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其他类型 > 穿越灾年不逃荒,我有空间粮满仓:姜梨花陈强番外笔趣阁

穿越灾年不逃荒,我有空间粮满仓:姜梨花陈强番外笔趣阁

十三氏 著

其他类型连载

姜梨花可不知道两孩子又开始胡思乱想起来。今天她不想吃粥水之类的东西了。她重新和了点面,水烧开后揪着面团捏扁,往锅里丢。等面片煮熟后就捞出来,放到提前准备的泉水里凉一会。接着把面汤倒了,把陶锅重新放到灶口上。然后偷偷往陶锅里倒了一点橄榄油。把撕成小块的菌菇都倒进去翻炒,打算做个焖杂菌面片。菌菇炒了会,就把凉了的面片一块一块拿起来,稍微拉长一点,成长片就丢进锅里。再翻炒几下,便浇几滴酱油,撒一把切成丝的白菜叶当调味了,盖上盖子焖一会。早上还剩下十个包子。等面片焖一会,她就揭开盖子,把蒸笼放进去,放三个包子进去烘一会。热好后,她把包子拿出来,拿了个大点的陶碗,装了满满一碗面片杂菇,喊来狗蛋,让他给金花婶送去,当添菜。狗蛋端着油汪汪,香喷喷...

主角:姜梨花陈强   更新:2024-11-12 17:1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姜梨花陈强的其他类型小说《穿越灾年不逃荒,我有空间粮满仓:姜梨花陈强番外笔趣阁》,由网络作家“十三氏”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姜梨花可不知道两孩子又开始胡思乱想起来。今天她不想吃粥水之类的东西了。她重新和了点面,水烧开后揪着面团捏扁,往锅里丢。等面片煮熟后就捞出来,放到提前准备的泉水里凉一会。接着把面汤倒了,把陶锅重新放到灶口上。然后偷偷往陶锅里倒了一点橄榄油。把撕成小块的菌菇都倒进去翻炒,打算做个焖杂菌面片。菌菇炒了会,就把凉了的面片一块一块拿起来,稍微拉长一点,成长片就丢进锅里。再翻炒几下,便浇几滴酱油,撒一把切成丝的白菜叶当调味了,盖上盖子焖一会。早上还剩下十个包子。等面片焖一会,她就揭开盖子,把蒸笼放进去,放三个包子进去烘一会。热好后,她把包子拿出来,拿了个大点的陶碗,装了满满一碗面片杂菇,喊来狗蛋,让他给金花婶送去,当添菜。狗蛋端着油汪汪,香喷喷...

《穿越灾年不逃荒,我有空间粮满仓:姜梨花陈强番外笔趣阁》精彩片段


姜梨花可不知道两孩子又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今天她不想吃粥水之类的东西了。

她重新和了点面,水烧开后揪着面团捏扁,往锅里丢。

等面片煮熟后就捞出来,放到提前准备的泉水里凉一会。

接着把面汤倒了,把陶锅重新放到灶口上。

然后偷偷往陶锅里倒了一点橄榄油。

把撕成小块的菌菇都倒进去翻炒,打算做个焖杂菌面片。

菌菇炒了会,就把凉了的面片一块一块拿起来,稍微拉长一点,成长片就丢进锅里。

再翻炒几下,便浇几滴酱油,撒一把切成丝的白菜叶当调味了,盖上盖子焖一会。

早上还剩下十个包子。

等面片焖一会,她就揭开盖子,把蒸笼放进去,放三个包子进去烘一会。

热好后,她把包子拿出来,拿了个大点的陶碗,装了满满一碗面片杂菇,喊来狗蛋,让他给金花婶送去,当添菜。

狗蛋端着油汪汪,香喷喷的面片杂菇,眼睛都直了。

刚刚那点低落郁闷情绪瞬间一扫而空。

没新衣服穿也没关系,娘会给他们做好多好吃的,表哥他们可吃不到。

姜梨花看着他不断咽口水,便笑骂一句。

“别把口水滴进去了,赶紧去送完回来吃饭。”

“好嘞,娘我这就去。”

听到吃饭,狗蛋一个激灵,立刻麻溜端着陶碗就跑。

“小心点,别摔了。”

“知道啦。”

丫丫也跑过来,边帮着拿碗筷边忍不住也跟着咽口水,“娘,咱中午吃啥?”

