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精选篇章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

精选篇章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

文盲写小说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军事历史《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现已完结,主要人物是崇祯王承恩,文章的原创作者叫做“文盲写小说”,非常的有看点,小说精彩剧情讲述的是:瞬间被烟雾笼罩...。看着木桩上被洞穿的铁甲和木板,范景文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放眼整个大明,只有他工部的火器能称最强。“不知火器的威力是否符合陛下的预期?”崇祯直摇头,“不够!”范景文嘴角抽了抽,这些已经是大明的家底了,陛下还想要什么?他低着头问道:“陛下,臣不明白。”崇祯反问:“如......

主角:崇祯王承恩   更新:2024-08-08 04:5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王承恩的现代都市小说《精选篇章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由网络作家“文盲写小说”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现已完结,主要人物是崇祯王承恩,文章的原创作者叫做“文盲写小说”,非常的有看点,小说精彩剧情讲述的是:瞬间被烟雾笼罩...。看着木桩上被洞穿的铁甲和木板,范景文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放眼整个大明,只有他工部的火器能称最强。“不知火器的威力是否符合陛下的预期?”崇祯直摇头,“不够!”范景文嘴角抽了抽,这些已经是大明的家底了,陛下还想要什么?他低着头问道:“陛下,臣不明白。”崇祯反问:“如......

《精选篇章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精彩片段


“遵旨!请陛下移驾到旁边军器局的院子,按规矩仓库附近不能有火。”

等崇祯在来到军器局后锦衣卫早已清场,现场除了范景文、焦勖和汤若望以外,再无其他官员。

军器局测试火器威力的院子很大,远处的地面上扎着木桩,再往远处种着密密麻麻的树木。有的小树上面绑着木板,有的扎着草人,草人身上穿着各式各样的盔甲。

工部不仅制作火器,还负责制作防具。

颇有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意思。

火器依次摆放,只等点火测试。

得到崇祯的示意后,王承恩安排随行的锦衣卫开始测试火器。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全,测试火器的工作继续由锦衣卫来完成。

轰!轰!轰!爆炸声不断。

各种各样的火器被依次点燃,整个军器局院子瞬间被烟雾笼罩...。

看着木桩上被洞穿的铁甲和木板,范景文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放眼整个大明,只有他工部的火器能称最强。

“不知火器的威力是否符合陛下的预期?”

崇祯直摇头,“不够!”

范景文嘴角抽了抽,这些已经是大明的家底了,陛下还想要什么?

他低着头问道:“陛下,臣不明白。”

崇祯反问:“如果流贼攻城,你用哪些火器应对?”

“远处用火炮,近些用鸟铳和佛朗机铳、弓弩,再近可以用火铳,滚木礌石。”

“如果敌人冲锋到城墙之下,火炮和佛朗机笨重,无法调转炮口朝下发射,能用的火器还有哪些?”

范景文皱着眉头想了想,说道:“火枪,火铳,手铳足矣。”

“你敢保证工部的火枪和火铳,能穿透流贼身上的重甲和手里的厚盾?”

“不...不敢保证。”

崇祯冷哼一声。

他看火器不是为了听个响,而是根据他们的实际使用效果,考虑如何在守城战中发挥最大威力。

以明军现在的火器,没法守城。

三大营的老弱病残虽然战力低,但好歹会使用火器。

招募来的新兵蛋子就算能学会使用火器,也无法在短期内熟练使用。

稍有不慎误伤友军。

误伤人还好,一旦失误击中火药箱,后果不堪设想。

范景文见崇祯似有不悦,急忙问道:“陛下,库中还有一些被淘汰的老式火器,需要测试吗?”

“不用了。”崇祯挥手让焦勖和汤若望来到近前,低声问道:“你们工部能不能制作一批手雷?”

范景文一脸茫然的看向焦勖,焦勖同样茫然的看向汤若望,汤若望则懵逼的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都不知道手雷是何物。

范景文搜肠刮肚的想了一会后毫无头绪,只好低声下问:“陛下,手雷是何物?”

“你们可以把手雷理解为大号爆竹,爆竹外面包裹一层铁皮或铁珠,爆炸后铁珠四溅,以此伤敌。就算敌人有重甲罩身铁珠无法穿破,爆炸的巨响也可以将敌人震成内伤。”

“朕的话,你们听明白了吗?”

