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杨春琼林木的其他类型小说《杨春琼林木的小说被退婚后,县令长女发奋图强了阅读》,由网络作家“秋光老”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终于天晴了,温度也升上来了。这天春琼还没醒,刘庄头就在院子里叫嚷开了,“苗长大了,苗长大了!”“……”苍天啊!让不让人睡觉了?这苗又不是一天忽然长大的,你不是每天看吗?昨天不是感叹过长得快吗?有必要今天再来一遍?春琼艰难的从被窝里爬起来,潦草的收拾了下出门,看到刘庄头站在她房门外院子里,眼睛紧紧地盯着手里捧着的玉米苗,生怕它跑了似的。“……”春琼无语望天,“刘伯,您干啥?”“大姑娘,我测量了,油纸大棚里的苗真的长到二十公分了。您竟然真的有办法让种子快速发芽出苗长大!太神奇了!”你这不是都见过两次了吗?怎么还大惊小怪的!春琼偷偷吐槽。刘庄头把眼睛从手上的苗上转到春琼身上,这一瞬间,春琼看到,那张已经浑浊的眼睛此刻亮的照眼。这种眼神大概...
《杨春琼林木的小说被退婚后,县令长女发奋图强了阅读》精彩片段
终于天晴了,温度也升上来了。
这天春琼还没醒,刘庄头就在院子里叫嚷开了,“苗长大了,苗长大了!”
“……”苍天啊!让不让人睡觉了?这苗又不是一天忽然长大的,你不是每天看吗?昨天不是感叹过长得快吗?有必要今天再来一遍?
春琼艰难的从被窝里爬起来,潦草的收拾了下出门,看到刘庄头站在她房门外院子里,眼睛紧紧地盯着手里捧着的玉米苗,生怕它跑了似的。
“……”春琼无语望天,“刘伯,您干啥?”
“大姑娘,我测量了,油纸大棚里的苗真的长到二十公分了。您竟然真的有办法让种子快速发芽出苗长大!太神奇了!”
你这不是都见过两次了吗?怎么还大惊小怪的!春琼偷偷吐槽。
刘庄头把眼睛从手上的苗上转到春琼身上,这一瞬间,春琼看到,那张已经浑浊的眼睛此刻亮的照眼。
这种眼神大概就是希望吧!
春琼忍不住露出一个大大地笑脸,抬头看着晴朗的天空,对刘伯说,“刘伯,可以栽苗了。”
若非忽然倒春寒,玉米苗早就移栽完了。倒春寒还是延缓了玉米苗的生长,前几天虽然暖棚里不冷,但一直刮风不停,大棚的屋顶不敢揭开,太阳晒不到。
“好咧。”刘庄头洪亮的应声,小心翼翼的捧着手里的苗往外跑,“我这就去安排。”
“看村里人有闲着的没,多请些人来帮忙。”
她要让更多的人来感受一下这个玉米移栽方法。
如今过去了二十多天,村民们玉米播种在倒春寒前基本都结束,这段时间正好有一个短暂的农闲。刘庄头四下一吆喝,闲着的都扛着锄头来了,跟杨家挑着竹筐搬苗的佃农碰上。
“这是……包谷苗?”一村民指着佃农的筐惊叫,“我的天,这几月种的,这苗咋长这么大了?”
当时农户们差不多同时播种,中间又经历了倒春寒,如今大部分种子刚发芽,只有一些非常朝阳的地方才有绿芽冒出土,背阴的地方,地里还是光秃秃的。也难怪村民看到近二十厘米高的玉米苗会吃惊了。
村民们一窝蜂围上去,纷纷扒着竹筐看,佃农没法走,干脆把筐放在地上,任他们看个够。
“各位乡亲,这是我主家用新的种植方法试验种出的苗,比我们通常播种的长的快些。如今这些苗要移栽到地里,请大家来帮忙栽苗。”
刘庄头大声咳嗽了几声,将村民注意力拉到自己身上。
“县令大人发现的新方法?”
