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朱允熥朱元璋结局免费阅读大明锦绣番外》,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吃美了,咧嘴一笑,“味儿不错!”远处,伺候了朱元璋十几二十年的御厨徐兴祖,笑得见牙不见眼。他是军中伙夫出身,对他来说做这些家常的百姓菜肴,远比御膳容易。“皇爷爷小心刺儿!”朱允熥见朱元璋直接一条鱼塞嘴里大嚼,赶紧提醒。“你呀,就是在宫里长大的,啥也不懂!”朱元璋笑道,”水田里的小鱼用油一煎,刺都是酥的!“说着,似乎陷入回忆,”咱老家那地方的鱼好呀!咱小时候,跟在大哥屁股后头,拎着木桶天不亮就起来,啥泥鳅呀,小鱼呀,黄鳝呀!呵呵,每每的抓上半桶,回去之后你太奶加点油那么一炖,哎呀!那滋味!”人老了,总爱回忆往事。人老了,特别念旧想家。朱允熥看看朱元璋,小声笑道,”皇爷爷,要不,啥时候孙儿陪着您,回老家看看!到时候,孙儿亲自给您抓鱼去!...
《朱允熥朱元璋结局免费阅读大明锦绣番外》精彩片段
吃美了,咧嘴一笑,“味儿不错!”
远处,伺候了朱元璋十几二十年的御厨徐兴祖,笑得见牙不见眼。
他是军中伙夫出身,对他来说做这些家常的百姓菜肴,远比御膳容易。
“皇爷爷小心刺儿!”朱允熥见朱元璋直接一条鱼塞嘴里大嚼,赶紧提醒。
“你呀,就是在宫里长大的,啥也不懂!”朱元璋笑道,”水田里的小鱼用油一煎,刺都是酥的!“
说着,似乎陷入回忆,”咱老家那地方的鱼好呀!咱小时候,跟在大哥屁股后头,拎着木桶天不亮就起来,啥泥鳅呀,小鱼呀,黄鳝呀!呵呵,每每的抓上半桶,回去之后你太奶加点油那么一炖,哎呀!那滋味!”
人老了,总爱回忆往事。人老了,特别念旧想家。
朱允熥看看朱元璋,小声笑道,”皇爷爷,要不,啥时候孙儿陪着您,回老家看看!到时候,孙儿亲自给您抓鱼去!“
”不回去,劳民伤财!“
朱元璋淡淡的说道,说着,语气中带着悲伤,”再说,别人做不出那个味道!“
妈妈的味道,别人肯定做不出来。
朱允熥也随时都在想着自己的母亲,想着娘做的饭,包的饺子。
”孙儿呀!“朱元璋再次开口,“这桌饭你看着简单,可是在咱小时候,只有年景好才能吃上!就算是吃上了,也不能敞开肚子吃。”
“过年了,你太爷弄了巴掌大的肥猪肉。先祭了祖宗,再分给咱几个兄弟。你太奶和几个姑奶奶,只能看着,一点都吃不到嘴!”
“那时候,你太爷总说,来年!来年一定多弄些肉,让儿子姑娘都吃上!”
“来年,你太爷更加努力的干活!睡得比狗晚,起的比鸡早!家里也都盼着,地里能有个好收成!”
“可是收成好,地租也高,给完了东家给官府,自己家里还是饥一顿饱一顿。”
“一到半夜,兄弟几个都饿的肚子咕噜咕噜叫!”
朱允熥默默的听着,听着面前的老人回忆。
“可就是那样,你太爷太奶也没抱怨,该种地种地,该交粮交粮。”
“谁知道老天爷不长眼,先是一场大水颗粒无收,紧接着瘟疫,咱们朱家一家好几口,就剩下你爷爷一个人了!”
说着,朱元璋似乎有些动情,“咱那时候跟你差不多大,一个人跑进了庙里当小和尚,那时候长的小,总被师兄们欺负。干活最多,吃的最差。后来又赶出去,满天下的化缘流浪!”
