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中的通信。
但是北斗M3原子钟的电源模块因长时间休眠而受损,团队不得不设计新的供电方案。
火星天文钟的部分光学元件因辐射损坏,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修复了关键部件。
飞船外壳采用双层铝锂合金,厚度达10厘米,有效抵御宇宙辐射和微陨石冲击。
内部加装5厘米厚的水膜防护层,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
生命支持系统能够循环利用空气和水,确保长达两年的任务需求。
水膜防护层的设计需要精确计算水流压力和分布,以避免内部压力失衡。
部分铝锂合金材料因长期储存而氧化,团队不得不重新冶炼并加固外壳。
经过反复筛选和测试,抛除基本生存实验的物资,“精卫号”最终携带了以下关键载荷:1、97kg地球土壤样本,用于地球生态重建的土壤分析和微生物复活实验。
样本中包含密云水库附近的表层土和深层土,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2、128粒抗辐射小麦种子,小麦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抗辐射品种能够在高辐射环境中生长。
种子经过基因增强处理,能够在地球重建初期提供稳定的粮食来源;3、2ml初代移民骨髓干细胞,初代移民的基因库是火星殖民地的重要资源,可用于地球生态重建中的基因修复和增强。
干细胞样本经过冷冻保存技术处理,确保其活性和完整性。
在组装过程中,团队内部因意见分歧多次发生争执。
李川一主张优先修复引擎系统以确保航行速度,而赵湘橙则认为星际航行生命支持系统更为关键。
最终,在一次模拟测试中,引擎故障险些导致飞船失控,两人意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完成任务。
在启航前一周,团队举行了一场秘密会议,讨论重返地球的任务目标:1. 确认地球生态系统的现状。
2. 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及幸存者文明。
3. 收集地球生态修复所需的样本和基因数据。
4. 调查地球核战冲突的原因,以及初代隐瞒的真相。
启航头一晚,王教授作为议会代表单独找了李赵二人。
启航当天,穹顶城市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送行仪式, 议会代表发表了含糊其辞的讲话,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此次任务。
李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