姜梨花把锅里剩下的面片杂菇都舀出来,也装了满满一大陶碗。

“面片杂菇和包子,走,吃饭去。”说完端着陶碗和小蒸笼往堂屋去。

隔壁金花婶已经习惯姜梨花做什么吃的都往这边送。

她收下面片杂菇,拿油纸夹了点东西包好给他带回去。

狗蛋急着回去吃饭,也没问是什么,拿着就撒丫子跑回去。

回到家,见娘和姐姐已经开始吃,就着急的跑过去。

“娘,我回来了。”

“嗯,去洗手,再来吃饭。”

“好嘞。”他忙跑去舀水洗手,接着拿起纸包跑进堂屋。

“娘,这是金花奶奶给你的。”

说完就拿起筷子去夹面片吃。

吃一口,眼睛就瞪大,“好吃,好吃,太好吃了,娘,这是什么呀?”

“是这面片,娘说是压扁的面疙瘩。”丫丫跟他解释。

姜梨花已经拿起油纸包,疑惑是什么。

打开一看,愣住。

油纸包里是几片切得厚厚的酱羊肉。

狗蛋正好瞧见,眼睛又噌的亮了,激动道:“娘,这是什么,是肉吗?”

姜梨花想着应该是伍成两人带来的,就笑着点头,“对,是酱羊肉。”

说着给两人各夹了一块。

酱羊肉应该是踺子肉做的,还加了胡椒一起卤,带着点点的椒香,口感弹牙,很好吃。

就是膻味有点重,不如酱牛肉好吃。

不过这个时代牛肉不能随便吃,难得能吃到肉,她也不嫌弃。

娘仨一人吃一块,还剩下三块,她重新包起来,等晚上吃。

一顿吃完,都觉得有点撑了。

隔壁牛大力也在夸姜梨花做的面片杂菇好吃。

杂菇本来就很鲜美,她又舍得放油炒,焖出来的菌菇汤汁被面片吸收,加上面片也早吸收泉水,口感弹牙,还有点甜滋滋,伴着咸香,不比肉差。

金花婶也不住夸,“梨花厨艺非常了得,做什么都很好吃。”

牛大力感慨,“这厨艺都能上县里开食铺了,肯定能大卖。”

伍成没说话,不过下筷子的速度半点不慢。


按照书里说的,15-20天就能采收。

当然,现在收也可以,不过还能再长大一些。

而她自己培育出来的菌丝这会倒也成功出了菌菇。

但菌菇还很小,比豆芽菜大一些而已,而且很稀疏,明显产量看着非常低,让她有些失望。

不过好歹自培菌丝的确也能出蘑菇,算是好事。

她又去掀开泉水种植的菌菇。

一掀开,她眼睛也亮了亮。

两边对比实在太明显了。

泉水种植的奖励菌丝,所有菌菇数量和大小都明显比井水种植的要多一些。

而且自培菌丝中长出的菌菇也比隔壁的更茁壮一些,数量也明显多一倍。

看来泉水的作用比她想象中的还要大。

小红已经看呆了。

那一片菇子就够让她吃惊了。

结果这一片直接让她直了眼。

那么多菇子,那么整齐一片,欣欣向荣的特别好看。

“梨花姐,你这这草里菇子怎么长这么好。”

她再傻也不会看不出异常来。

何况她本来也不傻。

看姜梨花特意弄两片草团,别的地方不长菇子,就这里长,肯定不是随机长出来的。

姜梨花看完还是很满意。

虽然自培菌丝出的菇子产量不如奖励的菌丝,但有泉水加持,差距并不是特别大。

井水自培的效果虽然有点糟,但也表明是可行的,只要不在意产量,平时自家弄来吃还是可以。

她完全能把泉水当做调和的药水,然后大量培育菌丝,种植菌菇。

可惜自培的菌丝现在菇子还小,得等长大收下来,才能确定产量。

奖励的菌丝倒是可以确定。

根据介绍,奖励的菌丝平均10g菌丝可以种出3斤左右的小鸡枞。

她总共有五斤小鸡枞菌丝,打算都拿出来种,然后再用长成的小鸡枞培育新一批菌丝,以此反复,做成培养基,便能自动生更多菌子。

思索间,她抽空回答小红。

“这是我尝试种的菌菇,没想到竟然成功了。”

小红虽然已经有所猜测,但在听她给出确切答案后,还是震撼不已。

“菇子竟然也能种吗?我以前也用木头浇水,但总是长不出来。”

姜梨花轻笑,“因为菇子要种出来,除了特定的环境条件,还需要种子,看到这些白丝没有,就是种子。”

