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其他类型 > 从1845年开始搞事情赵源赵志大结局

从1845年开始搞事情赵源赵志大结局

江南烟雨秀 著

其他类型连载

赵源看了一眼码头处,似乎的确来了几个人,他们个个凶神恶煞,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当即便点头道:“报酬就不必了,您请。”少女还拖着一只箱子,看上去似乎有些笨重,见赵源答应下来,她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欣喜,也顾不得箱子沉重,便拖着箱子跟着赵源一路登上了顶层的船舱。“滴——”随着响亮的鸣笛声响起,商船渐渐驶离港口,朝着香江方向驶去,由于行程距离并不算长,当天便能抵达香江。赵源望着面前的少女,道:“在下赵源,广右黄普人士。不知小姐从何处来?”少女望着赵源英俊的脸庞,羞涩地说道:“赵公子,我名叫潘清菡,同为番禺人,家祖上潘下启,家父在G州有个名号,唤作听颿楼主人。”听到少女自我介绍,赵源顿时一愣。在G州,潘家的名声可真不小,尤其是这个潘启,更是曾经被...

主角:赵源赵志   更新:2024-12-19 15:07: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赵源赵志的其他类型小说《从1845年开始搞事情赵源赵志大结局》,由网络作家“江南烟雨秀”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赵源看了一眼码头处,似乎的确来了几个人,他们个个凶神恶煞,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当即便点头道:“报酬就不必了,您请。”少女还拖着一只箱子,看上去似乎有些笨重,见赵源答应下来,她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欣喜,也顾不得箱子沉重,便拖着箱子跟着赵源一路登上了顶层的船舱。“滴——”随着响亮的鸣笛声响起,商船渐渐驶离港口,朝着香江方向驶去,由于行程距离并不算长,当天便能抵达香江。赵源望着面前的少女,道:“在下赵源,广右黄普人士。不知小姐从何处来?”少女望着赵源英俊的脸庞,羞涩地说道:“赵公子,我名叫潘清菡,同为番禺人,家祖上潘下启,家父在G州有个名号,唤作听颿楼主人。”听到少女自我介绍,赵源顿时一愣。在G州,潘家的名声可真不小,尤其是这个潘启,更是曾经被...

《从1845年开始搞事情赵源赵志大结局》精彩片段


赵源看了一眼码头处,似乎的确来了几个人,他们个个凶神恶煞,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当即便点头道:“报酬就不必了,您请。”

少女还拖着一只箱子,看上去似乎有些笨重,见赵源答应下来,她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欣喜,也顾不得箱子沉重,便拖着箱子跟着赵源一路登上了顶层的船舱。

“滴——”

随着响亮的鸣笛声响起,商船渐渐驶离港口,朝着香江方向驶去,由于行程距离并不算长,当天便能抵达香江。

赵源望着面前的少女,道:“在下赵源,广右黄普人士。不知小姐从何处来?”

少女望着赵源英俊的脸庞,羞涩地说道:“赵公子,我名叫潘清菡,同为番禺人,家祖上潘下启,家父在G州有个名号,唤作听颿楼主人。”

听到少女自我介绍,赵源顿时一愣。

在G州,潘家的名声可真不小,尤其是这个潘启,更是曾经被称之为“世界首富”。

潘启原名潘振承,后来发达后被人称呼为启官,籍贯富建章州,早年间跟着同乡一起去南洋吕松跑船,因为勤劳肯干得到了船老大的认可,便慢慢开始跟洋人进行贸易,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后来,潘启带着全部身家辗转来到G州,进入了洋行里开始学习,并且得到了老板的信任,开始独掌一面。在后来乾隆七年,潘启正式请旨开设同文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潘启一直恪守诚信为本,与外商交易的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信誉,因此也被外商誉为最值得信赖的商人,并且成了大量外商的长期合作伙伴,更是有许多外商会提前给潘启支付定金,使得潘启的生意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了G州洋商中的首富,更是被选为了G州十三行的商总。

