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长篇小说大明锦绣

长篇小说大明锦绣

岁月神偷 著

现代都市连载

朱允熥朱元璋是军事历史《大明锦绣》中的主要人物,梗概:嘎的飞过,落在水面上相互嬉戏。这种自然景色,让人身体清爽的同时,心情也很舒畅。“爷爷,鸭子!”朱允熥指着水面两只叽叽喳喳的鸭子叫道。在这种美景之下,他心中自然没那么些算计,有些少年人的真情流露,再说就算是上一世的他,年纪也很小,不过是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岁数。“鸭子?”朱元璋疑惑的朝那边看去。“不如抓几......

主角:朱允熥朱元璋   更新:2024-02-20 20:18: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长篇小说大明锦绣》,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朱允熥朱元璋是军事历史《大明锦绣》中的主要人物,梗概:嘎的飞过,落在水面上相互嬉戏。这种自然景色,让人身体清爽的同时,心情也很舒畅。“爷爷,鸭子!”朱允熥指着水面两只叽叽喳喳的鸭子叫道。在这种美景之下,他心中自然没那么些算计,有些少年人的真情流露,再说就算是上一世的他,年纪也很小,不过是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岁数。“鸭子?”朱元璋疑惑的朝那边看去。“不如抓几......

《长篇小说大明锦绣》精彩片段


风吹柳树梢,枝叶争窈窕。


沿着应天府外大明湖畔两边,满是一人环抱粗细的古树。

每到夏日,绿绿的叶子在若有若无的风中轻轻摆动,绿叶之下满是遮挡了阳光的树荫。

走在林间树下,身上的燥热被驱赶一空说不出的清爽。

南边一行人慢慢而来,领头的是个老员外,身边的是小少爷,再往后是五大三粗的长随们。

这正是出宫溜达的朱允熥和朱元璋,爷俩笑呵呵的走在林间大路上,身侧是波光粼粼微有涟漪的大明湖,偶尔一群野鸭嘎嘎的飞过,落在水面上相互嬉戏。

这种自然景色,让人身体清爽的 同时,心情也很舒畅。

“爷爷,鸭子!”

朱允熥指着水面两只叽叽喳喳的鸭子叫道。

在这种美景之下,他心中自然没那么些算计,有些少年人的真情流露,再说就算是上一世的他,年纪也很小,不过是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岁数。

“鸭子?”朱元璋疑惑的朝那边看去。

“不如抓几只,咱们吃烤鸭!”朱允熥笑道。

啪,脑袋上挨了一个爆栗。

朱元璋咧嘴笑骂,“那他娘的哪是鸭子?那是鸳鸯,咱的傻孙子哟!”

原来是鸳鸯,怪不得毛那么好看!

朱允熥原是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这一世又生长在深宫之中,认错了也不奇怪。

“是得出来溜达溜达,享福都享出罪过了,鸭子都能看错!”朱元璋笑得直喘气,“小子,幸好今天没史官,不然给你记上一笔,你就丢大人了!”

“这么大的湖,不养鸭子可惜了!”朱允熥笑道,“平日也不用喂,让它们在湖里吃点小鱼小虾,咱们可以吃鸭蛋,还能吃鸭子,多好!”

“有个人倒是说过这话!”朱元璋背着手,微笑道。

“谁呀?”朱允熥有些好奇。

“你奶奶!”朱元璋有些伤感的说了一句,随后目光看到有个戴草帽的老头在河边,笑道,“有人钓鱼,过去看看!”

这老头,说是陪我出宫溜达,出来之后比我还高兴!

朱允熥心里吐槽一句,赶紧快步跟上。

他们爷俩是乐呵了,但是那些侍卫们围在身边如临大敌。

“哎,我说!”朱元璋走到钓鱼人身边,对方是个戴草帽的老翁,两人差不多,朱元璋改口,“老哥,钓几条了?”

对方扭头笑笑,胡子眉毛都是白的,嘴里缺了两颗门牙,但是嗓门洪亮,“还行,一上午弄了半篓子!”

朱允熥好奇,晃晃水草里的草篓子,里面大小不一的活鱼翻腾着,溅起一阵水花。

“真不少嘿!”朱元璋笑着,对老头说,“够一家吃了吧?”

“将将巴巴!”老头笑笑,“俺家好几个孙子呢,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一个比一个能吃!就这些.....”