”是啥样的新方法?”
“这个方法我们可以种吗?”
“……”
村民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
“各位乡亲,请安静一下,听我说。这种方法是杨大人家无意中从书中发现的,这是第一次尝试,能不能成功要看秋季收获。”刘庄头敞着嗓子,跟村民解释,“杨大人一直兢兢业业为县里找出路,新种植方法如果试验成功,会教给大家种的。到时候咱们就可以开更多的荒地,种植更多的粮食了。”
“太好了,有长这么快的种植方法,就不怕倒春寒了。”村民们摸着绿油油的玉米苗,爱不释手。
就庄头又咳嗽一声,“另外,为了杨大人家能够专注于研究新方法,不被外面打探打扰,甚至一些宵小恶意破坏,还请大家对有新方法的事暂时保密!”
说完刘庄头带着儿子对着村民深深的鞠了一躬。
春琼暂时不打算出面,一切以她爹名头行事,不会引起关注。他们家如今没势力没根基,还是猥琐发育比较好。
“刘庄头是担心被人恶意破坏?”
“我听说当官的会有各种政敌,杨大人肯定也有政敌。”
“对,不光政敌,还有其他敌人。我听说,杨大人家的千金被人退婚了。”
“杨大姑娘不是许配给李副蔚了吗?怎么会退婚?”
“我侄女的侄子在县衙当差,他说李副蔚已经进京城当大官了,李家认为杨姑娘这个七品县里之女配不上李家公子,就退婚了。你当杨姑娘好好的县城不呆,为啥跑这个庄子上了,就是为了躲避县里的闲言碎语。”
村民们的谈话渐渐从保密歪到杨春琼的退婚八卦,大有席地而坐继续深聊的打算。
刘庄头几次想阻止,都插不进话。
坐在屋里的杨春琼暗自感慨,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再偏僻的村子,村民八卦的心不会变。
幸好刚才自己没出门,否则不是尴尬了。
但任由他们这么聊下去也不行,春琼犹豫片刻,还是起身出门。
春琼走到院子门口,出声打断议论,“各位乡亲,今天辛苦大家帮忙了。实验苗大概要栽四亩,差不多需要大家一天的时间,大家结束后记得找刘庄头领工钱。”
“不用给工钱,咱们闲着也是闲着,给大人家帮点忙,还要啥工钱?”
“大牛叔,工钱还是要给的,哪能让你们白干活。”春琼笑着回复那个说话的大叔。
大叔摸着脑袋,憨憨地笑,“嘿嘿,杨姑娘认识俺啊。”
“认识,我们家庄子在村里好几年了,咱们也是多年的邻居,怎么会不认识。”
“是啊,大家都是邻居,肯定都互相认识。”胖大婶牛婶子局促地拽着自己的围裙下摆,也搭着腔。
“杨姑娘,李家不是东西,您别伤心,咱们县里青年才俊多的是,杨大人肯定会给您再找个更好的夫君的。”
穿着牡丹大红外衫的大婶,从人群后走到春琼面前。
春琼一看,是王婶子,这十里八乡的媒婆。
春琼笑着点头,虽然自己被退婚的事又被翻出来了,但村民们显然没有什么恶意,她也不在意。
说干就干,刘庄头将人进行分工,去地里挖坑的,搬苗的,栽苗的,覆土的。人多力量大,不到太阳下山,四亩地全部栽完。
育苗池里还剩了上百株苗没地方栽了,春琼想了想,就一家送几株,让村民也栽了试试,满足下他们的好奇心。
春琼检查完大棚,就坐在檐下砍树,把林木带回来的树都截成一米长左右的的短木,并排靠在屋檐下晾晒。