鼎盛时期的潘家,曾经被《筏国杂志》评为十八世纪“世界首富”,时人曾称‘夷人到粤必见潘启官’。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十三行渐渐没落,潘家也不再有当年的风光,在潘启死后,同文行由潘启第四子潘有度接手,与当时的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号称“G州四大富豪”,只是后来营商环境逐渐恶劣,朝廷苛敛勒索加剧,使得潘家不得已选择退商。

尽管后来潘家再次被迫复商,同文行却只能改名为同孚行,在潘有度病故后,潘家无人愿意出来接管通同孚行,只能让潘有度第四子潘正炜接任,而就在三年前,同孚行便彻底宣告停办。

潘正炜便是号称听颿楼主人,也就是潘清菡之父。

赵源得知少女的底细后,微微皱着眉头道:“说起来,我们都是番禺老乡,潘赵也算是世交,却没想到今日在这里遇到了潘小姐,莫非还有什么人胆敢招惹潘小姐?”

有一句话他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即便今日的潘家逐渐没落,可说起来也是一个庞然大物,像他的伯父潘有为就是乾隆朝的进士,一路官至内阁中书,而长兄潘正享同样也取得了贡生的功名,再加上其家产亿万,总不至于让子女被追杀。

潘清菡冰雪聪明,瞬间明白了赵源的潜台词,她低声叹了一口气,解释道:“我乃庶出女,本是到了出阁的年龄,便有人打算将我指婚给南洋宋家,可是我曾探听,指婚那人实属纨绔,行止轻浮放浪,吃喝嫖赌无恶不作,我就是死,也绝不嫁给那人。”


合则两利,争则两败

等赵源打听了一圈后,最后才弄清楚了是怎么回事。

原来,当初选址完准备投建的时候,老约翰带着工人来看了看,再加上现场还有弗里德和弗兰克这两个洋鬼子,他们到处看到处画图,还在小本本上记录着什么,原本这是很正常的前期选址数据,可是放在村民的眼里,却成了这些洋鬼子在打着地脉的主意。

当然,所谓的地脉啊,龙气啊,这一类的风水说法在民间地位是非常稳固的,大家伙一听这还了得,就开始打算跟这帮子洋鬼子拼了。

然后这件事就开始谣传,一直传成洋鬼子要在这里生产一些能摄人心魄的法器,到时候长洲岛的老百姓都会被洋鬼子给害死,大家伙就算是再怎么温顺的百姓,这回也都暴怒了,于是在两天前就已经围住了这里,把老约翰他们都吓得闭门不出了。

作为赵家在这里的主事,薛桂年也感觉到很冤枉,这明明是一个生产船舶零部件的机器厂,怎么就变成了妖魔鬼怪?

但是这个道理,他跟这帮籽实心眼的村民说不通,事情也就开始恶化了。

原本亨得勒是打算请赵志出来帮忙,但没想到赵源已经回了赵府,这才将人拉了过来,看看怎么解决。

亨得勒叹了一口气道:“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这里,重新选址规划建厂。”

“不行。”

赵源直接拒绝道:“咱们前期规划的投入可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跟官府这边也已经沟通到位,到时候再换地方等于所有的事情要重新来一趟,而且如果不破除谣言,即便换了地方,也很难保证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

赵源想了想,让赵富贵给手铳装好了弹药,然后高声叫喊了一声,“官兵来了!”

紧接着,他便朝着天上扣动了扳机。

“砰——”

一声巨响顿时将正在争吵中的村民们吓了一跳,他们当中还有人听到了那句官兵来了,于是深信不疑,纷纷吓得就要撒腿就跑。然而等他们跑了几步,却没发现官兵的踪影,再回过头一看,却只看到了举着火铳的赵源。

“你个后生,怎么胡咧咧?”

“哎哟,这后生还敢放铳呢。”

赵源笑了笑,走上前去,道:“实不相瞒,我就是这个机器厂的主人,但是你们看清楚,我可不是洋鬼子。”

“什么?你是这里的主?谁信呢?”

