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朱连崇祯 全集

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朱连崇祯 全集

文盲写小说 著

现代都市连载

一件件火器从不远处的兵器局和内府的兵仗局送来,戊字库的人检查没问题后,入库造册登记。火器以火绳枪和火铳为主,剩下的是配套的铅丸和火药。在范景文的指挥下,工部的匠人们将一件件火器从仓库中搬运出,交到锦衣卫手中。再由锦衣卫或搬,或推到崇祯面前一字排开。为了皇帝的安全,锦衣卫不能让这些匠人在皇帝面前触碰火器,一旦发生发生意外就是诛九族的大罪。等搬的差不多了,范景文开始介绍。“陛下,这是红夷大炮!”“陛下,这是佛朗机炮,佛朗机铳......。”崇祯边听边看,对明军的火器有个大概了解。首先是红夷大炮,它属于舶来品,根据葡萄牙的舰炮改进而来。后期学者研究表明,这种改进型的铜铁复合炮是十七世纪最好的火炮之一。崇祯看着硕大的铜铁复合炮,心中稍稍安定...

主角:朱连崇祯   更新:2025-03-22 15:54: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连崇祯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朱连崇祯 全集》,由网络作家“文盲写小说”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一件件火器从不远处的兵器局和内府的兵仗局送来,戊字库的人检查没问题后,入库造册登记。火器以火绳枪和火铳为主,剩下的是配套的铅丸和火药。在范景文的指挥下,工部的匠人们将一件件火器从仓库中搬运出,交到锦衣卫手中。再由锦衣卫或搬,或推到崇祯面前一字排开。为了皇帝的安全,锦衣卫不能让这些匠人在皇帝面前触碰火器,一旦发生发生意外就是诛九族的大罪。等搬的差不多了,范景文开始介绍。“陛下,这是红夷大炮!”“陛下,这是佛朗机炮,佛朗机铳......。”崇祯边听边看,对明军的火器有个大概了解。首先是红夷大炮,它属于舶来品,根据葡萄牙的舰炮改进而来。后期学者研究表明,这种改进型的铜铁复合炮是十七世纪最好的火炮之一。崇祯看着硕大的铜铁复合炮,心中稍稍安定...

《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朱连崇祯 全集》精彩片段


一件件火器从不远处的兵器局和内府的兵仗局送来,戊字库的人检查没问题后,入库造册登记。

火器以火绳枪和火铳为主,剩下的是配套的铅丸和火药。

在范景文的指挥下,工部的匠人们将一件件火器从仓库中搬运出,交到锦衣卫手中。

再由锦衣卫或搬,或推到崇祯面前一字排开。

为了皇帝的安全,锦衣卫不能让这些匠人在皇帝面前触碰火器,一旦发生发生意外就是诛九族的大罪。

等搬的差不多了,范景文开始介绍。

“陛下,这是红夷大炮!”

“陛下,这是佛朗机炮,佛朗机铳......。”

崇祯边听边看,对明军的火器有个大概了解。

首先是红夷大炮,它属于舶来品,根据葡萄牙的舰炮改进而来。后期学者研究表明,这种改进型的铜铁复合炮是十七世纪最好的火炮之一。

崇祯看着硕大的铜铁复合炮,心中稍稍安定些许。有这家伙在,守城才有底气。

缺点也很明显:贵+重。

若是用高强度的钢制作火炮,成本和重量会降低,性能反而会增加。

“京师有多少红夷大炮?”

“回陛下,有二十四门红夷大炮!”

“制造一门火炮需多长时间?”

“需半月左右。”

来不及了,就算来得及崇祯也没有改造火炮的计划。

他是文科生,在这个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朝代造不出钢炮。

明朝能炼钢,但炼不出能造火炮的钢。

无论天工开物里的炒铁炉,还是坩埚炼钢法炼出来的钢铁都无法制作火炮。

杂质太多导致钢铁太脆,很容易炸膛。

杂质多的原因不是技术不行,是煤炭中硫磷含量高导致的。

此时的西方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可是随着西方基础工业的发展,他们找到了煤炭脱硫脱磷的方法。

自那时起,中国冶炼技术和火炮技术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

“这是手铳,鸟铳(火绳枪),三眼手铳.....”范景文继续介绍。

“等等!”崇祯指着其中一件火器问道:“你说这是自生火铳?”

