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来的农学博士仰头望着云雾缭绕的青山,防晒霜在高原阳光下泛着白光。
“赵教授说,你们这里保存着全球最完整的红薯地方品种基因库。”
她的话让阿洛想起了奶奶临终前紧紧攥着的那把薯种,褐色的种皮已经开裂,露出了象牙色的胚芽。
阿洛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明白,这些薯种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他们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村委会的吊脚楼里,飘荡着油茶的香气,巴图用竹片拨弄着火塘:“县里要搞‘三变改革’试点,我们村要把荒山流转给合作社。”
墙上的投影仪映出了智能大棚的3D模型,阿洛注意到模型边缘的等高线——那些代表海拔的彩色曲线,正与苗绣纹样中的山脉走向重合。
他想象着未来的日子里,这些智能大棚将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活力。
深夜的晒谷场上,阿洛蹲在石磨旁。
月光把红薯淀粉照得雪亮,奶奶教他的古法苕粉制作法在脑海中浮现:九蒸九晒,竹篾上晾出的苕粉要能照见北斗七星。
手机突然震动,林夏发来的消息在月光下幽幽发亮:“基因测序结果出来了,‘九黎红’含有稀有花青素,可开发抗癌产品。”
阿洛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仿佛看到了奶奶在天之灵的微笑,她一生的心血终于得到了认可。
后山传来野猪的嚎叫,阿洛握紧石磨的手突然停住。
他想起了去年在云南见过的光伏农业基地,那些在阳光下闪烁的板子,是否也能照亮苗乡的夜空,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他站起身,望向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相信,通过科技与传统的结合,他们的村庄一定能够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2 银锄凿云(一)银饰里的农耕密码铁匠铺里的守望与变革夜幕如墨,重重地笼罩着小山村。
静谧的夜晚,唯有铁匠铺里的炉火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将周遭的一切烧得通红。
阿洛怀揣着祖传的犁铧,脚步匆匆地来到了村口的铁匠铺。
这具“九黎耕”犁头,是家族的宝贝,它的每一道纹路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每一个缺口都诉说着先辈们的农耕故事。
此刻,阿洛望着手中略显陈旧的犁铧,心中五味杂陈,既对祖先的智慧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