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最新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最新

文盲写小说 著

现代都市连载

最具实力派作家“文盲写小说”又一新作《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受到广大书友的一致好评,该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崇祯朱连,小说简介:“老天爷玩我啊,好不容易穿越一次,竟然穿越成了崇祯!”更惨的是,还有七天就到了他上吊的日子,这可如何是好!看着大明江山,看着后宫佳丽三千,他舍不得,真的舍不得。为了保住大明血脉,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送太子出去,于是,他杀奸臣,杀内讧的奸臣,杀投敌叛国的奸人……本想着将太子送到南京,他就可以安然上吊了,谁知情节发生变化,那些忠臣谋士纷纷站起来了,还要助他守住大明江山?他:“儿啊!你在南京玩几天就回来吧,大明保住了!”...

主角:崇祯朱连   更新:2025-03-19 03:58: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朱连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最新》,由网络作家“文盲写小说”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最具实力派作家“文盲写小说”又一新作《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受到广大书友的一致好评,该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崇祯朱连,小说简介:“老天爷玩我啊,好不容易穿越一次,竟然穿越成了崇祯!”更惨的是,还有七天就到了他上吊的日子,这可如何是好!看着大明江山,看着后宫佳丽三千,他舍不得,真的舍不得。为了保住大明血脉,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送太子出去,于是,他杀奸臣,杀内讧的奸臣,杀投敌叛国的奸人……本想着将太子送到南京,他就可以安然上吊了,谁知情节发生变化,那些忠臣谋士纷纷站起来了,还要助他守住大明江山?他:“儿啊!你在南京玩几天就回来吧,大明保住了!”...

《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最新》精彩片段

“他想告诉全京城的人,他杀了贪官,杀了勋贵。老百姓不知道其中缘由,只要杀当官的,他们就会高兴,就会向着皇上。”
“至于筹饷,大家都看在眼里了。朝廷缺钱,皇上挖出来的二百万两银子只能解一时之急,等钱花完了他还得想办法筹钱。”
“所以...”张凤翔打断了党崇雅的话,“崇祯会抄京师所有官员的家?”
“有可能!”党崇雅认真的点头。
嘶...
其他三人同时倒吸一口凉气。
换做往常他们肯定不会相信这种言论,但今天崇祯的表现太不正常了。
他不但砍了颇受宠信的内阁首辅,而且还要治成国公和兵部尚书的罪。
尤其是成国公朱纯臣,按照惯例,只要他不犯谋反之类的大罪就不会被治罪。
简直闻所未闻!
他们不怕罢官。
宦海沉浮本就是常事,而且崇祯性格反复无常,他们早就做好了相应的心里准备。
怕的是抄家!
一旦被抄家,之前几十年的努力将毁于一旦。
他们必须想办法避免这种结果。
沈维炳想了一会也没想出个头绪,只好朝张凤翔拱手施礼道:“如果此话成真,稚羽兄可有良策?”
党崇雅和杨汝成见状也拱手问道:“稚羽兄见多识广,还请帮帮我们。”
张凤翔看着其他三人,心中虽然有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想法,但是考虑到他们手中都有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只好认真思考对策。
片刻后,对策在脑海中快速成型,“既然如此,我给各位出个主意。”
“稚羽兄请讲!”
“麻烦稚羽兄了。”
“如果崇祯和李邦华以贪腐名义治汝等的罪,你们便弹劾皇亲国戚,朝中勋贵,告他们贪腐。记住,千万不能诬告,得有证据,证据可以从王之心那里买。”
众人眼前一亮。
对啊,崇祯敢对皇亲国戚下手?要死大家一起死。
“其次,崇祯和内阁让你们干什么,你们就干什么。多一件事不做,少一件事不行,千万不要被他抓住把柄。”
“第三,今夜回去后把家里的现银,值钱的东西全部转移到其他地方。钱庄,当铺,同乡家里都可以,只要找不到钱,他们就没办法治你们的罪。”
“我家中钱财虽然不多,却也不少,转移时动静肯定小不了...”沈维炳担心的说道。
“放心吧,只要交了买路钱,巡捕营,锦衣卫还有东厂什么都看不到。”
(朝廷规定兵马司巡捕是白天,夜晚是巡捕营,锦衣卫则是日夜都巡,没有时间限制。)