“是陛下,此铳由毕懋康在崇祯八年制作而成,不用明火就能引燃火药射出弹丸,工部小批量生产后存放至今。”

崇祯拿起自生火铳仔细观察。

自生火铳的结构与其他火器相比略显复杂,原来点火的位置被一块金属板,有弹性的金属拨片和火石占据。

由于年久失修,金属拨片早已锈迹斑斑没了弹性。

这特么不就是燧发枪嘛?

有了这东西,远了不说,最起码可以统治世界两百年!

他把自生火铳扔到范景文手中,问道:“为何没有大批量生产?”

“回陛下,臣刚到工部任职时也发现了此枪的特殊之处。臣当时想批量制作,经过焦勖演示后才发现此枪的缺点。首先火石昂贵,工部每年拨付的款项本就不足,没有多余的钱采买火石。”

“且此铳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如火石易掉,无法点火,火石碎裂,弹片断裂等。于是时任工部尚书的张凤翔将此铳收于库中,不曾启用。”

“原来如此。”崇祯点头的同时也放下了心。

这些问题看起来很棘手主要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所以改造起来反而不麻烦。

假以时日,改造归来的燧发枪肯定能让大明军队横扫欧亚,扬名世界。

“除了火炮,其他的火器依次测试。”崇祯吩咐范景文。


久而久之,这些商队便有了特权。


主要有晋商,齐商,徽商,浙商等等。

李若琏翻看锦衣卫查得的信息。

给户部运送粮草江浙商号有三家,他们与户部侍郎王正治,督饷侍郎王鳌永,前兵部尚书张缙彦往来密切。

给工部运输铠甲,兵器,火器的商号有十余家,他们与前工部尚书张凤翔和前兵部尚书张缙彦关系不一般。

“看来...陛下早已察觉了他们有问题!”

正翻看信息时,一个锦衣卫进来报信。

“指挥使大人,东厂提督来了,他...”报信的锦衣卫话还没说完,王之心便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

吴梦明当指挥使的时候唯东厂是从,下面的人纷纷效仿。平日里东厂的人来了没人敢拦,这次东厂提督亲自到来更没人敢拦。

王之心也习惯了,不等锦衣卫通报便直接闯入。

李若琏眉毛一挑,随即脸上堆起笑容:“王提督大驾光临,李某未能远迎,恕罪恕罪。”

王之心虽然在心里瞧不起李若琏,但还是陪笑道:“李指挥使说笑了。来人,把东西抬进来。”

说罢,两个厂卫抬着一个大箱子走了进来。

“这是?”

“指挥使大人莫要推脱,这是咱家(za二声)的贺礼,祝贺李大人高升!”

李若琏刚想拒绝时想起了皇上的话:有人送礼你就收,转手给朕拿来。

他点点头,“王提督你我都有要事缠身,有事直接说吧。”

“嘿嘿!”王之心干笑两声,“成国公朱纯臣有什么罪?”

李若琏愣了下,“成国公犯有欺君之罪被你们关押,王提督何出此问?”

“怕陛下借钱,谎说家中没钱就犯欺君之罪,你觉得这个理由能说服天下人吗?”

李若琏怔了怔,不由得看向王之心。

是啊,如果以这种理由下狱抄家,好像没什么说服力。当时朝堂混乱才没人帮他说话,现在去留已定,勋贵和大臣们肯定会想办法反击。

“王提督的意思是...?”

“朱纯臣可以是刺杀陛下的凶手!”

李若琏心中大震,一句话不说。

王之心微微一笑:“陛下如果想杀朱纯臣,昨天在朝堂上就砍了。如果不想杀,只抄家就行,何必给他定一个欺君砍头的罪?”

“现在既不杀,也不放,是为什么?”

李若琏还是不说话。

“陛下没杀他只是担心罪名不够充分!李指挥使是个聪明人,知道该怎么办了吧?”

李若琏眯着眼,明白了王之心的险恶用心。

皇上让他短时间内破案,他破不了案便想把罪名安在朱纯臣身上。如此一来,既能破案,又能讨皇上的欢心。

李若琏轻轻摇头:“王提督想多了,朱纯臣被你们关押,刺杀一案也由东厂负责。你若想审,随时都能审,与我锦衣卫何干?”

王之心皱了皱眉:“李指挥使好像误会咱家了,咱家此次前来只是有两个问题。”

“哦?请讲。”

“第一个问题,朱纯臣被困在乾清宫时,陛下遇刺前,有没有人去看过他?”