然后在房间里写写画画半天后,去村民家里找了一背篓木屑和麦麸,又让柱子去买了石膏和白糖回来,就把自己关在了厨房。
庄子里的人不知道她在忙什么,也不敢打扰,就柳儿陪着在厨房,偶尔递个东西打打下手,连一向跳脱的丽清都乖乖的自己玩。
春琼嘴里念着配方比例,将木屑,麦麸和石膏混合拌匀,然后将白糖水加入继续搅拌,直到拌料用手握住有水溢出后停止加水。装入瓦罐密封后,春琼让柳儿往锅里添水烧火。待水沸腾后将密封的瓦罐放入锅中,盖上锅盖。
“姑娘,您这是在做什么呀?”麦麸里面放糖水?麦麸是给猪吃的吧?难道在做猪食?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春琼自己其实也不确定能不能成功,毕竟只是听说,就连配方,都是村里老人口口相传的,也不知道有没有错误。
“柳儿,看着火,千万不能中途灭了,三个时辰后熄火。”春琼伸着懒腰,抬手捏着脖子,叮嘱柳儿。
“好的,姑娘,奴婢就在厨房守着。”
高温蒸了三个时辰,春琼将瓦罐搬出来,晾凉后放到隔壁空房间。
这是后世村里口耳相传的制作菌种的配方和流程。小时候村里很多人家都会自己种几节香菇,传说用的就是这个配方。
前几天跟杨夫人和妹妹去牛头山,看到那满树的菌菇,春琼脑子里忽然想起了这个配方,她就打算自己也试一试,说不定就成功了呢!
这几天在庄子上守着育苗,也没别的事,正好有时间。
四月初一,又是一个万里无云的晴朗好天气,这是春琼来到庄子的第十天。
玉米苗长得比春琼预期的要快,如今大部分苗都有她手掌长了,接下来若都是这样的好天气,过两天就能移栽了。
春琼巡查完玉米苗,回到前院拿棒子一节节敲击檐下晾着的木头。
这个行为让庄子里所有人都很费解,终于有人忍不住问,“大姑娘,您最近每天都在敲这些木头,是要干吗?”
开始还以为她无聊瞎敲着玩儿,这几天看下来不像是玩儿。
“醒木?”
“醒木是啥意思?”
“……”春琼望天,这怎么解释,心里明白,说不清楚啊!
敲击木头,震动可刺激木头纹理中的菌丝,加速香菇的生长。
“大姑娘,您这个木头是在晾晒水分吧?”玉米播种后,刘庄头难得的空闲,这会儿正坐在院子檐下磨砍刀。
“是啊。”
刘庄头擦着额头的汗,一边抬头看天,“今天格外闷热,晚上或明天估计要下雨,后面猪棚旁边的矮屋里有稻草,晚点我去抱些过来,晚上把这木头盖上,免得淋雨了,这两天就白晒了。”
“会下雨?”杨春琼神情一怔,猛地抬头看向天空,今天确实热得过分,是要变天的前兆。
她似乎忽略了一件要命的事!
“刘伯,后院稻草多吗?”春琼问。
“不少,堆了一屋子呢。”存着给猪冬天做窝的,去年冬天暖和,没用上那么多。
“那就好。”春琼松一口气,“刘伯,麻烦您帮我找几根长绳子,另外辛苦柱子去砍几根竹子,要手腕粗的,我有用。”
说着丢了手里的棍子,自己去杂物间找了锤子、铲子往育苗池跑。
之前围着育苗池搭的半人高的架子,看来是要用上了。
等刘伯父子俩扛着竹子回来了。几个人一起,扎了几个育苗池长短大小的稻草筏,并将其以木桩为支撑,竖立在育苗池周围。
又用竹竿为支撑,铁丝固定,做了个厚厚的屋顶放在旁边。
“油纸不结实,扛不住大雨大风。等下雨了,把这个稻草筏盖在上面就可以了。”春琼一边干活,一边跟众人解释。
