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
以前他再忙,我发个“在干嘛”过去,最迟十分钟内必有回音,哪怕是个“忙,晚点说”。
现在呢?
我上午十点发的:“屿屿,晚上想吃什么?
我买了你爱吃的虾。”
(附带一张活蹦乱跳的基围虾照片)下午三点,手机终于“叮”了一声。
我几乎是扑过去抓起来。
江屿:“在开会。
再说。”
三个字,外加一个句号。
比甲方爸爸的反馈还简洁,还冷漠。
那盆活虾,在我家水池里蹦跶了一下午,最后蔫头耷脑地被我爸拿去煮了汤。
不死心。
晚上八点,我又发:“还在加班吗?
注意身体呀,别熬太晚。”
(附赠一个乖巧猫猫头表情包)这次倒是回得“快”了点。
晚上十一点半。
江屿:“嗯,刚结束。
睡了。”
没了。
连个标点符号都吝啬。
我盯着那冰冷的“睡了”两个字,感觉自己像个守着冷宫大门的怨妇,被皇帝随手丢了个“退下”的牌子。
周末,我鼓起勇气,提前三天预约(以前根本不用!
):“周末有空吗?
新上映的那部科幻片据说特效超棒,一起去看?”
漫长的等待。
直到周六早上,手机才震了一下。
江屿:“项目赶进度,这周末都走不开。
抱歉。”
“抱歉”两个字,客气得像是在回绝一个不熟的同事。
我捏着手机,指尖冰凉。
以前他再忙,只要我说想看电影,他总能挤出时间,哪怕只是看个午夜场。
现在,“项目赶进度”成了万能挡箭牌。
更可怕的是见面。
好不容易熬到他说项目阶段性结束,可以一起吃个晚饭。
我特意打扮了一番,穿上他夸过好看的那条裙子,怀着一种近乎上坟的悲壮心情去了约定的餐厅。
结果呢?
整顿饭,气氛比追悼会还凝重。
他坐在我对面,眼神飘忽,刀叉机械地切割着盘子里的牛排,却很少往嘴里送。
我问一句,他答一句,字数能省则省,像个被设定好回复关键词的低配版AI。
“最近工作很累吗?”
“嗯。”
“那个大项目是不是快结束了?”
“快了。”
“上周我去看阿姨(我闺蜜),她说……哦。”
话题只要稍微沾点边,比如我爸,比如他妈,哪怕我只是无意识地提了一句“我爸最近好像迷上养花了”(天知道我为什么要提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