李若琏想了想。

昨天皇上借钱时点了五个人的名字,分别是魏藻德,朱纯臣,张缙彦,王正治和范景文。

除魏藻德被砍头外,朱纯臣,张缙彦,王正治还有范景文都被留在皇极殿。

家产与所说不符者,全部下狱。

皇帝遇刺时,朱纯臣还在皇极殿。

但在此之前确实有人和他说过话...

那人不是别人,正是锦衣卫前指挥使吴梦明。

李若琏表情复杂:“有,吴梦明。”



李若琏自知失态,急忙手忙脚乱的爬起来重新跪好,不停地磕头:“陛下恕罪,臣有失礼仪,求陛下恕罪,恕罪。”

“臣在锦衣卫任指挥同知一职,锦衣卫乃皇帝亲军,只效忠陛下一人。就算给臣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做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求陛下明察。”李若琏以为崇祯是在考验他,第一时间表明忠心。

“你想抗旨?”崇祯质问道。

“陛下,臣宁愿违抗圣命也不能做出如此不忠之事。”李若琏声音颤抖,语气却斩钉截铁不容反驳。

崇祯微微皱眉,他在脑海中快速思考对策,片刻后说道:“你不刺杀朕,朕怎么杀那帮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

“不杀那帮伪君子,钱从何来?”

“没有钱怎么拯救大明?”

“其中的厉害,你明白吗?”

见李若琏誓死不从,崇祯开始解释。

“朕让你刺杀只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朕以此为由戒严京师。抓凶手的任务自然而然的会落到你们锦衣卫手上,谁是凶手还不是你说了算?”

崇祯的一番话让李若琏茅塞顿开,他不由得暗暗佩服:计谋原来可以这样用。

“陛下,臣听懂了。但是臣不敢,陛下乃九五之尊,若臣失手,后果不堪设想。”

“你不会真想杀了朕吧?”

李若琏急忙磕头:“臣不敢。”

“那就不会失手,你不用真的伤到朕,只需让人看到你行刺的场面就行。”

“臣恕难从命!”李若琏跪在地上还是不同意。

就算不是针对他的圈套,被人发现行刺皇帝可是大罪。

他抗命不遵最多砍头,行刺皇帝诛九族。

崇祯真的生气了,他猛地一拍龙椅,站起来说道:“朕是天子,守国门保社稷,死了又如何?”

“朕不怕死,怕的是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终日奔波流离失所。”

“流贼为什么剿不完?孙传庭说李自成有民心,什么是民心?”

“你说,什么是民心?”

李若琏不说话。

崇祯继续说道:“民心民心,饥饿时给他一口饭就能收获他的心。”

“朕要做的是收获全天下老百姓的民心,但是在此之前,朕得有足够的钱发饷,赈灾,免粮。”

“否则,大明朝将山河破碎。这天大的罪,你担得起吗?”崇祯见李若琏不敢接任务,一顶巨大的帽子扣了过去。

李若琏听罢头皮发麻,跪在地上久久不语。

不知过了多久,李若琏抬起头眼睛潮红一片:“陛下,臣领旨。”

呼...

崇祯再次松了口气。

“此事由你亲自去办,不能泄露任何风声。”

“臣,遵旨!”

李若琏施礼后迈着沉重的步伐朝外走去,每走一步心里便沉重一分。

压力太大了。

他也没想到锦衣卫竟然有行刺皇帝的差事,而且是皇帝亲自下达的差事。

看着李若琏远去的背影,崇祯问刚从内阁回来的王承恩:“现在什么时辰了?”

“回皇爷,现在巳时末刻,再过半个时辰才是去戊字库的时间。”

一个小时...来得及。

崇祯吩咐道:“王承恩,太子,永王,定王,周皇后和一众妃嫔去往乾清宫,朕有话说。”

“遵旨!”

朝堂的事暂时解决了,接下来要给大明寻找后路。

崇祯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守住北京城,现在能做的是给太子铺路,给大明指一条明路。

很快,乾清宫内人头攒动。

三位皇子,妃嫔内眷们你看我,我看你,猜测到将要发生什么。

正月初的时候,皇帝和内阁商量过南迁之事,当时因为种种原因,再加上崇祯反复无常的性格,没能成行。

今天召集众人,肯定是旧事重提

三位皇子和众妃嫔、公主向崇祯叩头之后分左右而立,大家心中七上八下,等待自己的命运。

所有人都知道留在京师很危险,去往南京才安全。

崇祯看着下面一帮熟悉的陌生人,稳了稳心神,开口道:“都坐下吧,今天只有亲人,没有君臣。”

乾清宫内没几个座位,众人不敢说话也不敢去座,只好依次席地而坐。

崇祯继续说道:“流贼犯境,势不可挡。王承恩总领九门提督,他说北京城大抵是守不住了。”

刚说完,安静的乾清宫顿时乱了起来。

大明有制,后宫不得干政,就是私下里议论都不行。她们虽然早已通过其他渠道得知北京城难守的消息,但这句话从崇祯帝嘴里说出来还是颇为震撼。

“肃静!”王承恩尖锐的声音将其他声音压了下去。

“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世人皆称天子守国门。这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朱家人从不畏惧死亡,誓死也要守护华夏。”崇祯声音变得沉重。

“可流贼势大,京师难守!”