他正说着,竹子鱼竿忽然晃动起来。

朱元璋像个孩子一样大笑,“老哥,有鱼啦!”

“你先别吵!”老头不客气的呵斥一声。

几个侍卫顿时变色,面色狰狞,大有主辱臣死,想把老头砍死在刀下的意思。

可是朱元璋却不怒恼,和朱允熥对视一眼,咧嘴傻乐。



“沐英咋了?”

朱允熥在朱元璋的身上,看到了罕见的失态和焦急。

此刻朱元璋不像是一个皇帝,而更像是一位关心子侄的老者。

沐英,是朱元璋和马秀英收养的第一个孩子。

古往今来,军中大将都有收养义子的传统,并且委以重任。或是率领精锐护卫主帅,或是冲锋陷阵,或是掌控士卒。

但沐英,绝不止如此。

他出身孤苦,定远一户农家孩子,八岁时随母亲逃难,母亲病死,马皇后见他可怜,便收养在身边。

从那以后沐英改姓朱,名文英。

十二岁沐英就开始跟在朱元璋屁股后面,上阵征战,他不但作战勇猛,还为人孝顺,侍奉马秀英如同亲生母亲,对待朱家的孩子们,也是一副长兄的模样。

从他成为朱家养子到现在,一路走来几十年,他早已是朱家的一份子,在朱元璋和马秀英的心中,并不亚于亲生骨肉。

就连朱元璋那些成年的皇子,见到沐英都要恭敬的叫一声哥哥。

他不是朱元璋唯一的养子,却是朱家人最喜欢,最信任的那个。

朱元璋登基为帝,为了皇族血统和继承问题,不能让这些养子再跟随自己的姓氏,让他们纷纷恢复原来的姓氏。唯独沐英,恳求义父义母不愿为官,不求显贵爵位,只求继续当朱家的儿子。

当时马秀英拉着沐英的手哭道,不管你姓什么,你都是我的儿子!

为了报答朱家的恩德,沐英选择姓沐,沐浴天恩的沐。

大明建国,沐英不愿为中央贤爵,先是征讨吐蕃,后又出征漠北,立下赫赫战功,最后主动镇守云南边地,扫清蒙元余孽,灭掉大理段氏,震慑藩国为大明守护国门。

除了赫赫武功,沐英还在云南实施了无数德政,兴办水利,开设交通,设立学校。

他这人不骄,不横,不贪,不残,不暴。

朱元璋曾说过,有英儿驻守云南,咱放一百个心!

前些年,马皇后故去,远在云南的沐英哭到吐血,一病不起。

沐英的沐家,在今后几百年里,用他们家族无数男儿的热血,诠释了这个沐字。

沐家世代镇守云南,沐家在,云南的土司几百年没敢发生过反叛。一代代沐家男儿在边关,默默的为大明守卫疆土。

直到最后一位沐家家主,沐天波战死在缅甸。

现在,云南八百里加急,莫非?

“拿来!”朱元璋直接从黄狗儿手里抢过奏折,朱允熥发现他的手在抖。

随后,朱元璋脸上的表情变得狰狞起来,“传旨,让太医院院正马上去云南,凡是京中有的药材,无论什么,只要于英儿有益,全部送去!”

“皇爷爷!”朱允熥站起来,搀扶朱元璋道,“怎么了?”

“你自己看吧!”朱元璋坐下,长叹一声,“沐英,快不行了!”

朱允熥心中一惊,打开奏折。

“臣,沐春泣血上奏!”

沐春是沐英的长子,奏折是他写的。

“家父听闻太子故去,嚎啕大哭吐血三升,一病不起。臣遍请名医,都说时日无多也。臣沐家累受皇恩,家父曾言死后要葬于东陵外,陪侍于皇后陵寝之边......”

看着手中的奏折,朱允熥脑中不禁浮现出往日画面。

洪武二十年,自己还年幼,沐英进京。自己在父亲朱标的带领下,见过沐英。

那是一个身材魁梧,脸上都是温和微笑的中年人。

当时,朱标称沐英为英哥儿。

自己用晚辈礼,见过沐英。后者笑容慈爱,神色亲近,送了自己一把藩国的弯刀。

沐英离京的时候,朱标带着几个年幼的藩王,送出去好远好远!