一个满脸横肉的中年人站了出来,他的身边还跟着几个年轻人,很显然是这一次闹事的主力。

赵源拱了拱手,道:“没错,鄙人姓赵,名源,乃黄普赵氏之人,我身边的这位薛掌柜可以为我作证。”

薛桂年一脸惊奇,他已经认出了赵源,便不假思索道:“没错,他就是我家少爷。”

中年男子嘿嘿一笑,他上前一步道:“老子不管这里谁是主,告诉你们,这破厂子你们赶紧换个地,要不然,老子手里的家伙可不管什么赵不赵!”

赵源皱了皱眉头,道:“你又是谁?能代表这么多人?”

中年男子顿时有些迟疑,道:“我叫王三虎,也是岛上的人,肯定能代表他们。”

其实,这个王三虎还真不是长期住在长洲岛上,他原本是G州城里的一个痞子,后来也是因缘巧合下听说赵家要在里建个厂,便想着鼓噪村民过来闹事,顺便谋取一些好处。


没什么是不能谈的

眼看气氛变得凝重起来,亨得勒连忙向赵源使了一个眼色,意思是让他不要再继续说这个话题。

赵源摇了摇头,道:“不,约翰,你错了,我对你的船舶修缮生意并不感兴趣,更不是无聊到亲自上门收取保护费。反而,我对船舶制造和机械制造感兴趣,我可以出钱,但是需要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来做这件事。”

约翰听到这里顿时有些惊讶,在他的印象里,像这些卑劣的龙国人一向唯利是图,就像他们的官员一样贪得无厌。

“你是说开造船厂和机器厂?”

约翰转了转眼珠子,如果有机会,他自然希望将生意扩大到利润更加丰富的造船厂上,但很明显这需要大量的资本才能去做这件事,而眼下的柯拜家族光是为了这个船舶修理厂就费尽了心思。

赵源继续道:“随着东西方贸易的持续增加,相信G州作为最早的通商口岸,恐怕会有大量的运力需求,而外商们千里迢迢从西方而来,不能及时购置增加船只,相信一定会有大量购置商船需求,以及对机器的需求,而这一部分在目前的大青还是空白的,所以我认为将来的生意一定会很不错。”

道理的确是这么个道理,青廷虽然刚刚经历了鸦骗战争的惨败,但是从上到下还没有真正反思失败的原因,他们内心里依然瞧不起胜利的西方人,将他们的一切都视作为君子所不为的奇技淫巧,因此并没有几个人去主动学习西方。

在历史上,直到第二次鸦骗战争结束后,痛定思痛的青廷统治者才开始决心学习西方,1869年两广总督瑞麟在G州文明门外聚贤坊筹建广右机器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制造枪炮火药,成为广右第一家官办近代军工厂,比起江南制造总局晚了四年左右。

至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黄普船局,则更是到1876年才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利用的船坞也是柯拜、陆顺等黄普船坞。

正因为如此,赵源眼下做的这件事,的确是开大青之先河。

约翰却又摇了摇头,道:“想要投资一座初具规模的造船厂,需要的资金可不少,少说也要八万两银子。”

赵源听到这个数字,顿时有些犯难,这一笔钱可真不算少了。

别看后世书上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几百万两白银,就以为钱不值钱,实际上大名鼎鼎的江南制造总局一开始也只是一座价值四万两银子的铁厂,直到后来才逐渐发展壮大。

况且,这八万两白银也只是前期购买设备的钱,后面想要真正生产船只,至少还要投资十几万两进去才行。

赵源果断先放弃这一计划,转而求其次。

“如果只是一个机器制造厂呢?”

