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扶摇直上完结文

扶摇直上完结文

徐福 著

现代都市连载

《扶摇直上》是作者“徐福”独家创作上线的一部小说推荐,文里出场的灵魂人物分别为赵泗嬴政,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穿越大秦,成为出海为始皇求长生药船队的一名船员......飘洋八年,终回故土,成为大秦第一位海归。嬴政:可有仙山?可有仙人?可有仙药?赵泗:无......始皇帝:无功而返,此乃死罪......赵泗:“臣有物要献!”说罢,赵泗摊开一块破布,掏出几袋子皱巴巴的种子。“陛下,此乃世界地图,大秦尚未四海归一,此乃红薯土豆,亩产千斤!此乃......

主角:赵泗嬴政   更新:2024-12-27 09:59: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赵泗嬴政的现代都市小说《扶摇直上完结文》,由网络作家“徐福”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扶摇直上》是作者“徐福”独家创作上线的一部小说推荐,文里出场的灵魂人物分别为赵泗嬴政,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穿越大秦,成为出海为始皇求长生药船队的一名船员......飘洋八年,终回故土,成为大秦第一位海归。嬴政:可有仙山?可有仙人?可有仙药?赵泗:无......始皇帝:无功而返,此乃死罪......赵泗:“臣有物要献!”说罢,赵泗摊开一块破布,掏出几袋子皱巴巴的种子。“陛下,此乃世界地图,大秦尚未四海归一,此乃红薯土豆,亩产千斤!此乃......

《扶摇直上完结文》精彩片段

  “我应该感谢陛下。”赵泗认真的说道。
  赵泗上辈子就热爱冒险,穿越了以后同样如此。
  赵泗带九百人夺船出海,环游世界,支持赵泗的根本还在于赵泗的冒险精神。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有足以跨海的船队,有经验丰富的船员。
  而在这个时代,一切都是蛮荒和未知,那么多地方尚未征服,每踏足一处都是新世界。
  赵泗,无法拒绝这样的诱惑!
  本质上来说,赵泗和徐福似乎并无区别,他也在利用船员。
  利用他们收获自己的精神满足,甚至于赵泗第一时间的想法并不是带他们归家,而是想办法哄一批人完成自己环游世界的壮举。
  是一路上,和自己明明年龄一样大的家伙,奄奄一息的躺在赵泗身边,惶恐而又坚定的恳求赵泗将自己的骨灰带回故土和家乡安葬,赵泗才坚定了带他们归家的想法。
  可惜的是,有些人死在了海里,捞不回来了,只能带回去一些他的衣物。
  有的遇上了海暴,海船为之倾覆,连带着存在船上的骨灰也没了。
  赵泗作为一个穿越者,作为这次环游计划的发起人和带头人,作为始皇帝寻仙的直接受益者。
  他没有任何资格怨恨始皇帝。
  可以肯定的是,红薯土豆玉米这三种农作物长成以后,赵泗的言论得到验证之后,几乎所有船员都会获得不菲的嘉奖。
  甚至于这些船员都不会怨恨始皇帝。
  他们会恨谁呢?恨当年把自己定为童男童女的秦吏?恨哄骗始皇帝的徐福?总之是恨不到始皇帝身上的。
  始皇帝看了赵泗半晌,最终点了点头露出笑容,尔后背身离去。
  这个小家伙,给始皇帝的感觉很奇怪。
  怎么说呢?
  就是仿佛这个小家伙说话天生就带着一股让人信服,让人亲近的感觉。
  放在平时,始皇帝根本不会问出什么你在怨朕这样的屁话。
  始皇帝不是傻子,他的所作所为他比谁都清楚,天底下怨恨他的人不知凡几,始皇帝也从不渴望谁能够理解自己,同样,他也不在乎任何人的情绪。
  这个小家伙不一样……和他的对话似乎更容易被牵动情绪。
  回顾和这个小家伙的对话,也似乎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心情似乎比较愉悦,乃至于整个人都轻松几分,那是一种很自然的相处环境。
  (每天稳定更新两张,求追读,求月票,求打赏,我甚至不确定有没有人看俺,感觉在单机。)
  
  赵泗的璞玉光环是一种被动的类似于磁场的存在。
  在没有明显利益冲突和敌意的情况下,赵泗周围的人都会产生正向情绪,同时身体也会受到璞玉光环的影响,加强身体的免疫能力,代谢能力,抵抗能力等……
  始皇帝自然对赵泗没有什么敌意,故而受到璞玉光环影响。"


  一是滞留海外。
  二再蓝田大营!
  不管如何,也该把兄请回家中!
  长兄如父!
  长兄如父!
  不管怎么说,这个恩情,他这个做弟弟的,都得还。
  不论是否是亲生兄弟!
  (ps:备注一下吧,很多人说秦人死在战场上子孙可以继承爵位,实际上是错的,死在战场上的爵位不能继承,能继承的是功劳。你死于哪场战役,你的功劳没有办法向你发放,才会由你的后代继承。秦朝的世袭爵也很珍贵。要是死在战场上爵位就能够让子孙继承,得有一大票七老八十的老头子去奋不顾身了。)
  