老弱病残对精锐?
没戏!
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要想守住北京,最关键的还是钱。
人不够可以募兵,募兵更需要钱。
皇帝和士兵的关系就像老板和打工人。
有钱不一定卖命,没钱肯定不卖命。
那些当兵的吃不饱穿不暖,凭什么拼了命去保护稳坐金銮殿的皇帝?
钱去了哪里,怎么没的,与他们无关。当兵的只要没拿到钱,就会认为是皇帝的原因。
崇祯深谙此理。
况且大明末年明军战力并不低,有句话传的广: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何处有满饷,辽东皇太极。
“欠了几个月的饷了?”崇祯闭着眼继续问。
吴孟明和王之心互相看了一眼,同时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他们不好意思开口,怕揭大明朝的底,丢皇上的脸。
崇祯脸色一沉,“实话实说!”
“是,锦衣卫欠了五个月的饷银。”
“东厂也是五个月。”
崇祯叹了口气,想骂人不知道骂谁去。据他所知,京师的锦衣卫和东厂是欠饷最少的。
“你们自己算,补足之前的欠饷,每人再发五两守城银,总共需要多少?”
吴孟明眼前一亮,他才不管崇祯帝从哪儿弄银子,只要给银子就行。
片刻后,俩人把总数报给崇祯,“皇爷,锦衣卫和东厂共需七万五千两银子。”
“嗯,你们知道三大营欠多少饷银吗?”
吴孟明皱了皱眉,作为锦衣卫的头号人物,这种消息还是知道的。总督三大营的是襄城伯李国桢,他不想得罪对方。
王之心也怕得罪人,闭口不言。
“吴孟明你知道什么就说什么,都这种时候了没必要遮遮掩掩。”
“是,三大营基本欠饷八个月。”

崇祯在心里算了算。

三大营,五城兵马司,禁军,锦衣卫,东厂和唐通的欠饷,总共有九十多万银子的缺口。
"


有他们做榜样,崇祯会怎样?

看来,朱家王朝要走老路了!

崇祯回到乾清宫简单吃了午饭,随后直接去往德胜门。

明代京城有十六个城门,内城九个,外城七个。

德胜门在西北方向,军队出征时都走这个城门,此门谐音“得胜”,寓意自明。

历史上,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先是攻打西直门。

西直门守将吴麟征用土石把城门洞子堵了个严严实实,李自成随后改打其他城门,最后由德胜门进入北京。

崇祯顺着台阶迈步登上城墙,放眼远眺。

天地无垠,入目荒凉。

脚下的城墙高有四丈,顶部宽有三丈,能并排跑十辆马车!

守城的兵丁纷纷跪在地上不敢抬头直视。

崇祯走在前面,新任京营总督范景文跟在身后,东厂太监王德化紧随左右。

(崇祯给每个城门都配置一名武官和一个守城太监,表面上看似能互相监督,实际上武官反感太监,太监嫌弃武官,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皇爷,城墙上寒风刺骨,请陛下移步城门楼,奴婢在里面烧了炭,里面暖和。”王德化谄媚道。

崇祯瞥了他一眼,考虑是现在杀他还是待会再杀。

史书记载,李自成兵临城下后,兵部尚书张缙彦见大势已去,主动将内城的正阳门打开,带领百官亲自迎接,同时还劝说李自成在北京重新登基为帝。

司礼监太监王德化则亲自带领部下打开德胜门,跪迎李自成进城。

这厮身为皇帝内官,不尽忠也就罢了,跪舔李自成是几个意思?

崇祯停下脚步,面无表情的问道:“炭从何来?”

王德化愣了下,有些不解的回答:“回皇爷,这些炭是奴婢在兵部领的。”

“领了多少?”

“二百斤。”

“二百斤够用吗?”

王德化以为崇祯在关心他,有些感动的说道:“皇爷,够了!臣每天只烧十余斤炭,这些能用半月还有富余。”

“呵...”崇祯冷笑不止,他伸手抓住旁边一个守城士兵的脖领子,直接将他拖拽到王德化面前,冷声问道:“他可有碳取暖?”

“没有。”王德化毫不犹豫的说道。

别说这人只是一个普通士卒,就是七品把总也没有炭火取暖,能烤火的六品起步。

“既然没有碳取暖,你为何说够了?我大明守城的将士们不是人吗?你身为内官,不但不为朕解忧,反而借着朕的名义压榨守军,行奢靡之事。”

“实在可恨!”"


“第一个问题,朱纯臣被困在乾清宫时,陛下遇刺前,有没有人去看过他?”

李若琏想了想。

昨天皇上借钱时点了五个人的名字,分别是魏藻德,朱纯臣,张缙彦,王正治和范景文。

除魏藻德被砍头外,朱纯臣,张缙彦,王正治还有范景文都被留在皇极殿。

家产与所说不符者,全部下狱。

皇帝遇刺时,朱纯臣还在皇极殿。

但在此之前确实有人和他说过话...

那人不是别人,正是锦衣卫前指挥使吴梦明。

李若琏表情复杂:“有,吴梦明。”

王之心愣了下,由于片刻后脸色恢复如初,他继续说道:“第二个问题,咱家想知道陛下当着你的面,提到过定国公吗?”

他怕李若连误会,急忙解释:“指挥使大人莫要误会,咱家只想知道陛下是否怀疑过定国公,并非打探陛下言行!”

