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张妍朱瞻基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风华:我本就是一代神皇最新章节》,由网络作家“晶晶晶”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大明风华:我本就是一代神皇最新章节》是作者“晶晶晶”的倾心著作,张妍朱瞻基是小说中的主角,内容概括:子的,都有些瞧不起自家胖爹这么窝囊,但其实这正是大胖的高明之处。靖难之役期间,朱棣曾因朱高煦的谗言,对留守北平(北京)的朱高炽产生严重怀疑。建文帝曾经试图通过书信离间朱棣父子,朱高炽洞悉了建文帝的阴谋,虽未拆信直接上交朱棣以表忠诚,但朱棣仍因宦官黄俨的挑拨一度动过杀心。正因为这次的信任危机,奠定了朱老四和朱高炽父子关系的复杂性。朱棣登基后,虽命朱高炽......
《大明风华:我本就是一代神皇最新章节》精彩片段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寻景说屋》书号【2025】
次日一早,朱瞻基便听闻了朱棣龙辇遇刺的消息。
他心中一凛,立刻赶往华盖殿,静候朱棣大驾。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华盖殿外便传来了朱棣沉稳威严的声音:“叫五城兵马司的人进宫,叫太子、汉王来见我。”
话音刚落,朱棣就快步朝殿门走去。
他身着一袭红色龙袍,袍身绣着金线龙纹,龙爪张扬,龙目炯炯。龙袍的衣襟和袖口镶着精致的云纹,腰间束着一条玉带,衬得他身形挺拔,威严毕露。
他的步伐沉稳有力,每一步都带着帝王的气势,在进殿的那一刻,好似整个殿内的空气都因他的到来而凝滞。
朱瞻基听到这些动静,还是不卑不亢的候立在殿内,并没有像原著中那样向朱棣卑躬屈膝。按理说,向既是皇帝又是爷爷的老爷子跪一跪也无妨,但动不动就跪,还真不是他的性格。
朱棣刚踏入殿门,便一眼便看到了弯腰低头行礼、乖乖候立在一旁的朱瞻基。他微微一笑,走到朱瞻基身前,语气平淡却带着几分和蔼慈祥。
“查清楚没有?”
朱瞻基抬起头来,拱手笑着说道:“回爷爷的话,二叔正派人查着呢。”
其实,这件事他早已心知肚明,这不过是金豆子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目的无非是在朱棣面前充当功臣,顺便收拢五城兵马司的军权,再给太子朱高炽泼点脏水。
此时,朱瞻基心里也不禁暗自嘀咕。
“这古代人的权谋确实厉害,随便一个阴谋诡计就能一举多得,还真是老谋深算、奸诈狡猾。”
朱棣双手叉腰,微微皱眉问道:“你猜,他们是什么人?”
朱瞻基略一思索,答道:“二叔说他们是靖难遗孤。我认为,刺客确实可能是靖难遗孤,但他们背后必定有大人物支持,而且那人势力肯定不小。”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道:“否则,刺客怎么会如此准确地知道爷爷的行踪?若是没人在应天府接应,他们又是怎么弄到的军械?暗中密谋的落脚点又在哪里?”
朱棣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嗯,你跟我想到一块去了。那你觉得,他们背后的人会是谁?”
(注:正式场合用“朕”自称,私下则用“我”。)
朱瞻基沉吟片刻,说道:“有五种可能。”
“五种?”
朱棣眉头一挑,显然对这个答案颇感兴趣。
“不错。”
朱瞻基神色坦然,继续说道,“几率最大的就是建文余党,其次便是鞑靼与瓦剌部,最后就是二叔、三叔,还有我爹。”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虽然理论上我爹是有那个可能,但实际上我是了解我爹的。他没那个野心,也没那个胆量,更没有那个动机,所以不可能是他。因此,实际上也就只有四种可能性。”
朱棣听完后,心里瞬间就想明白这些可能性背后的事情了。
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伸手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
“你小子,这些日子倒是有些长进了。”
这短短一年不见,他是真觉得朱瞻基变了不少,变得沉稳了许多,少了一些轻浮。
朱瞻基微微一笑,谦虚地说道:“都是爷爷教导有方。”
随后朱棣转身准备走向御案旁的座椅坐下,朱瞻基见状连忙搀扶着朱棣过去,边走还边轻笑着说道。
“爷爷,最近我弄了个好玩的东西,有空你也玩玩。”
朱棣坐下来后,笑着问道。
“什么好玩的东西?”