  季成想打探一下兄长的情况,可是蓝田大营乃是军营,等闲不可近。
  季成只是一个小小的不更,职位也仅仅是个亭长,如何能轻易入得蓝田大营?
  爷孙二人商议许久,最终才有了注意。
  季常乃是伐楚老卒,先后经历了李信伐楚,王翦伐楚。
  季常由于出色的个人能力,服役于王翦中军。
  而彻林里之中,如同季常一般的伐楚老卒有许多。
  其中有几个,还曾为彻侯王翦驾车。嗯……虽然是副驾,但是勉强也算是亲兵。
  “我曾在彻侯营中效力,胜、孙、二人曾为彻侯驾车,大父去求,看是否能见上一面……”季常佝偻着身子开口。
  胜、孙、二人是村中的孤寡老人。
  子嗣战死,儿媳改嫁,自己又不能再生育,总之家里只剩下老人。
  如他们这般在这个时代并不少见,秦灭六国以后战争也从未停止,北伐匈奴,南征百越。
  中间有输有赢,大秦扩张的步伐是应役士卒用铺出来的。
  胜、孙、就是这种情况,孩子死在战场上,自己又无力再生育,子嗣只能断绝。
  但是二人又都是伐楚有功之士,爵位都至四级不更,可以免除徭役,家中又有奴仆,生活却也不怎么困难。
  胜、孙、二人打从绝嗣以后就开始变得脾气怪异,只是二人一是有功之士,二来爵位在这乡里之间也不算低,曾经还为彻侯驾车,不犯法的情况下便是乡老都难以约束。
  “昔日胜、孙颇喜泗儿,想来会为之相助。”季常开口道。
  季泗打小就受人喜欢,便是如胜、孙这般脾气怪异的孤寡老人都喜欢季泗,唯有对季泗才会有难得的笑脸,季泗作为捡来的孩子,颇有一种万人疼的感觉。
  打小在乡里之间这家逛逛那家坐坐,有时还会被他人留宿家中。
  季常当初还为了寻找被人留宿的季泗挨家挨户敲门。
  季常知道,自己虽然曾经在彻侯手下服役,但是这八竿子打不着的香火情不知道远到哪里去了。"


  而且这些履历都很好证实,船上四百多人,不可能串供一致,分开询问,很容易问出真假。
  但是,始皇帝敏锐的捕捉到了一点。
  赵泗的船队不是第一时间靠港,而是在一个月前滞留海外,单独派了一艘船和琅琊本地官府接触以后才集体靠港。
  恰好当时始皇帝大巡天下,经过琅琊,得知出海寻仙的船队归来,于是特意前往琅琊等待,这才有了今日赵泗船队靠港,始皇帝亲至的场面。
  赵泗沉默片刻开口说道:“所为归家罢了。”
  实际上,不管是怎么样的信念,都没有思乡和归家来的强烈。
  真正不顾一切都想要执行王命的是极少数,大多数跟随赵泗夺船出海的人,内心最深的执念还是归家。
  执行王命,本质上是不愿流落海外的一种借口。
  留下来很简单,但是留下来就再也回不去了。
  出去执行王命,就有那么一丝虚无缥缈的归家的希望。
  哪怕很多人都知道,寻仙之事,十分飘渺,或许终其一生也无法完成王命,重新踏足故乡土地。
  但是很多人,都情愿死在归家的路上。
  “彼时出海,船上人手,又有哪个没有家眷?一应童男童女,有的还是家中独子。”赵泗开口说道。
  这才是这个时代的沉重之处。
  徐福出海是诸夏历史上第一次远洋探索和航行,听起来波澜壮阔,充满了史诗的味道。
  然而本质上,这次出海是徐福一个人的骗局,和几千个家庭的悲剧。
  工匠,农人,士卒,告别家中孩儿,最终沦落海外……终生不得归家。
  三千童男童女,他们尚在懵懂之时,就在父母悲戚的哭声之中踏上海船,从此往后人生的几十年,再也见不到亲人的面目。
  记忆会在她们脑海里逐渐模糊消散,乃至于只是记得自己是有父母的人,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了。
  历史华丽的诗篇是用鲜血和眼泪书写而成。
  而徐福出海,也只不过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小小插曲罢了。
  谁又不想回家?所有人都想回家。
  他们在畏惧什么?还不是畏惧未能完成王命而被牵连诛杀?
  这或许是徐福的欺骗,可是没人愿意用生命试探真假。
  赵泗甚至无法揭开徐福的骗局,因为他没有办法和徐福对峙,他不能代表始皇帝。
  所有人都想归家,但只有九百多个和赵泗夺船出走,留在扶桑的本质上也是无家可归的可怜人。
  始皇帝看着赵泗,眼神凝重。
  “你在怨朕?”
  赵泗诚恳的摇了摇头。"



回想起上一世中原地区的糟糕环境,赵泗多少有些唏嘘。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古代和现代不同的不仅仅是习俗和制度,环境的差别亦是十分巨大。

