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第一?”
评论区照例是冷言冷语:“果然本性难移。”
“连学霸都骗不过你?”
我没骂回去,也没删帖。
我只是把那天的对话录音整理好,附上完整的课题进度表。
一段段语音,一页页文档——全是关于数据、模型、参考文献。
没有一句闲聊。
我把这些发到社交平台,配了一个话题:#我的友情也需要被审核吗#帖子一出,沉默的人开始说话。
有人说:“为什么女生和男生讲话,就一定是勾搭?”
有人说:“我们是不是太习惯用恶意揣测女生了?”
有人反思,也有人站出来分享自己的类似经历。
一场关于“性别偏见与舆论暴力”的讨论,在校园论坛悄然发酵。
我每写一句控诉。
但我让所有人看到——我只是想好好学习,却被逼成了坏人。
而这一次,我用事实,洗清了自己的清白。
我收到一个匿名包裹。
没署名,没寄件人,只有一本“恋爱日记”。
封皮是我“熟悉”的字迹,内容却全是我不曾写过的话:“我愿为他放弃一切。”
“没有宋临舟,我的人生没有意义。”
第二天,校园论坛就炸了。
照片、截图、热帖齐飞。
评论区又开始骂我“自导自演”、“舔狗成瘾”。
我没否认。
我只是写了篇文章,标题冷静:《谁说小说不能成为武器?
》我在文中没提自己一句清白。
而是从“作者视角”出发,拆解这本“日记”的破绽:字迹是仿的,纸张是刻意做旧的,连段落排版都模仿了我的写作习惯。
可内容漏洞百出——我从不写“为爱放弃一切”的句子。
更不会在2019年8月17日写下“我想和他在一起”,那天我根本不在学校。
文章发出后,自媒体纷纷转载。
有人说:“这是最冷静的反击。”
有人开始追问:“是谁有这个能力,伪造得这么真?”
学校最终启动了“校园信息安全专项调查”。
我没等结果。
但我清楚,这场战争,我已经赢了。
因为我不再害怕被定义。
也不再允许,别人替我写故事。
我交完学习计划书,正要离开教务处。
余光扫过桌上一份材料——我的学生档案。
夹在最上面的,是一张红色标签:心理不稳定个体备注栏写着:“建议重点关注其社交行为与言论倾向。”
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