心里也是觉得这孙子不禁夸,刚想着他变沉稳了,没想到转头就说起了玩物,还要带着他一起玩。如果这要是朱高炽跟他这么说,肯定会惹的他一顿骂,但孙子这么说,他却认为孝心可嘉。
这时,殿门外传来了一阵争论声,打断了朱棣和朱瞻基的谈话。
“老二,你这么做,我是万万不能同意的,你这搞的人心惶惶,还让别人占了便宜,你这是何必呢?”
“太子爷,现在不是你说了算,你没有经历过战阵,你不懂里面的风险……”
“你闹的满城风雨,人心惶惶,你……”
朱棣和朱瞻基听到争吵声后,对视了一眼,然后两人都很有默契的都闭上了嘴。
片刻之后,朱高炽和朱高煦一同走了进来。
朱瞻基见状,便主动上前拱手行礼喊道。
“爹,二叔。”
说完就暗中打量起了朱高煦。
此时,朱高煦身披一副黑色铠甲,铠甲上雕刻着精美的虎纹,虎目炯炯。铠甲的肩甲和胸甲厚重而坚固,背后还有披风。
他面容棱角分明,眉宇间透着一股凌厉之气。他的眼神锐利,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他的身形高大挺拔,步伐稳健有力,每一步都带着一股武将特有的豪迈与霸气。
朱瞻基打量完后,心里也不禁暗道。
“这金豆子看起来,确实跟朱老四很像。”
朱高炽连忙躬身低头,面带慌色的对着朱棣拱手说道。
“父皇,孩儿听说天街刺杀一事,过……过来问安。”
此时他心里惶惶不安,还真不是装的。
朱棣看到朱高炽这副样子,气不打一处来。
他从龙椅上起来,缓缓朝朱高炽走去,沉声说道。
“我这次御驾亲征,血战了一年之久,大战阿鲁台,想不到回京,出了这样的事!”
说着说着,他的脸色越来越阴沉。
“要不是老二侦查的好,提前侦知了反贼的动向,你今天来,就不是问安了吧。”
朱高炽听完,当然也知道其中的潜台词,急的无语凝噎。
“可…可……我我我……我这……”
这时,朱高煦不给朱高炽辩驳的机会,连忙插嘴说道。
“皇上,儿子想调动兵马司的军队,打算关闭城门,在全城进行搜捕。”
朱棣面色平静的说道。
“接着说。”
朱高煦看了一眼身旁的大胖,略带为难的说道。
“可是太子不肯交权,请皇上下旨。”
朱高炽闻言,急忙说道。
“我…这……”
朱棣看着朱高炽这番急着说不出话来的样子,阴阳怪气的说道。
“怎么?怕查出同党来?”
“诶!”
朱高炽被吓的跪下,结结巴巴的说道。
“皇上…我…我……这…这……这怎么会呢!我……孩儿这…这……”
朱棣双手负背,低头望着大胖,沉声训斥道。
“外有强敌,内有叛党,你这个国是怎么监的!”
