人之量了!”
朱允熥想的没错,男人的容忍是种心胸,更是一种气魄。
心思手腕不可少,但若一辈子这样算计来算计去,不会有什么成就。况且他在朱元璋心中,是未来的大明皇帝。
一个皇帝,要知道什么能容忍,什么不能容忍。
老百姓还要讲究家和万事兴,若是皇储和继母闹出不和的传闻,她能算计你,但是你不能不孝顺。若是传到外面去,说母子水火不容,那真就是名声遗臭万年了。
即便是将来要弄死她,也要神不知鬼不觉,她死之后还得披麻戴孝哭上好几天。
男人,很难。
名声,面子。
~~~
此刻,奉天殿的偏殿中,一个看不太清楚面容的中年男子,恭敬的匍匐在朱元璋脚下。
“奉陛下旨意,江夏侯,定远侯,东平侯,宋国公,普宁侯等人的家中,臣等都安插了人手........”
一连串人名爵位从跪着的中年人嘴里说出,他说所的都是大明开国的淮西武人集团中的代表人物,各个一身战功,功劳赫赫。
而且这些人,还几乎都是同一阵线之上,曾经受过已故太子庇护的恩德。
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此刻脸上没有半点在朱允熥面前时的慈祥,而像是一只眯着眼睛打盹儿,即将醒来的老虎。
“蓝玉家呢?颍国公家?还有常家?”朱元璋忽然轻声问道。
那中年官员毫不迟疑地说道,“也有。”
朱元璋点点头,勾勾手,那人赶紧膝行向前。
朱元璋在龙椅上俯下身子,几乎贴着他的耳朵,“从明天开始,这些人家的事,都要上报!无论巨细!”
“臣明白!”
“去吧!”朱元璋说完了一摆手。
那官员叩拜三下站起身,慢慢往后退去。
偏殿中再次剩下朱元璋一人,他拿起一张奏折看看,随后又丢在一边。
随后深邃的眼睛看着窗外热烈的阳光,表情若有所思。
“咱要看看,你们这些人是真的忠还是打着攀附的心思!”
作为出身草莽的帝王,崛起于乱世见过太多的尔虞我诈阴险诡计,朱元璋是个特别没有安全感的人。所以在当了皇帝之后,耳目遍布天下。
今天他叫来了比锦衣卫还要好用的暗卫,就是要看看,这些淮西武人集团的贵人们,是否会忠于自己的孙子。
他们若是真的,一心一意想让朱允熥上位,即便是有投机的心,也没什么。
可若是他们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那朱元璋就要动手杀人。
随后朱元璋站起来,走到朱允熥所用的书桌边,微微笑道,“傻孙子,爷爷帮你看看到底谁能用,谁不能用!”
~~~~
大家不要看到嬷嬷,请安就以为是清代的。
清宫的很多东西都是脱胎于明代的,明代也多多少少带了元朝的影子。
清朝入关在北京建国之后,宫里的规矩大致和明朝差不多。在关外的时候,清朝皇后还睡火炕呢,是吧,还掉在摇篮里晃悠呢,是吧。
礼节这个东西,是相互融合的。
“启禀陛下........”
户部尚书傅友文刚开口,朱元璋就打断他,一指朱允熥,“他是监国,跟他说。咱现在病着,不舒坦!”
傅友文讪笑一下,“启禀吴王殿下,第一批邮票已经印出来了,请您过目!”他话音落下,身后的户部侍郎微微躬身,递过一个奏折的硬本。
直接翻开,里面贴在硬纸壳上的大明第一代邮票,还带着油墨的香味。
邮票烟盒一般大小,一张邮票上书写着四个大字,大明邮政。字不好看,但是苍劲有力,是以朱元璋的手书为范本印刷出来的。
“皇爷爷您看!”朱允熥笑着说道。
朱元璋也微微侧身,只见邮票印刷的很是精美。
半个巴掌大,四周都是锯齿边儿,大明邮政四个金色大字之下,是若隐若现的五爪金龙,边上还隐隐盖着红色的印记。同时为了防止造假,邮票上还刻了一些,大明户部的标记,以及年号。
这个时代的邮票能够制作成这样,已经足够精美了。
朱允熥由衷的赞叹着,这枚邮票上,传统山水画层层渲染的画法和印刷装裱技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好看!”朱元璋点点头,随即又问道,“咱写字这个,制一张多少钱?”