小红更吃惊了,“我还以为是发霉长白毛了,竟然是种子吗,太神奇了。”

她忍不住想伸手去摸摸看,又怕弄坏了。

姜梨花道:“没事,都已经长出来了,接下来就等他们长大就行。”

小红就轻轻戳了下,然后惊奇看着手里细小的白毛丝。

“还能再长吗,我看这些已经很大了。”

“还早着,得再等六七天,菇子的根出来,到时候还能用来培育更多菌丝,种更多菇子。”

小红眼睛更亮了。

她看着那么一大片菇子。

虽然不知道梨花姐是什么时候种下,但算算她来这边的时间。

就说明菌菇种下后到能收下来,不会超过20天。

她心脏砰怦砰直跳,忍不住问:“梨梨花姐,要多少种子才能长出这么多菇子啊?”

这么一小片,如果再长更大,得有两三斤左右。

如果能种更多,比如像种田一样种一亩一亩。

二十天就采一茬,一年下来岂不是能收好多菇子。

若拿到县里卖,也能挣不少钱。

县里菌菇的价钱相对还是很不错。

一斤鲜菌菇,除个别比较稀有,价格高一些。

其余就是一斤五文左右。


姜梨花听得有些好笑。

她把竹荪放一边,继续挖笋子。

不过接下来她又意外发现其他菇子。

有成片的鸡枞花、老人头菌、竹青菇、小鸡枞、乌灵参、蕨菜、小伞菇,甚至还有羊肚菌。

其中乌灵参有些遗憾。

说是参,其实也是一种菌菇。

表面是像蕨菜一样的小芽,跟鸡枞菇长一起,下方是废弃蚁穴。

菇子就长在下边,得深挖几米。

虽然营养价值高,但太耗功夫了。

而且她发现的那小片芽,估摸也就只有一两个乌灵参,不值得她费功夫。

她们大概采了十五分钟左右,山里人来得越来越多。

她们这一片也开始有人过来。

先来的是一位中年妇人,跟金花婶挺熟了,估摸是看到她,过来打招呼。

然后就看到不远处的姜梨花,先是愣了一下,接着是吃惊。

为了避免太引人注意,姜梨花是戴着斗笠的。

所以婶子只是意外一下。

惊讶的是,昨儿村里就在传,姜梨花没回娘家,和两孩子一起被刘金花带回去了。

还有人笑说金花是不是因为儿子娶不上媳妇,瞧上人家寡妇了。

这下倒好,媳妇孙子都齐全。

说这些话的,明显跟金花婶关系一般或不好的。

关系好的知道估摸是金花看娘三可怜。

只是都担心她会被娘三缠上。

姜梨花毕竟是寡妇。

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金花家里又有个汉子,难免会出些什么事。

她就算不为自己想,总该为自己儿子名声想。

所以一些人不信,一些则认为她大概也就先让娘仨落脚一日再让他们回刘家村。

结果现在看,两边关系似乎还不错。

竟然都带人过来采野菜了。

那位婶子很是不解,又有些担心。

金花该不会真为儿子着急上头,荤素不忌了吧。

她强笑跟看过来的姜梨花点了下头,便走向金花婶,蹲下来小声跟她说话。

说什么姜梨花没听到。

不过没一会就听那婶子声音忍不住拔高些。

“那你儿子怎么办,万一……”