朱高炽被骂的气喘吁吁,低头不敢做声。
朱瞻基看到这一幕,并没有同情朱高炽,更没有替朱高炽担心。
他是看过剧本的人,所以他知道,这一切都是胖爹装的。胖爹这就是在故意装怂,示爹以弱,好让朱老四对他这个太子放心。
许多人对大胖这么怂不理解,甚至原著中的朱瞻基这个做儿子的,都有些瞧不起自家胖爹这么窝囊,但其实这正是大胖的高明之处。
靖难之役期间,朱棣曾因朱高煦的谗言,对留守北平(北京)的朱高炽产生严重怀疑。
建文帝曾经试图通过书信离间朱棣父子,朱高炽洞悉了建文帝的阴谋,虽未拆信直接上交朱棣以表忠诚,但朱棣仍因宦官黄俨的挑拨一度动过杀心。正因为这次的信任危机,奠定了朱老四和朱高炽父子关系的复杂性。
朱棣登基后,虽命朱高炽监国,但也对其权力严加限制。要求百官不得单独谒见太子,所有政务需公开记录并定期上报。重要决策(如军事调遣、高官任免)仍由朱棣独揽。
另外朱棣也确实更欣赏朱高煦的军事才能和性格,觉得与自己很相似,甚至曾暗示其有望继承大统。
这种偏心导致朱高煦长期觊觎储位,更是联合老三赵王朱高燧构陷太子,甚至密谋造反,而朱棣对此纵容,更加剧了父子间的裂痕。
朱高炽面对朱棣的猜忌和弟弟的挑衅,选择以退为进。他多次为弟弟求情,甚至请求让位,避免与朱棣直接冲突,同时以实际政绩证明能力,逐渐赢得部分信任。
朱棣常年北征和营建北平(北京),需依赖大胖处理日常政务。尽管存在猜忌,但对朱高炽的治国能力(如财政管理、民生政策)还是很认可的。
因此,朱棣最终也没有动过废黜太子的念头,既因嫡长子继承制的礼法约束,也因文官集团对朱高炽的支持,以及长孙朱瞻基的出色表现,还有就是朱高炽出色的治国能力。
不过朱棣对朱高炽,也确实存在极为深刻的疑心和戒心。
其根源在于权力博弈、继承人矛盾及性格差异、身体状况等等方面。但两人最终形成一种“矛盾共生”的关系,朱棣依赖太子的治国能力维持大明运转,朱高炽则以隐忍装怂和政绩来保全太子地位。
这两父子可以说,都是聊斋级别的千年老狐狸。
朱棣老谋深算,将三个儿子玩弄于股掌之间。而朱高炽大智若愚,洞悉一切,表面上一直很窝囊装怂,但其实大明大半人心都向着他。只有老二是铁憨憨一个,而老三也只是会点小聪明罢了。
此刻,朱瞻基看着眼前跪在地上唯唯诺诺的朱高炽,心里也是忍不住感慨道。
“胖爹确实厉害啊。”
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受,是为大智也。换作是他,肯定忍不了。
这时,朱棣又接着对朱高炽问道。
“这些反贼是何时到的京城,何人安排,有何用意?”
朱高炽慌慌张张的回道。
“回…回皇上,这个……那个……那个他……”
朱棣见状,沉着脸大声呵斥道。
“什么这个那个的!”
朱高煦看到这一幕,嘴角微微抽动,心里更是幸灾乐祸。
“想不到吧,老大,这一切其实都是我做的。”
朱瞻基见朱棣动了真火,连忙站了出来。
“爷爷,我能不能替我爹说两句。”
朱棣见乖孙站了出来,叹息了一口气,轻点点头。
朱瞻基解释道。
“我爹他气虚体胖,一路小跑到这儿,气还没倒匀呢。”
朱高炽听到这话,连忙一脸认同的连连点头道。
“哎哎哎……”
随后朱瞻基话锋一转,义正言辞的说道。
“而且此事必定与我爹无关,要想查清此事,只要从给二叔提供情报之人入手,相信很快就能查明真相。至于借着此事,弄的满城搜捕,大肆扰民,怕是不妥。”
“今天是爷爷御驾亲征,凯旋回朝的国家之喜,举国同庆,若是因为区区几个反贼,坏了百姓庆贺之心,怕是会好事变坏事,这恐怕不是爷爷想看到的景象吧。”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寻景说屋》书号【2025】
朱高炽听到朱瞻基这番有理有据的话,连忙点头附和道:“哎对,对,对!”