老约翰顿时有些失望,他还真以为赵家家大业大能拿出这笔钱呢,顿时就有些泄气,道:“赵,如果只是一座机器制造厂,那么只需要一万两就足够了,但是这也要看你想做什么。”

赵源点了点头,道:“我打算从船舶零件制造开始,给你的柯拜和其他船厂提供,另外我打算做枪械。”

听到枪械一词,众人都为之一愣,但是也只是一愣。

在后世看来,私人制造枪械简直是厕所里打灯找死,但是放在这个时代,却又没那么忌讳。

大青律规定:各省深山邃谷及附近山居驱逐猛兽,并甘宿、兰州等府属与番回错处毗连各居民,及滨海地方应需鸟枪守御者,务须报明该地方官,详查明确,实在必需,准其仍照营兵鸟枪尺寸制造,上刻姓名、编号,立册按季查点。

意思很简单,民间只要向官府上报,就能依法制造并拥有火铳。

正因为如此,佛山大规模冶铁,处处都有铁匠铺,而这些铁匠铺大部分都具备制造鸟铳的实力。

只要赵源能制造出品质足够的火器,那么就不缺相应的买主,无论是G州官府也好,还是香江的鹰国人也罢,都属于潜在客户。

约翰沉思了片刻,道:“如果你能拿出钱来,我可以跟你合作,不过我要占五成股份。”

听到老约翰狮子大张口,赵源摇了摇头,道:“五成自然是不行的,就算不跟你合作,我相信去香江也能找到合适的技术人才,实在不行我可以派人去奥门找。”

约翰也知道自己要得有些多,便试探道:“实在不行,也可以四成,但是不能再少了。”

“三成。”

赵源伸出了三根手指头,“我既要负责场地,还需要购买机器,雇佣人员,连同后面的销售都需要我来,而你只需要负责技术部分,所以只能给你三成,这是一个公平的比例。”

约翰上前伸出手,笑道:“成交。”

当然,赵源跟约翰达成的只是一个初步协议,正式合同以及相关细节需要等后续完善后送过来。

在回程的路上,亨得勒想到今天发生的事情,至今都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他盯着面前的少年,道:“真的很难相信,你今年才十六岁,可是你的表现,却远远超越了年龄。”

赵源微笑道:“商业上的事情,自然可以用商业的手段来解决。约翰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并非不能取代,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柯拜船坞,我还不一定跟他合作呢。”

在后世人看来,技术非常重要,甚至关系到一家公司的成败。

可是在这个不禁止技术流通的时代里,技术传播速度是相当快的,且不具备太高的门槛,倘若赵源有这个耐心,他甚至可以派人去香江专门学习。

春桃一脸崇拜地望着赵源,道:“少爷你可真厉害。”

赵源还有些不太适应少爷这个身份,他脸上挂着些许腼腆的笑容,摆了摆手。

“亨得勒,听说你在G州人脉很广,尤其是那些老外那里,你基本上都认识,要不你给我介绍一个顾问过来吧。”

亨得勒摇了摇头。

“我的少爷,难道你觉得我不合格吗?”

赵源微微一愣,解释道:“可是你也有自己的事情,不太可能长时间待在我这里,要知道接下来我可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亨得勒微微一笑,道:“只要价钱合适,没有什么是不能谈的。”


绿营现状

清晨。赵府。

数十名绿营兵在门前列队,他们人人一律穿着黑色号褂,上面写着一个‘兵’字,衣着相对窄小,有些紧绷,脚上踏着长脸山底黑布靴,身上则背着火绳枪,腰间悬挂着长刀,显得一脸精神抖擞。

赵诚则是穿着一身黑色袍褂,上面绑着一面护心镜,头戴尖顶盔,上面还插着一束流苏,腰间则配着一柄长刀,不怒自威。

“有了,都站好。”

“是,大人。”

一面写着“赵”字的旗帜高高竖起,显然已经做好了出发的准备。

前来门前相送的赵源瞧着这一幕,他原本还以为绿营已经腐化得不成样子,可光从眼下这情况来看,似乎还没有那么糟?