说到一半,见姜梨花转头看来,便又把头低下去,声音也压了下去。

姜梨花眉头皱了皱,觉得她们说的话题好像跟自己有关。

但跟金花婶的儿子有什么关系。

她虽有原身记忆,但代入感没那么强,性子和思想还是习惯按照自身来。

上辈子她那年代,不婚和离婚的一大把。

她身边也有几个离异带娃的女性朋友。

所以并没有寡妇就得避嫌,少跟人接触的自觉。

两位婶子不知道又说了什么,似乎说掰了。

那位婶子直接起身,转身气呼呼走了。

这会又陆续有人过来。

不过看她们在这边采集,一些竹笋早被挖了,就继续往里走,只是跟金花婶打招呼。

姜梨花免得麻烦,干脆低头专心挖竹笋,采蘑菇,掐蕨菜。

她戴着斗笠,没抬头别人也认不出是谁,就也不理会,急匆匆走过。

倒是两个光头小孩引起一些注意。

不过没认出是谁,只好奇一瞬就也没管。

猫了一个冬天,村里每到夏天就会有很多光头小孩。

毕竟夏天流汗,虱子也受不了,天天在头发里躁动,孩子根本睡不着。

所以见两个光脑袋小孩也没觉得奇怪。

加上俩孩子平时都是脏兮兮,看不太清原貌。

这会脸被洗干净了,虽然皮肤有点黑,但相貌还是能看清楚。

众人见着眼生,认不出是谁家的孩子,便也不搭理。

她们又采了十五分钟左右,天就开始亮了,这会人也更多。

山里到处都是吵闹的讲话声,甚至还有吵架声。

似乎是从那边松林传来的,吵得还挺凶。

估摸是为谁先看到归谁吵的。

松林那边长出的菌菇会更多更丰富,所以大家都多集中到那边去。

竹笋虽然也好,但她们每天来挖,这段时间谁家至少都存了十几根竹笋,没菌菇消耗快。

主要菌菇还好卖,多存一点晒干,到时候拿到县城还能换点钱。

所以经常有人会为抢菌菇吵起来很正常。

这些金花婶都有跟她说过。

姜梨花也就见怪不怪,反正她们这边倒是很平静。

姜梨花背篓已经装满竹笋,手提竹篮里也装满菌菇和蕨菜。

见人越来越多,就先找个被采集过,人少的地方坐着。

又过十分钟左右,人开始变少。

早来的人纷纷回家做早饭或下田干活。

俩孩子还到处跑,没一会就兜着衣服跑回来,里边都是菌菇。

不过菌菇已经从开始满满一兜,到最后很长时间,兜里只有两三个。

强子已经先背着金花婶两篓子竹笋回去,再把空背篓拿回来就去地里干活。

姜梨花饿得肚子咕咕叫,便也不等,先带俩孩子回去,等会再来。

金花婶点点头,继续抓紧时间挖竹笋。

姜梨花很是羡慕对方的精力。

她这会又脚酸手酸腰背酸,感觉全身哪哪都痛。

今天还要背三十多斤竹笋回去。

虽然两孩子乖巧的在后面帮着她撑背篓。

但回到家也累得她直不起腰。

俩孩子也不轻松。

两人一起提着竹篮,路上要用力帮着撑背篓,小手和肩膀也很酸痛。

不过两人没敢说,怕娘会嫌他们干活不行,把他们卖了。

姜梨花可不知道她们的小九九。

靠着门柱歇一会后,便随口问两来来回回把竹笋抱出来放进灶房的孩子。

“你们早上想吃什么,昨天晚上那种竹笋粥怎么样?”

两孩子动作一顿,想到昨晚好吃的粥,眼睛亮起来,用力点头。

姜梨花看他们这么一脸生动的馋样,忍不住笑了笑,起身走进灶房开始生火做饭。

没一会一大瓦罐笋丁竹米粥就做好。

她今天还加了撕碎的两颗竹荪,加上灵泉打底,鲜甜得舌头都能吞下去。

两个孩子吃到半道都忘记拘谨小心,撒开腮帮子一口接一口,没一会碗就见底。

姜梨花今天刻意煮多一些,又给她们分别添了一碗,自己也多吃一碗。

两孩子吃完,忍不住拍拍鼓起来的肚子。

这是他们第一次除喝水外有吃撑的感觉,都满足的眯起眼睛。


村长忍不住问她,“这竹米打完,还能再长出来吗?”

姜梨花摇头,“听老人说,竹子一生只结一次花和籽,结完就死,不过那么多竹籽掉地上,以后会长出新竹子,只是想打竹米,得再等十几年了。”

村长虽然也知道竹子长籽就会死,但听到肯定后,还是有些遗憾。

说话间,四筐野橘也称完了,总共两百二十三斤八两。

姜梨花给算了个整数,数了224文给村长。

村长接过一捧钱,又是欣喜又是愁。

跟着村长一起来的赵老二看着那一捧铜板,也忍不住皱眉想。

花这么多钱,真能赚回来吗?

