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起,我说话的声音,变成了攻击?
评论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炸开。
有人说:“我们是不是也误会过谁?”
有人说:“原来被孤立的人,不是无缘无故被孤立的。”
我没有删评论。
我只是把真相放出去。
让它替我说,我没说出口的委屈。
我报了文艺部。
初审通过那天,我以为终于有机会站上舞台。
可复审结果一出,我的名字被刷了下来。
理由荒唐:系统显示我有“两次校级通报批评”。
我盯着屏幕,心跳沉闷。
这些处分,从未存在过。
至少,在我重生前,它们不存在。
我进了档案室,调出电子备案系统日志。
一页页翻,一条条查。
终于,在修改记录里找到了痕迹。
学生会技术部负责人,深夜登录,悄悄加上的“处分记录”。
我没有冲去找人对质。
我只是把证据整理好——截图、时间戳、对比记录。
匿名发给纪检部门。
附上一句话:“有人在替我写历史。
我不想再活在谎言里。”
举报发出后第三天,论坛传出消息:技术部负责人被处分。
文艺部重新开放审核通道。
我收到了一条私信:“你可以再试一次。”
我没急着报名。
只是静静地看着那封通知,心里清楚——这一次,我不是靠谁施舍的机会。
是我自己抢回来的。
5我进了文化节主持人的候选名单。
选拔时,我表现很好。
评委点头,录像里我也笑得自信。
可就在开场前一小时,我收到一条消息:“因突发情况,你的主持资格已被取消。”
我没问为什么,因为当晚我就在舞台上看到了替代者——沈知遥的表妹,毫无经验地站在麦克风前,结巴、忘词、冷场三分钟。
没人批评她。
我回到宿舍,打开电脑,把选拔录像剪成一段对比视频。
配上标题:《为何只有她能破例?
》我发在社交平台,没加一句煽动词。
但评论区已经炸了。
“这差距也太明显了吧?”
“又是关系户?”
“林晚照被淘汰,谁能服气?”
热度一路飙升,学生会顶不住了。
三天后,他们发公告承认选拔流程存在疏漏,承诺今后所有职位开放透明评审。
我没再提那天的舞台。
因为我知道,属于我的话筒,终有一天会重新递到我手里。
而这一次,不是靠谁施舍。
是我用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