三个人先是互相对视一眼,思考崇祯的想法是否可行。

爆竹能炸伤人。

每到过年,各地均有爆竹炸伤孩童的事出现。

不过想炸伤人得有两个前提。

一,爆竹距离人足够近。

二,威力足够大,如果对方有盔甲,爆竹火药的使用量将是惊人的。

范景文第一个反应过来,点了点头。

他饱读诗书,此时心中已有了手雷的雏形。

手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中期,那时的人们把火药制作成各种形状杀伤敌人。


王承恩一声令下,整个銮驾队伍缓缓启程朝皇城方向匀速走去。

范景文看着銮驾远去的方向,缓缓摇头。

在他看来京师是守不住的。

大明能有今日,非城不坚炮不利,而是失去了民心。

老百姓能有什么奢求?无非是吃一口饱饭而已。

不解决吃饭的问题,空谈守城将毫无意义!

京师皇城外一处府邸内,数人聚齐。

如果有在朝为官之人看到肯定会认出他们。

前工部尚书张凤翔,吏部左侍郎沈维炳,礼部右侍郎杨汝成,户部督饷左侍郎党崇雅。

这些人中,张凤翔是齐党,党崇雅诗晋党,沈维炳是东林党,杨汝成是宣党。

张凤翔率先发话:“海柯(沈维炳字海柯),内阁首辅魏藻德被崇祯砍了头,新任首辅李邦华与我们不在同一条船上,以后对他什么态度?是战还是和?”

沈维炳脸色微变:“稚羽兄(张凤翔字稚羽),这里虽然没有外人,但还是称皇上为好。”

沈维炳担心的不无道理,崇祯今天的所作所为显然是有备而来,谁也不敢保证在座的这些人没有他的细作?

锦衣卫和东厂虽然早已不如从前,但他们也不是吃干饭的。一旦被他们抓到把柄,至少要搭上几千两银子。

张凤翔淡然一笑道:“崇祯乃一黄口小儿也,不足为惧。若他只是将魏藻德关押收监,老夫肯定有所顾虑,毕竟他有对我们不利的东西。但魏藻德已死,平日里与我们又无书信往来,崇祯想抓我等的把柄可就难喽。”

“至于李邦华...”张凤翔眯着眼,“你们都说说自己的想法,老夫现在不在朝堂中,无官一身轻!”

张凤翔崇祯十五年时任兵部右侍郎一职,后来当了几个月的工部尚书,随后被崇祯贬回了兵部,几个月后夺官下狱。

在众人求情之下,仅被免职处理。

沈维炳左右看了看,开口说道:“首先确认一点,李邦华和皇上是一条心,否则他也不会突然升到内阁首辅的位子上。”

“皇上今天先是砍了魏藻德的脑袋,随后以借钱的名义将兵部尚书张缙彦,成国公朱纯臣下狱。若不是范景文家境贫寒说了实话,恐怕他也会受到牵连。”

“皇上今天的所作所为,我认为是一个信号。”

“什么信号?”众人皆是不解的看向说话的沈维炳。

“他想夺权!”

夺权?张凤翔一脸严肃的陷入沉思。

礼部右侍郎杨汝成则是露出疑惑表情,他不解的问道:“陛下夺什么权?夺谁的权?”

“现在六部尚书和内阁首辅、阁臣都是他的人,远的不说,圣旨最起码不会被驳回。只要圣旨一到,你我敢不遵守?我等虽然为人臣,但手中的权利早已经被收回去了。”

“此言差矣!”户部督饷左侍郎党崇雅接过了话题,他解释道:“汝成兄只在礼部任职,对其余各部不甚了解也很正常。”

“尚书做尚书的事,侍郎做侍郎的事。以我们户部为例,陛下让督饷,尚书也让督饷,我们找谁要?”

“皇亲国戚?朝廷勋贵?士绅商人?寻常百姓?”

“皇亲国戚有权有钱,咱们得罪不起。朝廷勋贵关系错综复杂,我们也得罪不起。士绅商人是我等的靠山,不能向他们征税。”

“能征的只有老百姓了,他们没权没势,只要衙门的差役一到,便会乖乖的把钱交出来。”

“钱到了户部,尚书才不管钱是怎么来的,陛下更不知道钱来自何处,就算知道了他又能怎样?”


内阁首辅魏藻德和他的党羽听到李邦华捐家产时,纷纷低头冷笑不止。

高情商:捐钱升职。

低情商:卖官!

他们笑李邦华官迷,没脑子,李邦华已经是二品大员,加少傅衔,再往上就是三公正一品了。

如果时间倒退一年,捐钱买官的行为还说得过去,毕竟那时候的大明朝还有口气。

现在大明已经是大厦将倾,危如累卵。就算筹款白银百万两,也阻止不了灭亡。

何必呢?