“这样有外面稻草棚挡着,刮风下雨都不怕了。还是姑娘聪慧,能想到这个办法。”几人七嘴八舌的夸着春琼。
条件有限,只能自己想办法制造条件了。
“若不是刘伯提醒要变天,我也想不到这个。”
“姑娘之前就已经打好地桩,明显是早就想到保护油纸的。只是姑娘以前没种过地,一时注意不到天气变化很正常。农民靠天吃饭,所以对天气格外关注,我们只是多了些种地经验罢了。”
刘庄头安慰杨春琼。
“嗯,种地不是靠想象就能种好的,需要的就是宝贵的实操经验。以后还请刘伯多多指导。”
春琼真心实意的感谢。
“一定一定,我们缺的正是姑娘有的书本上的知识和姑娘的敢想敢做。”
“嘿嘿,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众人一边忙活,一边互相恭维夸奖。
大家伙儿忙完,天已经黑了,几人收拾完工具,回院子吃饭,一顿饭没结束,忽然变天,狂风暴雨席卷而来,几个人扔下筷子就跑,合力把稻草筏盖到育苗池上面。
忙活到半夜才歇下,一晚上提心吊胆,第二天春琼早早起床,去确认了油纸和玉米苗都完好无损,才松一口气。
幸好昨天白天刘伯提醒要下雨,否则这一晚上的狂风暴雨,不仅油纸保不住,池子里的玉米苗都得被风吹断。
新出的玉米苗娇弱,哪里受得了风吹雨打。
种地果然没那么容易的啊!看来自己还要多向村民交流学习,不能因自己会一些后世的技术就沾沾自喜。
种地,理论知识固然重要,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姑娘快进屋加件衣服,今天太冷了,别风寒了。”徐婶见春琼站在育苗池边发呆,出声提醒。
春琼这才注意到,今天确实格外冷些,昨天还热的仿佛要到夏天了一般,今天忽然降温了,她早晨光着急玉米苗了,身上还穿着昨天的衣服。被人提醒了才感觉到冷,随着一阵风,一阵哆嗦。
“明明雨停了,怎么这么冷?”春琼搓了搓手,一边自言自语准备回屋。
待徐婶和翠儿的卤菜味道春琼完全满意后,收拾东西回县里。
杨大伯继续留在庄子上,如今庄子上事情多 ,杨大伯怕刘庄头忙不过来,他留下帮忙盯着。
春琼在前几天刘伯去县里采买时,就让他去县衙通知林木来接她。知道大伯想留下的意图后,免得大伯又要送她来回跑,干脆让林木过来接。
进城后就看到铺子,墙面已经刷新,门头也挂上了,上面盖着红绸。
“大姑娘,老爷翻了日历,五月初六是个好日子,这天开业来得及不?”林木将马车停在门口,等春琼下车的功夫,跟她说。
“今天初几?”春琼脑子有点懵,没有手机的日子,春琼经常不记得今夕何夕。
“初一。”
“还有五天,我先看看装修的怎么样了。”
踏进铺子,一楼门口旁边做了隔间,到时候摆放卤菜,墙面一整面墙上挂着她画的极具写实的大幅各类打卤面图片,让人一看就知道卖的是什么。
春琼看着墙上的画,满意的点头。
二楼用屏风隔了几个包厢,方便比较讲究的或者姑娘们来消费。
“装修基本结束,桌椅啥时候到位?”春琼问林木。
“桌椅已经做好,随时可以送过来。”
“那初六开业没问题,林木哥,初四让人去接徐婶和翠儿来县里。”说到这,春琼忽然想起住宿问题,“徐婶和翠儿住处怎么安排的?”