“所以朕怕啊!”

“怕天下大乱,黎民受苦!”

“怕建奴南下,百姓遭殃!”

“怕大明近三百年的基业毁在朕的手上!”

“朕不想当一个亡国之君,也不想让你们遭受亡国之苦。”

“权衡利弊,朕认为暂时南迁才是上上策。”

这些皇室成员沉默不语,京师就是家,他们不想离开这一方故土。可是继续待下去,温馨的家会变成冰冷的墓地。

这些坟墓会被流贼推倒,挖出。

本应被厚葬的尸体也会变成荒野上的枯骨。

一念至此,有些人轻声抽泣起来。哭泣好像能传染,眨眼间乾清宫内哭声一片。

崇祯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内心毫无波澜。

宗室尤其是皇室的人太过软弱无能了。

明末死于天灾人祸的百姓无数,皇室中人仅仅因为离家而哭泣,那些荒野上的坟茔,断桥下的枯骨,又有谁来替他们悲伤?

等众人情绪稳定,崇祯继续说道:“朕决定,太子、定王、永王去往应天府,六宫内眷,内臣百官除少数人随行外,其余人等与朕固守京师,等待勤王之师。”

“到应天府后,太子监国。”

“如果朕身死殉国,你便在应天府继位登基。”


崇祯脸上虽然淡淡一笑,心中却是冷笑。


他知道自己等不来吴三桂!

吴三桂可不是什么好人,他是正儿八经的政治投机商,为了保存实力他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名义上是勤王,实际上在等。

等李自成围困北京,然后根据事态发展再做选择。

如果李自成失败了,那么他就率部追着李自成打,白捡勤王救驾的功劳。

如果李自成攻陷北京,那么吴三桂有两条路可选;一,投降李自成;二,投降建奴。

历史上崇祯的死让他选择了第二个选项,一句借兵报仇让关宁军放下了与八旗兵多年的仇恨,全力围剿李自成。

“好好,关宁军一道流贼自退!”崇祯似是在安慰自己,又似乎在安慰群臣。

见众人不说话,崇祯站起来问李邦华:“流贼因何而起?”

“天灾,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于是造朝廷的反。”

“闹灾厉害的又哪几个省份?”

群臣默默抬起头,像看傻子一样看向崇祯。

这还用问吗?

闹灾厉害的省份流贼闹得也厉害,除了陕西,山西和四川外,北直隶,山东,河南,贵州都有旱灾发生。

户部尚书方岳贡说道:“陛下,除广东,福建,云南外,其余各省皆有旱灾发生。最厉害的是山西,陕西和四川。”

户部负责全国赋税,哪个地方的赋税收的多,哪个地方赋税收的少他最清楚。而且户部还负责赈灾,对灾害的情况了如指掌。

崇祯点点头,开始回想记忆中的明末旱灾情况。

明末大旱有两轮。

第一轮旱情是天启七年的陕西大旱,到崇祯六年时旱情扩大到北直隶,山西,山东一带。

第二轮旱情是崇祯十年到崇祯十五,这一轮大旱几乎遍布全国南北。

不过此时西北的旱情有所减缓,可北直隶、江南、赣西、湖南、贵州以及四川的旱情却极为严重。

全国没有被大旱波及的地区只剩下广东、福建、云南(恰好是南明坚持最久的三个地区)。

南明朝廷建立后,其余各地旱情均得到缓解,广东、福建和云南开始遭遇干旱。

就很邪门!

崇祯想了想,今年各地均有旱情,转过年来旱情就没了。

既然如此,那就干票大的。

他看着群臣说道:“既然各地均有干旱,朕决定即日起免除全国一年田赋。”

满朝文武直接被崇祯的话吓傻了!

他们第一反应是崇祯疯了!

一年田赋...有多少?