眼瞅着天色渐晚,以现在的温度情况,恐怕就算是正夏也得个好几天才能把盐水晒干出盐,赵泗也无心等待,轻车熟路的朝着王离的营房走去。

之前陪王离吃了一顿火锅以后,赵泗和王离就混熟了。

赵泗是苦于没有食材,空有调料。

王离则是没有调料,没有烹饪手段,空有食材。

二人又都是老饕,一拍即合,干脆成了饭搭子,赵泗负责料理食材,王离负责提供食材。

要不说王离是狗大户呢,这货嘴里说着不能擅杀耕牛,基本上天天都能弄出来牛肉来吃。

到了地方,王离人还没来,不知道去忙活什么去了,不过奴仆倒是在,有王离吩咐,不用赵泗开口便奉上点心酪浆。

值得一提的是,秦朝军队是可以带奴仆参军的。

准确来说,对于家中有奴隶的,秦国征兵是连带着家里的奴隶一起征的。

奴兵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可以跟随主人前后,有的则是被征调为辅兵。

奴隶如果杀敌立功,秦律是有赏赐的,不分官奴隶和私奴隶,只要功劳足够,就可以脱离奴籍。

秦朝时期本就处于奴隶制社会,奴隶数量不在少数,官私奴隶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不比自耕农少多少。

赵泗一边喝着酪浆一边吃着点心有些怀念现代社会的科技与狠活。

王离确实不缺食材,连熊掌都能弄得来,各种野味山珍,只要开口就没有任何问题。

可问题在于赵泗没有足够的调料,他的厨艺也算不得精湛,更别说这个时代连个炒锅都没有。

炒锅这个东西看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是要做出来需要的工业水平还真不低。

首先不能太厚,太厚影响导热性。

其次不能太脆,太脆了炒着炒着锅碎了。

然后不能太软,动不动就变形。

铁锅普及千家万户一需要钢铁产量的大规模提升,二则意味着钢铁冶炼技术达到封建时代的高峰。

现在的秦朝依旧以青铜器为主,铁器普遍较脆,连制造日常工具都够呛,更别提铁锅了。

“所以,钢铁冶炼怎么弄来着?”赵泗皱眉。

这玩意真是涉及到他的知识盲区了,谁没事学这个啊?赵泗知道的也就是含碳量影响钢铁质量,再多的就不知道了,他甚至连铁的熔点都没记住。

钢铁取代青铜器是大势所需,没办法,铁矿的开采难度远低于铜矿,其次铁的蕴藏量远高于铜的蕴藏量。

最后,封建时代的巅峰钢铁铠甲武器质量远胜巅峰青铜器。

问题出在这里,秦朝已经是青铜器巅峰了。

而钢铁冶炼甚至连入门都不算……

这边科技树已经点满,那边科技树刚发了个芽,而钢铁冶炼如果没有政府大规模投入,技术进展慢的令人发指。

汉朝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很大一部分情况是因为铜矿越来越少,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另外大量的青铜器以及金银被陪葬,铜还要承担货币属性,完全不够用,没办法才去点了铁器的科技树。

当然,还有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技术断层!

秦朝的青铜冶炼水平几乎是青铜器时代的巅峰,秦末乱世,冶炼技术倒退,关键技术和制度遗失,也是汉朝不得不点铁器科技树的重要原因。

而秦朝虽然也面临了这些问题,但是并没有汉朝时期那么严峻,毕竟这个时代还较为原始,商业也并不发达。

青铜,虽然贵且少,但是放眼国家层面勉强还算够用。

而钢铁,以目前表现出来的冶炼难度和令人泪目的实用水平,对于始皇帝而言,还不如继续在青铜器冶炼方面深造,寄希望于找出更大的铜矿和更先进的冶炼技术。

但是赵泗知道,秦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走到头了,再往上也就那样。

可惜,想要在这个青铜器质量正值巅峰,数量也勉强够用的时代另开钢铁支线,需要的魄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钢铁冶炼可不像造纸,随便找几个匠人就能慢慢琢磨。

这玩意,投入大的离谱,非得是官方机构大笔大规模投入资金,从铁矿等源头产业开始投入。

而且很有可能还会面临很长一段时间负收益的情况。对财政造成极大的负担。

初期的铁器绝对比不上青铜器,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也不知道始皇帝有没有魄力进行产业转型,这玩意真的是利在千秋!”赵泗琢磨着,哪天撺掇一下始皇帝,顺嘴提上那么一句。

钢铁冶炼技术没有发展,很多东西都无计可施,钢铁性能远高于青铜,这是事实。

正在思索如何撺掇始皇帝投一笔大的,却看见王离一脸喜色的捧着一口青铜锅晃晃悠悠的走来。

“你说的锅,我差人弄出来了!”王离喜气洋洋的拍了拍锅底笑着说到。

得益于赵泗心心念念的炒菜,给王离抱怨大秦没有锅,王离记在心上,作为老饕的王离自然也想尝尝赵泗所说的炒菜是何滋味,于是差使家中匠人按照赵泗的描述制出铜锅。

赵泗入手,沉的离谱。

不过厚度倒是适中,不算特别厚,但是也做不了特别薄。

青铜这玩意脆,弄太薄了不行,天生比铁锅得厚上几分。

王离弄来的铜锅能成这个样子已经十分不错,虽然有可能会影响导热性,但是问题不大,火力全开,锅还能凉了不成?

不过很显然,这口铜锅肉眼可见的价值不菲技艺精湛,在这个时代压根不可能大规模批量生产。

普通家庭,忙活一年赚来的钱都未必能买得起这一口锅。

这可是实打实的铜,能直接熔成钱的那种。

不过对于赵泗而言,并没有什么大碍!

