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场原本几乎中断的社区改造项目,经过她“以用户为主”的重新整理后,不仅没有垮掉,反而成了“理想角落X城市空间温度榜”的第一名示范案例。
不再是展示式改造,而是协商式共建:她听、她画、她退一步,再前进一步。
她不是来“改变”的,而是来“共情”的。
平台授予她“年度民生贡献奖”。
她站在办公室角落,看着邮件里那串奖项与奖金转账确认,不知为何,却没有太强的成就感。
她在群里回复了一句:“我不想出席领奖。
奖金能不能直接设为‘城市整理援助基金’,帮那些真正需要的独居者?”
负责运营的同事一时间都惊了:“你不拿名、不露面,还要自掏腰包做公益??”
而顾星泽只是低头笑笑,对心悠发了一条私信:“别人是靠热度包装公益,你是用公益点燃自己。”
“真厉害,许老师。”
心悠坐在阳光洒落的窗前,回了一句:“不厉害。
我只是想把这条路,铺得更稳一些。”
那天晚上,她回到工作室,发现桌上多了一封没有署名的文件袋。
里面是完整的装修图纸、一份选址合同,以及一张项目启动规划表。
文件最上方写着六个字:心悠计划 · 二部她一愣,翻到最后一页,只见熟悉的手写字——“如果你愿意,我们就一起开分店。”
“如果你更愿意,我可以为这家分店,洗碗、开门、扫地……甚至,住在楼上。”
落款处,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笑脸:她拨通顾星泽的电话。
“你真的……计划好了?”
“嗯。”
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稳淡,“我有设计资源,你有理念。
合作。”
“合资比例怎么分?”
“你六,我四。”
“为什么我多?”
“因为你是灵魂。
我只出肉体和力气。”
电话那头,她被逗笑了:“你这是在跟我谈生意,还是在告白?”
“谈未来。”
他顿了一下,声音低下去:“如果你愿意。”
那一刻,她没有立刻回答。
她只是抬起头,看着玻璃窗外的霓虹和车流,轻轻合上文件袋。
几天后,心悠去顾星泽的家。
那是她第一次正式走进他的私人空间——不像她想象的极简现代,而是一种“朴素有温度的清冷”。
书架、素色家具、小地毯,一处未装饰完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