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杨春琼林木的其他类型小说《被退婚后,县令长女发奋图强了杨春琼林木全局》,由网络作家“秋光老”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是啊,确实美味!”随行的人附和。听完过路人的话,刘掌柜看着前面长长的队伍,担忧的问春琼,“杨姑娘,您食材准备的充分吧?别一会儿轮到我们没了!”“充分,非常充分!您放心,保证一定能够让您今天吃到。”春琼保证着,开业第一天,她想着凑热闹的人肯定不少,她的打卤面和卤菜有贵的有便宜的,适宜不同人群,来凑热闹的估计大多会消费,所以准备的充分。经过推广,后面进去的人,几乎都是面和卤菜都点,有的甚至走的时候又打包了一份卤菜。不需言语,从客人们的行动,就能看出,他们吃的很满意。春琼心中暗自欣喜,这是个好的开始。长长的队伍一直到午后时分才结束,而不到傍晚,店里卤菜还是全部卖完了。再来的人,只能点打卤面。这第一天,算是开门红了。等关门,春琼和丽清亲自...
《被退婚后,县令长女发奋图强了杨春琼林木全局》精彩片段
“是啊,确实美味!”随行的人附和。
听完过路人的话,刘掌柜看着前面长长的队伍,担忧的问春琼,“杨姑娘,您食材准备的充分吧?别一会儿轮到我们没了!”
“充分,非常充分!您放心,保证一定能够让您今天吃到。”
春琼保证着,开业第一天,她想着凑热闹的人肯定不少,她的打卤面和卤菜有贵的有便宜的,适宜不同人群,来凑热闹的估计大多会消费,所以准备的充分。
经过推广,后面进去的人,几乎都是面和卤菜都点,有的甚至走的时候又打包了一份卤菜。
不需言语,从客人们的行动,就能看出,他们吃的很满意。春琼心中暗自欣喜,这是个好的开始。
长长的队伍一直到午后时分才结束,而不到傍晚,店里卤菜还是全部卖完了。再来的人,只能点打卤面。
这第一天,算是开门红了。等关门,春琼和丽清亲自把账算出来,这一天,收入二十一两。
“没想到这么小的一个铺面,一天竟然能赚二十一两银子!在村里我们一家四口,一年最多也才赚这么多,这还是咱们给杨大人干活,夫人工钱给的高,村里除了里正家人多,在外务工的多,一年才能赚个十几两银子,其他家,一年到头,能赚个几两银子,睡觉都要笑醒了。”
徐婶看着柜台上堆着的各种铜板、散银,神情激动。自从这几年给杨家做活了,他们家就摆脱了村里贫困户,成为村里最能赚钱的人家。但她也没有一次见过这么多铜板啊!
“一天卖二十两,那一个月不就有六百两了?咱家靠这个食肆就能发财了?”丽清抓着一捧铜板,也一脸兴奋。
“这是第一天开业,大家被味道吸引,图新鲜,凑热闹的居多。过几天新鲜劲过了就没这么多人了。”春琼忍不住给众人泼凉水。
大多数不可能顿顿吃卤菜,最多几天换个口味,打打牙祭。
“好吧。”
听了春琼的话,众人心里的热火劲稍降。
春琼见她一句话让大家都蔫了又鼓励道,“大家也不用悲观,咱们只要保持住好味道,再根据季节时常推出些新菜,就不必担心收入。”
徐婶站起来,向春琼保证,“大姑娘放心,我和翠儿一定严格把控味道,保证让味道不打折扣!”
“好,大家一起努力,新菜式就交给我和清清了。相信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我们的卤菜和卤面一定能打出口碑,让食光里在郧乡县稳定地屹立下去!”春琼给众人打气。
食肆连着红火了近十天,人慢慢少下来,也渐渐培养了一批稳定的客流,除了一些路过的被香味吸引进来的,大多都是熟客,早餐时间,食肆几乎成了周边商户的固定早餐店。食肆打卤面做得好,价格也不贵,商户们也就懒得去别处了。
杨县令在五月初十的时候才从府城回来,初六之后还没见到人,家里不放心,派杜师傅去接应。在忙碌与担忧中,一行人总算回来,倒是没什么事,赵知府带着各县令到下辖的大县考察学习去了。
春琼腹诽,想不到这时代的当官的也流行搞考察学习这一套。
见春琼终于不用每天让食肆跑,稍微闲下来,杨县令将她叫到书房,“琼儿,赵知府骗你去验尸,你怎么不告诉爹?”
“啊?”春琼茫然,“那不是验尸啊?我就帮着画了幅画。”
第二天,春琼早早起来,抓着又准备下地干活的大伯,“大伯,我要去砍几根竹子,劈成指头粗的篾子。您不帮我呀!”
