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子死光以后,大明还是要小心天气之变。”
“水草丰美之地,是游牧族民生活的最佳选择,一旦气候变旱,自会南下袭击。”
“大明若想保持国运,除了要注意境内天气,更要时刻留心境外。”
“这些,可不是危言耸听。”
朱棣似懂非懂,很有信心的答道:“先生不必多言,像这样的事情朝廷自会应对。”
听着隔壁那声如洪钟的嗓音,余闲忍不住问了一句:“朝廷如何应对?”
生怕对方思维简单,余闲又叮嘱道:“多用脑子行事。”
朱棣重重点了点头,娴熟的挥了挥手。
“回去我就禀告父亲,向陛下谏言,开坛布道,以告慰上苍,想必上苍有好生之德,也能感受我等诚意。”
“所谓天气,就是天道,天高兴了,人间也皆大欢喜。”
余闲一掌拍向脑门,声音清脆可闻。
好家伙,我就多余问。
“搞半天还得看老天爷的心情,你会不会想得太简单了?”
“供奉足够的牛羊就能感动上苍,那鞑子何须南下攻打中原,把全草原的牛羊都杀光岂不更方便!”
朱棣当场无言,也意识到说了蠢话。
...
一旁。
朱家父子一左一右,诧异的张不开嘴。
此子,的确有点东西。
虽然老朱口上不信鬼神,但还是找道士推算国运。
想想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历任佼佼者名垂青史又如何?
照样岁月催人老,皇朝盛衰更迭,落得气运散尽。
“国运”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老朱真信。
相比那些气候湿润、国土广袤的盛朝。
大明的老底......本身就比前人的薄!
“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没想到这条咸鱼还算有点脑子。”
“可老四未免太稚嫩了,这般轻易被唬住???”
“老大,刚才说那些可记清楚了?”
没听见回复,朱元璋疑惑地扭过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