朱高煦闻言,不禁侧目看了一眼朱瞻基,心中暗道:“看来我倒是小瞧这个小子了。”
他瞪着朱瞻基沉声说道。
“小子,你过界了。”
说完,便转身对朱棣拱手郑重说道。
“皇上,儿子认为,这次不仅要搜捕刺客,朝里朝外的官员也得好好查一查。看看这里边到底有没有人吃着我们的饭,心里还想着建文皇帝!不然,刺客怎么会如此猖獗?”
朱棣沉着脸,目光如炬地盯着朱高煦,冷冷说道:“所以,你想要军权……是吧。”
朱高煦闻言,下意识抬头惊呼道:“啊?”他没想到,自己的小心思竟被老爹一眼看破。
然而,朱棣并未拒绝,而是面带一丝淡淡的微笑,缓缓说道。
“好。朕已经派五城兵马司的人来了。你负责搜捕刺客,至于清查官员,也按你的意思办。”
朱高煦见状,顿时神情雀跃,连忙拱手应道:“遵旨!”说完,便快步退了出去,仿佛生怕朱棣反悔。
朱高炽看着这一幕,惊得目瞪口呆,结结巴巴地说道。
“我…我…我……”
朱棣瞥了朱高炽一眼,然后对着朱瞻基淡淡说道:“把你爹搀起来吧。”
朱瞻基点点头,应道:“是。”
随即上前将胖爹扶了起来。
等朱高炽站稳后,朱棣语气平静的问道:“这十个月没什么大事吧?”
朱高炽低头拱手,恭敬答道:“是是是,天下太平。”
朱棣见状,轻挥了挥手,语气平淡道:“行了,回去吧,没事了。”
朱高炽闻言,微微一愣,随后点点头应道:“是。”便转身退了出去。
待朱高炽离开后,朱棣又看向朱瞻基,问道:“你觉得(此事)谁最可能?”
朱瞻基略一思索,坦然答道。
“首先排除我爹,然后建文、二叔、三叔、鞑靼与瓦剌部之中,我认为可能性最高的是建文和二叔,其次是鞑靼与瓦剌部和三叔。”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道:“如果是建文的话,那他可能是想要复辟,所以来这么一出刺王杀驾,要是真成功的话,到时候就能浑水摸鱼,火中取栗。”
“倘若真是二叔的话,那不得不赞一声高明了。”
“私底下养着一群靖难遗孤帮着做事,做出来的事还可以推给建文和我爹,然后又可以借着这些事向爷爷您邀功,还可以捞军权,一石三鸟,布局之深远,不愧是爷爷您的儿子。”
朱瞻基说完后,特意看了一眼朱棣的反应。
朱棣脸色平静,看到朱瞻基停了下来,便挥挥手说道。
“接着说。”
于是朱瞻基接着说道。
“至于三叔和鞑靼与瓦剌部,其实也只是理论上有那个可能,真说起来,还是不太可能的。三叔是有那个野心,但却没有那个胆量。鞑靼与瓦剌部虽是有那个胆量,但却没有这个脑子,而且也鞭长莫及。”
朱棣听完,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点头说道。
“你分析得很不错,但抓贼要抓赃。就先让你二叔折腾两天,让他觉得,我们就这么蠢,什么都没有发现。两军阵前,你要尽一切努力让对方轻视你。”
朱瞻基郑重地点头:“明白,示敌以弱而乘之以强。”
朱棣听到这话,欣慰的点了点头。
随后他沉吟片刻,继续说道。
“爷爷派你个差事,等你二叔折腾完,你到锦衣卫里去,挑几个精明能干的人,把这件事情查清楚。看到底是建文,还是你二叔在搞鬼。”
说着,他指了一下御案说道:“爷爷把金令牌给你了,赐你先斩后奏之权。”
朱瞻基闻言心中一动,试探性地问道:“爷爷,听说您新成立了个东厂?”