不过这事也不是他们能操心的。

伍成和强子利索的扛起竹筐,把橘子都倒出来。

村长接过竹筐,又叮嘱两句,便带着儿子离开。

一行人便又继续兢兢业业剥橘子。

姜梨花看着起皱的手指,无奈道:“看来明儿还是得请几人来帮忙剥橘子。”

金花婶皱眉,“这样的话,会不会容易被人知道芸红的事。”

姜梨花摇头,“不会,咱小心点就成。”

伍成也突然开口道:“堵不如疏,越捂着人越好奇,越敞开着别人越不会去注意。”

姜梨花赞同的点头,“对,反正现在大家都知道咱是要做果酱,注意力只会在果酱配方上,这配方咱也不用藏着,有能耐她们自己也能去做,卖不卖出去可不管,赔了自然就歇心思。”

见金花婶还有些顾虑,就继续道:“而且咱今天收那么多橘子,明天肯定会更多,咱处理不来不说,大家伙也会更怀疑好奇我们的果酱是不是卖得特别好,才敢收那么多。”

金花婶听完,觉得很有道理。

她点点头,“行,就听你的,你觉得找多少人合适?”

姜梨花想了想,“先找五个吧,一个负责划花刀,三个剥皮,一个帮忙清洗和熬,橘子皮也可以晒起来,对外就说不想浪费,晒干了当柴火烧。”

金花婶眼睛一亮,觉得这借口好。

橘子皮晒干后硬梆梆,当柴火烧的确不会引人怀疑。

她就是担心人一多,看到她们晒橘皮会起疑。

没想到梨花已经想好了,果然还是她聪明。

伍成也忍不住扭头‘看’了她一眼,心想着这女子的确精明,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了。

还别说,今晚村里各家各户安静下来后,的确也都在说野橘子的事。

别人不知道,但刘金花是个很谨慎的性子,没把握的事她一向不会冒险。

今天她敢收那么多橘子,便说明一定有门路,能把东西都卖出去。

就算不能都卖出去,肯定也能赚回本钱。

这样看来,或许果酱的价钱不低。

所以一些动心的人,很想知道她那果酱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做。

不少人都藏着明天再多打听打听的心思。

结果第二天一大早,金花婶就跑了三个人家,找了交好相熟的三个妇人,带她们两个媳妇,五个人正好。

她按照姜梨花的定的价,给每人一天30文的工钱。

虽然也就三十斤橘子的事。

但今天漫山遍野摘橘子的人肯定更多,家里人口少的肯定没法跟大家大户抢。

一天三十文是真不少了。

何况她们也很好奇她们做的果酱是什么样。

当然,也不是觊觎配方,就单纯好奇。

她们以前也不是没拿野橘煮水熬酱,但真的特别酸苦,非常难吃。

就是不知道加了糖后是不是味道不一样,还是多了什么工序。


姜梨花才小跑到隔壁,进了灶房,从竹筒里拿了一双竹筷。

看到木勺只有一个,犹豫了下还是没拿,转身便出灶房。

“你是谁!”

出灶房就听到一声低喝,她吓了一跳。

转头才看到院门口不知道什么时候站着一个瘦高的黑脸少年。

对方手上还拎着一只灰兔,一手拿着猎叉。

猎叉一端还绑着一捆野菜。

姜梨花脑中灵光一闪,立即道:“陈强?”

陈强看着家中出现的陌生妇人,眉头紧皱,却也没开始那么防备警惕。

“你是?”

姜梨花确认对方就是金花婶的儿子,顿时松口气,也有些不好意思。

“我叫姜梨花,暂时借住在隔壁,来借双筷子。”

陈强没听过这个名字,自然不知道是谁,不过闻言眼睛却是一亮。

“我大成哥回来了?”

姜梨花知道他口中的大成哥应该就是那间屋子的主人。

她忙道:“没有,因为出点意外,我们暂时没地方去,你娘就先把房子借给我们住。”

陈强顿时露出失望的神情来,随后点点头,道:“婶子,那我娘呢?”

姜梨花嘴角一抽。

什么婶子,老娘只比你大几岁,你个瓜孩子。

虽然她上辈子死时36岁,但这辈子也才21岁。

没记错陈强是18岁。

姜梨花已经不想知道她现在的样子多老了,只能暗自磨牙。

决定以后一天三次用泉水敷脸。

她强压下抽搐的嘴角,不想跟这不懂事的少年说话。

“你娘回田里去了,我灶台上还烧着汤,就先走了。”

“哦。”陈强憨憨的应下,总觉得这位婶子表情有些怪。

其实姜梨花这会容貌并不算多老。

就是她头发被头巾半包住,典型妇人打扮,皮肤又黑又粗糙,看起来三十多岁的模样。

三十多岁,在这里都能当奶奶的年纪了。

回到隔壁,就看到两孩子跟门童似的杵在灶房门口,眼巴巴等着她发任务。

姜梨花眼角抽了抽,心情更郁闷。

想了想,她道:“堂屋桌子上有块抹布,你们把桌椅床铺都擦一擦。”