“到最后实在看不到啥奔头,一咬牙投了红巾军!“
说着,朱元璋哼了一声,”奶奶的,狗屁大元不让咱吃饱,咱就跟你干!“
老人情绪起伏太大伤身,朱允熥赶紧劝道,”爷爷,都过去了!“
”但是不能忘!“朱元璋看着他,正色说道,”现在咱朱家坐了天下,可是到啥时候也不能忘了,咱家是啥出身,咱祖祖辈辈都是穷人!和天下所有的穷人一样,勤勤苦苦干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咱是穷人,咱就得在乎穷人。“朱元璋指着桌上的饭菜,”人家叫咱一声皇上,咱得对得起人家,得让他们能过上太平日,吃上太平饭!“
朱允熥站起身,肃然说道,“皇爷爷,孙儿记住了!”
大明以武立国,最重战功。
群臣目光之中,银盔上插着羽毛的羽林军士卒,快步上前,单膝跪地把军报,双手举过头顶。
朱元璋伸出手想去拿,半路却又把手收回来。
“大孙,念!”
“是!”朱允熥兴奋地说完,随后有些激动的拿起了边关的军报。
这是他第一次读大明的捷报,更是他第一次见证大明的胜利。往往后世都说大明如何孱弱不堪,可是这个时代的大明,不但兵强马壮名将如云,而且敢于出击,有着犯大明必诛的气魄。
“臣蓝玉启奏陛下,臣于本月三日抵达洮州.........”
“伪元贼子狡诈,见大明大军前来,则且战且退逃至大漠....”
“臣知伪元贼子欲引臣入大漠,围而歼之,故臣将计就计.....”
清晰嘹亮的声音从朱允熥的口中发出,群臣们静静的听着。
朱允熥一边念着,脑中一边浮现着关于边关战场的画面。
洮州,位于大明帝国的西北,是羌人的旧地。
隋唐以来一直为中原王朝的必争之地,因为此处有丰美的水草可以为中原提供优质的战马。
一直以来,这些胡汉杂居,但是这里的胡人并没有表达出对中原王朝那种侵略性。他们也一直仰仗中原王朝提供的茶叶,铁骑布匹等等。
洮州以外,是大漠,半草半沙的大漠。
不刮风时,黄沙青草并存,偶尔些许的湖泊涟漪荡漾,夕阳西下的时候,湖泊的水面上,反射着柔和的五彩之光。
但是刮风之时,漫天的黄沙狂舞,整个世界都是黄色。
又起风了,粗粝的沙子打在人的脸上,像是钝刀子在慢慢割着。
大漠之中,一支雄壮的军队艰难的在风沙中行军。
他们的脸上刻着风霜,眼神中带着疲惫,干瘪的嘴唇,裂开的皮肤,满是风尘的盔甲。
他们千里迢迢急行军而来,满腔的战意遇到了躲避的对手,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进入大漠,开始追击。
他们大多是两条腿,但他们的敌人是四条腿。
漫天风沙无边下,壮士宝刀收在匣,只等贼人踪影现,碧血丹心染黄沙。
贼人,诱敌深入。
明军,将计就计。
军报上只有简简单单八个字,却是风沙之中艰难的跋涉,在大漠中的每一步,大明健儿们都走得十分艰辛。
~~~~~
“伪元贼三万五,臣兵分两路,一路龙骧骑兵从东侧深入大漠,敌后横行。”
“一路两万四千人,臣亲自率领,皆为步军.......”
念到这里,朱允熥不禁大惊失色。
蓝玉是疯子!
两万四千人孤军深入,他们面对的敌人不但人数上比他们多出一万,而且还都是骑兵,都是北元神出鬼没的铁骑。
步对骑,怎么打?
骑兵有着高速的机动性,而且北元的骑兵都是自小在马背上善于骑射的武士,他们一人双马,饿了吃奶酪,渴了喝马奶。步兵不但跑不过他们,还有着漫长的后勤补给线。
然而此刻,听到朱允熥的声音,龙椅上的朱元璋却朗声大笑。
“蓝玉这仗打得是越来越精了!”
