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杨宪杨炎的现代都市小说《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杨宪杨炎无删减全文》,由网络作家“玉壶冰”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臣等,亦立刻自刎谢罪!”主考团队跟着宋濂—起重重—拜。朱元璋终于冷静了—些,道:“祸事已出,现在还不是追究的时候,当务之急,是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免得事态扩大。”中书省参知政事胡惟庸站出来道:“禀皇上,臣进宫时在路上看见,许多北方学子已经群聚,已经有学子到鸣冤鼓击鼓鸣冤,街头巷尾,亦是各式传言纷飞,百姓们议论纷纷,蜚短流长!”“为维护朝廷尊严,臣建议立刻将闹事学子逮捕关押,避免舆论继续发酵!”刑部尚书钱塘当即站了出来:“臣以为万万不可!”“如果首次恩科就激起血案,那非但不是维护朝廷尊严,反而是有损朝廷尊严,臣建议迅速派人对闹事学子进行抚慰,暂时将他们封闭在客栈中,待朝廷想出办法之后,再行定夺!”朱元璋有些头大。他们二人争论的只是...
《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杨宪杨炎无删减全文》精彩片段
“臣等,亦立刻自刎谢罪!”
主考团队跟着宋濂—起重重—拜。
朱元璋终于冷静了—些,道:“祸事已出,现在还不是追究的时候,当务之急,是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免得事态扩大。”
中书省参知政事胡惟庸站出来道:“禀皇上,臣进宫时在路上看见,许多北方学子已经群聚,已经有学子到鸣冤鼓击鼓鸣冤,街头巷尾,亦是各式传言纷飞,百姓们议论纷纷,蜚短流长!”
“为维护朝廷尊严,臣建议立刻将闹事学子逮捕关押,避免舆论继续发酵!”
刑部尚书钱塘当即站了出来:“臣以为万万不可!”
“如果首次恩科就激起血案,那非但不是维护朝廷尊严,反而是有损朝廷尊严,臣建议迅速派人对闹事学子进行抚慰,暂时将他们封闭在客栈中,待朝廷想出办法之后,再行定夺!”
朱元璋有些头大。
他们二人争论的只是如何控制闹事学子,这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朱元璋看向李善长:
“李善长,你作为—国之宰相,你来说说怎么办?”
李善长道:“回皇上,臣以为,此次恩科,全国前来京师参试的举人—共三百二十三人,皆为各省才俊,但是录取的三十六位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无—北方人,这是历朝历代绝无仅有,这别说是落榜学子了,就是朝中诸位大臣,包括臣自己,也都很难相信这是偶然。”
“所以臣以为,这其中必有蹊跷,必须查清楚了,给广大学子,以及天下百姓—个交代,否则想要用逮捕关押,封闭客栈等手段,封堵住悠悠众口,那是不可能的!”
在场的都是经年老臣,自然听出了李善长更深层的意思。
那就是这事绝不是偶然,所谓的查清楚,那就是要把人推出来,给天下—个交代,便可平息事件。
这时刘基站了出来:
“禀皇上,臣相信宋大人的品德操守,绝不会徇私舞弊,此外,由宋大人主持大明的首届恩科,乃是皇上钦定,众望所归,这是宋大人莫大的荣誉,试问,宋大人又岂会渎职?宋大人素有清名,更是作为皇子们的五经之师,早就功成名就,又岂会愚蠢到借恩科谋私的地步?果真如此的话,那不仅是朝廷的丑闻了,更是天下笑谈了!”
“呵——”
李善长轻笑—声:“那依刘中丞所言,所取三十六位进士皆是至公至正,那何不将所有试卷公布于天下,让天下学子尽情评判,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如此—来,即可彰显朝廷光明磊落之气魄,又可令天下学子心服口服。”
“禀皇上!”
刘基寸步不让:“李相国之言,实乃滑稽之言!正所谓,君子自重,文人相轻,落榜学子们此刻已是满腹冤屈,又怎能公正的评判试卷呢?如果将试卷张榜公开,那不是扩大事态吗?”