“最里面的房间,隔了两个小间,她们到时候住那里。”春琼这才留意到,院子也被隔了一段,林木解释,“都是女子,怕不方便,最后一间房连同外面的院子一起隔开了。她们晾个衣服也方便。”
“嗯,你想的很周到。”
她本来打算在外面给她们租个房子的,但外面哪里有铺子里方便?这下林木都给解决了。
看完铺子,回去的路上,春琼想起张盼儿,对林木道,“对了,林木哥,顺便打听下哪个木材铺子有个叫刘尚的人。”
“是。”
“我爹啥时候去府城?五月初六开业,你们还在县里吗?”快到县衙,春琼忽然想起来。
“老爷二十九已经走了。”
“已经走了?没带你?”春琼惊讶地撩起车帘。
林木神色间略带委屈,“原本说好属下陪同,但临行那日却忽然变了主意,不让属下去了。”
“仅带着个小厮?安全能保障吗?”春琼眉头紧蹙,心中不禁为老爹的安危担忧起来。
“家中最近来了高手。”林木的心情愈发低落,“老爷带着那高手一道走的。”
春琼见林木那副伤心难过的模样,忍不住抬手轻拍他的肩膀,笑道:“哈哈,林木哥,无妨,若我爹不要你,日后你便跟着我便是。”
“对了,家里哪里来的高手?可是你的叔伯到了?”
“并非如此,是老爷早年所救的一位江湖友人。今年家中人手短缺,老爷便去信请他那位朋友帮忙寻两位靠谱之人担当护卫。这二人便是那位朋友帮忙物色的。”林木解释道,心中暗自腹诽,怎的叔伯还不来,再这般耽搁下去,家中怕是都不需要人手了。
“哦哦。不曾想我爹竟还有江湖朋友。你可曾与他们交过手?怎知他们是高手?”春琼好奇不已。
林木摸摸鼻子,不自在的转了转头,见春琼一直看着他,只好老实交待,“我一时好奇就跟他们切磋了。”
“然后呢?”春琼一脸八卦的表情。
“在他们手上没坚持过十招。”
“哇,那他们确实还挺厉害的!”春琼眼睛亮晶晶的,前世看了好多武侠小说电视剧,最崇拜高来高去的大侠了,没想到这一世家里会来两个大侠,自己要不要拜个师,说不定也能变成高手呢?就是不知道她这个年纪晚不晚?
“我再仔细核算下成本。”
“可是姐,咱们县人不多,就算卖的很便宜,大家也不会天天吃,过了新鲜劲,后期不是赚不了多少钱?”
丽清一直都知道春琼开铺子的初衷的,若是不赚钱,何必折腾呢?
杨县令赞赏地看向小闺女,没想到她小小年纪就能想得如此长远。
“嗯,清儿说的没错。从一开始,这个铺子就不仅仅只卖卤菜,其实卖卤菜也不需要那么大铺面,在家做好街上支个摊儿就能卖。铺子以卤菜为吸引点,以卖打卤面为主。”
春琼跟家里人解释,“前段时间去安阳、南阳,包括府城,我大概考察了,面食价格都差不多,素的五文,荤的七文。”
“打卤面也是这个味道吗?”丽清问道。
“不是,用不同材料可以煮出来很多口味,晚上我做了大家给大家尝。”
“琼儿,这些都是你在书上看的吗?”杨县令忽然问道。
春琼心里一紧,杨县令这是怀疑她了?是自己最近露出太多异常了吗?春琼神情不变,笑道,“大多是一些游记里三言两语的写的,有些我自己根据游记心里琢磨的。”
杨县令点头,不再多问,起身道,“我去前衙了。”
待他走到门口,春琼忽然想起来,忙叫住,“爹,今天试菜买了很多食材,家里一两顿吃不完,您要不晚上把几位同僚叫过来喝酒?”
杨县令扫了一眼桌子,“这些菜确实适合下酒。你赵伯伯上午跟我一起议事,闻到香味问我好几回,我也不知道你们在干啥就没好叫他一起过来用饭。晚上正好请赵伯伯一家喝酒。”
杨夫人将夫君送出门,提醒,“琼儿准备的食材不少,也可以叫上衙役大哥们一起。”
“好。”杨县令替自家夫人整了整发钗,带着林木出门。
如今虽然有新的小厮了,但杨县令还是习惯走哪儿都带着林木,林木不仅能护卫,还是他的得力助手。
母女三人在院子里散步消食,走到东西两院之间的月洞门处,隔壁赵阳正鬼鬼祟祟地伸着脑袋往他们这边张望,看到人过来,才后知后觉的将脑袋往回缩。
丽清几步上前逮住他,“你干嘛偷看我们?”