本来想让刘庄头帮忙准备的,但看他怕耽误地里的活儿,就没找他,反正她今天也没事。
两人拿着砍刀,去牛头山砍了十根竹子,扛回庄子坐在那劈,大伯劈一根瞅一眼春琼,眼里好奇极了。
“大伯,您老看我干嘛?小心别把手劈了。”
“没事,这活儿我熟,年轻时候经常干。”大伯还是看着春琼,手上活不停,“琼琼,你啥时候学会的砍柴劈柴?我记得你是在青阳县城外祖家出生的啊,你外祖家也不干农活呀!更何况你那会儿刚出生呢!”
当然是前世会的呀,前世作为地道的农村姑娘,小时候什么不干?砍个竹子而已,不是手拉把掐的事!
“书里学的呀。”
这一世长到十二岁,确实连砍刀都没摸过,这次是头一回,有点不太熟练。
“哦。书里确实啥都教!”大伯最钦佩读书人了,“你爹以前种地不行,你奶奶说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怕他以后挨饿,就想办法让他读书,你看现在,都能教别人种地了。你爹说你看的书比他都多,那肯定比他还厉害!”
春琼忍不住笑,“原来我爹以前是这样的啊!”
院子廊下,跟杨夫人学刺绣的杨丽清也正在问她娘同样的问题,“娘,我姐她什么时候会种地的?还会劈竹子?”
杨夫人看着长女并不算熟练的劈着竹子,眼神幽深,“估计是看别人干学会的。你姐姐从小就聪慧,什么东西一学就会,识字也快。你刚出生那会儿,特别闹人,娘全部精力都放你身上了,你大伯带她,天天就坐院子里发呆,你爹怕你大伯把闺女带傻了,一下衙回来就自己带,但是那时你爹刚上任,要学习很多东西,下衙了也多数在书房,带着你姐一起。你爹说你姐乖极了,坐他怀里自己看书不哭不闹。你知道她为啥乖乖陪你爹不?人家坐你爹怀里看话本呢!”
“我刚出生?我姐三岁多?三岁看话本?”杨丽清一双眼睛瞪得铜铃大。她三岁多在干嘛?姐姐教她写自己的名字,为名字的笔画多而哭呢!
“对,三岁就能看话本。”杨夫人还记得自己发现时的情绪,震撼、惊怒、害怕。震撼闺女的天才,三岁就能识得那么多字,也惊怒孩子爹的不负责,三岁孩子是看话本的年纪吗?当然后来发现,她爹纯粹是没发现。更害怕闺女慧极必伤。
那时候夫妻俩大吵一架,还是小小的春琼平息的,看着爹娘因为自己吵架,小小的人一手抱着一人的腿保证,“爹,娘,我以后一定听话,再也不看乱七八糟的书了。”
闺女说到做到,之后再也没看过话本,就连书房都很少进了,直到六岁生日,她和孩子爹各自送了一本时下最流行的话本,闺女才终于重新踏入书房,不过也没见再看话本,而是开始练习书法和绘画。
“原来我姐这么聪明的呀!”杨丽清骄傲的抬起脑袋,仿佛聪明的是她自己一样高兴。
“是啊!前任县令留下了很多书籍,你爹升县令后书房需要重新整理,但你爹忙,书房其实是你姐整理的。书房有哪些书,你姐可比你爹清楚多了。她也不仅仅就是整理,那些书基本都看过了。”
女儿估计也意识到自己过于聪明,学会了藏拙,明明几个月就整理完的书房,硬是拖成了三年的样子。剩下时间,自己躲书房里看书。
杨夫人哪里知道,自家闺女并没有她想象中的聪慧,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世记忆。
“这个我知道,我每次去找她玩,她不是在记录,就是抱着书在看。我还帮忙了呢!”
最近几年的事,杨丽清是知道的,爹让她也帮忙了,但是她呆不住,就偶尔在姐姐爬梯子的时候帮她递递书。
杨夫人摸摸小女儿脑袋,宠溺的笑着点头。两个闺女,大的安静,小的格外跳脱。
干劲十足的春琼,劈完竹子,又带着大伯在池子四周搭架子。完全不知道自家娘亲在跟妹妹聊自己小时候的糗事,也不知道,自己以为的谨小慎微,还是没能逃过爹娘的眼睛。
干了一天活,直接导致春琼第二天起不来了,浑身酸痛,躺在床上不想动。
偏偏也赖不了床,“姐,林木哥来了,快起来,他把你让人做的农具带来了。”‘
丽清也不进门,就在外面扯着嗓子喊,自从来到庄子,这丫头是彻底放飞自我了。
听到农具已送到,春琼赶紧起来。
收拾妥当,坐在厅里用早餐,一边跟林木聊天,“林木哥,你不是跟我爹一起下乡了吗?怎么来给我送农具?”