旁边一同相送的赵老三赵楷似乎看出了赵源的诧异,便解释道:“这些人都是我赵家的骨干家丁,自然不比那些寻常的绿营丘八。”

赵源顿时明白了过来,这些人在表面上属于绿营兵,恐怕实际上拿的是赵家的钱。

也就是说,他们压根就是赵诚的私兵。

如此一来,赵源心中的疑惑顿时便解开了,苦笑道:“看来真正的绿营已经腐朽得不成样,否则也不至于面对英夷如此不堪一击了。”

尽管赵源的声音并不大,可依然被正在整理衣甲的赵诚听了个明明白白,他当即走了过来,决定将其中的关键好好给赵源讲清楚。

论学识,赵诚比不上赵楷;论见识,赵诚也比不上赵志。

但是若说起军中的这些事,赵家所有人加一块,都不如赵诚了解。

在整个广右省上上下下,他这个参将算是当得最没有水分的一个了。

赵诚咳嗽了一声,不屑道:“绿营烂归烂,一个月一两银子就想让人卖命,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再说当初打英夷的时候,绿营确实一触即溃,可是深受朝廷厚养的八旗又如何?还不是打成了一个笑话。”

说是笑话,其实赵诚的脸上却没有笑,他似乎想起了数年前的这一场战事,脸上反而带上几分落寞。

对于龙国儿郎来说,外战之耻往往是比内战大上许多的,在数年前的青鹰战争中,鹰国人以少量兵力在龙国大地上如入无人之境,就连G州也一度几乎落入鹰国人之手,最后还是靖逆将军奕山花了六百万银元的巨额代价,才让鹰军撤离G州。

对于当时就在G州的赵诚而言,这自然是极大的耻辱。

在这壹战当中,青军也并非没有人誓死抗争到底,可是他们的战斗力却与胜利彻底绝缘,面对鹰军毫无还手之力,而负责镇压各方的守备八旗也没有取得一场像样的胜利。

赵诚似乎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懑,他低声道:“我大青绿营号称六十万人,按道理来说,就算是一人一口唾沫,也能将那几千英夷淹死,可实际上真打起仗来的时候,却反而是我绿营屡屡以寡击众,最终不敌。”

仅仅用了几句话,赵诚便点破了绿营的最大弊处,那就是兵力分散太开,真打起仗来根本不能有效集中优势兵力。

所谓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通常在不考虑军队的士气和精锐情况下,到最后往往比拼的就是谁的人更多。

可是,这一次的青鹰战争中,却出现了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明明战争爆发在大青的国土上,可是青军反而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去迎敌,反而让鹰军处处击破。

大青地方省份的兵力都被分散得非常厉害,像地方官职中的总督和巡抚都各自为营,也各自率领一支标军,通常是两个营到五个营不等,再往下便是地方上的提督和镇标,一般也就两三个营的规模,而每个营通常也只有几百人不等。

目前绿营中统领一营的军官有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四级,从正三品到正五品不等,可实际上他们的权力都十分有限,绝对不能逾越,倘若剿贼的时候,也不能带领自己麾下的军队跨过防区追赶,否则就会被朝廷同样当成逆贼论处。

由此可见,整个大青的兵制体系已经变得破碎不堪,兵力之分散更是难以想象,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汉军造反,可也让绿营上下军令难以协调统一,战斗力严重不足。

赵诚介绍到这里,也算是揭开了青鹰战争真相的一角——明明账面上青军数量更多,可实际上打起来,却常常是鹰军兵力更占据优势,这样的战争不输才怪。

不过,这一消息对于赵源而言,却算得上一个好消息。

他常常有所预感,迟早有一天会反了这个大青朝,那么在此之前就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整个大青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

.......

送走了赵诚后不久,亨得勒便带着两个洋人带来了赵府,前来面见赵志和赵源。

在机器厂这件事上,赵志已经有了相当充分的了解,对于前景也不再怀疑——于是,这件事从一开始支持侄子的想法,开始转变成好好营生,将它作为赵家未来发展的方向来看,于是便亲自抽出时间来一起谈。

亨得勒指着两个洋人,主动介绍道:“赵,这位是我找来的枪械专家弗里德,这位是钢铁专家弗兰克。”

说完,也用英文向两个洋人熟练地介绍了赵志和赵源的身份。

在得知面前两个人是老板以后,弗里德和弗兰克脸上堆起了笑容,毕竟能开出这么优厚条件的老板可不多见,他们能来到东方,也是为了发财来的。

实际上,正如赵源所判断的那样,像弗里德和弗兰克这样的技术人员,放在东方可谓是罕见的宝贝,但是真放在西方国家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拿到的薪水并不算很高,而且也缺乏出人头地的机会。