毕竟王离是富三代,压根不需要考虑成本问题,轻轻抚摸做工精湛的铜锅,赵泗脸上露出喜色。

在这一瞬间,他脑海里已经浮现出好几个菜式。




赵泗出色的射术让二者之间仿佛多了一道深深地隔阂,不过以王离的性子也就隔阂那么一瞬间,转而又满脸笑容开口道:“善!如此一来,今日可大饱口福也!”

赵泗和王离二人游猎并非就是为了单纯的打猎,也有吃一顿野味小火锅的心思。

甚至为此专门带了酱油陈醋油膏辣椒麻椒等各种各样的调味料,还有铜锅,全被装在包袱之中。

王离和赵泗一人一弓,分头行动,赵泗往东面去,王离牵着两条大黄狗往西面去。

赵泗上一世就沉迷极限运动,野外生存玩过几次,这一世飘洋海外,又有一手不错的射术,打猎对于赵泗而言确实是轻而易举。

约莫一个时辰,赵泗就已经带着猎物满载而归。

一头糜子,两只野兔,还有一匹山鹿。

而王离,却还迟迟不见踪影。

赵泗也没有着急,而是就近在附近寻找能吃的野菜和菌子山菇。

这个时候的野外山林未经开发,不消片刻赵泗就找到了一大堆。

王离依旧没有回来,赵泗干脆手持秦剑,在河边给猎物剥皮放血外加开膛破肚,处理猎物。

鲜血染红河水,吸引了一大堆小鱼小虾,赵泗眼疾手快,单手又擒住一只约莫两三斤重的黑鱼。

得,食材又多一味,干脆将黑鱼摔晕,刮掉鳞片,开膛破肚。

眼看着猎物已经处理完毕,王离还没有归来,赵泗干脆在河边磊灶,土灶垒起来很简单,赵泗还在灶台旁弄了一个烧烤架子。

一边火锅,一边烧烤,完美。

至于水源,河流里的水就是现成的,这个时代的水流没有经过人工污染,纯天然,有点甜,无毒无害……个鬼。

再怎么纯天然都得烧开了喝,纯天然意味着寄生虫也是纯天然的,这时代得了寄生虫可是一件十分要命的事情。

不过没有人工化学污染的水,烧开烧透直接饮用肯定没有任何问题。

熟练的点燃火焰,将铜锅置于其上,置于牛膏油,待其融化,看准时机放入小葱蒜泥炒香,尔后放入干辣椒……加水,置入提前带来的牛骨头。放入新鲜找来的山菌蘑菇,不消片刻伴随着热气冉冉上升,香气已经一阵一阵飘来。

另一边的黑鱼和野鸡也被赵泗处理好,准备待会在烧烤架上烤着吃。

赵泗不喜欢火锅里面下鱼,弄的锅底全是刺,吃起来十分难受。

至于野鸡肉,这玩意不太适合火锅,烧烤吃起来会更香。

主食是猎到的糜子和山鹿野兔,已经被赵泗处理好,吃的时候只需要持剑自己片肉下入锅中即可。

基本上准备妥当,赵泗才听到了脚步声,回头一看,果然是王离牵着两条大黄狗正在往这边走。

王离手里伶着一只竹鼠,脸上满是尴尬的靠过来,待看到丰盛的猎物和已经炮制好的火锅汤底,脸上的尴尬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王离熟练的坐下偷摸将竹鼠背在后面松开双手,大脑袋往赵泗这边一凑笑嘻嘻的开口道:“足下果真善射也!”

面对美味,没有什么尴尬是放不下的。

“行了!吃吧!”赵泗摆了摆手,没有故意取笑王离,而是邀请王离一同享受猎物。

手持秦剑,片下薄薄几片山鹿肉置入锅中,随着红色的锅底上下翻滚浮动,不消一会肉香味就飘然而上,王离急不可耐的想要品尝却被赵泗阻止。

“等熟透了再吃!”赵泗开口道。

野味虽好,但寄生虫和病毒是不可控的,虽然火锅肉煮久了会很影响口感,但是为了生命安全,还是值得的。

王离没有反驳,见肉一时半会不能吃,懂事的将黑鱼和野鸡穿过清洗好的木棍置入炭火一旁烧烤。

赵泗提前在黑鱼和野鸡上面打过盐和辣椒面,勉强算是腌制了片刻。

“洒这个!”赵泗珍重的取出孜然。

这玩意赵泗带回来的数量不多,一半用来育种,一半被赵泗留下自己食用。

令赵泗意外的是,王离这个富三代烤肉技术出奇的不赖,甚至可能比赵泗技术还好,赵泗刚开始还担心王离烤糊了来着。

“手艺不错啊!”赵泗看着王离熟练的转动,整个野鸡被烤的滋滋冒油,又不焦黑,表皮金黄,可以说手法拿捏到了极致。

“那是自然!”王离自傲昂头。

这个时代的主流烹饪手段就那么多,吃饭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艺术。

上档次一点的宴会,都是备好食材,食客自己或烤或煮,亲力亲为,全按个人口味添加调料。

二人一边聊天打屁,一边吃着火锅烤肉,再趁着河边微风,树下凉阴,好不乐哉。

而最近食欲不振精神匮乏的劳模始皇帝,则在刚刚回归咸阳的第二天,就不顾歇息身体,专程在赵高的陪同下前往了蓝田大营,去巡视自己亲爱的红薯土豆玉米生长情况。

始皇帝驾临蓝田大营,王贲亲自迎接。

王贲也知道始皇帝专程跑这一趟不太可能是为了自己,多半是为了自家儿子负责的三种海外粮食。

故而在得到通知以后,王贲第一时间派人去通知自己的儿子王离和赵泗,让二人做好始皇帝召见的准备。

至于王贲自己,则立刻整理仪表,急匆匆的督促了自己的副官临时通知各单位,不管始皇帝会不会看到你们去哪里,蓝田大营所有地方纪律和卫生一定要搞好,务必确保始皇帝经过的每一处都不会出现任何脏乱差的现象。