又有活干了,两小家伙精神一震,齐齐应声后就转身往堂屋跑。

姜梨花无奈摇头,拿着筷子进灶房。

瓦罐里的水已经蒸发不少,菜也煮得软烂。

她赶紧抽掉两根木柴,转文火。

随后用筷子搅了搅,夹起一根蔫巴巴还带黑点和黄的菜吃了口。

才咬下就让她眉头不觉皱起。

这菜的确跟金花婶说的一样,又苦又涩,还带点古怪的酸。

明明就只长几片叶子,连白菜苗都算不上。

但帮子口感却已经很老了。

不过她知道这不是金花婶种植有问题,而是这里土地问题。

从记忆中她了解到。

原身所在的国家叫北朝国,背景有点类似宋朝时期。

是一个国土面积不小,虽然军事力量不强,但经济强盛,粮食充足的国家。

但自十五年前一场范围覆盖大半个北朝国的古怪灰雨出现后。

被雨水浇灌过的土地开始出现变化。

土地上许多植物大范围死亡,不再生长。

还能继续存活的,状态也一年比一年糟。

比如粮食蔬菜。

种在这些土地上的黍米麦子产量每年逐步降低。

像马头村主种的小麦,从十五年前的亩产400斤,降到去年80斤。

而且生长得还特别慢。

原本三月种,七月就能收的小麦,现在要延长到八月才能收。

剩下的时间完全不够再种植一季。

每年大部分村人就只能靠着收上来的这点粮食存活。

好在现任北朝国皇帝也没那么丧心病狂。

虽然因为马头村所在的景州废土情况较为严重,处于半放弃状态。

但还是下令减免了这边一半的农税。

农人们每年只需上交一成的粮食。

可即便如此,也捉襟见肘,每年村里都会送走几个饿死的人。

马头村原来有两千人口,算是个不小的村,如今却只剩五百多人。

循着记忆,姜梨花初步怀疑,那一场雨,有可能是酸雨。

土地之所以出现异变,可能也是因为酸度连年上升。

若真如此,按照目前作物生长情况,恐怕撑不到两年,就会因为酸度彻底超标,无法再种植。

不过具体情况,还得等她详细查看确定再说。

若真只是因为酸雨污染导致酸性提高还好,只需碱性中和就行。

而且酸土也不代表就完全废了,只要把酸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对酸性作物来说,就是天然的风水宝地。

思索间,一根难吃的菜叶也被她吞下肚了。

她瞅了眼瓦罐里的青菜,蹙眉想了想,又把两根柴火加进去。

再多加一些泉水。

空间泉水具有净化作用,在去除杂味和杂质上也有一定效果。

用了泉水那菜叶味道都差成这样,完全不敢想不用泉水的情况下会多难吃。

等菜汤又滚一会后,她把菜搅碎一些,加了点盐、糖、胡椒粉。

还偷偷打了个鸡蛋进去搅碎。

接着把瓦罐拿开,取出两块压缩饼干丢进去泡。

她买的是那种咸味的压缩饼干,质量不错,泡开后不会太糊太散,有点像麦片粥,味道还不错。

就是搅拌后整锅看起来卖相有点差。

减肥时神经质买了这玩意,干吃实在扛不住,就干脆用来当早餐粥,味道还行。

她左右看了看,从角落搜罗出一个巴掌大,缺一个小口的罐子。

看起来应该是用来装盐。

洗干净后,她往里面倒了些菜糊糊,先尝试喝了一口。

虽然卖相看着有些糟糕,但味道还行,没那么难以入口了,可以闭眼呼噜两碗那种。

等温度稍微降下来,她先喝了一罐。

罐子不大,也就普通小碗的量。

不过压缩饼干饱腹感强。

一碗下去就差不多把胃填大半。

饿太久,她也不敢多吃。

两块压缩饼干和十几片菜叶,煮出来差不多也是三罐再多点。

她又倒了一小罐子出来,放着晾凉,走到门口朝堂屋喊。

“丫丫,狗蛋!”

“娘,我在这。”

狗蛋先从堂屋跑出来,随后是丫丫。

两人先后朝她跑过来。

姜梨花指着灶台上的大小罐子。

“里边是我刚煮的菜糊糊,你们一人一小罐子分吃,记得都吃光,不要留底,吃完把罐子洗了,筷子送去隔壁还了。”

听到有东西吃,小家伙们眼里明显亮了几分,忙不迭点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