“回陛下,您御笔为范本的邮票,第一批只印了一千张,每张耗费七钱银子.....”
“啥?”朱元璋差点从床上跳下来,怒道,“老百姓一斗米才多少钱,你们制一个纸片片要七钱?”
“皇爷爷息怒!”朱允熥赶紧劝住。
“这是您的御笔邮票印刷要精美,当然耗费钱财!”朱允熥笑着说道,“不过,虽然成本是七钱银子,可是卖的价也高呀!”
“这一张多少?”朱元璋盯着傅友文问道。
后者低下头,小声道,“三十.....三两?”
“小家子气了!”朱允熥开口道,“这是大明开国皇帝的御笔范本邮票,买回去是当成传家宝的玩意,三十两怎么行,一百两!”
“一百两?”朱元璋也吓一跳,“大孙,太多了吧!二品大员的一年的俸禄,也才一百多两!”
“不多不多!”朱允熥笑道,“皇爷爷,咱们卖一百两都亏了!”
这样的邮票谁舍得用来寄信,皇帝手书买回去恨不得供起来,和古玩字画一样代代相传。
随后,又翻着那个贴满邮票的奏折,后面是当代书法家,刘三吾手书为范本邮票,蓝底上长城,上书天下驿站四个大字。
”这是刘学士的手书,定价就二十两!“朱允熥拍板,笑道。
接下来,是那些卖两个钱的普通邮票,印刷的就相对粗糙。其他的还有商票,货票等等票据,林林种种几十张。
驿站改为官民两用邮政,已经昭告天下,而且率先在应天府即将实行。这些日子朱允熥虽然没出宫,但也知道这事在民间可以说是引起了轰动。
应天府城外的驿站中,每天都有商贾和百姓去问询。
”什么时候发卖?“朱允熥合上满上邮票的本子,问道。
”臣来,就是请陛下和吴王殿下定夺的!“傅友文回道。
”皇爷爷,这开天辟地第一回,您老定个日子吧!“朱允熥笑道。
朱元璋想想,”今天是七月二十八,就选八月初一吧,吉利!“
”臣等遵旨!“
臣子们,正说着,寝宫门口,黄狗儿捧着用黄布包裹着的东西进来。
”啥东西?“朱元璋问道。
”回陛下,这些日子您身有恙,太子妃和淮王在佛堂日夜诵经,亲手写的孝经。“说着,黄狗儿慢慢上前,递了过来。
”呵呵!这两人还真是不死心!“朱允熥心里暗道,”只怕适得其反!“
听到是孝经,朱元璋脸色柔和几分。
但是掀开黄布之后,顿时勃然大怒。
”这是用血写的?“朱元璋把孝经扔在地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残害身体算哪门子孝?“
打出去,简单三个字,却让所有人勃然变色。
几个翰林学士,脸色大变。
那些皇子皇孙,差点拍手叫好。
而窗外的朱元璋,眼神中满是欣赏的笑意。
“孙儿看了些闲书!”朱允熥对朱元璋笑道,“上面说南方的安南,暹罗,真腊等国一年四季如春,地广人稀稻米三熟,还有数不清的江河可以提供鱼虾,树上都长着果子,当地人几乎不务农都不用挨饿。”
说着,朱允熥笑笑,“还有那个今日朝贡来的琉球国,那块地方最适合种着甘蔗,盛产蔗糖,如今大明兵强马壮何不占了那些地方,慢慢的移民工过去.......”
“殿下!”刘三吾忽然正色道,“国之大,好战必亡!”