“再者,科举取仕,乃是天子恩威,又怎么能将取仕大权交到学子们的手中呢?让他们自个选拔自个,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两人已经不是第—次在朝堂上争吵了,上—次也是因为法令的问题,两人吵得不可开交。
此刻,朱元璋头更大了。
“吵得好呀!怎么着,想把奉天殿吵得掀翻了是不是?”
朱元璋喝断了两人的争吵。
话虽这么说,但两人的争吵,也给了朱元璋—些思路。
“咱算是想明白了,取仕风波,不光要明断,而且还要速决,现在那些学子们正在外面蜚短流长,百姓们也都在观望着呢!”
嗡——
朱标脑袋嗡了—下,有些不可思议的看着杨炎。
—墙之隔的朱元璋和刘基,同样瞪大了眼珠子,直勾勾的盯着墙面,仿佛想要看穿这堵墙,看到对面淡然而谈的杨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皇帝是最大的地主,他代表了地主阶级,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对立面的!”
“皇帝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如何改变?又如何会去改变?”
“除非……”
“除非什么?”朱标下意识的站起来追问。
可是话刚出口,朱标已然明了,他问这个问题显然是多余的。
朱标颓然的坐了回去。
还能有什么?除非废除皇帝!
废除皇帝?
这话杨炎并没有说出来,但是已然浮现在朱标,以及—墙之隔的朱元璋和刘基的心头。
无人不心头大骇。
这毫无疑问是大逆不道之语。
但奇怪的是,杨炎并没有说,这个念头却出现在他们三个人的心头。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
朱元璋已经有些慌了,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
—旁的刘基连忙道:
“皇上,这只是推演的结果!”
“妖术!”
朱元璋嘴角猛地—阵抽搐:“这是妖术!”
—直安静的毛骧,突然上前—步:“皇上,卑职这就去把他的人头提过来!”
他已经感受到了皇上强烈的杀意。
“等等!”
刘基连忙叫住毛骧,然后对朱元璋行礼道:“皇上,其实……杨炎并没有说什么,而且,您真的不想听杨炎把话说完吗?”
“再说了,杨炎现在也已经是个死囚了,他逃不掉,如果真有大逆不道之言,再杀也不迟!”
听罢刘基的话,朱元璋轻哼了—声,摆手让毛骧退下。
心中出现废除皇帝的念头,确实让他怒不可遏。
毕竟大明是他九死—生打下来的江山。
但是确如刘基所言,杨炎并没有说这句话,而只是在推演,不过这个推演让人心惊。
而且,如果不把杨炎的话听完,他恐怕以后都难以安睡了。
杨炎的这些话,就会像是噩梦—般,伴随他终生,所以无论如何他都要把话听完……
……
牢房内。
朱标呆滞了好—会,这才缓缓看向杨炎:
“先生,难道真的非要那样吗?”
杨炎当然知道朱标说的那样是什么。
杨炎笑笑道:“你想什么呢?如果真的那样,刚刚稳定下来的天下,岂不是又重新陷入大乱之中?”
杨炎的话,让朱标顿时大松—口气。
“呼——”
—墙之隔的朱元璋,也是长长的出了—口气。
杨炎继续道:“按照现有的制度和生产力,土地兼并问题必然是无解,除非能够将生产力提升—个档次。”
“生产力?”朱标—怔。
杨炎点头道:“我们前面说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到现在的封建社会,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升!”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我们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决吃穿住行等生活物资。”
“所以,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杨炎的话,让朱标深以为然的点头。
—墙之隔的朱元璋和刘基同样是默默颔首。
这其实是—个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古语便有云,民以食为天,但是杨炎却这其中的规律精确的总结出来,并且应用于推演之中,其观察之精准,视角之独特,思考之深入,着实让人惊叹。
“还请先生教以解决之道!”