他们在玄武湖畔,哽咽着道别。

“先是咱的嫡长子没了,现在又轮到沐英了?”朱元璋满脸苦涩,悲声道,“这是咋了?为啥咱这老头子,头发都白了,还要经历丧子之痛!”

说着,一把将桌子上的酒菜滑落,“一个个都离咱而去,让咱咋活?”

“爷爷!”朱允熥乖巧的跪在朱元璋身边,轻轻扶着对方的后背。

后世人都说朱元璋多残暴,其实朱允熥的记忆告诉他,朱元璋是最重视亲情的人。他和马秀英收养的孤儿,都养在自己家中,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长大。

马秀英亲手教这些孩子读书识字,朱元璋教这些孩子武艺。打仗亲兄虎弟,上阵父子兵,以沐英为首的这些义子,也没让义父义母失望,各个都是好样的。

“爷爷,别急!沐公只是病了,他正值壮年,常年练武的人,身子强壮,现在看着急,养一阵子就好了。”朱允熥轻声说道。

“哎!”朱元璋叹息一声,“人老了,最见不得的就是这个!”

此时的朱元璋,坐在那里,花白的头发和皱纹显示着他的苍老。帝王也是人,尤其是朱元璋这样出身草莽,重视家庭的帝王,更难舍心中对家人的感情。

他一生杀了许多大臣,功臣,可是没有杀过任何的家族中人,哪怕是当初背叛他的亲侄儿,也不过圈禁了事,他侄儿的后人,还都封了藩王。

那些外甥们也都由他养大,当成亲生的一样,个个都是世袭的国公,看着他们成家立业,传宗接代。

还有那些统兵大将的义子们,以前马皇后在世时,每逢年节都张罗着给那些义子家的孩子,制备新衣裳。

“爷爷!”朱允熥继续说道,“孙儿求您一件事儿!”

“咱们爷孙俩,有啥求不求!”朱元璋似乎有些疲惫,轻声道。

“再过几个月就是您的寿辰了!”朱允熥笑道,“如果在民间,老寿星做寿,正是一家团聚的时候。孙儿想,干脆咱们今年热闹热闹!”

朱元璋诧异的抬头,眼神中有欣喜。

“把叔叔们都叫回来,把您那些义子也都找来,咱们一家人在一起好好乐呵几天!”朱允熥继续说道,“您也顺便看看那些您的孙子,干孙子,干孙女,多好?”

朱元璋脸上的皱纹在笑容中绽放,眼神中带着无比的向往。

皇帝虽然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但也是孤家寡人。

百姓家平常的天伦之乐,在皇帝这里却是奢侈品。

朱允熥的提议,正说进了朱元璋的心里。

皇宫很大,可是却不像家,只有自己这个皇帝和一群嫔妃,见面是各种繁复的礼节,一点没有个家样。

可是渐渐的,朱元璋笑容褪去,变成苦涩。

连连摇手,“不行,不行,不能让他们来!”

又叹息一下,继续说道,“藩王进京是大事,他们一大家子连同护卫要上万人,沿途官府不免要尽心招待。如今各地官府都不富裕,他们进京拜寿是好事,可是滋扰地方,加重百姓负担却是坏事!”

“咱虽然是皇帝,但是不能为了咱一人乐呵,让百姓跟着受苦,不行不行!”

朱允熥心中生出几分敬佩。

这才是为民着想的好皇帝,生怕进京的儿子们,给地方上带来财政负担和赤字。

若是什么后世的十全老人,这个大帝那个大帝。他们为了自己高兴,哪管你百姓的死活。


大明以武立国,最重战功。

群臣目光之中,银盔上插着羽毛的羽林军士卒,快步上前,单膝跪地把军报,双手举过头顶。

朱元璋伸出手想去拿,半路却又把手收回来。

“大孙,念!”

“是!”朱允熥兴奋地说完,随后有些激动的拿起了边关的军报。

这是他第一次读大明的捷报,更是他第一次见证大明的胜利。往往后世都说大明如何孱弱不堪,可是这个时代的大明,不但兵强马壮名将如云,而且敢于出击,有着犯大明必诛的气魄。

“臣蓝玉启奏陛下,臣于本月三日抵达洮州.........”

“伪元贼子狡诈,见大明大军前来,则且战且退逃至大漠....”