朱允熥心中疑惑的继续往下念,“臣于大漠深处,月牙儿海(这地儿编的)水源补给点,遭遇伪元大军。贼酋为阿里不哥家族后裔哈咎,以及投降复叛的原大明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贼三万骑兵,遮天蔽日而来!”
~~~~
“报!”
黄沙之中,一骑背上插着小旗的骑兵,打马狂奔至蓝玉帅旗之下。
大明的日月星旗在左,蓝字大旗在右。
大旗之下,重甲精锐环伺着鬓角微微发白,满面风霜,但是眼神如电的蓝玉。
“吁!”骑士胯下的战马在喝令下停步,因为冲击力导致它前腿腾空,不住的踢腾,战马脖颈上密集的鬃毛在黄沙之中飞舞。
“报大帅,探马发现前边伪元骑兵主力,起码十万左右,三十里外还有近万骑兵悄悄绕到我军后方!”
“哈哈哈!”蓝玉和手下的将领瞬间大笑起来,“他娘地,龟儿子终于探头了。”
笑着,蓝玉忽然高举右臂。
接着数位骑兵从蓝玉身边纵马而出,“大帅有令,停止行军!”
“龟儿子上门了,抄家伙招呼着!”蓝玉嘶吼一声。
“喏!”众将用马鞭把敲打胸口的护心镜,随后纷纷走入部队,约束士卒。
塞外漫天黄沙之中,中原战鼓响起。
咚咚咚!
鼓若惊雷,如疾风骤雨般传遍四野,震撼着塞外的风沙。
漫天的黄沙似乎被战鼓震慑,竟然慢慢小了下来,让阳光在大地上重新出现。
大漠中的阳光明媚,士卒们兵器和盔甲的反射光茫,更加耀眼。
两万四千多大军,在战鼓和剌剌作响的战旗指引下,分成三个巨大的方阵,中军蓝玉大旗在一处沙丘之上,其余两个在其脚下前方。如果从天空俯瞰,正好是一个倒着的品字形。
蓝玉跳下战马,粗糙的大手抚摸两下战马的脸颊,随后在亲兵打开的小马扎上坐下,虎视前方。
前方,视线之中,鬼魅的一样的骑兵开在高岗上,在大漠中,在地平线上出现 。
“把咱大明的大旗升起来。”蓝玉马鞭遥指前方,大笑着说道,“告诉北元人,大明蓝玉在此,有种来战!”
呼,大旗高高的竖起。
迎着大漠中的风,哗啦作响。
方阵中的士兵们,回望沙丘上的迎风招展的大明战旗,眼神变得更加坚韧。
那是家乡的旗,那是大明的旗。
那旗帜在风中翩翩起舞,一如汉唐盛世之时,汉家男人出征之时的战舞。
“吼!”
两万多大明男儿敲打手里的兵器,从胸膛中发出野兽一样的嘶吼。
紧接着,响彻天地,让黄沙战栗,天空变色的呐喊声,骤然响起。
“大明男儿在此,有种来战!”
~~~~
轰隆!轰隆!轰隆!
胡人的回应来了,那是马蹄踩踏在大地上,如地震一般的颤动。
在这颤动中周围的沙丘上,黄沙纷纷落下。
当无数的骑兵冲锋起来的那一刻,他们的阴影遮盖住了大地,阻挡了阳光,甚至凝固的了空气。
铁蹄前进的途中,烟尘如同风暴。
汹涌的铁骑像是决堤的洪水,在大地上纵横肆虐。
他们来了。
蹂躏华夏大地数百年的铁蹄来了。
他们的弯刀在阳光下反射寒光,他们的嘴里发出咻咻的怪叫。
他们的战马奔腾的速度到达了极致,他们的脸色是那么的狰狞。
这里是大漠,这里是他们的故乡。
在这里,他们要把眼前这些明国人,用弯刀安葬。
轰隆,轰隆。
马蹄声,越发的响亮,震撼。
咚咚,咚咚!
大明的战鼓,开始在天地间回荡。
“沐英咋了?”