林木是杨县令的小厮。
说起来杨家人口确实简单,主子不多,下人更少,签了身契的下人也就四个,一个小丫头柳儿,照顾两个姑娘起居,一个刘婆子负责做饭,一个小厮兼侍卫林木跟着杨县令,本来杨夫人身边有个自小照顾她的奶娘,前几个月奶娘老家的儿子又添了孙子,杨夫人放她回去看孙子了,尚未归来。至于洒扫的粗使人员,用的县衙本来的人。
“昨天县里有事,老爷回县里了。今早出门前碰到铁匠铺送农具到县衙,那铁匠怕耽误您时间,硬是赶了两个长夜,提前把东西做出来。老爷就让属下赶紧送过来了。属下暂时不走了,就在这里帮您干活,老爷过两天也要来这边。”
“那铁匠干活挺快,值得奖励!”
“嗯,老爷已经奖励了。”
杨春琼继续吃饭,她爹办事,肯定周全。
所谓玉米移栽,后世就是在大棚提前育苗,待苗长到10-20厘米时,再移栽到地里。为了方便移栽,也为了保证幼苗的营养,把黑土、粪便、草木灰、各类肥料等混合拌匀做成基质,把基质捏成柱状,就是育苗钵,用来育种。移栽的时候,直接把育苗钵移到地里栽种。
春琼让铁匠做出来的农具是一种最简单的制钵器,类似打气筒,一次可制两个育苗钵。后世的机械设备,她没那水平,画不出来图纸。她让铁匠做了两个制钵器。
而让刘庄头挖的池子,就是一个简易的大棚。后世的大棚要么用玻璃,要么用塑料模,都是这个时代没有的,她只能用油纸代替,当然她这个简易大棚,可到不了后世人那么高甚至房子那么高,她这个只到人膝盖高。
春琼叫来刘庄头夫妻和柱子,把原理讲清楚后就开始安排,“刘伯,我们家八亩地,四亩你用你们之前的方式播种,留四亩用我这种方式移栽。”
“大姑娘,一下试四亩,会不会太多了?”万一失败了,直接损失过半啊!
“没事,我这个苗半个月后就能移栽,耽误不了多久,即便失败,到时候再按老方式播种也来得及。”
春琼知道刘庄头不太相信她这种方式,也不着急,反正半个月后就见分晓,她的方式,他们没见过,但是经过后世很多年的试验了的,她是放心的。
“行,那我去安排。”刘床头一听半个月后就能看出效果,也不纠结了。
说干就干,春琼带着林木和柱子制钵,大伯往池子里摆放整齐,翠儿和丽清放种子,刘婶覆土,分工明确,忙的热火朝天。
等刘庄头安排完佃农回来发现没自己的活儿了。
可是对农村来说,最常见的动物就是猪了,动物粪便是粮食种植的主要肥料,得想办法让养猪成本降下去,鼓励更多人养猪。
“村里的稻草、麦秆除了盖屋顶,还做什么用了?”
“这些能保暖,村民基本都收集起来了,万一遇上寒冬,都是能救命的。”
“全部攒起来了?”
“对,一年年的更换,放时间长了就烂了,烂了的就丢了。”
“丢了?你们不知道这些都是肥料?”
“肥料?烂了的不都是坏了的吗?怎么变成肥料了?”
“……那大家怎么知道大粪能做肥料?”
“大粪是人的粪便,都是粮食变得,肯定是肥料啊!”
“……”春琼无话可说了,她好想去京城看看这个时代的司农官到底是做什么的?难道他们不是研究土地养护、粮食产量提升然后向全国推广吗?为什么村民连基本的土地养护都不知道?虽然这个时代没有秸秆还田,但在她这几年看的有限的书里,是有烧草木灰撒田的说法的。
村民大多不识字,也没有机会看各种书籍,书里前人总结的经验后世没人试验,更没人推广开来,这些经验只能被束之高阁。
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了。
扯远了,春琼收回思绪,对刘伯解释,“稻草、麦秆、玉米杆都是可以捣碎烂在地里,等第二年就是很好的肥料了。”
看完玉米苗,春琼回到庄子上,吩咐刘伯,“刘伯,我有个制作肥料的法子,你去将里正找来。”
“真的?太好了!”刘伯跑着出门。
在等待里正的时间里,春琼回到房间,拿出她最近回忆起的有机肥制作方法,在纸上修修改改。
里正很快过来,简单寒暄后,春琼直接开门见山,“里正叔,我这些年看书,从书里学了一些种植技术,上次的玉米移栽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节省了种子的同时,苗的成活率也挺高。相信里正叔也看到了。最近又看到了一个追肥的法子,想带着村里人一起试试,但毕竟是第一次尝试,村民可能不相信。所以想请村长帮着找一些愿意尝试的人家。”
“这是好事,村里土质并不好,这么些年,除了新开荒出来的地,老地粮食产量越来越低。要是姑娘真能找到改善的方法,那可是大功德!”