赵志点了点头,道:“你们将来好好干,赵家绝不会亏待你们。”

弗里德和弗兰克能来龙国,自然也懂一点龙文,连连点头道:“赵,你放心,机器厂交给我们,一定不会出问题。”

赵志点了点头,便让亨得勒将二人先带下去签订劳动契约。

站在一旁的赵源忽然开口道:“二叔,弗里德和弗兰克两个人主要还是作为技术顾问的身份加入,咱们赵家必须亲自派个人去机器厂里盯着,这个人得足够机灵,要多学多看才行。”

当然,还有一个隐藏的条件赵源没有提,那就是对赵家足够忠诚。

赵志听到这里,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赵家的人才虽然多,可要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可供选择的余地就不太大了。


女子脸上的疑虑并未减轻,继续追问:“我之前没有见过你。”

赵源大大咧咧地说道:“实不相瞒,在下的确不是洪门弟兄,但是一直对洪门心存向往,没想到今日这么凑巧,还真的见到了洪门兄弟。”

他不是不想继续伪装下去,而是他从后世所知道的一些东西就这么多,如果继续深问下去是哪一门拜的哪个堂口,必定会露馅,反而会让人误会。

果然,黑衣女子听到这里时,脸上的怀疑之色减轻了许多,道:“你所猜测不假,我的确分属洪门,乃天龙会一支,名叫郑芷。”

一听到‘郑’这个姓氏,赵源心中一个咯噔,洪门内姓郑可不简单,很有可能就是当年万云龙的分支。

“失敬失敬,莫非祖上是洪二和尚一脉?”

郑芷脸色清冷,道:“你说你不是洪门弟兄,可是你知道的东西还真不少。”

的确,像这些东西放在这个时代都属于极为隐秘的内容,寻常人根本不可能知晓,也就是赵源作为后世人,通过互联网才能知道这么些个内容。

这个所谓的洪二和尚,来历的确相当不凡,还得从当年的郑诚功说起。

当年郑诚功矢志恢复中原,便创建了洪门,至于‘天龙会’则是取自‘天父地母’,乃洪门对外地俗称,可以说天龙会跟洪门本就是一体的关系,后来郑克塽投降青廷后,洪门分支也就逃到了富建,由僧人郑洪二化名万云龙,在富建再次创立天龙会,正式打出了‘反青复明’的旗号。

后来富建天龙会在乾隆三十三年发动起事,一度攻下了漳浦县衙门,但是由于部众没有到齐,遭到青廷的反扑,最终宣告失败。

在此之后,万云龙派李少敏奉明朝宗室朱振兴为‘振兴大王’,再次起事,却不料官府已经掌握到了消息,起义再一次失败,而这一次失败后,万云龙重新佯作僧徒,只是经过了林爽文一事后,洪二和尚和天龙会的旗号也算是打响了。

赵源也不由得在心底感叹,清王朝所存在的二百多年历史里,汉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反抗,天龙会作为反青组织也一直在努力,曾经多次发动过起义,包括乾隆五十一年龙岛林爽文起义,六十年龙岛陈周全起义,嘉善起义,特别是在鸦骗战争之后,天龙会更是发起了广右洪兵起义、升平天国起义、夏门小刀会起义﹑上江小刀会起义等等,一直到辛氦革M时期,天龙会也一直在支持革M党发动武装起义。

可以说,青廷的最终覆灭,跟天龙会这么多年的努力分不开。

赵源从心底对这个组织都是怀着尊重的,他真诚地说道:“郑姑娘,你放心,我虽然不是洪门兄弟,可我好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汉人,我也希望能够在将来灭尽胡儿,克复中原之土,安我黎庶,重睹汉室之天。”

听到这番话,郑芷的脸色也好看了许多,她轻声道:“看你这作为,也不像是清狗的爪牙,这几日便拜托你了。”

赵源点了点头,道:“还请郑姑娘放心,这里除了我以外,没有第二个人知道你的身份,你就在这里养伤,不会有人来打扰,非常安全。”