不如留着钱,早早做改朝换代的准备。

更可笑的是,崇祯只说了句大大有赏,却没说赏赐什么,分明是空口之谈。

“臣王之心,累受皇恩,愿捐捐出半数家产,以助剿贼!”东厂提督王之心随后跪倒在地,忍痛捐出一半财产。

崇祯嘴角抽了抽,这厮是真财迷,被敲打过后还敢保留一半家产,属实有点人为财死的意思。

他眯着眼,心里虽然不满,脸上却装作十分高兴的样子:“王之心忠心可鉴,官升三品!”

王承恩也想捐,可他的钱早就捐了,兜里仅剩的十两银子也拿不出手,顿时有些懊恼。

吴梦明想起朝会前崇祯召见时说过的话,为了迎合皇帝也为了自保,只能硬着头皮说道:“臣,愿捐银一千两!”

“好!吴指挥使官升一级!还有没有捐银子的?”

“臣愿捐银五百两,以解燃眉之急。”

“臣愿捐一千两。”

“臣愿捐八百两。”

......

在李邦华的带领下,四十多个朝臣纷纷捐款。

崇祯算了算,捐的银子从几十两到上千两不等,总数不过五万两!

“还有没有要捐银子的?”崇祯面无表情再次询问。

百官们鸦雀无声。

想捐的都捐了,剩下的用沉默表达了态度。

“好!”崇祯顿了顿,“既然没有捐银的,朕要借钱了。”

“有没有借钱给朕的?”

借钱?

听到这两个字,内阁首辅魏藻德差点笑出声。

崇祯啊崇祯,你贵为一朝天子竟然向臣子借钱,你不要脸面难道皇家也不要吗?

现在这个情况,借和捐有区别吗?募捐都募不到钱,借钱会有人借给你?

简直是猪脑子!

其余人却有不同的想法。

如果崇祯向他们借钱,能不借吗?

显然不行。

该怎么应对呢?朝臣和勋贵们低着头苦思冥想。

王承恩见无人应答,有些着急。这样下去怕是要冷皇爷的脸面,于是急忙向王之心眨眼。

王之心被王承恩瞪得难受,在心里叹了口气,再次跪倒说道:“万岁,臣愿借五百两助朝廷剿贼。”

“好好好...孺子可教也!”

又等了片刻,见众人不说话崇祯直接点名:“户部左侍郎?”

户部左侍郎王正治先投降李自成,后投降建奴,长了一副贞洁的脸却有着婊子般的性格。

崇祯决定先拿他开刀。

王正治暗地里撇了撇嘴,规规矩矩的站出来拱手施礼:“万岁,臣在。”

“家里有多少现银?”

“这...”王正治有些犹豫,问的太直接了,他知道崇祯肯定憋着坏,但不知道是什么坏。

想了想,最坏的结果是抄家。

如果真敢抄他的家,李自成来了他第一个打开城门。

王正治算清家里银子的零头后说道:“回万岁,臣家里有现银约有百两,其他财产倒是有一些,不过都物件,不是现银。”

“哦。”崇祯眯着眼,“既然钱不多,朕就少借点,借一半如何?”

王正治一脸的不可思议。

崇祯穷疯了吧?

一百两银子都不放过 ...

“这...”他想说不借,却慑于皇帝的威严张不开口。

借?

借出去的钱肯定要不回来。

憋了好一会,他才磕磕巴巴的说道:“陛下,臣上有老下有小,五十两银子怕是花不了几天。”

“王侍郎放心,只要有朕一口吃的,就饿不到你们全家。”

崇祯的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王正治也不好再反驳,只能哭丧着脸答应。

崇祯面无表情的继续问:“工部范尚书何在?”

工部尚书范景文躬身施礼,“臣在。”

“家中有多少现银?”

范景文毕恭毕敬的说道:“现银不足五十两。”

“既然这么少,朕就不跟你借了。”

其他人眉毛一挑,抓住了重点。

虽然范景文说的是实话,但只要像他一样装穷装可怜就能躲过一劫。

“张缙彦何在?”

“臣在。”

“家里可有现银?”

兵部尚书张缙彦一脸为难的跪倒在地:“回陛下,臣为官清廉,家里早已无钱可用。”

王正治斜视着张缙彦,心中感叹:这厮太狠了,竟然一文钱都不想借。

崇祯面无表情的问道:“张尚书说的可是实话?”