朱标一脸郑重,诚心请教。
他是大明未来的继承者,他当然不想未来的大明出现天下养朱的状况,更何况他是一位心系天下的仁义储君,也不想天下的百姓被他们老朱家拖累。
一墙之隔的朱元璋和刘基,同样侧耳倾听。
朱元璋自不用说,这是他自以为很完美的战略,没想到却被杨炎指出其中的重大隐患,让他心头剧震,既然能够精确的指出问题所在,他当然想要听一听杨炎是怎么说的。
而身后的刘基同样是聚精会神。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基自幼博览经史及天文、历法、兵法、性理诸书,尤精象纬之学。
他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有智慧的人之一。
他当然知道杨炎的推理是对的,当今圣上的封王戍边战略,如果不加以限制,势必会引起后世的天下养朱之患。
从一开始对封王戍边战略的分析,看透皇上心中的设想,再到一针见血的点出这个战略的隐患所在。
杨炎思虑之深,目光之远,让他大为震惊,不得不为之侧目。
现在他已经顾不得杨炎的话是否会触犯天威,只想听一听他接下来是怎么说的。
所以无论是牢房里,还是一墙之隔的密室中,都是一片寂静。
落针可闻。
三双耳朵竖着,只等杨炎开口。
只有毛骧如芒刺被,如鲠在喉,因为他知道不是他该听的,也不是他该懂的。
听得越多,懂得越多,死得越快。
不说别的,就单说天下养朱这个词,就不是他能听的。
只是此刻,皇上似乎已经忘记了他的存在,他也只能屏住呼吸,让自己的存在感尽可能的降到最低……
……
牢房里。
杨炎已有几分醉意,看了眼眼前认真求教的朱标,笑道:“黄公子,这是这一次的课业,你回去好好思考思考,天色也不早了,咱们下次再聊。”
朱标闻言,透过小窗看了一眼外面,果然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
每一次和杨先生交谈,自己都是获益匪浅,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而因此忘乎了时间,这一次也不例外。
“好的。”
朱标点头道:“先生,那我回去好好思考,下次在向先生请教。”
每一次先生都会一些课业给他回去思考,朱标也已经习惯了。
只不过一墙之隔的朱元璋和刘基却是一盆冷水浇在头上,他们从一开始进来的不在意,只是好奇太子在狱中究竟与何人交谈,到现在已经听到了兴头上,欲罢不能。
没想到,杨炎却来了一个戛然而止。
就好像是看一本小说,刚看到精彩处,就断章了,而后面的也还没有更新。
抓心挠肝,十分难受,但又无可奈何。
毕竟自己是在一旁窃听的,窃听当然有窃听的爽,可以听到秘密,听到真心话,但是没办法参与到这场谈话当中。
既然对面牢房中的谈话结束了,那他们也没有留在这里的必要了。
出了牢房,外面的天色已然暗了下来。
朱元璋踱步走在前,刘基和毛骧左右跟在后。
一路上,朱元璋一语不发,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而跟在他身后的刘基,同样眉头微皱,面露思索之色。
只有毛骧神色警惕,尽职尽责的守卫皇上的安全。
回到紫禁城外。
刘基刚想要和皇上请别,不想迎面正好撞上了一个老熟人。
不是别人,正是当今的相国李善长。
“皇上!”
李善长连忙迎上前来行礼。
而朱元璋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只是摆了摆手,没有说什么,便转身走入森严的皇宫之中,甚至都没有看李善长一眼。
但是李善长还是恭恭敬敬的目送皇上离去,直到看不见皇上的背影,这才转过头来看向一旁的刘基。
“伯温啊,前段时间叶伯巨的事,督察院受惊了。”
李善长并没有一开口就问刘基和皇上究竟去了哪,虽然他真的很想知道,但却说了前不久有大臣上书反对皇上封王戍边之策的事情。
事实上,对于皇上封王戍边的战略,上书反对的并不是督察院的御史们,而是山西平遥儒学训导叶伯巨。
御史们也因为这事,很是忿忿不平,纷纷想要上书为叶伯巨请冤。
最终被刘基给压下去的。
但这事传到皇上的耳朵里,刘基亲自请罪,这件事才以皇上罚了督察院半年的俸禄而告终。
“明后天我抽个时间到督察院走走,代表中书省慰问一下各位御史,也算是为他们压压惊吧。”
刘基听罢,微微苦笑道:“多谢丞相的厚爱,但丞相还是别去了。”
“为什么?”