“刺客的尸体在定国公府上被发现,他身上没有留下任何证据。咱家手下的人拿着画像找了半个京师,也没人辨认出身份。按理说,定国公嫌疑最大。”

“可陛下为什么不将他拘押审问,反而只让厂卫包围府邸?”

“王提督的意思是?”

王之心认真的说道:“咱家以为,陛下早已认定了朱纯臣是刺杀他的凶手,只是找不到证据。咱们都是给陛下办事的,有些时候不能认死理。”

“朱纯臣就是凶手!吴梦明是帮凶!”

李若琏已经不能用震惊来形容了。

王之心胆子太大了,竟然当着他的面把诬陷的过程说了出来。

他要干什么?

王之心毫不在乎,他站起身说道:“咱家把这些告诉你不为别的,只是想和指挥使大人通个气。”

“这是咱家的做事风格,也是东厂的做事风格。跟着东厂走,咱家保证你荣华富贵。”

李若琏心中冷笑,皇上把那些任务交给他,已经说明东厂不在锦衣卫之上了。

他微笑着摇头:“王提督,吴指挥使之前跟着你们东厂走,下场好像有点惨,成了朱纯臣的帮凶!”

王之心一怔,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

不过他毫不在乎,转回身一脸认真的说道:“你觉得陛下是信任你们这帮无能的锦衣卫,还是信我们这些内臣?”

“你可以不跟着东厂走,但后果自负!”

说罢,王之心高傲的转过身,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走了出去。"



崇祯淡淡一笑:“朕打算印刷一批邸报,第一期就由皇后主笔吧。”

“邸报?万岁爷,万万不可!”

周皇后毫不犹豫的拒绝。

邸报是官方报纸,传递的信息也与朝廷息息相关,若是由她主笔,则是坏了后宫不干政的规矩。

其次,她从未写过邸报,怕闹出笑话惹到麻烦。

再者,她根本不知道该写什么。

崇祯拍着皇后的肩膀安慰:“此邸报非彼邸报。”

“朕打算将这批邸报卖免费送给百姓,让他们了解朝廷,理解朝廷,最后支持朝廷。”

周皇后咬着嘴唇,明白了崇祯的意图。

“可是陛下...臣妾脑袋里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崇祯随手拿起一张宣纸,按照前世报纸的板块进行分区。

分区完成后他挨个介绍:“梓童,朕在这上面画了六个区域。”

“第一个区域是朝廷,可以写朕的旨意,官员升迁,处罚;第二个区域是实事,昨天发生的大事都可以写进里面;第三个区域是军事,可以写咱们明军与流贼交战的战况;第四个是民生,写粮价,菜价,布价等;第五个是故事,这里的内容随便写,皇家的事,后宫的事,民间的事,甚至传说中的故事都可以。”

“最最后一个是金融板块,写铜钱白银黄金兑换价格等等。”

“写的时候尽量用大白话,不要写之乎者也,老百姓看不懂。”

饶是聪明伶俐的周皇后,也被崇祯的想法说蒙了,她缓了好一会才明白过来。

“陛下,臣妾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

“哪儿没听懂?”

“陛下说的邸报有什么用吗?现在本就缺少缺银子,印刷又是一笔钱,不划算。”

“皇后要往长远想,别怕花钱,”

紧接着,他把报纸的舆论作用说给皇后听。

今早醒来后,崇祯总觉得差点什么。前世他是个老师,早起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是泡茶,第二件事是看报纸。

今天习惯性的找报纸,猛然间才想起自己已经穿越了。

报纸!

崇祯对这个时代性的舆论武器充满了信心。

如果穿越到满清,崇祯可能会放弃这个想法,因为满清文盲太多了。

明朝百姓识字率很高,朝廷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守城靠的是什么?

决心!

不止是他的决心,还有文武百官,京师百万民众的决心。

只要决心守城,北京城肯定坚不可摧。

如何让百姓信任皇帝,信任朝廷?

舆论!

攻心为上!

按理说编辑报纸应该找翰林院那帮写书的文人,但崇祯经过认真思考后放弃了翰林院。

先不谈文人误国,一旦把这个权利给到他们,这些人绝对会夹带私活。

写出来的东西不但起不到正面作用,甚至会有反作用。

周皇后听完崇祯皇帝的解释后愣了半天,她怎么想也不到自己的夫君为什么会有这种点子。

“陛下,臣妾明白了,这邸报可有名字?”

崇祯想了想说道:“以国之名太过正式,其他名字又会显得不正式。”

“这邸报就叫崇祯十七年吧!”

“是,臣妾这就去写。”

“写完后给朕看看底稿,没问题的话让司礼监经厂、内官监刻录印刷。”

明代内府刻书除了司礼监经厂之外,在中z央,尚有工部、礼部、内官监等机构;在地方,则有寺庙和地方书坊。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