这不能算拍马屁,而是对于领导造访的重视。

交代完以后,王贲急匆匆的提前准备迎接。

始皇帝并没有让王贲等太久。

约莫不到半个时辰,始皇帝的驾撵就已经至蓝田大营。

“参见……”

始皇帝自驾撵之中走出摆了摆手,甚至王贲话都没说话就被始皇帝打断施法。

“红薯土豆玉米种于何处?”始皇帝开口问道。

王贲不敢怠慢当即回答。

“带朕去!”

手里的红薯土豆都盘秃噜皮了,但是红薯土豆这两种粮食的生长情况,始皇帝还真没看到。

这种东西耳听为虚,也不排除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可能,必须要眼见才能落实。

尽管赵泗已经尽可能多的说了红薯土豆的缺点,以确保不会让始皇帝产生太大的心里落差。

但是高亩产的两种农作物,对于始皇帝来说依旧意义非比寻常!




王离的动作很快,不消一会就弄来了不能吃的盐。

赵泗一看王离手里拎的石头,陷入了沉默。

“我让你拿盐来的。”赵泗开口道。

“是啊,不是不能吃的盐么?”王离满脸疑惑。

他拿来的就是不能吃的盐啊,石头和盐结晶混作一块,要不就干脆是山里畜牲舔的盐石头。

“有什么问题么?”王离开口问道。

“是不能吃的盐,但有没有可能这是石头不是盐?”赵泗开口问道。

“兄,这是盐!”荆在一旁小声开口。

赵泗一愣,满脸质疑:“这能叫盐?”

这分明是石头!

“我说的是那种乱七八糟,黑乎乎一大团……”赵泗比划到。

卤盐以及原始杂质较多的盐结晶,才是赵泗要的东西。

“那盐能吃,这盐不能吃,将军没拿错。”荆一脸理所当然的点头。

“吃了会中毒的!”赵泗认真的说道。

“不吃就没盐吃。”荆开口回答道。

“这盐石头也不是不能吃,以前家里实在买不起盐,就会跟着畜牲屁股后面去山里找盐石头,舔着味道也是咸的,就是咬不动。”荆开口回忆道。

盐在这个时代是个稀罕东西,哪有什么不能吃的盐。

咬得动咽得下去那就是能吃,至于吃了嗝屁那都是少数,就算重金属超标说实话也不会吃了就死,大部分情况下会因为重金属堆积累积一些慢性病。

除非严重超标,才会吃了以后直接暴毙。

真暴毙了那就是命不好呗,主打的就是一手靠运气。

赵泗陷入了沉默……那要照荆和王离的逻辑来说,还真没什么毛病。

“那这么说齐地肯定不缺好盐。”赵泗揶揄了一句。

王离当即笑着表示赵泗说得对。

“齐地产盐极多,多数盐矿都在齐地,不过齐地之盐只比井盐便宜一点。”王离开口道。

“那是,那边靠海,天然盐场不再少数。又能煮海成盐,总归是吃不死人。况且煮海成盐,成本太高。”

目前内陆地区的盐的情况大体就是如此,吃的死人的不卖,吃不死人的接着卖,顶破天把里面的石头蛋子给捡一捡,说不定卖给那群贵人的,也不过是拿筛子筛几遍罢了。

至于齐地之盐,胜再是海盐,重金属不至于超标,又是煮海成盐,成本颇高,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赵泗也没在跟他们继续纠结这个问题,这个时代的人太乐观了。