李善长微微一怔。
“督察院不归中书省节制,督察院的御史们位虽不高,俸禄也不多,但却有权监督各级大臣,包括中书省左右丞相,如果相国前去慰问,恐怕……有示恩之嫌吧?”
刘基的话,让李善长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
“说得好。”
李善长幽幽道:“可有一个人总不轮不到你们来督察吧?那就是皇上,可是你的部署竟然监察到皇上的头上,呵,请问,这是叫监察呢?还是叫督察呀?”
空气中已然弥漫着火药味。
李善长和刘基本是朱元璋身边的两位谋臣,他们通力合作,为大明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却在大明建立之后,产生了分歧。
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下令属下的御史们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上,依法惩治。
所以朝廷中很多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
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
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不和。
而且以两人为首,大明朝廷也渐渐分成了两个党派。
浙东党和淮西党。
因为出身地域不同,这两派官员各自抱团。然后为了自身的权势,相互斗争。
这其中,淮西派官员以李善长、胡惟庸,以及很多出身淮西的开国武将为主。而浙东派官员,则是以刘伯温和宋濂等文人为主。
杨宪便是浙东党的人,他的倒台给了浙东党一个沉重的打击。
而这一次上书反对封王戍边战略而瘐死(囚禁致死)的叶伯巨也是浙东党的人,这让浙东党更是雪上加霜。
此消彼长。
李善长这一次前来很显然是有点耀武扬威的意思。
如果是以前,以刘基耿直的脾性,定然要与他理论一番,却不想今天的刘基似乎有些心不在焉,淡淡道:
“李相如果没有别的事,那伯温就先告辞了!”
说罢,刘基转身离去。
李善长杵在原地,望着刘基的背影,咬牙吐出三个字:“刘伯温!”
他已经准备好了好好气一气刘基,没想到今日的刘基却一反常态,丝毫没有要与他理论的意思。
自己用力的一拳打到了棉花上,这让李善长相当难受。
“呼——”
李善长长呼一口胸中的闷气,让自己稍稍冷静一些。
突然,他想到了什么。
不对!
今天皇上和刘伯温状态都不对,而且他们是一起回来的。
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为何皇上心事重重,而刘伯温同样心不在焉,丝毫没有了往日和自己争论的劲。
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他们两个变成这样?
李善长心中疑云丛生。
他开始有些慌了,因为他感觉到皇上和刘基之间似乎有了其他人不知道的秘密……
……
与此同时,皇宫中。
朱元璋草草吃了一下晚饭,便是一头扎进了史书当中……
这个政策很好,是不是也要在朝廷内部,以及地方各级官员中施行?
朱元璋的话一出,原本还兴高采烈的众大臣们一下子懵了。
不是……
这个双因子管理政策用在宗室的管理上,确实极好,他们全都举双手赞成,可是怎么一转头就用到自己身上了?
用在自己身上,好像……还真可以!
只不过……
怎么就感觉一股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呢?
一旦这个双因子管理政策用到了朝廷以及各级官员的身上,效果恐怕比用在宗室身上还要显著。
宗室,说到底还是皇家的人。
即使他们做得再差,拿不到任何的激励因子,皇家也不会看他们活活饿死,作为基础部分的保健因子至少还是能拿到的。
但是朝廷和各级官员不一样。
他们的供奉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原本这部分供奉是只要他们不被开除,不犯原则性错误,就能按时按量可以拿到手,他们不需要担心,但是现在,一旦实施了双因子管理,他们的供奉就变得具有巨大的弹性和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你做得差了,或者说做得不如别人好,那你就拿不到激励因子,只能拿底薪。
甚至更惨的,你会被人取代掉。
人心是很可怕的,有了这部分激励因子以后,你不努力,人家会努力,你想躺平,人家半夜就爬起床,你又如何睡得着?
如此一来,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得卷起来?
而且还是往死里卷啊!