里正激动地说。这一个月来,他一直关注着县令家的那几亩地,看着地里的苗蹭蹭往上长,激动地好几晚睡不着。他已经跟刘庄头打听过,那四亩地用的种子可是连平时的一半都没有,节约了这么一大笔买种子的钱,村民的日子也能好过点。
“大功德谈不上。”春琼并不在意这些,能给她县令爹增加政绩是肯定的,“麻烦里正在村里找自愿参与的人,要不要尝试,尝试后的结果,都由村民自行承担。”
春琼丑话说在前面,免得事后有人以此为借口,跟她扯皮。
“问一下姑娘,这种方法可对庄稼有损坏的风险?”里正问道。
“书里说是没有。”春琼没有把话说死,“但是我没有尝试过,所以要找自愿参与的人家,不能强求。”
“好,我知道了。”
里正告辞回去。
春琼对刘庄头道,“刘伯,把家里的麦秆、稻草、玉米杆都整理出来。家里的佃农先不急着除草,今天下午开始,你带着人去山里扒黑土吧。”
“是。”
第二天一早,里正带着四个人上门,“杨姑娘,我们五家愿意尝试新的堆肥方法。”
望着春琼那明亮的眼眸,林木愈发郁闷,老爷既已不带他,二姑娘又另投他人为师,眼下大姑娘似乎也有弃他而去的迹象。
自己是不是也该去拜个师呢?
……
家中一如既往地静谧安宁,丽清趴在院子里树下的石桌上练字,杨夫人在旁相伴。
“娘,清清,我回来了。”春琼一踏入家门便高声呼喊,她极为喜爱这种岁月安然的氛围。
丽清丢下笔,向春琼跑来,“姐姐,你终于回来了,你不在,清儿练字都没有动力了。”
杨夫人也上下打量闺女,“又下地了吧?黑了些。”
春琼嘿嘿地笑,“这两天太阳大了。清清,你怎么在院子练字,不怕晒黑了?”
“一个人在房间里没意思嘛!”丽清挽着姐姐不松手,“姐,我跟你说,我拜了个很厉害的师父。”
春琼忍着笑看了一眼林木,“有多厉害呀?”
“嗯……”丽清仰着脑袋想了一会儿,“应该够十个林木哥打的。”
“哈哈哈哈……”春琼爆笑,“那确实挺厉害的。林木哥好歹是你第一个师父,小心人家生气了喔。”
丽清似乎也觉得这话有点对不起林木,转过身对林木道,“林木哥,师父说你年纪还小,又靠自学,能到如今身手已经很厉害了。”
说着放开春琼,眼神在院子四周转了转,走近林木,小声道,“林木哥,我感觉师父挺看好你的,你好好求求他,说不定能做我师弟。”
“……”拜师可以有,但是师弟有点不想做,明明他大好多的。
春琼和杨夫人懒得搭理这两人,自顾自进屋,“琼儿,你爹去府城了,若无意外端午会赶回来。林木跟你说了吧,初六食肆这天可否开业?”
“没问题的。我回来的时候已经去看过了,铺子已经装修完了。”
“厨娘用刘婶?”杨夫人见闺女迟迟不安排厨娘,怕她要自己上。
“刘婶要给家里做饭。让徐婶和翠儿来,已经安排好了。”春琼回道,“娘,人还是不够用,我想再买一些人。”
“可以。明天通知牙人再送一批人来。”杨夫人没有意见。
“娘,这次我想去找一些聪明伶俐的乞儿。这批人一部分跟着林木习武,一部分人我来教他们管账。食肆开张,先让柳儿过去管账。”
铺子一旦开起来,肯定不会就这一家,日后都需要人,自己培养的人用起来顺手些。
“郧乡县与外地隔绝,乞丐很少,要找这样的人,只能去外面找了。”杨夫人蹙眉,女儿这是又要出去?
