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出这么一个炸弹,余闲反倒是有闲心继续考校朱棣了。
“那么你接着动动脑子想一想,将这王朝的百年兴衰与我之前提到的农税问题结合在一起,思索一下这破局之法!”
朱棣现在还哪有心思想农税啊,满脑子都是国运论。
“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余闲眯起眼睛,提醒道:“为何大明若要开疆拓土,必先免除农税……”
朱棣知道,自己不将这个问题回答出来,就别想聊什么国运论了,于是只能盘腿坐下,开始耐心思索着农税之事。
朱棣毕竟有老朱家的血统,虽然平常不善文墨,但是一旦动起脑子来,很快便想到了关键之处。
“我明白了余先生,其实这最终的问题都离不开土地兼并。”
余弦挑了挑眉,倒是没想到朱棣能这么快便想到关键之处。
“继续说。”
“如今大明百废待兴,在经历了元末的动荡之后,已然是成这般模样了,良田荒废,人口凋零。”
“在这田多人少的时候,土地兼并的问题根本就不能算问题,也完全影响不了国家的根基!”
“等经过百年的休养生息后,大明的国力必然会恢复到鼎盛!曾经的荒芜之地也会逐渐有人力,缺失的人口会慢慢补上……”
“到那时,土地兼并的制度才是让百姓生不如死的最大问题!”
“您说的对,如果只看眼下不看未来的话,百年之后必然会逐渐衰败!”
朱棣叹口气,落下结论,“所以大明才应将农税免除,解除农民的压力,让更多人吃饱穿暖,提升人力,使他们投入到开垦荒地的良性循环之中。”
余闲满意的点点头,“不错,总算明白其中关窍了。”
余闲坐直身子,囚衣下摆扫过草屑,“王朝兴衰,说到底不过‘民心’二字。扩土强国,强国民安——此乃千秋之计。”
“若严格这般执行下去,百年死局不足为惧。”
余闲这番话一结束,在隔壁偷听的朱元璋瞳孔剧烈收缩,额角青筋暴起,那话如惊雷般在他耳畔炸响!
扩土强国,强国民安!
大才!先生大才呀!
他们大明终于有救了!
“父皇!”朱标急忙扶住摇摇欲坠的朱元璋,掌心触及的衣袍已被冷汗浸透。
他从未见过杀伐决断的父皇如此失态过。
但朱标同样也是兴奋的,他眼中迸发出炽热的光芒,衣袖下的手指微微发颤。
“父皇莫急,余先生这《国运论》字字珠玑,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连三百年王朝兴衰都能勘破!”
朱标压低声音,“大明得此大才相助,莫说复兴盛世,就是重现汉唐雄风也不在话下啊!”
朱标浑然不觉,他自己此刻的神情像极了当年在滁州初遇刘伯温的朱元璋。
朱元璋平稳下心情后重重按住太子肩头,五指如铁钳般收紧:“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