吃不死得了慢性病怪自己身体不好。

吃死了怪自己命不好。

嗯……

赵泗已经对这个时代市面上流通的盐有了一些具体猜测。

其中最高端的,质量最上乘的应该是井盐。

井盐一般质地纯粹,杂质较少,味道纯正。

其次就是齐地海盐。

再次之就是内陆地区的盐矿了。

自然盐矿不在少数,海边的天然盐场也不在少数。

然后根据吃得死吃不死划分,吃得死的盐矿就是废矿。

吃不死的那就是好盐矿。

说不定多久吃坏身体也是一种衡量标准,毕竟每个地方的盐杂质含量都肯定不一样。

经过漫长时间发展,大部分可供食用的,质地纯粹的盐产地基本都被各地势力包圆。这个时代的盐也就有了一定的等级之分。

当然,肯定还有黑心的盐商拿着卖不出去的重金属超标的盐继续卖,好盐坏盐掺一起,只要吃不死,价格够便宜,总有人买这玩意。

自然产盐很少有不含重金属的,而这些重金属很多都是不能通过筛子等简单的过滤手段过滤掉的,故而大部分盐矿都对身体有致命影响。

哪怕这个时代卖的盐质量已经很差,但是实际上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

大部分老百姓买不起盐,自然也有自己的生活小窍门。

家里牛羊往山上一放,畜牲这玩意会自己找盐舔。

哪怕是啃不动的盐石头,里面也蕴含一定的盐分,甚至很多家庭还保留着用煮盐石头调味的习惯。

“找那些吃了容易得病,容易死人的盐矿来……”赵泗叹了一口气开口说道。

如果按照王离和荆的说法,恐怕这些吃了容易得病容易死人的盐矿,也还有很多人在冒着生命危险在吃。

连盐都吃不上了,你跟他们说这玩意有毒,他们也不能听啊。

不消片刻,王离又带来了一堆质地近乎为黑色的盐巴块。

“这玩意就是了!”王离开口说道。

赵泗闻了闻,感觉不像盐,小心翼翼的抿了一点在舌尖。

味道那叫一个五彩缤纷,除了盐味啥都有。

苦,发涩,还有泥巴味,里面还有点金属味道。

“弄些布匹来。”

赵泗又让王离弄来木炭,再找些杂草芦苇乱七八糟的,引燃篝火,烧透以后就是天然的草木灰。

草木灰,木炭!

天然吸附过滤提纯神器!

将卤盐砸碎,融入水中,加入草木灰搅和,再用丝绸包裹过滤,先把不溶于水的杂质过滤掉。

重复几次,基本上没有太多肉眼能够看得清楚的杂质,放入木炭吸附色素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最后等待盐水水质变得差不多,就可以直接蒸发析出盐结晶了。

没空等太阳给晒出来盐,直接放入鼎中烹煮,青灰色盐结晶出现。

“青盐!”王离看着最后的结晶,颇觉神奇,围着小鼎转了半天。

这分明就是黑乎乎的卤盐里面弄出来的。

从能吃死人的卤盐,变成上等的青盐?

王离有点不明觉厉。

整个步骤充斥着他看不懂的东西。

不是变成水了么?还加灰在里面搅和,还加木炭。

最后怎么又给煮出来了?

赵泗大概对比了一下,出盐率有点低。只出了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除了过滤提纯产生的损耗以外,这一块卤盐,其中的杂质很有可能超过了二分之一!

这压根就不是盐结晶,而是盐于其他重金属乃至于泥土石头等乱七八糟的混合晶体。

“能吃么?”王离看着面前小鼎里薄薄一层开口门道。

“自然能吃!”

荆不假思索的从鼎里捞出一些放入嘴中。

对于他们的船长,荆从不质疑。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出海的时候缺盐赵泗就是这么煮盐出来的。

荆依稀记得当时所有人惊为天人的样子。

“自然能吃!”赵泗笑着开口。

里面还有没有其他重金属了?肯定有。

就这种简陋的过滤手段,怎么可能完全去除重金属?

只不过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经历了草木灰木炭双重过滤以后,基本上是吃不死人了,也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特别严重的疾病。

当然,还想要继续提纯也不是没办法,可以使用饱和结晶法。

这个简单,初中化学就有教来着。


一个新鲜事物在不同的时代很显然产生的意义并不相同。

不过曲辕犁的推广和耕牛的广泛推广并不相悖,毕竟短曲辕犁这玩意人能用,牛也能用。

短曲辕犁只需要一头牛,考虑到普通百姓的家庭条件,估计是大概率用不起两头牛,更大概率是直接化身牛马,自己当牛,短曲辕犁更适合大秦目前的情况。

至于长曲辕犁,则会被广泛应用于贵族私产。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进步。

而大秦的律制严格规定,发明创作,也是有奖励的。

赵泗不仅弄出来了曲辕犁,还弄出来了游标卡尺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工具。

最重要的还有晒盐之法,这些功劳加起来可不小。

“加爵三级……”始皇帝皱了皱眉头,来到书架之前。

目前曲辕犁和晒盐法暂未推行天下,其功效只是估算,故而奖励也并不能一次完全下发。

三级当然不够,曲辕犁加上晒盐法是足够赵泗保送大夫的。

现在算是预支了一部分,等到晒盐法和曲辕犁普及开来,才会进行最终结算,保底还有一级爵位。

至于红薯土豆玉米三种新粮,以及赵泗不负王命归秦,外加上海图等……还得等到新粮出土,一切东西尘埃落定以后另行计算。

“赵泗尚未治学?”始皇帝开口。

“未曾,书籍字本都识不通透。”蒙毅点了点头道。

送赵泗一行人至蓝田大营的路上,蒙毅和赵泗相处过一段时间,蒙毅还做过一段时间赵泗的启蒙老师。

嗯……赵泗很多字都不认识,更别提治学了,蒙毅属于是大材小用教赵泗识字去了,不过对于赵泗这般不放过任何机会学习识字的行为,蒙毅还是比较认可的。

始皇帝点了点头,预料之中。

和赵泗聊天的时候始皇帝能够感受的出来,这年头是不是文化人三两句话基本上就能够听出来了。

赵泗的学历水平是现代的,放在大秦这个时代可没人认,听起来最多也就比较有条理,表达方式比较丰富,但实际水平也颇为一般,比普通人强不到哪里去。

这样一来,赵泗的业务能力低下也很容易理解了。

始皇帝沉吟片刻,自书架之上抽出几卷竹简。

“赐书于赵泗。”