“臣,不敢说谎。”

“内阁首辅?”崇祯脸色越来越难看。

在众人的注视下,内阁首辅魏藻德缓缓出列,不紧不慢的说道:“臣愿借五百两银子,以助剿贼!”

“不不不,魏卿错会了朕的意思,朕是问你家中有多少现银!”

魏藻德心中冷哼一声,朗声说道:“臣家境贫寒没有现银,靠借钱度日,刚才的五百两银子也是臣借的。”

王承恩站在旁边咬牙切齿,这些人贪的钱比国库还多。朝廷危难之际不但不慷慨解囊,反而一毛不拔,实在可恨。

他看着崇祯皇帝的背影,恨自己不是魏忠贤,无法震慑朝堂,不能为皇帝解忧。

“成国公?”崇祯毫不在意,随即把目光放到这位一等公身上。

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多谢!”李左使了个眼神,手下的兵士立刻散开队形,小心谨慎的搜了起来。

得到消息的定国公徐允祯姗姗来迟。

他带着两个家丁来到前院,看到李左后眉头皱了下。

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陛下遇刺,勇卫营奉命搜查他的府邸。

是巧合还是故意?

成国公朱纯臣今天的遭遇已经传遍了京师,虽然有咎由自取的成分,但陛下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

他要对勋贵下手了。

马上就要离开北京,徐允祯不想多生事端。

见定国公站在原地不语,李左上前躬身施礼:“勇卫营李左见过定国公。”

徐允祯忧心忡忡的问道:“陛下无碍吧?”

“臣不敢多言,国公去宫中一问便知。”

徐允祯顿时明白了,他微笑着从袖子里摸出一个布包,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扔到了地上。

然后捡起布包递到李左手中,笑着说道:“李千总你的东西掉了。”

李左被徐允祯的慷慨吓到了...

布袋里装着黄澄澄的金子!他用手掂了掂,至少有五十两。

李左不敢收,急忙把徐允祯的右手和布袋一起推了回去,有些为难的说道:“国公大人,末将既食君禄当为君解忧,陛下遇刺,按规矩这一片宅子都得搜一遍。”

“哎咦!”定国公徐允祯把金袋子再次推给李左,“李千总错会了,我的意思是麻烦李千总快点搜。”

李左愣了下,若无其事的将金子收进怀中,得到徐允祯的允许后吩咐一声:“搜!”

不消片刻,一个兵士慌慌张张的从旁边的院子跑了回来:“千总,旁边院子发现一个死人!”

李左和定国公徐允祯同时一震,前者表情复杂,后者表情更复杂。

......

户部侍郎王正治府邸。

吴梦明和王之心相对而立,看着手中的账册。

没有人比他们更懂抄家。

不到半天时间,前内阁首辅魏藻德和户部左侍郎王正治的家已经被查抄一空。

魏藻德早已将家眷送回乡下老家,府中只有几个家奴。好在家产还在,共搜出白银两万五千两,名人字画古玩玉器也不少。

王正治第二个被查,锦衣卫负责外围警戒,东厂负责查抄家产。几百个厂卫一拥而入,先是抓人,随后翻箱倒柜,掘地挖塘,里里外外搜了个干干净净。

前后耗时近两个时辰才清点完毕。

吴梦明看着手中的账册对王之心说道:“王提督,今儿个咱们在魏藻德家搜搜出现银两万五千四百二十八两两,名人字画古玩玉器折银一万三千二百二十九两。”

“加起来不到四万两!魏藻德是崇祯十三年状元,十六年入阁,查出这点家产还算说的过去。”

“户部左侍郎家只查出这点钱是不是太少了点?”吴梦明指着账册最后一行数字。

王之心瞟了一眼,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合计十五万七千八百二十六两。

“不少了...”王之心贪婪的咽了口唾沫,“王正治崇祯十五年四月才到户部,查抄出这些银子足够交差了。”

吴梦明苦笑着摇头,“他在来户部之前官任太仆寺卿一职。”

王之心皱着眉愣了会,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太仆寺是干什么的?