“臣知伪元贼子欲引臣入大漠,围而歼之,故臣将计就计.....”

清晰嘹亮的声音从朱允熥的口中发出,群臣们静静的听着。

朱允熥一边念着,脑中一边浮现着关于边关战场的画面。

洮州,位于大明帝国的西北,是羌人的旧地。

隋唐以来一直为中原王朝的必争之地,因为此处有丰美的水草可以为中原提供优质的战马。

一直以来,这些胡汉杂居,但是这里的胡人并没有表达出对中原王朝那种侵略性。他们也一直仰仗中原王朝提供的茶叶,铁骑布匹等等。

洮州以外,是大漠,半草半沙的大漠。

不刮风时,黄沙青草并存,偶尔些许的湖泊涟漪荡漾,夕阳西下的时候,湖泊的水面上,反射着柔和的五彩之光。

但是刮风之时,漫天的黄沙狂舞,整个世界都是黄色。

又起风了,粗粝的沙子打在人的脸上,像是钝刀子在慢慢割着。

大漠之中,一支雄壮的军队艰难的在风沙中行军。

他们的脸上刻着风霜,眼神中带着疲惫,干瘪的嘴唇,裂开的皮肤,满是风尘的盔甲。

他们千里迢迢急行军而来,满腔的战意遇到了躲避的对手,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进入大漠,开始追击。

他们大多是两条腿,但他们的敌人是四条腿。

漫天风沙无边下,壮士宝刀收在匣,只等贼人踪影现,碧血丹心染黄沙。

贼人,诱敌深入。

明军,将计就计。

军报上只有简简单单八个字,却是风沙之中艰难的跋涉,在大漠中的每一步,大明健儿们都走得十分艰辛。

~~~~~

“伪元贼三万五,臣兵分两路,一路龙骧骑兵从东侧深入大漠,敌后横行。”

“一路两万四千人,臣亲自率领,皆为步军.......”

念到这里,朱允熥不禁大惊失色。

蓝玉是疯子!

两万四千人孤军深入,他们面对的敌人不但人数上比他们多出一万,而且还都是骑兵,都是北元神出鬼没的铁骑。

步对骑,怎么打?

骑兵有着高速的机动性,而且北元的骑兵都是自小在马背上善于骑射的武士,他们一人双马,饿了吃奶酪,渴了喝马奶。步兵不但跑不过他们,还有着漫长的后勤补给线。

然而此刻,听到朱允熥的声音,龙椅上的朱元璋却朗声大笑。

“蓝玉这仗打得是越来越精了!”

朱允熥心中疑惑的继续往下念,“臣于大漠深处,月牙儿海(这地儿编的)水源补给点,遭遇伪元大军。贼酋为阿里不哥家族后裔哈咎,以及投降复叛的原大明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贼三万骑兵,遮天蔽日而来!”

~~~~

“报!”

黄沙之中,一骑背上插着小旗的骑兵,打马狂奔至蓝玉帅旗之下。

大明的日月星旗在左,蓝字大旗在右。

大旗之下,重甲精锐环伺着鬓角微微发白,满面风霜,但是眼神如电的蓝玉。

“吁!”骑士胯下的战马在喝令下停步,因为冲击力导致它前腿腾空,不住的踢腾,战马脖颈上密集的鬃毛在黄沙之中飞舞。

“报大帅,探马发现前边伪元骑兵主力,起码十万左右,三十里外还有近万骑兵悄悄绕到我军后方!”

“哈哈哈!”蓝玉和手下的将领瞬间大笑起来,“他娘地,龟儿子终于探头了。”

笑着,蓝玉忽然高举右臂。

接着数位骑兵从蓝玉身边纵马而出,“大帅有令,停止行军!”

“龟儿子上门了,抄家伙招呼着!”蓝玉嘶吼一声。

“喏!”众将用马鞭把敲打胸口的护心镜,随后纷纷走入部队,约束士卒。

塞外漫天黄沙之中,中原战鼓响起。

咚咚咚!