朱允熥在朱元璋的身上,看到了罕见的失态和焦急。
此刻朱元璋不像是一个皇帝,而更像是一位关心子侄的老者。
沐英,是朱元璋和马秀英收养的第一个孩子。
古往今来,军中大将都有收养义子的传统,并且委以重任。或是率领精锐护卫主帅,或是冲锋陷阵,或是掌控士卒。
但沐英,绝不止如此。
他出身孤苦,定远一户农家孩子,八岁时随母亲逃难,母亲病死,马皇后见他可怜,便收养在身边。
从那以后沐英改姓朱,名文英。
十二岁沐英就开始跟在朱元璋屁股后面,上阵征战,他不但作战勇猛,还为人孝顺,侍奉马秀英如同亲生母亲,对待朱家的孩子们,也是一副长兄的模样。
从他成为朱家养子到现在,一路走来几十年,他早已是朱家的一份子,在朱元璋和马秀英的心中,并不亚于亲生骨肉。
就连朱元璋那些成年的皇子,见到沐英都要恭敬的叫一声哥哥。
他不是朱元璋唯一的养子,却是朱家人最喜欢,最信任的那个。
朱元璋登基为帝,为了皇族血统和继承问题,不能让这些养子再跟随自己的姓氏,让他们纷纷恢复原来的姓氏。唯独沐英,恳求义父义母不愿为官,不求显贵爵位,只求继续当朱家的儿子。
当时马秀英拉着沐英的手哭道,不管你姓什么,你都是我的儿子!
为了报答朱家的恩德,沐英选择姓沐,沐浴天恩的沐。
大明建国,沐英不愿为中央贤爵,先是征讨吐蕃,后又出征漠北,立下赫赫战功,最后主动镇守云南边地,扫清蒙元余孽,灭掉大理段氏,震慑藩国为大明守护国门。
除了赫赫武功,沐英还在云南实施了无数德政,兴办水利,开设交通,设立学校。
他这人不骄,不横,不贪,不残,不暴。
朱元璋曾说过,有英儿驻守云南,咱放一百个心!
前些年,马皇后故去,远在云南的沐英哭到吐血,一病不起。
沐英的沐家,在今后几百年里,用他们家族无数男儿的热血,诠释了这个沐字。
沐家世代镇守云南,沐家在,云南的土司几百年没敢发生过反叛。一代代沐家男儿在边关,默默的为大明守卫疆土。
直到最后一位沐家家主,沐天波战死在缅甸。
现在,云南八百里加急,莫非?
“拿来!”朱元璋直接从黄狗儿手里抢过奏折,朱允熥发现他的手在抖。
随后,朱元璋脸上的表情变得狰狞起来,“传旨,让太医院院正马上去云南,凡是京中有的药材,无论什么,只要于英儿有益,全部送去!”
“皇爷爷!”朱允熥站起来,搀扶朱元璋道,“怎么了?”
“你自己看吧!”朱元璋坐下,长叹一声,“沐英,快不行了!”
朱允熥心中一惊,打开奏折。
“臣,沐春泣血上奏!”
沐春是沐英的长子,奏折是他写的。
“家父听闻太子故去,嚎啕大哭吐血三升,一病不起。臣遍请名医,都说时日无多也。臣沐家累受皇恩,家父曾言死后要葬于东陵外,陪侍于皇后陵寝之边......”
看着手中的奏折,朱允熥脑中不禁浮现出往日画面。
洪武二十年,自己还年幼,沐英进京。自己在父亲朱标的带领下,见过沐英。
那是一个身材魁梧,脸上都是温和微笑的中年人。
当时,朱标称沐英为英哥儿。
自己用晚辈礼,见过沐英。后者笑容慈爱,神色亲近,送了自己一把藩国的弯刀。
沐英离京的时候,朱标带着几个年幼的藩王,送出去好远好远!
他们在玄武湖畔,哽咽着道别。
“先是咱的嫡长子没了,现在又轮到沐英了?”朱元璋满脸苦涩,悲声道,“这是咋了?为啥咱这老头子,头发都白了,还要经历丧子之痛!”
说着,一把将桌子上的酒菜滑落,“一个个都离咱而去,让咱咋活?”