“殿下,中华物华天宝,何须那些蛮夷之地!”
“殿下,切忌乱言,不见隋炀帝前车之鉴乎!”
“殿下,百姓怎能轻离故土?小心民变!”
朱允熥说过的打出去,不言而喻,就是要打下这地方并且占领。
他这番充满了侵略性的言论,在翰林学士们的耳中,简直是不务正业,劳民伤财,好大喜功。
此时,一直没说话的朱允炆也开口了。
一副兄长的派头说道,“三弟,胡闹什么?这些藩国,都是皇祖父亲自定下的不征之国!”
你一个五十万大军都打不过你叔叔几万人的军事白痴,就别跟着说话了!
朱允熥心中腹诽,淡淡地回道,“皇爷爷说不征之国,是为安抚藩国之心,当时大明根基未稳,才那么说!”
“将来我大明人口越来越多,还有每年那么多的囚徒,与其让他们挨饿,与其管着他们,不如给他们兵器,让他们去 那些所谓的蛮夷之地。”
“又不用朝廷出动大军,几十年之后,推行汉字汉语,那块地方不就变成我大明的领土了吗?”
后世大音帝国就是这么干的,什么西兰花,袋鼠国不都是如此吗?
朱允熥理直气壮,“再说,藩国哪有郡县好?既然他们仰慕中华,文化礼节也都是取自中华,还分什么藩呀?直接郡县!”
说着,看看屋里的皇子皇孙们,“若是怕镇不住,以后可以分封宗室子弟........”
“吴王殿下!”刘三吾已是怒发冲冠,直接冲进屋里,朗声道,“中华内圣外王,不能刀兵加于藩国,大国要有大国的威仪和礼节。你.....殿下,这番话要是让藩国知道,如何看待大明,如何看待陛下,如何看待殿下?”
“好啦,好啦!”朱元璋在窗外摆手,笑道,“小孩无心之言,计较那么多干啥?”说着,笑容收敛,环视一周,“今日吴王这些话,一个字也不许传出去,听见没有?”
“臣等遵旨!”
今日朱允熥又是改税,又是要给藩国设置郡县,实乃骇人听闻之言。
朱元璋不许别人传出去,就是对朱允熥的爱护。
但是,别人不认可朱允熥的话,朱元璋却是认可。
他武人出身,世间真理都在刀把子上,真要是信了那些所谓的翰林学士的言论,他现在就不是皇帝,而是乖乖种地呢。
说不征之国,是为了稳定边疆,而不是真让着那些什么蛮夷小国。
不打不是不想打,而是鞭长莫及,财政负担太大。
要是能像蒙古人那样,把天下能看见的土地都打下来,建立一个日不落的大明帝国,朱元璋一万个愿意。
学堂里鸦雀无声,朱元璋看看天色,“继续读书吧!”说着,转头就走,却又再次转身,“老三,中午和咱一块吃饭!”
“孙儿遵旨!”朱允熥笑道。
窗外,皇帝走远,刘三吾对方孝孺说道,“吴王殿下聪慧不凡,于国家大事见解独特,但是善于弄险,喜欢刀兵,以后还要多多留心,不能让吴王误入歧途!”
说着,他已是忧心忡忡。
皇帝对吴王殿下的喜爱溢于言表,再加上立皇孙之事,如果大位真的给了吴王。
那,一个喜欢侵略的帝王,会把这个国家带往何处呢?
往回走的朱元璋,心中却是另一种想法。
刚才,朱允熥带给他的震撼,久久不能散去。
这孩子对于国事有着深刻的见解,对于国家的未来有着独到的眼光。
尤其关于土地那些话,说进了他的心里。
至于朱允熥所说占了那些藩国,在他心里根本不是事儿。
而且从孙子的口中,他似乎看到了一条大明江山万年的永固之路,一条历朝历代都没有走过的路。
他虽然是平民帝王,却如何不知道那些蛮夷之地物产丰富?
