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院呈上的奏折,动辄数千言,引经据典、铺陈冗长,却往往掩盖了真正的要务。
若继续如此,政令如何通达?民生如何及时救济?“
他顿了顿,目光在那些曾对改革暗中不满的官员脸上停留片刻,声音渐沉:
“通政司改革,并非要夺各部院之权,而是为了去芜存菁,使朝廷政务运转更加高效。
分级标记、摘要制度,皆是为了让父皇与孤能更快抓住要害,而非埋没在冗长文字之中。“
朱标微微抬手,示意侍从将案头堆积的奏折展示给众臣:
“诸位不妨看看,这些奏章,有多少是真正关乎国计民生的急务,又有多少是繁文缛节、虚言浮词?
若连朝廷中枢都被这些无用文字拖累,地方上的政务又如何能及时处置?“
他目光一凝,语气加重:
“孤希望诸位都能齐心协力,而非各怀心思。
改革势在必行,若有异议,大可直言进谏,但若有人阳奉阴违,暗中阻挠,便是与朝廷新政为敌,与天下百姓为敌。“
最后一句话落下,殿内一片寂静,无人敢出声反驳。
朱标的目光如刀,扫过每一个人的脸,仿佛在无声宣告——在洪武朝,适应不了的大臣,第二条路就是死路一条。
那些刚才还敢交头接耳的官员,此刻都规规矩矩地站着,连大气都不敢出。
太子殿下这是在明告天下,改革势在必行,容不得半点妥协。
张紞倒是心中大定。
作为通政司的头头,张紞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项改革的难度。
通政司虽名为“通政“,实则历来只是朝廷文书的中转衙门,负责将各部院的奏章原封不动呈递御前。
如今骤然被赋予评级摘要之权,无异于将一介传令小卒擢升为判官。
既要精准提炼奏章要旨,又得谨慎权衡轻重缓急。
稍有不慎,轻则招致各部院怨恨,重则可能因误判要务而祸及身家。
更棘手的是,朝中那些习惯了以冗长奏章彰显才学的文官们,早已将繁复的行文视为安身立命之本。
如今通政司要一刀斩断这延续千年的积习,无异于断了他们的青云之路。
不过,有了陛下与太子的支持,又有都察院和锦衣卫的监督,想来也不会有人敢明目张胆地阻挠。
奉天殿内,众大臣躬身领命。
老朱满意地点点头,余光瞥见朱标转头望来,父子二人目光一触即分,父子俩的默契,让老朱立刻会意:
“还有何事启奏?”
殿内一片寂静,连呼吸声都变得清晰可闻。
王敬的下场就摆在眼前——从堂堂五品郎中贬为书吏,比直接杖毙还要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