负责整个大明朝马政和畜牧,掌握着全国的马户,草场,马匹。

受兵部管辖,官秩从三品。

马户指的是养马人户,这些人户由官府指派一起养马的徭役任务,他们需按时向朝廷交付一定数量的马匹。


崇祯在心里算了算。

三大营,五城兵马司,禁军,锦衣卫,东厂和唐通的欠饷,总共有九十多万银子的缺口。

不考虑吴三桂的话,他至少要准备一百五十万两银子。一部分作为赏银,一部分作为粮饷,剩下的募兵。

“王承恩,把户部和内帑的账册拿来!”崇祯吩咐道。

王承恩不敢怠慢,亲自把账本递到崇祯手中。

打开略显老旧的账册,崇祯一页一页的翻。越往后翻,速度越快,翻到最后一页时,崇祯突然生出一股邪火。

他啪的一声将账册扔到地上,坐在龙椅上咬牙切齿。

堂堂大明朝,国库存银竟然只有黄金三千两,白银一万两。

换算成银子加起来也就四万两!

四万!!!

在北京城随便找一个三品以上的官员抄家,抄出来的财产都不止四万。

他知道,自天启朝以来,国库一直亏空。

朝廷没钱,国家就会停摆。天启皇帝没办法,只能内帑的钱拿出来用。

好在天启皇帝有魏忠贤,他有办法搞钱。

结果呢?

崇祯上台后把魏忠贤砍了!

他糊涂啊!

魏忠贤也好,东林党也罢,无论谁当权都会贪污。

魏忠贤贪污的银子早晚是皇帝的,而那些东林党贪污的银子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崇祯拿起内帑账册翻看。

国库存银四万两,内帑十六万两。

加起来二十万两银子。

怪不得历史上崇祯不敢南迁,他怕南迁的路上士兵们因为缺饷哗变!

看着冰冷的数字,崇祯的心也慢慢变冷。

他胸中的怒火慢慢凝聚,变成一把砍人的刀。

他握着刀柄,怒道:“平日里贪钱也就罢了,现在国库空虚,朝廷危在旦夕,他们竟然还敢贪!找死!”

旁边的吴梦明和王之心同时低下头,心里发虚。他们心里清楚,崇祯表面上是对着账册发火,实际是在警告他们。

崇祯看着他们二人的表现,内心稍感安慰,锦衣卫和东厂是他的刀,用刀前敲打一番,才能让刀更加锋利。

他话锋一转,说道:“朕记得,吴指挥使的儿子后天大婚,王承恩替朕准备一份贺礼。”

吴梦明顿时一愣,大明朝国事繁忙,流贼将至,日理万机的皇上竟然还惦记着他儿子的婚事。

“陛下,臣承受不起!”

“你是朕的左膀右臂,勿再推脱。”

“臣...谢万岁隆恩!”杀人不眨眼的吴梦明跪在地上,红了眼眶。

崇祯转头看向王之心:“王之心,你总领东厂,手下的太监们该管管了。”

王之心一脸茫然,他先是磕了一个头,随后谨慎的问道:“陛下,臣惶恐。”

“惶恐?只是惶恐吗?杜勋出自你的门下,塘报说他尽节了,可是据朕所知,他和王承胤投敌了!”

投敌?

王之心听罢脸色巨变,皇帝的话透露了两个消息。

一,杜勋投敌了。

二,陛下是从其他渠道获得的消息。

昨日宣府告破后,锦衣卫和东厂分别从自己的渠道得知,前尚膳监掌印太监杜勋尽节自杀。

他们都没查清消息竟然被皇帝查明了,这是一件让人听起来很恐怖的事。

难道皇帝还有其他情报组织?

王之心浑身一抖,伏在地上说道:“是臣管教失当,求陛下恕罪。”

崇祯狠狠盯着王之心,不说话。

王之心贪财,家产虽然比不上勋贵,相比其他人来说也是一笔巨款。

崇祯不说话。

他在思考要不要换掉王之心和吴梦明。

东厂和锦衣卫是两把刀,杀人前需要打磨好。

但是...

一旦换人,东厂和锦衣卫内部将会乱一段时间。

换做平时没问题。

现在时间紧迫,无论大明还是他,都无法接受混乱带来的后果。

见崇祯不说话,王之心慌了:“臣失职,求万岁爷饶命。”

崇祯微微点头:“既然知罪,一会早朝的时候朕会给你将功赎过的机会。”

“谢万岁!”

“你们都是朕的臣子,有错改之,无则加冕。流贼将至,汝等应齐心协力帮朕御敌。”

“臣等遵命!”吴梦明和王之心同时叩首,唯独李若琏磕头时有些失落。

崇祯将他们的三人的表现看在眼里,心中的计划逐渐成型。

吴孟明为人还算公正,但平日里做事不拿主意,看着东厂的菜碟下菜,东厂怎么干他就怎么干。

王之心能干事也敢干事,软肋也很明显:爱财如命。

李若琏为人忠诚,不贪财,是个可以信任的人。

既然这样,吴梦明继续和王之心搭配,他们是皇帝的刀,是皇帝的枪。

李若琏藏在暗处,干脏活累活。

“吴梦明,一会朝会时,朕和百官的话你要一字不漏的记下来。如有错漏,治你的罪!”