现在中原所种的稻种,都是那些小国传来的优质稻种。
江南之地一年两熟就是粮仓,真要是占几个一年三熟的地方,百姓还用挨饿吗?
况且孙儿所说的不用朝廷动用大军,步步蚕食的想法很对。
那么多囚徒,那么多罪犯,还有无地的百姓发过去,先建立军垦,然后慢慢推广,再派些地方官!
当官的不好弄!
朱元璋边走边沉思,那些书呆子生怕死在蛮夷之地,让他们去云南广西当官都跟杀了他们似的,藩国.....
等等,朱元璋想到了什么,走着走着忽然笑了。
以后那些贪官可以不用杀了,不如废物利用,发配蛮夷之地替朝廷教化四方,牧守城池多好。
想着,朱元璋忽然笑出声。
边上的侍卫们对视一眼,纷纷诧异。
自从太子没了,皇爷很多天没笑过了。
不只如此,皇爷有很多年,没这么高兴的笑过了。
~~~~~
上午书读完了,翰林学士们布置了今天的功课,宣布散课。
下午则是皇子皇孙们喜闻乐见的骑马射箭,还有摔跤搏击。
皇明朱家武功起家,朱元璋自然不肯让儿孙变成四肢不勤的病秧子。
翰林们刚走,几个比朱允熥还小的小王爷顿时围了上来。
沈王朱模双眼发亮,“熥哥儿,那蛮夷之地真有你说那么好?一年三熟,人不干活都饿不死?”
其他几个小王爷的眼中,也闪烁着浓浓的求知欲。
朱允熥脑中忽然有了一个主意。
朱元璋分封诸王在边关的想法是好的,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皇帝坐镇在中央,兄弟子侄在外打仗。
但是再好的想法到了后来,也会走样。
有明一代,中后期那些藩王都成了猪了,圈起来在封地养的,鱼肉百姓的猪。他们是荣华富贵了,天下最好的土地都封给了他们,可是却苦了百姓。
明末时期的农民造反,杀一个藩王够十几万大军吃一年。
与其让这些藩王祸害中原百姓,那将来如果自己能当政,还不如把他们远远打发了,分封到所谓的藩国去。
“那是自然!”朱允熥笑道,“我在书本上看,那些当地的蕃人住在草房里都不干活,睡醒了随便找棵树踹两脚,就有果子落下来,吃饱了他们接着睡,睡醒了接着吃!”
“那不成猪啦?”唐王朱桱纳闷道。
“光吃果子也不成呀,不吃肉?”郢王朱栋也说道。
“肉到真不怎么吃,那些人长的很小!”说着,朱允熥在胸口比划比划,“他们的个头,也就到这!”
“哈哈哈!”诸位小王爷咧嘴傻乐。
朱允熥忽然压低了声音,“那边不但有饿不死人的农作物,还盛产犀牛角,象牙,珍珠宝石,还有黄金!”
“啊!”瞬间,几个小王爷眼神睁大。
“他们都不会用,你说放他们手里不是浪费了吗?”朱允熥继续引导着这些小王爷的思路。
“要是给咱们就好了!”沈王朱模喃喃道。
“人家能给吗?”最小的唐王说道。
“不给还不好办!”朱允熥笑道,“抢呀!”
大明刚刚统一天下之时,河南发生旱灾,听闻当地百姓卖儿卖女,朱元璋这位性情皇帝做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动。
官府赈灾的同时,也要出钱把百姓卖掉的孩子买回来,交给穷苦百姓让他们团聚。
骂得有些累了,朱元璋叹息一声,自言自语,”天下,何时才能真正人人都有饭吃!“
说着,看看手里记录朱允熥言行的条陈,苦笑下,”咱这个孙子,跟咱一样,见不得穷人!“
不过马上,朱元璋的表情又变了,看着蒋瓛,”查,查查这么多乞丐到底咋回事?查查,是有无良的乡绅,还是有无良的官儿!“
挨饿!
