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单的回应里蕴含的意味让颜如卿心头一跳,她立刻站起身,掩饰般地转移话题:“我去打料。”
“一起去。”周琰也立刻起身,动作自然得仿佛天经地义。
在调料台前,颜若卿毫不吝啬地给自己碗里加了许多蒜泥。
她喜欢蒜在香油碟里激发的浓烈香气,这是她为数不多能坦然表达且享受的“重口味”。
这小小的放纵,也是她确认自我存在感的方式之一。
火锅店的效率很高,等他们端着蘸料碗回到座位,菜品已陆续上齐,鸳鸯锅底也开始咕嘟咕嘟地翻滚着热浪,红油与清汤泾渭分明,又奇异地交融着热气,氤氲在两人之间。
周琰很自然地拿起公筷,开始往翻滚的锅里下菜:“开始下菜吧!我来就好,你等着吃。”
他的动作体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照顾,像考试期间送饭送水果时一样自然。
“嗯,谢谢。”颜若卿抿嘴一笑,这笑容里带着一丝被照顾的暖意,但随即,母亲那句沉甸甸的“要拒绝这么好的人”便如冰冷的潮水般涌上心头,瞬间冲淡了那点暖意。
她看着周琰在热气中专注下菜的侧脸,那俊朗的轮廓,那体贴的举动,都让她心湖泛起涟漪,夹杂着欣赏、感激,以及更深沉的、无法言说的遗憾。
她悄悄握紧了放在膝上的手,指甲轻轻掐进掌心,用那一点细微的刺痛提醒自己:保持清醒,保持距离。
这顿饭的“目的”,她一刻也不能忘记。
那氤氲的火锅热气,模糊了她的视线,也模糊了她心头翻涌的复杂滋味,但模糊不了颜如卿心底那片冰冷的清醒。
筷子夹起的毛肚在红汤里翻滚,她的思绪却沉在更深的旋涡里。
一个声音,冷静到近乎残酷,在她心底反复回响:
她配不上他。
这念头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
他像天边耀眼的星辰,家世、能力、外貌、性格,无一不是光芒万丈。
而她呢?颜若卿低头看着碗里漂浮的蒜末,仿佛看到了自己——如此普通,像一粒微小的尘埃,落在人群里瞬间就会被淹没。
她的小县城出身,她那份需要努力“上岸”才能稳固的工作,她身后那个带着伤痕和局限的单亲家庭,她沉默寡言、谨慎小心的性格……
这些“普通”在他那耀眼的“好”面前,被无限放大,变得如此刺眼和寒酸。
巨大的鸿沟,不仅仅是物质,更是成长轨迹和人生境遇的悬殊,让她本能地感到一种深切的、难以逾越的距离感。
这样的结合,在她看来,本身就是不稳定的根源。
她并非质疑周琰此刻的人品,人心易变,世事难料。
他那般耀眼,围绕他的目光和诱惑只会多不会少。
谁能保证,当激情褪去,当更“合适”、更“门当户对”的风景出现时,他不会动摇?
即使恋爱了,结婚了,那看似坚固的堡垒也可能在现实的冲击下分崩离析——离婚、出轨……
这些冰冷的词汇在她脑海中闪过,并非恶意揣测,而是对人性复杂和现实残酷的一种悲观预判。
更深的恐惧在于,她对自己毫无信心——她不相信自己有那份独特的魅力,能成为他漫长人生里唯一且坚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