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
后来李大花不知道从哪找到了我的联系方式,又求爷爷告奶奶的托我帮忙,托我爸帮忙,让我带着村里人一起发财,都被我秘书打发了回去。
村里人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有些人甚至托我老家的各种亲戚来给我打电话,求我和我爸见他们,重新给他们个机会。
自然,这些电话也都被我们的软钉子打了回去。
这种“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村民亲戚,我们家也高攀不起。
12没了卫家村的拖累,我爸和我的事业都蒸蒸日上。
以前家里那些要不回来的烂账在我的威逼利诱下,都已经尽数收回。
哪怕有收不回的,也都在我十八般武艺下用房抵车抵还上了债。
公司规模迅速扩大。
一些创业类访谈节目也对我抛出橄榄枝,想通过采访我宣传对外合作这条路。
我们不再故步自封,只跟自己人做生意,也要把目光放长远。
只要有想法、能干敢干,哪怕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人也能跟外企合作,也能闯出自己的一条致富路。
我欣然应邀。
节目上,主持人一步步引导采访,我也从一开始的拘谨到后来的侃侃而谈。
包括一开始是怎么想创业,怎么想为村民谋福利,后来又因为各种原因险些违约,但最终还是人多力量大,最终化险为夷这件事。
当然,跟卫家村具体的矛盾纠纷我没说,甚至没点卫家村的名儿。
毕竟大家现在都已经这样了,没必要赶尽杀绝。
主持人连连点头,对我递着话筒:“……我们看到您的合作伙伴不仅有大公司,而且还有许多邻村小村子,可以说是带动了竹镇当地一小批村民的生活水平,也给了他们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您是怎么想的?”
我挠了挠头:“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想法,之所以跟大家合作一起干,一方面是响应号召,觉得一人富不是富,想带动大家一起富,另一方面也是怕自己违约,毕竟单子在那儿放着,万一违约背上的可不只是天价违约金,更会损害我们中国人的形象。”
洋洋洒洒说了半天,采访总算结尾了。
节目很快就播出了。
可我没想到,一个农业频道播放的致富节目在,居然在网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一些好事儿的网友一深扒,就找出了我为什么不跟自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