“爷爷!”朱允熥乖巧的跪在朱元璋身边,轻轻扶着对方的后背。
后世人都说朱元璋多残暴,其实朱允熥的记忆告诉他,朱元璋是最重视亲情的人。他和马秀英收养的孤儿,都养在自己家中,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长大。
马秀英亲手教这些孩子读书识字,朱元璋教这些孩子武艺。打仗亲兄虎弟,上阵父子兵,以沐英为首的这些义子,也没让义父义母失望,各个都是好样的。
“爷爷,别急!沐公只是病了,他正值壮年,常年练武的人,身子强壮,现在看着急,养一阵子就好了。”朱允熥轻声说道。
“哎!”朱元璋叹息一声,“人老了,最见不得的就是这个!”
此时的朱元璋,坐在那里,花白的头发和皱纹显示着他的苍老。帝王也是人,尤其是朱元璋这样出身草莽,重视家庭的帝王,更难舍心中对家人的感情。
他一生杀了许多大臣,功臣,可是没有杀过任何的家族中人,哪怕是当初背叛他的亲侄儿,也不过圈禁了事,他侄儿的后人,还都封了藩王。
那些外甥们也都由他养大,当成亲生的一样,个个都是世袭的国公,看着他们成家立业,传宗接代。
还有那些统兵大将的义子们,以前马皇后在世时,每逢年节都张罗着给那些义子家的孩子,制备新衣裳。
“爷爷!”朱允熥继续说道,“孙儿求您一件事儿!”
“咱们爷孙俩,有啥求不求!”朱元璋似乎有些疲惫,轻声道。
“再过几个月就是您的寿辰了!”朱允熥笑道,“如果在民间,老寿星做寿,正是一家团聚的时候。孙儿想,干脆咱们今年热闹热闹!”
朱元璋诧异的抬头,眼神中有欣喜。
“把叔叔们都叫回来,把您那些义子也都找来,咱们一家人在一起好好乐呵几天!”朱允熥继续说道,“您也顺便看看那些您的孙子,干孙子,干孙女,多好?”
朱元璋脸上的皱纹在笑容中绽放,眼神中带着无比的向往。
皇帝虽然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但也是孤家寡人。
百姓家平常的天伦之乐,在皇帝这里却是奢侈品。
朱允熥的提议,正说进了朱元璋的心里。
皇宫很大,可是却不像家,只有自己这个皇帝和一群嫔妃,见面是各种繁复的礼节,一点没有个家样。
可是渐渐的,朱元璋笑容褪去,变成苦涩。
连连摇手,“不行,不行,不能让他们来!”
又叹息一下,继续说道,“藩王进京是大事,他们一大家子连同护卫要上万人,沿途官府不免要尽心招待。如今各地官府都不富裕,他们进京拜寿是好事,可是滋扰地方,加重百姓负担却是坏事!”
“咱虽然是皇帝,但是不能为了咱一人乐呵,让百姓跟着受苦,不行不行!”
朱允熥心中生出几分敬佩。
这才是为民着想的好皇帝,生怕进京的儿子们,给地方上带来财政负担和赤字。
若是什么后世的十全老人,这个大帝那个大帝。他们为了自己高兴,哪管你百姓的死活。
当!当!
延绵厚重的钟声,在大明宫城的角楼响起。
飞鱼服的武士,有韵律的撞击着,代表皇权的铜钟。
钟声在空气中波纹一样的开始扩散,以大明的紫禁城为中心,扩散到大明的京城各个角落。
今天是大朝会的日子,在京四品以上官员都要参加,太和殿皇帝御门听政。无论春夏,无论寒暑,无论风霜雨雪,雷打不动。
钟声落下,大明紫禁城的宫门打开。数不清的官员们身着朱紫朝服,双手捧着象牙朝笏按照官职大小,文武分开,鱼贯而入。
此时的奉天殿中,朱元璋和朱允熥也乘坐仪仗,开始往太和殿进发。
“嗤!嗤!”