“这批人就去外面找。让林木哥出去一趟吧,顺便去打听下他那两个要投奔的叔伯的情况。”
听到闺女不自己出去后,杨夫人放松下来。
下午丽清习武的时候,春琼见到了老爹找来的高人之一,高人叫杜德伟,四十来岁的年纪,中等身材,面容冷峻,使剑。
见到春琼,丽清保持扎马步的动作未变,对杜德伟道,“师父,这就是我姐姐。”
又叫春琼,“姐,这是我师父。”
春琼过去见礼,杜师傅对她抱了下拳,没有说话。
果然高冷,春琼没多打扰,见礼后就离开了。
接下来几天,春琼一直忙着食肆开业的事,她仿照前世的传单,也做了一批,请巡逻的衙役帮着发。
初四下午,徐婶和翠儿抵达食肆。
初五,春琼早早带着配好的卤料前往食肆,在店内煮制第一锅卤汁。恰逢今日过节,城门口热闹非凡,不时有人进出城,春琼欲借节日的人气,将卤汁的香味先行传播出去。
正巧在地里忙活的里正一行人回来,两人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一屋子人热热闹闹的摆了两桌。
从里正家出来已经申时,春琼回到庄子,让徐婶找来石灰兑了水,拎着走进香菇棚。
“姑娘这是要做什么?外面太阳大,屋里歇会儿吧!”徐婶阻止道。
“没事,这天儿晒太阳正合适。我看有的蘑菇长木霉和虫子了,需要清理,要不然会污染整个菇棚的。”
“这么严重?”徐婶三两步踏进菇棚,仔细看春琼怎么清理,这是她第一次听说木霉,见这些蘑菇都长得挺好,以为养蘑菇很简单呢,搭个棚子就不用管了。
春琼一边找一边解释,“菇木上有寄生的杂草,这些杂草会长出木霉、裂褶等,有一种蜗牛和白蚁专吃蘑菇,也会寄生在上面。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用刀清除后,抹上石灰水就行了,石灰水可以杀菌灭虫。你看,像这种,就需要清理。”
春琼指着一个杂菌给徐婶看。
徐婶一路边找边学边吐槽,“姑娘,没想到种地务农也有这么多学问。前两天我还跟老头子商量,等闲了就去找这种树,多养些菌子,不仅能自己吃,还能卖钱。没想到,这种野生野长的东西也有病虫害,真是干啥都不容易啊!”
“嗯。咱们慢慢研究,边种边摸索。”
农业可是一问身深奥的科学,从古至今,多少人力物力投入,研究了几千年,才有了后世发达的农业技术,才让广大农民实现了通过种地改变生活,实现富裕,才让更多的人不再饿肚子。
“姑娘,食肆铺子啥时候开业?”徐婶这几天一直心心念念着食肆铺子,这会儿两人捉虫捉的无聊,徐婶忍不住问。
“目前在装修,最快要半个月后。”春琼合计了时间,“明天开始,我们开始学做卤菜和几种面食。”
来庄子之前春琼已经做好打算,香料都带着。但是食材不经放,需要现去采购。
“啊?明天就学?好的好的。”
春琼看着徐婶激动的模样,有点不太理解,不就是学个新菜吗?值得这么高兴?
她要不要把前世记的那些菜谱整理出来给徐婶?
“姑娘,半个月后我和翠儿马上就要跟您去县里了,家里的猪和鸡您找到人喂了吗?”徐婶一面激动,一面又担忧家里,怕到时候自己还是走不开。
“你觉得张盼儿怎么样?”
“盼儿?挺老实的一个姑娘,可惜遇不到好人,没人心疼。姑娘是想让盼儿来帮着喂猪喂鸡?”
“对,我本来打算请里正帮忙推荐一个人的,中午在里正家门口看到盼儿,她反正也在给家里供猪草,索性都交给她养吧。”
“盼儿做事倒是让人放心。只是,我和翠儿不在家,家里就老头子在,她一个妇人在庄子上来去,会不会不方便?”倒不是徐婶不放心自家男人,只是孤男寡女的,难免遭人闲话。
“嗯,确实不方便。我打算顺着育苗池建个围墙,将猪圈和鸡圈隔出来,外围墙开个小门,喂猪喂鸡从那个门走,不进庄子。”
同为女性,又怎么会考虑不到女性的艰难?
“这样可以,猪圈和鸡圈相当于在另外一个院子了。”徐婶放心了,“那明天盼儿再来送猪草的时候,我就跟她说。”
“好。”想到张盼儿那个丈夫刘尚,春琼又有点不放心,“那个刘尚,是个什么性子?”
对于把妻子幼女独自丢在家里不管反而问妻子要钱的人,春琼对他的人品不敢恭维,希望不是一个胡搅蛮缠的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