简单两个字一出来,朱元璋原本满是笑容的脸色,顿时凝固,凝结成冰霜。
而且从他苍老的,满是皱纹的脸上。朱允熥看出了种种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情绪。有惆怅,有愤怒,有忧心,还有苦涩。
“孙儿在长安街见到一老一少两个乞丐,后来在洛阳巷那边的破庙里,看到了好多个要饭的,有几十人!”
朱允熥用筷子慢慢的搅着碗里的米粒,小声说道,“别人告诉孙儿,应天城西门外边的窝棚里,还有更多挨饿的人!”
吃饱,一直是困扰华夏人几千年的大问题。再美好的时代,看不见的角落里,也有不完美的影子。
在遇到一老一少两个乞丐之后,朱允熥在大明的都城中,那些刻意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看了许久。他看到了盛世的残缺,看到了大明风华之下,一些无依无靠的百姓。
没有任何的社会和政权是完美的,有问题不怕,有了问题就要面对问题,就要处理问题,让这样的问题不再出现。
“咱,已经让应天府去救济了!”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些许的无奈和寂寥,他是皇帝,是天子,但是他也做不到让人人都能吃饱。
“皇爷爷!”朱允熥小声的说道,“光是救济也不是个事呀?”
“那你说说,咋办!”朱元璋苦笑道。
“孙儿打听了一下,今年开春淮西发水了,许多穷苦百姓没办法才逃到京城这边。”朱允熥小心的组织着语言,“京师是戒严之地,光京师就这么多,其他的地方就别提了!”
啪,朱元璋一扔筷子,怒气勃发,“上上下下都该死!”
朱允熥低下头,不出声。他知道皇帝骂的是谁,骂的是那些没有及时汇报,并且处置不当的官员们。
“皇爷爷!”朱允熥继续开口,“咱们大明这么大,年年都会有天灾人祸,种地的百姓一旦遭灾颗粒无收就只能举家逃荒!”
“这事咱也清楚呀!孩子!”朱元璋揉着额头,“当年,咱老家绝收。你大爷爷病死了,你二爷爷,三爷爷,都出去逃荒,死在了路上。全家就剩下爷爷一个人!”
说着,朱元璋叹口气,“那时候咱就在想,要是官府那些当官的稍微有些良心,知道救济救济百姓,怎么会死那么多人?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百姓种出来的粮食,救济百姓不是天经地义吗?”
说到此处,朱元璋摇摇头,“可是呢,当官的就像是没看见一样。你知道当官最怕什么吗?”
朱允熥摇摇头。
“最怕的就是没良心!”朱元璋继续说道,“淮西大水冲了一万多亩土地,近万灾民嗷嗷待哺。咱从开春就开始说救济救济,地方官也一个劲儿的上折子,如何安置。可你现在看看,逃荒的百姓都跑到京城了!”
“你那句话说的对,京城都有了这么多,别的地方呢?”朱元璋眼中闪出一丝狠辣,“他们以为咱天天待在宫里不知道?嘿嘿,咱骂他们该死,是因为他们真的该死,他们只会当官没了良心!”
“若是尽心的安置流民百姓,怎么会变成乞丐?他们就是懒,就是不愿意主动做事。他们看不见就以为没有,他们看不见还以为咱也看不见!”
朱元璋发火,朱允熥默不作声。
这位皇帝的脾气非常暴躁,尤其是在涉及到百姓的时候。朱元璋是一个有着强迫症的完美主义者,他认为手下的官员不但要清廉,而且要和他一样,关心天下的百姓。
所以稍微有些不如意的地方,就大发雷霆,让百官战战兢兢。而对于处置办事不利的官员,他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一个字,杀。
大明每年被革职,被流放,甚至被杀的官员,贪腐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都是尸位素餐,没有作为,乃至无法提升治下民生的官员。
发了一通火,朱元璋似乎是心里舒服了。对朱允熥说道,“别看咱是个皇帝,可是很多事,身不由己呀!”