长长的皇帝仪仗前,两个健壮的太监走着方步,迈步之时不断地挥舞手臂,手中发出嗤嗤地声音。
那些在皇宫夹道中打扫的宫人杂役,听到太监发出的声音之后,马上面对红色的宫墙跪倒。
凡人,是没资格见皇帝的。
随后是高举着仪仗,穿着红色喜服,头上插着白色羽毛的太监们。
再往后是穿着华丽锦服头戴银盔,面如沉水的武士们。
他们身材魁梧,每个人都似乎一般高矮胖瘦,手中举着金瓜斧钺等礼仪兵器,伴随在皇帝御辇周边。
朱元璋一身龙袍,头戴金色禅染的皇冠,宝石珠子穿成的帘子,遮盖住他眼睛,让他整个人看起来有些神秘。
朱允熥一身亲王服饰,走在御辇的边上,一只手扶着十六人御辇的杠子,另一只手扶着他自己腰间的玉带。
他的脊背挺得笔直,目不斜视,整个人看起来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
御驾行进的途中,朱元璋偶尔会侧头,每当看到仪表堂堂,风姿不凡的孙儿,都会微微点头。
御辇在太和殿外停住,朱元璋从御辇上下来。
“大孙!”
“孙儿在!”
“扶着咱的手,咱爷俩一块过去!”
“是!”
皇帝苍老的手臂,搭在了朱允熥充满生机的胳膊上,头上的金龙黄罗伞下,两个人有着相似的脸。
朱元璋的上朝,从不座金銮殿。
他的龙椅放在太和殿外的大门洞里,叫做御门听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子们的朝拜声山呼海啸,太和殿的空地上,跪满了大明的臣子们。
朱元璋站在龙椅边,没有表情的看了臣子们一眼,“众卿平身!”
“谢万岁!”
随着再次山呼般的声音,臣子们站了起来。
站在朱元璋的身边,朱允熥耳听那些臣子们的呼声,心驰如电心潮澎湃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
皇帝的大朝会,是在这里举行。
夏天还好,冬天多冷?
怪不得后来的万历皇帝不爱上朝,天不亮就从被窝里出来,坐在冰天雪地中开会,谁愿意?
这是朝会,是一个国家从天子到臣子最为重视的仪式。别说冰天雪地,无论刮风下雪乃至下刀子,都必须来。
他心中有些不着调的疑问,群臣的心中却是深深的震撼。
吴王,居然在皇帝身边。
皇帝,居然带着吴王来上朝。
以前这个殊荣只能属于一个人,那就是吴王的父亲,已故的太子。
许多人心中思量,看来皇帝要立皇太孙的传闻是真的。
而看着长身玉立的吴王,许多人也必须承认,这位皇嫡孙的气度和皇帝,还真是有几分相像。
“前几日咱病了!”
此时,朱元璋的声音响起,通过门洞扩散到广场上。
“你们不用担心,小病!咱现在没事,身子还硬朗!”说着,朱元璋露出几分微笑,“今日朝会,各位臣工畅所欲言。”说完,对朱允熥小声说道,“你好好听着,你看看谁能办事,谁不能办事,回头咱要考你!”
“孙儿明白!”朱允熥点头道。
“臣有本奏!”
一大臣昂然出列,礼部侍郎纪善。
“陛下前几日下旨,云南西平侯回京安葬。现棺椁已在路上,吉地如何选,还请陛下示下!”
吉地就是墓地,既然下旨让沐英回京安葬,那就不是一块坟地那么简单,而是要下旨给沐英乃至他以后的儿孙们,一块钦赐的墓地。
说来也巧合,前世沐家的陵园朱允熥有幸去过。刚退伍时他也过了小半年的穷游生活,在南京城外的将军山,瞻仰过这位千古忠臣的家族陵园。
只能远远的瞻仰,沐英和他家族后人的墓地,在战乱年代频遭盗掘。而且在房地产风起云涌的时代,财大气粗的商人们根本不顾所谓的文物不文物,直接挖土机挖平了事。
原来沐家的墓地,已经变成了青山绿树环绕之下的座座豪华别墅。不免让人扼腕惋惜。
不过,即便是被掩埋在地下或者是消散在尘土中,安葬在将军山的沐英也似乎在守卫着大明太祖和皇后的陵寝,将军山正通往明帝陵,像是一座大门。
说起沐英,朱元璋的脸色暗淡几分,开口说道,“这事咱已经下旨给吴王,沐英的后事他和礼部一同操办!”说着,看看朱允熥,“大孙,你说吧!”