“臣遵旨!”

吴梦明掏出纸笔,默默退到一旁。

不多时,王承恩走进偏殿,恭敬的说道:“皇爷,已将两万两银子交于定西伯唐通。”

“朕知道了。”

“左都御史李邦华在门外侯旨!”

“让他进来。”

“是。”

太监传完话,满头白发的左都御史李邦华迈步走进大殿。

脸颊干瘦,后背微驼,在老旧朝服的映衬下,给人一种随时都要嗝屁的感觉。

行叩拜之礼的同时,李邦华低着头两只眼睛在大殿内一番搜索。

当他看到吴梦明和王之心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坏了。

锦衣卫头子和东厂头子同时出现,准没好事。

李邦华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的说道:“臣李邦华奉旨面君。”

崇祯冷冷一笑:“李邦华,有人告发你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欺君罔上,你可知罪?”

李邦华抱拳拱手:“陛下,可有证据?”

“证据?你二十九岁入仕,现任左都御史一职,年俸禄不过百余两。你来告诉朕,万两家产从何而来?”

“既然证据确凿,就请陛下治罪!”李邦华毫不畏惧的说道。

他不否认贪污,但贪污一事不能怪他。

大明官员俸禄低,那点俸禄本就捉襟见肘。再加上崇祯登基以来国库空虚,朝廷时不时的缺饷缺俸禄,为了一家老小,就算清官也得靠贪污活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欲z望慢慢增长。

久而久之,大明官场贪腐之风盛行。

“治罪?呵呵!”崇祯冷笑一声,“你是左都御史,按照大明律,该当何罪?”

大明律...

提起这三个字,李邦华浑身一颤。

若是按照大明律,贪污六十两以上者扒掉人皮,在里面填满稻草,悬竿示众。

“臣...死罪!”李邦华心灰意冷,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他只希望吴梦明和王之心动手的时候轻一点,这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了。

“哎!”崇祯长叹一声,“你没罪!”

没罪?李邦华有点懵。

“朕知道,若是不贪,你们一家老小都得饿死。归根结底是朕的错,让大明的朝臣吃不饱穿不暖。”

“万岁,臣惶恐,臣认罪,是臣的错,与万岁无关。”李邦华颤颤巍巍的说道。

他搞不懂崇祯要干什么,前一刻说他死罪,后一刻又说他没罪。

如此反复无常,肯定有什么阴谋。

“哎,过去的事既往不咎,希望你以后律己律人,为大明尽心尽力。”

李邦华咽了口唾沫,回过神后急忙磕头道谢:“谢万岁不杀之恩,臣愿效犬马之劳。”

崇祯想重用李邦华。

重用前须敲打一番,让他不要太过得意。

不过也仅仅是敲打。

李邦华不怕死,历史上他得知崇祯死后,留下“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三句话。

随后自杀殉国。

“王承恩,把冯元飏的信给李御史瞧一瞧。”

王承恩急忙密信递到李邦华手中。

李邦华看完后皱着眉,沉思不语。

“李御史,你怎么看?”崇祯问。

“臣以为,此乃中策。”

小说《大明:距离灭国还有七天?他坐吃等死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嘶...

崇祯的祖父是谁?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财迷的皇帝,没有之一。

若是说其他皇帝,这帮大臣们肯定不信。这事放到万历身上,没有几个不信的。

毕竟民间早就把万历皇帝在皇宫里藏钱的事传的神乎其神。

魏藻德第一个反应过来,虽然他们对怪力乱神的说法很是敬畏,但没有做实的事不能当真。

“陛下,不知银子藏在何处?”

崇祯扫了他一眼,转身对王承恩说道:“王承恩,养心殿后面有一处地窑,银子就埋在里面。你马上安排人去挖,掘地三尺也要找到。”

“遵...遵旨!”王承恩非常激动,此时的他早已忘记了皇宫礼节,一路小跑的冲了出去。

随着王承恩离开,皇极殿内陷入到短暂的安静之中。

所有人都在等。

崇祯坐在龙椅之上,内心淡定。

万历藏得这二百万两银子,史书上有记载,只是崇祯不知道而已。

他为什么不知道?