郑芷点了点头,抱拳道:“那就多谢了,将来定有所报。”

“郑姑娘不必客气了,那在下就先告退。”

“如此,就麻烦这位赵兄弟了。”

这位被赵家三兄弟都称赞的东塾先生可了不得,此人名叫陈澧,是G州府番禺县人,祖籍哲江绍兴,原本的道咣十二年的举人,只可惜科业不兴,连续六应会试不中,于是东塾先生也就彻底死了心,开始将精力放在了读书育人上,在四年前受聘为学海堂学长。
想到这里,赵诚便打算派人去将赵源叫过来,却没想到此时赵源却主动来到了书房,给父亲和二位叔叔行了大礼。
赵志有些心疼自家这位大侄子,道:“源儿怎么不好生修养?”
赵源恭声道:“二叔,亨得勒大夫已经说了,我身体已经没事了,还得多谢二叔费心。”
一旁的赵诚微微点头,他平日里虽然溺爱赵源,但是在弟弟们面前还是摆出一副做父亲的威严,道:“既然你身体无事,那也该下床走走,还有你的学业也要重新提上日程,可不能耽搁了。”
赵家好歹也是出过进士公的家族,族教学质量相对而言还是不错的,在赵源过去的十年里也曾笔耕不辍,打下了一定的根基。只是他想要学业再进一步发展,就得访名师了。
赵源点了点头,道:“莫非父亲已经有打算了?”
赵诚总感觉赵源这一次生病后,仿佛换了一个人,变得聪慧多了,便解释道:“我打算让你摆在东塾先生门下,你到时候可要好好就学,不能贪玩误课。”
“东塾先生?可是上陈下澧的东塾先生?”
赵源顿时一愣,这一位他还真不陌生。
在后世,赵源曾经因为一次机缘巧合,参观过粤秀山下的学海堂书院,对这位陈澧印象颇深。
要知道,但凡能够留名后世的大家,都不是一般人物,多少有两把刷子,陈澧便是这样一位大儒。
此人乃广右近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任务,前后执教数十年,提倡朴学,造就者甚多,门下曾经出过梁鼎芬、桂文灿、廖廷相、陈伯陶、陶福祥、温仲和、黄绍昌、文廷式、于式枚、汪兆镛、谭宗浚等干才,形成了广右大名鼎鼎的“东塾学派”。
当然,以目前的时间线来看,这位陈大家也才刚刚告别科业,年纪应该也不过三十多岁,还没有后来那么崇高的地位,过去拜师应该很简单。
赵诚点了点头,不容置疑道:“过两天,我亲自带你过去。”
赵源恭声道:“是。”
赵志轻声笑道:“源儿过来,可是还有什么事情?”
赵源点了点头,将手中的报纸递给了二叔,道:“二叔,这是亨得勒大夫送给我的报纸,我看了一下上面的内容,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于是,赵源便将丽如银行和柯拜船坞的信息简单说明了一番。
赵志没有理会什么银行和船坞,反而一脸惊讶地举起了手中的报纸。
“源儿,你居然会读夷文?”
在这个时代,擅长英文可绝对是一件足以让人惊讶的稀罕事,即便是常年在外经商的赵志,也只擅长几个简单的单词。
至于一旁的赵诚和赵楷顿时像看怪物一样,盯着面前的赵源。
赵源早已经想好了解释,他笑道:“这都是亨得勒大夫教给我的,有些我也不懂的,都会去问他。”
赵志顿时点了点头,道:“原来如此,但是你为什么会觉得这两件事很重要?”
赵源继续解释道:“因为眼下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来我们赵家想要兴旺发达,就必须抓住这一次跟洋人做交易的机会。”
第4章 勾结洋人
勾结洋人,跟洋人做贸易,在这个年代听上去多少有些大逆不道的样子。
但是对于G州人而言,这一件事其实极为稀松平常,因为G州一直以来都有对外贸易的传统,大名鼎鼎的G州清代十三行正是在这个时代达到巅峰。"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