蒙毅看向始皇帝赐下的几卷竹筒暗暗心惊。

《显学》《五蠹》

始皇帝很青睐韩非子的思想,大一统以后的秦国有一部分治国思路就是按照韩非子的思路来的。

《显学》《五蠹》就是始皇帝最喜欢翻阅的几篇文章之一,同时也是法家典籍里面排的上号的那一批,专业性极强,涉及治国,治学,治政,思想,法度等各方各面。

蒙毅是摸过赵泗的底的,以赵泗的文学功底和素养,光是把这两卷读下来恐怕都得十天半个月的时间。

更不用说理解了……除非赵泗是一个天才。

赵泗尚未治学,始皇帝赐书《显学》《五蠹》,其中意味深长。

这两本书不仅是大秦如今治国的理论支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始皇帝最为喜爱的作品之一。

很显然,非简在帝心而不可解释。

而事实上,始皇帝并没有过多的想法。

他只是看赵泗比较顺眼,相处起来也比较舒适,再加上赵泗尚未治学,本身又是一张白纸,赐下《显学》《五蠹》对于始皇帝更像是送给赵泗一份启蒙读物。

但对于蒙毅这般王前亲近之人而言,其中意味明显并不一般。

若蒙毅是奸佞之人,此刻就该大呼赵泗此子恐怖如斯,得王亲近,简在帝心,日后必成我心腹大患。

然而蒙毅并不是,相反他对赵泗的印象并不错。

准确来说,但凡是正直之人,对于赵泗这般不负王命,漂泊归秦的忠君气节都会有所赞赏。

更不用说赵泗和蒙毅并没有利益冲突,又有璞玉光环影响,蒙毅看待赵泗,更多的是看待一个潜力不错的后辈。

和始皇帝谈完以后,蒙毅踏出宫门,抬头看向蓝田方向,发出一声感慨。

“啧!”

骤然回想一下,赵泗这个小年轻,虽非贵族出身。可是身上的光环不要太多。

如今尚且居于蓝田,就已有一往无前之像。

秦朝的军功爵制度本身就是反贵族世袭制度,然而出身在秦国一样有用,而且很有用。

只要是封建社会就永远无法避免,封建社会永远是上层人的权利游戏。

蒙毅本身就是受益者。

而赵泗……是真正意义上的零起点。

但是他身上的光环很多,不负王命,忠君之士,简在帝心,还有海图,三种新粮,晒盐之法……甚至已经形成了政治正确。

这些已经勉强把出身的差距给抹平了。

很显然,如果赵泗治学之后,展现出来不错的才能,未来的前途是一片坦荡的。

那可是陛下亲赐的《显学》《五蠹》!

……

而另一边,王翦派来的奴仆已至蓝田。

王贲听着奴仆叙说依旧面无表情。

“季泗?”

“稍待片刻。”

王贲回房寻找片刻,找出一卷竹简。

赵泗和那些找不到籍贯家乡的船员一并落户咸阳,是王贲这边开的验,留得也有备份。

王贲翻出竹简一一对应。

带回蓝田的人并不是很多,故而不消一会王贲已经看完,并无一个名叫季泗的人跟随赵泗来到蓝田。

“既然是昔日帐下士卒所托,我书信一封,尔可送至琅琊。”王贲开口道。

琅琊那边统一为记得清楚籍贯的士卒开出了验传准许归家,不排除有的人记错记混或者故意虚报籍贯的情况,那边都留有备份,查一下又没有季泗这个名字即可。

毕竟是老父亲王翦的嘱托,王贲还是当回事来办的。

“另外我再问询一下赵泗船上可有季泗此人。不过昔日去者近万,赵泗夺船出海仅走八百,归秦之时死伤过半……此人是否归秦,还不好说。”王贲开口道。

“奴晓得,这就归家禀报主人。”说罢离去。

王贲将公文重新放回架子,忽而愣了一下。

“也叫泗……年龄二十一岁出头……”

年龄倒是和赵泗对上了,不过仔细一想又哑然失笑。

当年出海的三千童男童女年龄都大差不差,重名重姓年龄还差不多的都不是孤例……

年龄差不多,名还相同,这种罕见的情况在当年出海的船上是普遍发生的。

(月票推荐票快捷通道,各家各派马上就要闪亮登场辣。)




王离对于赵泗口中的大海分外向往。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没有见过大海,王离亦是如此。

他打小就在关中长大,见过最大的也无非就是湖泊罢了。

漫无边际的大海,如蛟龙一般的大鱼,长了八条腿的章鱼,这些都是他从未见过的景象。

他只能通过赵泗的描述来在脑海之中想象。

古人的娱乐较为匮乏,看热闹都能看半晌,更何况是从未见过的大海,一个全新的世界。

赵泗叙说各地风物,王离听得也十分入迷。

直至,太阳缓缓西斜,天色渐晚,赵泗才停下了描述,王离依旧意犹未尽。

一个下午的时间,军匠们也终于制造出了和长直辕犁等比例的长曲辕犁。

因为体积重量过大,依旧需要用两头牛来进行牵引。

相比较于长直辕犁,长曲辕犁吃土更深更牢固,耕出来的痕迹更均匀。

同样使用两头牛进行耕种得情况下,速度明显更快,而且耕牛的步伐也明显更加轻松。

等到长曲辕犁一个来回过来,传统的直辕犁才刚刚走了三分之二。

速度上来说节约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更加省力,对耕牛的体力消耗更少,制作成本差不多一样。

这就够了!