这一幕,让群臣更是心惊。
以前太子是陪着皇帝上朝,但是皇帝可从未这么和颜悦色和太子说过话。
“皇爷爷已经下旨西平侯为黔国公!”朱允熥朗声说道,“沐公爷生前的遗折中写道,愿为已故皇后守灵,那他陵墓就选在将军山吧!”
对于这样一个忠臣,一个对大明忠心耿耿的家族,守护明帝陵的将军山是最好的归宿。
不过,朱允熥不想再看到,英雄的陵墓被小人盗掘。
“沐公和我皇明虽非血亲,但不亚于血亲!”朱允熥继续说道,“礼部会同工部修建陵墓之时,必须深挖深埋,以防宵小!”
“臣等明白!”大臣们回道。
“陛下!”
朱允熥话音落下,户部尚书傅友文出列。
“昨日邮票发卖,京城之中共售出信件邮票十七万张,储货票七千,住宿票一万五,车马使用票六千七,驿卒护卫票三千六..........”
普通的邮票两个钱,但是其他涉及到在驿站住宿,储存货物,护卫和车马使用的票,费用却很高,而且还是按照货物的多少和重量来进行估算。
“共计收白银,二十六万三千二百四十一两白银!”
嗡,群臣大哗。
小小邮票居然一下卖出那么张?
不过想想也就释然,毕竟古往今来头一遭,人人都买一些放在家中备用是人之常情。
但是没想到,驿站邮政的各种票,加起来居然能有这么多钱?
这还只是京城一处,若是那些繁华的江南城镇,商贸繁华之地全部开始售卖,那还不得是个天文数字。
“二十六万?”朱允熥心里盘算,确实不少。
须知一个上等州府的一年赋税也未必有这个数,而且大半还是布匹粮食等,可不是白花花的银钱。
贵金属在官府手中的含义,可比在民间强一百倍。国家储备金银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国力。
“没算错?”朱元璋问道。
“千真万确!”傅友文朗声道。
“咱大明,不但给老百姓干了好事,财政也开源了。”朱元璋笑道,“好事,好事!”
“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群臣再次叩拜。
“起来吧!”朱元璋笑道,“给咱贺啥?这主意是咱家大孙想出来的!”
“臣等为吴王殿下贺!”群臣又道。
“传旨!”朱元璋忽然再次开口,“赏吴王朱允熥全副亲王仪仗。”
“臣,谢陛下隆恩!”
朱允熥赶紧拜倒,叩首道。
这个赏赐实在是太重了,他虽然是吴王,可是没有就藩。大明律法,宫中只有皇帝能有仪仗。
而亲王是仅次于皇帝的仪仗,也就是说在宫中,朱允熥无论是出门还是起居,在紫禁城中只比皇帝低了一级而已。
“起来吧,咱爷俩还谢啥!”朱元璋笑道。
“臣有本奏!”
翰林院学士,元史编修方孝孺出列。
“陛下,臣以为既然陛下龙体痊愈,吴王监国一衔该去了!”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
这人真敢说!
监国的这个头衔,只有陛下能开口说去,哪有你一个翰林学士上书的份?
果然,朱元璋的脸色有些阴沉。
他最是护犊子。
只听方孝孺话锋一转,“陛下,去了监国的头衔,吴王殿下才可以来大学堂读书呀!臣为殿下的师傅之一,殿下的课业可是落下不少!”
朱元璋转怒为喜,沉吟片刻,“往后,中书舍人刘三吾,翰林学士方孝孺每日到奉天殿偏殿,为吴王教书!”
群臣再次惊诧。
皇帝态度已经表明了,就此说明。
大明的下一位储君,已经呼之欲出。
“臣,谢陛下隆恩!”朱允熥和方孝孺同时拜道。
忽然,太和殿外,一个头戴羽毛的御林军士,急速跑来。
手中带着红色大印的军报,在清晨的阳光下,是那么显眼。
“报,八百里加急,边关大捷!”