以崇祯十六年为例,户部年应收入银两千万两,免银四百二十万两(免得都是田赋 ),实际收入一千五百八十万两。年支出银共两千一百二十二万两,共缺额五百四十二万两。

田赋收入占朝廷总收入的七八成。

也就是两千万的百分之八十:一千六百万!

这些钱不但有宗室、官员、秀才的俸银,还有九边大军的军饷,粮饷。

银子原本就入不敷出,不加赋已是天恩,毕竟天灾不断,粮食减产,百姓们苦不堪言。

但直接免一年的田赋是几个意思?这大明朝还干不干了?

以前每年有五百万两银子的缺口,现在好了,直接赤字一千六百万!

不,还得加上之前的缺口,总共两千一百万两!

方岳贡嘴角不受控制的一阵抽搐,跪地说道:“陛下玩笑了,臣身体不好,这等玩笑开不得。”

“朕没开玩笑!既然全国各地均有灾情,不如免除一年田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轰轰轰!


剧烈的冲击波不但将附近的顺军炸死,甚至将云梯上的士兵掀飞。

火药里夹杂的铅丸,铁丸破空四溅。

剧烈的爆炸声过后,城墙下的顺军在哀嚎声中变成了残肢断骸。

远处的顺军也受到了波及,纷纷倒地,有的受伤不起,有的则快速爬起来向后跑去。

咔嚓!

逃跑的士兵刚转过身就被身后的步卒斩杀!

“逃跑者,杀无赦!”

城上的守军来不及高兴,因为流贼再一次攻了上来。

“下面的人快点往上面搬石头!”

“火药快用没了,你们几个两人一组往城墙上搬火药!”

“起锅烧油,流贼又攻上来了!”

阜成门上的守将李副将一边指挥作战,一边时刻观察后勤补给。

轰的一声!

一门神威大将军炮炸膛了!

神威大将军炮是崇祯皇帝给北京的红夷大炮赐的名。

此炮射程远,精度高,在调整射击度角和火药用量的前提下,配合准星和照门可以做到精准射击。

随着轰的一声,操作神威大将军炮的炮手当场被炸身亡!

好在附近有沙袋,没有造成其他人伤亡。

李副将很快看出了问题。

炸膛是因为火炮连续射击,没有及时降温造成的。

他用手摸了摸旁边的火炮,怒吼道:“他妈的你们这些放炮的悠着点,别他妈再炸膛了!”

可是他刚说完这句话,就自顾自的坐在一门火炮炮筒上,对负责操作的士兵喊:“快点给老子点火,炸死他们!老子要跟大炮共存亡!”

有了刚才的教训,一半的炮兵暂时停止发射,开始给火炮降温并清理炮膛。

城下的顺军顿时感到压力轻了,他们立刻冲上前,再次对城墙下手。

这些人宛如一只只蚂蚁,面对巨大的城墙,一砖一瓦的撬,一石一土的挖。

总之,只要把城墙挖出窟窿,他们就能冲进去为所欲为。

没了湿棉被的保护,顺军再次品尝了震天灭地雷和小万人敌的威力。

他们口鼻上的湿布因为温度的原因早就变成了干布。

一波又一波冲锋的士兵被炸死,烧死,熏死甚至被活活砸死。

所有人都拼了命。

外面的人拼了命的向冲进来,里面的人拼了命的挡。

李自成远远的看着战场,右手一挥吩咐道:“宗敏,西直门前的兵力少了,再派五千人前去攻城!”

他必须攻下北京!

这不仅仅是政治目的,还有经济目的。

明廷为什么称他们为流贼?

什么是流贼?

流贼者,四处流窜的盗贼!

为什么此处流窜?

因为没有钱。

说白了,任何一场战争都与钱有关。

顺军十几、几十万大军,每天光吃饭就消耗了大量的粮食。

这还不算军饷,加上军饷将会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起兵时喊得均田免粮让他们没有钱粮收入,为了维持军队,必须想办法搞钱搞粮食。

于是只能边走边抢。

起初只抢官绅、富户和地主,后来所到之处全都抢。

随着地盘越来越大,能抢的地方就越来越小了。

这次,他把目标放到了北京城。

明廷在此经营两百多年,这里肯定富得流油。

如果攻不下北京,大顺的国库将无钱可用,届时面临的将会是灭顶之灾!

“阜成门前兵力少了,派两千人支援!”李自成再次下达命令。

城墙上下的厮杀还在继续。

顺军仗着人数优势,一边朝城上还击,一边在城墙下翘砖。明军则仗着地利和武器精良,对顺军砸,炸,烧,熏!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