皇帝是人不是神,就算是神也顾不过来全天下的人。
朱允熥看看朱元璋的脸色,再次开口说道,“有了灾荒就救济,这是皇爷爷的德政。但是,孙儿想...."
”你吞吞吐吐地干啥,咱爷孙俩有啥不能说,直说!”朱元璋说道。
“大明年年都有地方闹灾,江南在这边还好,北方山陕边地,黄河边上的中原等地,还包括淮西等地,隔三差五不是闹旱,就是洪水!”
朱允熥缓缓开口道,“当地的官府本就不富裕,连年拿出粮食救济百姓,也是一种负担。而且...."说着,看看朱元璋的脸色,”而且,那些地方官也未必是尽心救济!“
”呵,甚至有的干脆把朝廷的赈灾银子粮食装进了自家的口袋,是吧?“朱元璋冷笑。
朱允熥沉默一下,算是赞同。
”所以,孙儿想,为什么有灾难的时候,朝廷不把这些灾民组织起来,以工代赈呢?“
朱元璋皱眉琢磨,”这倒是个好法子!可是就怕地方官打着以工代赈的主意,给百姓增加徭役!“
这老爷子!
朱允熥心里发笑,原来是怕地方官滥用民力。
大明的百姓除了交税之外,每年还有徭役等。比方说修筑城墙,疏通水路,铺设官路等等。
有的百姓为了避免徭役,就会给官府交钱交粮,所以这也是地方上,那些官吏们发财的手段之一。
现在是朱元璋当皇帝,他两只眼睛盯着,地方官自然不敢胡来。可是明朝后期,因为百姓负担过重,也成了大明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孙儿说的以工代赈,和以往不同!“朱允熥继续开口,”比如说黄河,孙儿翻阅宫中的档案,发现从洪武二十年开始,三次治理黄河总共花费了白银一百二十余万两,动用民夫三十多万!“
”孙儿以为,若是用灾民取代民夫,朝廷不但可以赈济灾民,还能省下许多不必要的开支!“
”以今年春天淮西发水为例,就是因为淮河没有疏通河道导致的。洪水这东西,堵不如疏,疏是一个细致漫长的过程。“朱允熥边想边道,“既然有了受灾的灾民,就是现成的劳力,朝廷与其不停的赈济,不如组织起来。”
“他们干活也是为了自己干,疏通好了河道,以后水患也少了!水患少,百姓的日子就好。所以孙儿觉得,以工代赈是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听着朱允熥侃侃而谈,朱元璋不住点头。
原本因为生气而皱起的眉头也慢慢散开了,脸上甚至浮现出笑意。
他最满意这个孙子的地方,就是这个孩子独到的眼光,和敢于做事的勇气。
那么多皇子皇孙,只有他一个人,知道翻阅宫中的档案,知道治理黄河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人。
那么多皇子皇孙,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在这个岁数当着自己的面,说出心里的看法。
等朱允熥说完,朱元璋沉思一下,慢慢开口,“熥儿,咱听说你心善,救了一老一少两个流民乞丐?”
“是!”朱允熥知道自己的举动,肯定有人告诉朱元璋,当下开口说道,“孙儿让楚国公家的廖镛带回家里安置,想他楚国公的府里,应该不多两张嘴!”
朱元璋笑了笑,“那么多流民乞丐,你咋只救了那俩人?”
这话是随口一问,但是朱允熥却面色郑重起来。
“一老一少为祖孙,是爷爷带着一个孙女!”朱允熥小声道,“他们无依无靠的,孙儿...."
朱元璋明白他的意思,叹息一声,”好孩子!“
祖孙,孤苦无依的祖孙,朱元璋心中有所感悟,看着朱允熥的神色更加疼爱几分。
”再说,那么多流民乞丐孙儿也救不过来!“朱允熥一笑,自信的抬头,”救一人是小,救万人是大,孙儿要做能救天下苍生的,万人敌!“
”说的好!“朱元璋一拍大腿,”这才是咱朱家男儿,该干地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