“蓝玉大将军,大破伪元,杀敌三万.........”
朱元璋迅速站起,“呈上来!”
“有人告诉了他们?可是皇爷爷刚才没有说通知大臣,那到底是谁,告诉他们皇帝病重!”
一个御医给朱元璋把脉,另外几人查看皇帝的眼睛,舌苔。
朱允熥看看他们,把目光转向寝宫之后。所有的宫人都颤抖着,站在宫殿的角落里。
忽然,朱允熥的目光在一个人头上定格。
朱元璋的贴身太监,黄狗儿头上都是汗水,而且呼吸急促,显然是跑了许久才回来。
可是值班御医就在寝宫之外侍卫房中,一墙之隔而已,用的着跑这么快?
这里虽然是朱元璋 的寝宫,但他勤政不休,住在外廷而不是有女眷的后宫,情急之下就是喊一嗓子都听到了,何必用跑?
再说,他一个皇帝 的贴身总管,就算是想报信给别人,也用不着自己去。
这时,外面又响起几声惊呼。
“陛下怎样了?”
“我皇祖父如何?”
吕氏和淮王朱允炆也到了,他们是住在内廷深宫之中,怎么也来的这么快。
看着黄狗儿头上的冷汗,朱允熥似乎明白了。
这条阉狗是跑去给吕氏母子报信去了,又抢在他们之前跑回来。
看来,这宫里还真是暗中错综复杂呢!
他吕氏为了朱允炆,这些年还真是没少下功夫,没少收买人心。
想到此处,朱允熥的目光有些发冷。
据说,朱棣发动靖难的时候,打到了南京城下。
本来凭着应天雄伟的城墙完全可以等到勤王之师,是朱棣的内应们打开了城门。除了李景隆这个二五仔之外,还有许多宫人。
而朱元璋和朱允炆都有一个特点,出名的对太监不好!
“陛下好些了吗?“一个御医跪着揉着朱元璋的穴位,小声问道。
朱元璋嗯了一声,闭着的眼睛睁开,睁开的霎那看到了朱允熥关切带着泪痕的脸,他脸上的皱纹动动,嘴角也动动。似乎是想笑,可是最终没有笑出来。
”皇爷爷,孙儿在呢!“
朱允熥拉住朱元璋的手,对方的手指也反握住他。
”叫!“朱元璋含糊一声说道。
朱允熥还没说话,黄狗儿大声道,”陛下有旨,诸臣功觐见!“
看着那条阉狗,朱允熥心中冷笑。
皇爷爷身边这个贴身太监,肯定不是和自己的一路的。
他是吕氏的人,他早就被买通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子们进来,纷纷在寝宫门外跪倒,从门口焦急的往里看着。
”皇上!皇上!“李景隆满脸是泪,手脚并用的爬进来,跪在那里当当的磕头,”老爷子,您可别吓唬我呀!“
这也是个人精,知道在皇帝面前拼命的表现。看他痛哭流涕的模样,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才是皇帝的儿孙。
”老天爷,俺愿意用俺的寿命,换俺舅爷!“李景隆嘴里念叨着,说的都是淮地乡音。
朱允熥注意到,朱元璋苍白的脸上露出些笑意。
此刻,朱允熥心中一疼,这个老人一辈子都是为了家族而战斗。可是那些晚辈呢,大概都是指望他给自己加官进爵荣华富贵。
忽然,一个人影仓皇的进来,也是满脸泪水。
”皇祖父,皇祖父您怎么了,您别吓唬孙儿!“朱允炆跪在床边,声泪俱下。
而吕氏在门外,哭天抹泪。
”过来!“这时候,气息不稳的朱元璋指向那些大臣们。
刘三吾等文臣跪着爬进来,跪在地上。
朱元璋想挣扎着坐起来,却有些无力。
忽然,朱允熥感觉被他抓着的手生疼。
只见,朱元璋一只手拉着朱允熥,一只手颤抖着指着朱允熥。
”他.......他........吴王.....为...大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