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更致命的策略。
第一步:技术壁垒与用户体验升级。
林峰带领着已经初具规模的技术团队(他用融到的第一笔小额投资,迅速招募了几位关键的技术人才,并用期权和梦想稳住了军心),对“遇见”APP的核心算法进行了迭代升级。
新的算法能够更精准地捕捉用户的潜在兴趣,推荐匹配度更高的同好,并且优化了信息流的呈现方式,让用户沉浸感更强。
同时,他们快速上线了几个“缘遇”短时间内难以模仿的新功能:比如基于地理位置的线下兴趣活动发起与参与、高质量兴趣圈子的付费精选内容等。
这些改进,迅速提升了老用户的粘性和口碑。
“遇见”虽然在新增用户上受到了一定冲击,但核心用户群不仅没有流失,反而更加活跃。
用户们很快就发现了“遇见”和“缘遇”在核心体验上的巨大差异——“缘遇”只是一个徒有其表的空壳,而“遇见”则是一个真正能找到知音的社区。
“那个缘遇,推荐的人都牛头不对马嘴,广告还贼多,卸了卸了。”
“还是遇见好用,新出的线下活动功能太赞了!”
“为了抄袭而抄袭,没有灵魂!”
用户的真实反馈,是打败模仿者最有利的武器。
第二步:精准打击“缘遇”的软肋。
林峰深知,“缘遇”最大的投入在于市场推广。
他利用自己对互联网舆论的掌控能力,开始进行“反向公关”。
他授意团队收集整理了大量“缘遇”APP强制获取用户权限、后台窃取隐私数据(这些是很多早期野蛮生长的APP普遍存在的问题,但赵凯的公司做得更过火)、以及虚假宣传用户数量的证据。
然后,他通过一些与“先锋科技”交好的媒体渠道、以及在各大科技论坛和社交平台上的“技术大V”账号(有些是他提前布局培养的),将这些证据“不经意”地曝光出去。
一时间,关于“缘遇APP侵犯用户隐私”、“缘遇数据造假”的负面新闻开始发酵。
对于一款社交APP来说,隐私安全是用户的生命线。
这波精准打击,直接命中了“缘遇”的要害,导致其用户增长停滞,甚至开始出现大量卸载。
第三步:引爆赵氏公司的内部危机。
在“缘遇”项目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