(注:此时大概是公元1412年,永乐十年。在正史中,朱棣是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正式设立的东厂。但在《大明风华》中,朱棣却是在公元1412年设立的东厂,出处是孙若微养父孙愚带着靖难遗孤返回应天府刺杀朱棣时,曾经说过朱棣又建立了东厂。因此,这里以《大明风华》中的信息为准。)
朱棣点头说道:“不错,但只是初立,还没几个人。”
朱瞻基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笑着说道:“那能不能交给我来管?”
朱棣眉头一挑,略带惊讶地问道:“你管?东厂里面可都是太监,让你去管,像什么话?”
朱瞻基不慌不忙地解释道:“爷爷,三叔都能管锦衣卫北镇抚司,我管个东厂又能怎么样?再说,只要您把东厂的名字换一下,改成……‘听风卫’不就好了。”
朱棣沉吟片刻,轻点了点头说道:“听风卫?这名字倒也不错。既然如此,那就依你好了。”
朱高炽是太子,负责朝廷政务,朱高煦是汉王,掌管了不少军权。朱高燧是赵王,统领御林军、锦衣卫。只有他这个孙子手里头还没什么权力,所以他觉得把这个听风卫交给朱瞻基管管也无妨。
朱瞻基现在年纪也不小了,是该要锻炼锻炼了。
(历史上,朱棣在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命兵部从凤阳、应天、山东、山西等地选拔17-20岁民间勇健青年,最终集结约1万余人,形成皇太孙的专属军事力量——太孙幼军。)
(在大明风华中,朱棣虽然几乎没有提起过太孙幼军这回事,但心里对朱瞻基的期望和培养也还是差不多的。)
于是,朱棣转身就在御案上提笔写了一道圣旨,递给朱瞻基。
“我给你一道旨意,封你为听风卫指挥使,负责‘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可随意监督、逮捕臣民,无需经司法程序,直接对我负责。但听风卫中的人,主要还得是要由宦官组成。”
朱瞻基略带兴奋的接过圣旨,恭敬地说道:“孙儿遵旨。”
此时,他心里也不由暗喜道。
“成了!”
随后,朱棣又将笔海中的金令牌拿出来,丢给了朱瞻基,语重心长地说道。
“给,你要的都给了你,可别让爷爷失望啊。”
朱瞻基接过金令牌,郑重地点头回道:“是,爷爷请放心,孙儿必定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如果要不是怕不好解释,他现在就可以告诉朱棣所有真相。
这时,朱棣忽然想起什么,笑着问道:“对了,你刚才说好玩的东西是什么?”
朱瞻基笑着答道:“哦,这个啊,是我在一部道经中找到了一部内功,然后特意安排了一些太监试着练了下,发现效果确实不错。不仅能强身健体,练久了还能延年益寿。”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兴趣,问道:“当真?”
朱瞻基点头:“真的。”
朱棣满意地说道:“好,要是真有效果,到时候爷爷再重赏你。”
到了他这个年纪,老毛病一大堆,想宠幸一下后妃都不行。如果要是这内功真有这些作用,那自然算是天功一件。
朱瞻基笑着说道:“爷爷,今天怕是来不及了,明天早上我再来教您怎么修炼。”
朱棣点了点头,然后又忍不住问道:“那不用服用什么丹药吧?”
他读过史书,所以知道丹药这种东西,基本上都是假的,唐朝好多皇帝,就是吃了丹药毒死的。如果练这内功需要吃丹药的话,那他可就要慎重一些了。
朱瞻基闻言笑了笑,然后摇了摇头说道:“不用,这个纯靠自身打坐修炼,吐纳养气。”
朱棣笑道,摸了摸胡子说道:“那我还可以尝试一下。”
朱瞻基见状,便拱手说道:“没什么事的话,那孙儿就先告退了。”
朱棣挥了挥手:“嗯。”
朱瞻基退出华盖殿,心中暗自思忖。
“有了听风卫和金令牌,我的计划也可以正式展开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