“哎哟……清妹妹你放开我,我没有偷看,是我娘让我打听你们在做什么好吃的。”
“……”春琼母女三人无语,你娘就让你这样打听啊?
春琼对杨夫人眨眨眼,“娘,正好爹要请赵伯伯喝酒,晚上您也请赵伯母喝酒吧!”
以赵夫人性子,她这会儿肯定就在不远处,春琼故意跟她娘那么说。
果然,听到春琼的话,赵夫人人不见声音先出来了,“那怎么好意思,琼丫头出去一趟是得了什么好事吗?怎么好端端的杨大人要请你赵伯伯吃酒?”
春琼忍不住翻着白眼,什么叫她出去一趟得了好事?这话怎么听的怪怪的?
杨夫人拍拍闺女手臂以示安抚,对已经走到月洞门口的赵夫人道,“也不光请赵师爷。前段时间春耕县衙上下都劳累了,正好琼儿姐妹俩在庄子上折腾了些新吃食,老爷就干脆晚上叫上同僚们一起尝尝新吃食,大家伙儿纯粹是给两个丫头捧场。”
“什么新吃食啊?就是上午闻到的香味儿?”赵夫人略带夸张的猛吸了吸鼻子,“确实香,闻的我连午饭都没吃下去。看来琼丫头和清丫头去庄子上也有好处,小小年纪,就能学到如此手艺,一手茶饭都不差大厨了。”
刘庄头抬头看着远处的天空,面色沉重,好半晌才貌似回复春琼又仿佛在自言自语,“看这样子,是要倒春寒了。”
倒春寒?春琼自然是听过的,春天天气回暖,万物复苏,若忽然出现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就会导致农作物、花儿冻死的情况。春季播种后,最害怕的就是倒春寒了。
“玉米目前估计还没发芽,埋在土里,应该不受影响吧?”春琼问。
“咋不影响?一旦上冻,埋在地下的也不行。”刘庄头继续看着天,“更严重的是稻子,都发芽了,正是需要大太阳的时候。今年……又没啥指望了。”
春琼朝着刘庄头的方向,看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心里仿佛也蒙上了一层灰。在这个农民完全靠天吃饭的时代,天气变化狠狠扼制着农民的咽喉,谁也无法挣脱。
春琼闭上眼睛,脑子里回想着前世倒春寒的预防处理。春寒来临之前,小麦田可提前灌水,通过降低地温的方式防止对麦苗的损坏,春寒后,对损坏的麦苗,可通过施尿素肥来改善补救。
果树可以通过熏烟法,减少土壤热量的辐射散发,抵御冷空气入侵,提高果园内的温度,改善果园小气候。
玉米,只能通过后期补苗了。
牛头山小麦基本都种在山地,不符合灌水条件。而且,如今已经降温,春琼也不敢擅自让村民灌水预防。
至于果树,牛头山根本没有成片果林,有预防手段也用不上。
回屋换了件厚衣服,春琼独自在村里晃悠,看着路过的村民一个个紧皱的眉头,沉重的面容,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她自以为脑子里很多先进技术,却帮不上任何忙。
就连玉米移栽,她也找不到替代油纸的材料。没有替代材料,普通农户如何育种?这种方法到时候又如何向普通农户推广?
从村里回来,春琼又将自己关进房间,她要尽快找到解决油纸的办法,如今纸贵,桐油也贵,想要短期内将油纸价格降下去不现实,替代品明瓦、琉璃她还没见过,就算已经出现恐怕更贵。
要是各地都有温泉就好了,直接将育苗池建在温泉旁边,保证种子成长的更快。
温泉?春琼忽然想起书中记载的一种古代权贵们建的温室殿。
若是暖棚不搭屋顶,在周围烧火加温,能不能达到温泉的效果?
