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后面的几户人家也有同龄小孩,只是分家后都搬到北边新屋去了。一起玩的时候也就少了。
陈瑞年屋前有一户已经搬了,三个小人经过无人的小屋,往南边鱼塘的石板路走去,鱼塘是村子集体的,里面养了些鱼,干塘时,每家能分几条。上了石板路再往西走,沿着石板路走上半里地差不多就到学堂。石板路并不是直的,弯弯曲曲的向着村子里延伸,经过常年的磨损每块石板中间也已经坑洼了下去。
快走完鱼塘时,塘边有一簇野生的小竹子,两个皮孩子都停了下来。可爱的小若琳也是跟在后面停了下来。已经知道两个哥哥准备去取“宝剑”了。
“少晨兄,前方多有妖魔。我俩需带上宝剑”
“瑞年兄,是极,是极。我俩且去剑林各取上好剑。”
两个人搞怪的对话道。一人折了只小竹条,挥挥竹条,感觉很是趁手。至于这些话也是跟在游走到这的说书先生学的。
两人摆起来大侠的架势朝着前方冲去,前方的小路越走越窄,两边泥路上都是杂草,野花。在竹条划过空气带着呼呼声中,一节节的草和野花应声而落。两人口中怪叫着,一会妖怪看剑,一会看我剑荡八方……乐在其中。
陈母早已把女儿牵着,怕被他们误伤,毕竟他俩剑法太过“高深”,出招毫无套路。
两位母亲微笑看着儿子耍宝,小若琳也是很开心的拍着说给哥哥加油。
两人一路“斩妖除魔”扫荡了过去。可怜野花野草倒了霉,被无情摧残着。
走过了窄的石板路后,石板路到此就断了,眼前路变宽了,变成了泥路长时间没有下过雨也就不会难走。石板路尽头右边有家杂货铺和排在一起的木房子左手边是稻田和菜地,杂货铺老板是个中年妇女。杂货铺卖些米糖,瓜子,茶叶,手帕,梳篦(梳理头发的)柿饼干,烟草,发钗之类。她丈夫是个挑货郎常年都在外奔走,倒也方便村里人。她丈夫每回回来也会带些村里人没见过的新奇玩意。比如村里人没见过纺织精美束发带,上面绣些花鸟碎花。都是大地方的人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改成束发带后倒也受人欢迎。
铺子门前已经放了两条长板凳,年纪大的村里人都喜欢来这里坐着打发时间。聊聊家常。
两个小孩看到认识和不认识都会打招呼。大妈好。大伯好。老人们看到有朝气的小孩当然也会开心的回应,叮嘱些注意别摔了之类话。
后面三人也是打过招呼跟着儿子,前面的几家房门都关着的。想来也是出门了。或是已经在铺子门口。
走过这几个屋子跨过一个小沟上小石板桥,三个来到学堂。
学堂四个角都是大圆木柱和木板块做的墙。圆柱下面有雕着精美祥云图案石墩支撑木圆柱,寓意一朵祥云,百叠红霞,梦景成真起圣殿。学堂是个长方形建筑,没有雕梁画栋。显得古色古香,东边是几个小木房间。西边是村里的祠堂。中间是讲堂,由16根大圆木撑起一座大屋顶,就像一个亭子盖在学堂里。本来讲堂四周有木板墙,现已经没剩几块了,一个长方形的走道和石头砌的排水绕着学堂围了一圈,如遇下雨东西边会有雨顺着屋檐流向天井,叮铃咚咙声不绝余耳。夏天还好。冬天不管刮风下雨或雪在这上课都是遭罪的。寒窗苦读不过如此。天井在讲堂两边,就是小木屋和祠堂的前面。用于采光,上课时就不会显得昏暗,学堂有2个大门,3个小门。东边大门从没未见开过,被一只锈迹斑斑的锁锁着。上方建有避雨亭。和一个掉色牌匾,前面书有龙溪书院。还有个大门在西边那头的北面。说是木门其实就是大门板已经不在了,剩下两边圆柱撑着门梁。
小村很久没有开过课了,所以书院显得破败,屋顶好些瓦片不在了,太阳出来后光线从没有瓦片的地方直就射进了学堂了。在学堂里就形成了一道道光柱。光柱里的尘埃随风轻舞。
陈瑞年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也来过这里,那时候里面还有一头牛,栓在讲堂的一根柱子上,地上还有牛粪,和稻草。有个没锁门的小屋子里堆了一屋子的稻草。陈瑞年躲猫猫是爬上去过,只是下来时想学着大侠飞身而下,结果俩只脚像被定住了一下,一动都不能动。悲剧的半蹲着站在那里,直到半刻功夫后才能慢慢的挪动。回家的路上陈瑞年只能以奇怪的走路姿势。遭到了陈少晨一路的嘲笑。最后挪着小脚步回家,家里没人。回了家就躺着,睡到天黑才能正常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