这在历史上是个谜题,解不开。

养心殿距离皇极殿不到五百米,王承恩把附近所有的太监,甚至锦衣卫都招呼过去刨地。

不多时,王承恩捧着一锭银子笑着跑了回来:“皇爷,按照您的吩咐果然在养心殿后面的地窖里挖出了银子,虽然不知道具体数量,但粗略估算至少百万两以上!”

哗...

朝堂一片惊呼之声。

这不仅仅是银子的事,还涉及到鬼神之说。

古人都是迷信的,对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王承恩立刻跪倒在地,先是对着天空虔诚的伸出双手,随后重重的磕头并说道:“天佑大明,吾皇圣明!”

在他的带动下,一众朝臣纷纷下跪。

“天佑大明,吾皇圣明!”

不等众朝臣起身,崇祯指着王正治的鼻子说道“王正治,你还有什么狡辩的?”

王正治已经懵了,这些银子如同一把尖刀扎进他的心脏,让他失去了抵抗的力气。

他跪在地上求饶:“臣有罪,...臣自愿捐出全部家产,求陛下饶了臣一家人。”

“什么罪?”

“臣有贪墨之罪!”

崇祯冷笑,“朕给过你机会!”

“请万岁息怒!。”

“陛下!王侍郎一时糊涂,请陛下饶了他。”

“陛下息怒,王侍郎不该贪恋钱财,更不该欺骗陛下。请陛下看在为朝廷效力多年的份上饶了他吧。”

见崇祯要对王正治下手,魏藻德,张缙彦,朱纯臣纷纷下跪求情。他们十分清楚如果王正治被治罪,后面倒霉的就是他们。

在他们的带动下,半个朝堂的大臣都跪下了。

随着求情的人越来越多,崇祯心中的愤怒也越来越难以平息。

这些书生口口声声为了大明,干的事却一心为己。

韩非子在《五蠹》中说过,破坏国家的五大蛀虫里,学者排第一。

学者中以儒生为最。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吗?

不!

是双标!

他们嘴里喊着这些口号,干的事却截然相反。

因为最终解释权在他们手中。

以袁崇焕为例,他不但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甚至在崇祯二年解了京师之围。

这份天大的功劳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能封侯。

结果呢?在朝堂上受到弹劾,最终被凌迟处死。

儒家口中的仁呢?义呢?

怎么不见他们为袁崇焕求情和稀泥?

这件事发生后,君臣之间,尤其是皇帝和武将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不稳固。

就算袁崇焕该死,也不该那个时候死。

朝臣们都知道这个理,但就是不说,生怕自己受到牵连。

杀了他看似维护了皇权,实际绞杀的是武将们的忠心。

国家税收靠农民,征战沙场靠士兵。

然而。

朝堂上没有,也不欢迎农民和士兵。

于是农民想尽办法不再种地,士兵也不愿从军征战。

国力开始衰退。

明朝能灭亡,一半责任是封建王朝的客观规律在作祟。另一半责任由崇祯和这些儒生五五开!

而且。

崇祯十分清楚这些人并不是真心认错,只是为了苟活。

想清楚这些,崇祯怒道:“王之心!”

“臣...臣在。”

王之心正站在旁边看热闹,被突如其来的喊声吓了一跳。他谨慎地用眼角余光看向崇祯,见对方的怒意不在自己身上才松了口气。

“去,陪着吴指挥使一起去。把朕刚才念过名字的官员都查一遍,凡与所说不符者,不用请旨,直接抄家拿人。你们互相监督,务必核实清楚,抄没的家产交于户部。如有袒护错漏,就地正法!”

“是...是!”王之心哆哆嗦嗦的磕了个头,跟在吴梦明的身后飞速逃离皇极殿。

他有种预感。

当年扫除魏忠贤的那个崇祯又回来了。

不,比之前还要狠。那次只针对魏忠贤的阉党,这次皇上针对的是所有人!