仅仅这些就足以将长直辕犁扫进历史的尘埃了。

“啧,还以为曲辕犁一出大杀四方,起码得节约个一半的效率呢…”赵泗摇头失笑。

一旁正在满脸笑容听着军匠们赞叹的王离闻言偏头看过来开口说道:“吃土更深更牢,又不累耕牛,制造所用木材差不多一样,速度还快了三分,这曲辕犁还有不足?”

“足了足了……”赵泗笑了起来。

对于古人而言,提高三分之一的效率已经算得上大提升和跨时代的发明了。

古代不可能如同现代一样,一个新的东西直接导致生产力提高数倍。

事实上直至清朝,良田耕种得小麦平均亩产也只能达到两百斤。

对比秦朝,提升也并没有很大。

粮食产量大跨步的提升,还得是化肥农药出来以后。

不然,再怎么堆肥也好,顶破天也就一亩地收成个三百多斤,还得天时地利人和。而且根本无法扩大规模。

王离很是兴奋,毕竟这件东西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督促诞生,按道理来说他是有三分功劳的。

而且涉及农具,可能会引起始皇帝重视。

王离即刻派人去将刚刚实验过的长曲辕犁封存起来,打起来报告。

这玩意按理是交给地方政府,然后地方郡县进行核对,确定效果以后核定奖励。

但谁让王离是三代?

作为大秦唯一一个彻侯的亲孙子,王离是可以直接上报朝廷的。

甚至于夸张一点,可以让他爷爷亲自去找始皇帝私底下说。

“我会上书报于陛下,放心,你的功劳我不会私吞。”王离显得十分大方。

“不过陛下眼下正在大巡天下,如这般事情,只能等到陛下回转咸阳以后再论功行赏。”王离解释了一下。

始皇帝大巡天下并非就不理政务了,事实上,始皇帝大巡天下期间,会随身带一批心腹,蒙毅负责制定行程规划,天下大小事,皆入始皇帝驾撵之中。

而咸阳留下的官员则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应对。

不过像这种事情,咸阳这边肯定不可能直接送给始皇帝,王离更不可能闲的没事通过驿站给正在大巡天下的始皇帝传信,虽然理论上来说他有这个能力。

这个时代连直辕犁在天下都不算普遍,贫农多用耒耜,故而曲辕犁的诞生还真不算甚么大事,普通百姓买不起大件啊……

若是像明清时期,犁具普遍进入千家万户,这个时候能够让犁具的耕种效率提升三分之一,恐怕就真是震动朝廷的大事。

说白了还是小农家庭用不起价格高昂的犁具买不起耕牛,相应的导致了改进犁具受益的群体并不多,也就间接的导致功劳缩水。

说白了,功劳大小,全看上位者的眼光长远与否。

小说里写的什么掏出红薯土豆直接封侯那是以现代人的角度来意淫的。

事实上红薯就是明朝人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从海外传回中国,也没见陈振龙封侯,甚至朝廷连像样的表示都没有,若不是当地饥荒欠收,陈振龙父子极力上书推广红薯,恐怕红薯能不能普及开来都是问题。

赵泗做事情的出发点,更多是历史意义,而非现实意义。

就封建社会而言,唯有盐铁可称重器。

当然,事无绝对!

如果有王离这个身份足够的中间人上书,那可就说不准了。

陈振龙如果能够直接见到皇帝献上红薯,或许也是另一番情况。

“多谢足下!”赵泗领情感谢。

“无妨,多同我讲讲海上故事!”王离笑眯眯的开口说道。

献曲辕犁有功是其次,更主要的是他确实和赵泗相处的不错,看赵泗也顺眼,在赵泗面前能找到快乐愉悦的感觉。

事实上不管是什么样的功劳,对于他的加成也微乎其微。显赫的家世让他不管从军还是从政都只能做一个吉祥物了。

王家在大秦的地位太超然了,在人臣中也是独一档。

赵泗欣然答应,刚刚点头,肚子却传来咕噜咕噜的声音。

抬头一看,只见天色渐晚,到了该吃饭的时候。

一天两顿饭就是酱紫,天还没黑就饿的咕咕叫。

赵泗在船上条件允许一般都是按着一日三餐的习惯来,条件不允许该节俭就节俭,陡然登陆变成了一日两餐,还真有点不适应。

“用过饭再讲吧!”赵泗抬头看了一眼。

因为是一日两餐的原因,故而晚饭用餐时间较早,大概四点多就到了用餐时间,吃完饭距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还有空余时间再跟王离唠一会小嗑。

王离正处于新鲜时候,却不能忍受等更,片刻都无法忍受。

“与我同食!”

王离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一边吃一边讲。

他请赵泗吃饭,赵泗给他讲海上故事。

赵泗倒是没想到王离听故事的瘾头都那么大,不过赵泗并没有过多犹豫。

能白蹭一顿饭是极好的,秦朝军中用餐爵位高低待遇不同。

赵泗今天早上那一顿可以说是简陋到了极致还不如去船上啃咸鱼干。

赵泗已经做好了登陆以后伙食简陋的准备,可是也没想到那么简陋,王离身为王家嫡子,总得吃点好的吧?

赵泗平生唯好二者。

美食和冒险!

(月末了,各位读者老爷可以清理一下月票,投喂给俺了,另外跪求追读!!)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