想到此,春琼快速画出图纸冲出房间,“刘伯,刘伯。”
“大姑娘,有啥事?”坐在炉子旁烤火烧水的刘庄头听到春琼急叫声,连忙起身。
“刘伯,麻烦您帮我建一个这样的棚子。”春琼将图纸递给刘庄头,指着厨房外面的一块空地,“就建在这里吧。”
刘庄头接过图纸打开,指着一处问,“姑娘,这个中间的沟要这么深?”
“是的。沟里要储水,所以需要做防渗漏工艺。”
“好,我去安排人。”
刘庄头在村里找了几个人帮忙,不到一天就把春琼的草棚搭好,草棚没有屋顶,四周围着厚厚的稻草。内部田字格分布深沟,深沟两端连接着一个锅炉。
春琼在刘庄头他们搭棚子的时候也没闲着,用上次玉米育苗剩下的基质土做了一批育苗钵,种上玉米、茄子和黄瓜籽。
等棚子搭好,她将种有各种种子的育苗钵搬至棚子里,然后将锅炉烧起来,等水烧开,将沸腾的水放入深沟里。沟里的水绕着沟流动一周,最终从另一端回到锅炉。
这是借鉴古代王公贵族们温室暖房原理搭建的,王公贵族们“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
春琼想,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相比油纸的精贵,柴禾就便宜多了,像牛头山这样依托大山的村落,柴禾就更不值钱了。所以,她想试试这种暖棚能不能替代之前的大棚。
春琼忙活完,刘庄头没有多问,干脆搬了凳子坐在锅炉旁,一边烤火,一边守着锅炉。
“刘伯,不用守着,我看家里堆的有大树根,那个耐烧,丢一个进去可管一晚上。”
第二天天更冷了,隐隐有雪沫子纷飞,倒春寒真的来了。春琼让人将暖棚的顶搭上,防止雨雪进入大棚内。
连着几天,温度持续走低,她每天守着两个暖棚,不时根据各田字格水温调整水暖棚深沟,通过水流速来控制水温。几天时间,家里的柴禾消耗了很多,好在,水暖棚玉米和黄瓜,都出苗了。
尽管这次出苗时间,比之前的大棚晚了两天,但证明这个方法还是有用的。
春琼有点小激动,“刘伯,刘伯,玉米出芽了。”
“真的?太好了。”刘伯冲进棚子,身后跟着一串人。
“哎,小心小心,别掉水里了。”春琼提醒后面挤进来的丽清和翠儿。
“太好了。”刘伯在池子周边转了一圈,发现玉米和黄瓜基本都出芽了,兴奋道,“大姑娘,这几天差不多用了三百多斤柴,不算太多。按照这个进度,等苗长成,一千斤柴足够了。也就是咱们一个冬天取暖的数量了。”
“嗯,这个用量还可以接受。”农村家庭,哪家哪户冬天不储备个几千斤柴禾?一千斤柴,一个壮年三天就能砍回来。
“大姑娘,可是打算将育苗技术教给村民?”刘伯问春琼。
“是。今年我们先试验,如果效果好,下一季就在村里推广。”
“我替村里上下谢过姑娘。”刘伯说着就要跟春琼行礼。
春琼连忙阻止,“刘伯不必如此,这些都是书里先人总结的经验,我只是有幸看过那些书,有机会将先人的经验拿来用而已。”
“那也要感谢姑娘愿意尝试。”徐婶道,“姑娘没有千金小姐的架子,不嫌弃我们这些泥腿子,亲自将书中的种地技术传授给我们,令人钦佩!”
春琼忍不住汗颜,她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教村民种地,当初只是为了自己县令老爹的政绩。如今走近村民,亲眼看到他们的艰辛和困苦,才切实有了想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想法。
不管初衷是什么,最后能帮到村民也算是好事,春琼不想纠结太多,转移话题,“刘伯,依你看,倒春寒还会持续多久?”
“里正去县里找人看了,这两天就会慢慢升温了。”
“那就好。这个时候升温,地里的种子估计还没全部被冻坏。”这样村民的损失就会小一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