他庆幸自己捐钱的同时又有些害怕,因为他的家产还有很多。

随着吴梦明和王之心的背影消失,崇祯终于松了口气。

关键时刻还得靠锦衣卫和东厂。

明朝皇权并不是一家独大,在很多方面都会受到辖制。

以军队为例。

京师除了勇卫营,崇祯能独自调动的军事力量只有锦衣卫和东厂。

其他的军队调动需要几个关键手续。

首先皇帝需和内阁商议完毕,内阁拟出圣旨,内阁和司礼监分别盖章签字。

然后内府御马太监拿着圣旨信物去往兵部调兵。

兵部确认无误后按照旨意配齐人员和物资,随后移交五军都督府。

某位都督确认无误后领兵作战。

中间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其他部门都不会理睬。这也是太监即便权势滔天,也无法造反的重要原因。

他们的权利再大,也大不过皇权。

皇帝都做不到的事,太监更做不到。

看着吴梦明和王之心远去的身影,王正治绝望了。

他想不明白崇祯为什么突然变了性格。之前是优柔寡断,现在是快刀斩乱麻。

他茫然的看着内阁首辅,把希望放到了他身上。

崇祯说的很清楚,被点名的官员都会查。

这些人的身份一个比一个尊贵。

有内阁首辅魏藻德;成国公朱纯臣;兵部尚书张缙彦;工部尚书范景文。


与此同时,王之心和吴梦明正好走进府门,好巧不巧的听到了死人两个字。

“王提督,吴指挥使,什么风把你们吹来了?”定国公徐允祯见东厂和锦衣卫都来了,顿感不妙。

如果只有李左一人,他还有蒙混过关的希望。

现在锦衣卫和东厂都在,毫无机会。

王之心的政治觉悟比李左高几十倍,他不敢接徐允祯的话。

此事关系重大,如果查实是定国公行刺,与他说过话的人都会受到牵连。

小心驶得万年船!

王之心直接走到李左身边,低声问:“李千总,陛下怎么样了?”

“末将不知。”

王之心是三品官,千总是从六品,按照规矩李左需自称末将。

“死人在哪?”吴梦明追问道。

李左有些懊恼的捶了下胸前的铠甲,有些无奈的吩咐手下道:“带路!”

如果找不到其他凶手,那么这个死人就是凶手!

没办法。

朝臣需要交代,陛下也需要交代!

勇卫营,锦衣卫,东厂更需要给陛下一个交代!

如果找不到凶手,这个死人就是最好的交代!

假如这个死人是凶手,定国公必定会受到牵连。那么他迈进府门后的所作所为都会成为证据。

他越想越恼,恨不得扇自己几个嘴巴子。

几个人很快来到偏院,一具体型瘦弱的男尸躺在院子角落中。

......

紫禁城,乾清宫。

崇祯坐在暖榻上心有余悸。

穿越来第一次距离死亡如此之近。

虽然心里早就做好了准备,但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如果当时没有侧身,那支箭很可能会穿破罩甲伤到他。

“李若琏...!”崇祯口中默念着他的名字,越想越气。

这家伙下手太狠了,说好的比划一下,到头来变成了真的。

不行,得给他个教训!

“皇爷...”王承恩屁股上的伤口已经处理完毕,他在两个小太监的搀扶下,强忍着疼痛走进殿门。

崇祯看向王承恩,关心的问道:“你没事吧?”

“回皇爷,臣只是受了些皮外伤,并无大碍!”王承恩龇牙咧嘴的说道。

“那就好,来人赐座。”

“多谢皇爷,臣...臣坐不下。”

“那就站着吧,刺客找到了吗?”崇祯假装恼怒的问道。

虽然李若琏做的很过分,但崇祯内心还是希望他没被抓到,否则锦衣卫真就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勇卫营,锦衣卫,东厂,五城兵马司的人都在查,臣估摸这会应该查出结果了。”

“嗯,宣李若琏觐见,朕有事吩咐。”

不多时,李若琏行色匆匆的走进大殿跪倒施礼:“臣李若琏参见陛下。听闻陛下回宫途中遭遇刺客,臣倍感惶恐,特来恭请圣安。”

崇祯仿佛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也没听到,随手拿起桌子上的一本奏本慢慢翻看。

清代才有奏折。

明代公事叫题本,启恩或认罪的叫奏本(凡内外各衙门,一应公事,用题本。其虽系公事,而循例奏报奏贺,若乞恩认罪檄敕谢恩,并军民人等陈情建言申诉等事,俱用奏本)。

李若琏跪在地上一言不发,他当然知道皇帝为什么没让他起来。

跪了将近半刻钟的时间,他才听到崇祯说道:“起来吧,汝等退下,没有朕的吩咐谁也不许进来打扰。”

等太监和起居注都离开后,崇祯才将奏本放下,淡淡说道:“李若琏,你胆子很大啊!”

“臣有罪!”李若琏没起身,跪在地上再次磕头。

“罪?你自己说说,有什么罪!”

“臣救驾不及,险些让陛下受伤。”李若琏一脸认真的说道。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