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一位负责陵寝营造的匠人冒死带出的残片。
上面的文字扭曲难辨,一半是秦汉小篆的变体,一半是早已失传的骆越土著符号,指向模糊,却散发着一种致命的诱惑,低语着一个帝王的最终藏身处。
我爷爷穷尽一生研究这块丝帛,只破解了寥寥数语,最终郁郁而终。
他临终前告诉我,赵佗雄踞岭南百余年,根基深厚,他晚年最信任的,并非全然是他带来的中原旧部,更有那些与他融合共存的百越首领。
他若想寻找一处绝对安全的万年吉地,远离汉王朝的直接威胁,那么他深度经营、且文化独特的交趾之地,是极有可能的选择。
越南北部,古称“交趾”,秦时设象郡,汉初属南越国。
这里是赵佗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文化与百越文化激烈碰撞又诡异融合的前沿。
赵佗在此推行郡县制,传播铁器农耕,却也尊重当地风俗,甚至将越人首领纳入统治核心。
他若在此地为自己营造一处融合汉越风格的秘陵,以当地特殊的地理和文化作为掩护,确实是神来之笔。
2 鬼哭山秘我花了数月时间,对照丝帛上模糊的星象图和山川河流走向的暗示,结合当地的古地图和传说,范围一点点缩小。
最终,目标锁定在红河下游支流附近,一片被当地人称为“禁地”的原始山区。
山路崎岖泥泞,向导是一位皮肤黝黑、沉默寡言的老人,眼神像千年不变的深潭。
他是我通过黑市关系找到的,只认钱,不问事,对我要去的地方流露出明显的敬畏和恐惧。
我们深入那片无人山区,林莽遮天蔽日,瘴气如纱幔般飘荡。
地图上的标记,最终指向一座孤零零的山峰。
山势陡峭,形状奇特,像一只蹲伏的巨兽。
当地的零星传说称之为“鬼哭山”,据说夜深人静时,山中常有凄厉的哭嚎和怪异的声响传出,进入者鲜有能活着出来的。
在“鬼哭山”的山脚下,向导停住了脚步,说什么也不肯再往前。
他指了指被云雾缭绕的峰顶,脸上露出极度的恐惧,双手合十,对着山峰拜了几拜。
然后,他用生硬的汉语反复说着“死亡”、“禁地”、“山神发怒”,将我给他的钱紧紧攥在手里,头也不回地消失在浓密的雨林中,仿佛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