好他妈的狠啊!
一众大臣此刻真正的感觉到了背脊一阵阵发凉。
一开始,当皇上说要在宗室内施行双因子制度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可以想象得到此法的厉害之处,所以纷纷举双手赞成,高呼太子英明,皇上英明。
但是……
当真正用到自己身上,他们才深深的感受到,此法,恐怖如斯!
朝堂上。
一时之间,安静无声。
朱元璋嘴角微微一勾:“怎么,此法用在宗室身上你们就交口称赞,用在你们自己身上,就不做声了?”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最后还是李善长第一个站了出来,高呼:“皇上英明!”
“皇上英明!”
众臣也是反应了过来,连忙跟着拜下。
在场的都是经年老臣,他们却是没有想到,这一次所有人都被皇上玩弄于股掌之中,让他们连反驳的余地都没有。
此法的施行已经势在必行,大明的官场要变天了!
“父皇圣明!”
朱标也是站了出来,诚心称赞。
妙啊!
原来此法用在朝廷的官员管理之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大明的官场恐怕要一改历史上懒政推诿不顾民生等诸多陋习,迎来全新的格局和气象,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在狱中的老师杨炎。
此时此刻,朱标对于杨炎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
慈宁宫。
下了早朝的朱元璋龙骧虎步,大步流星的走了进来,一屁股坐到凳子上,拿起桌上的茶壶,自己斟满一杯茶水,咕噜一声一饮而尽。
“皇上什么事这么高兴?”马皇后笑吟吟的走了过来。
跟了朱元璋这么多年,马皇后自然十分了解他的脾性,不用说也能看得出来朱元璋今天的心情格外的好。
“嘿嘿。”
“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生产技能的积累、劳动分工的发展,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凭什么你有那么多的资源,而我却一无所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奴隶社会过度剥削的生产关系,俨然已经不适合日益增长的生产力,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形态需要进一步改变。”
“于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在推动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这也使得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最终一统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隶制国有土地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
“在这个社会形态里,土地成为了最关键的生产资料。”
“因为有了土地,你才能进行各种生产活动,于是便形成了这样的局面,拥有土地多的人,并不劳作,而是将土地租给了原本的那些奴隶和没有土地的平民,这便形成了两个新的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到了这个时候,农民没有像奴隶那样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但却仍旧脱离不了地主阶级的剥削,正应了那句唐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的田都耕完了,农夫为何还要饿死?因为大部分生产出来的物质,都交到了地主的手上。”
“这也便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形态,对吗?”
朱标点头。
一墙之隔的朱元璋和刘基亦点头。
特别是朱元璋。
他的体会尤为深切。
因为他就是最底层的农民出身,从他记事开始,他就是给地主刘德家放牛。
他给刘德家放了整整十二年的牛,只为了一口饱饭。
那个时候,他的梦想就是能够找个勤快的媳妇,生儿育女,长大了然后继续给刘小德家放牛,图一口饱饭吃。
这是他再低不过的幸福向往。
可这样的幸福向往,他都实现不了。
很快,厄运便降临了。
四月初六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母亲饿死。
如果说这是日记……
那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了吧?
杨炎的话,让朱标和刘基大开眼界,大长见识,而朱元璋除此之外,还大有感触。
杨炎从最本源处分析了当前的社会形态的产生。
这绝对是他们闻所未闻的。
三人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也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几个人,但是在杨炎面前,他们就像是一个学生,甚至是触碰到新世界的儿童。
杨炎说的知识,是那样的新奇而又深入,仿佛穿过表象,看到了这个社会的本源。
杨炎到底是从哪里获得这些知识的?
是从不曾面世的秘籍中?亦或是自己思考出来的?
总之,这些知识实在是太让人惊叹了。
三个人如同海绵一般,疯狂吸收着……
只听杨炎继续道:“我们可以称现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为封建社会。”
封建其实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它代表着一种政治制度或者社会形态。
而封建一词,也早早出现在中国的文献中。
《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朱标点了点头。
杨炎继续道:“封建社会,虽然比前面两个社会形态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仍旧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