鼓若惊雷,如疾风骤雨般传遍四野,震撼着塞外的风沙。

漫天的黄沙似乎被战鼓震慑,竟然慢慢小了下来,让阳光在大地上重新出现。

大漠中的阳光明媚,士卒们兵器和盔甲的反射光茫,更加耀眼。

两万四千多大军,在战鼓和剌剌作响的战旗指引下,分成三个巨大的方阵,中军蓝玉大旗在一处沙丘之上,其余两个在其脚下前方。如果从天空俯瞰,正好是一个倒着的品字形。

蓝玉跳下战马,粗糙的大手抚摸两下战马的脸颊,随后在亲兵打开的小马扎上坐下,虎视前方。

前方,视线之中,鬼魅的一样的骑兵开在高岗上,在大漠中,在地平线上出现 。

“把咱大明的大旗升起来。”蓝玉马鞭遥指前方,大笑着说道,“告诉北元人,大明蓝玉在此,有种来战!”

呼,大旗高高的竖起。

迎着大漠中的风,哗啦作响。

方阵中的士兵们,回望沙丘上的迎风招展的大明战旗,眼神变得更加坚韧。

那是家乡的旗,那是大明的旗。

那旗帜在风中翩翩起舞,一如汉唐盛世之时,汉家男人出征之时的战舞。

“吼!”

两万多大明男儿敲打手里的兵器,从胸膛中发出野兽一样的嘶吼。

紧接着,响彻天地,让黄沙战栗,天空变色的呐喊声,骤然响起。

“大明男儿在此,有种来战!”

~~~~

轰隆!轰隆!轰隆!

胡人的回应来了,那是马蹄踩踏在大地上,如地震一般的颤动。

在这颤动中周围的沙丘上,黄沙纷纷落下。

当无数的骑兵冲锋起来的那一刻,他们的阴影遮盖住了大地,阻挡了阳光,甚至凝固的了空气。

铁蹄前进的途中,烟尘如同风暴。

汹涌的铁骑像是决堤的洪水,在大地上纵横肆虐。

他们来了。

蹂躏华夏大地数百年的铁蹄来了。

他们的弯刀在阳光下反射寒光,他们的嘴里发出咻咻的怪叫。

他们的战马奔腾的速度到达了极致,他们的脸色是那么的狰狞。

这里是大漠,这里是他们的故乡。

在这里,他们要把眼前这些明国人,用弯刀安葬。

轰隆,轰隆。

马蹄声,越发的响亮,震撼。

咚咚,咚咚!

大明的战鼓,开始在天地间回荡。


道衍和尚姚广孝洁白的袜子踩着光滑泛着微亮的地板走来,默默站立在朱棣的身后。


朱棣眼中的火焰慢慢消退,笑容重新挂在脸上,“想起了一段旧事!”

姚广孝也看着窗外的夜色,“说来听听!”

朱棣指着窗外,“我十三岁时曾和常大将军约定过,将来我们一起征战漠北,誓要扫清胡虏,让中原不再受胡人蹄铁践踏,把大明的旗帜插到阿尔泰山,甚至更远!”

话语中朱棣抿着嘴唇,眼神愈发明亮。此刻他的表情不像是一个城府深沉的王者,而更像一个心怀志气的倔强少年。

“那样的成就,不适合一个藩王,而更适合一位帝王。”姚广孝的声音很轻,“如果一位帝王做到了,他的成就远超汉武唐宗!”

朱棣忽然一笑,“我不需要向世人证明什么?我也不在乎所谓的功绩!我知道我一定比历代的帝王都强。”说着,眼神如剑,“因为,我从没想过要病死在床上,我朱棣要死,也要死在战马上!死在大明国土之外。”

然后,朱棣微微扭头,看着姚广孝的侧脸,“如果我坐上那个位子,我会把这里,把这片近百年来胡人南下的前哨地,变成北征的出发点。”说着,他又笑起来,如一个顽皮的孩子一样,“从此以后,不会再有胡人南下,只有汉儿北上开荒!”

啪啪啪,掌声响起。

姚广孝轻轻拍着巴掌,缓缓笑道,“可惜没有史官,今日一番话,若是能留于文字,必定流传千古,让后世帝王汗颜!”

“不碍的。”朱棣微微笑道,“等本王登基时,再说一遍,当着所有的大臣,再说一遍!”

“那小僧等着那一天!”

随后,两人无话,静静看着窗外。

几盏灯火在两人的视线中,慢慢游走。

那似乎是,北平城中的打更人,在巡夜打梆。

北平之名,来自朱元璋。

洪武元年,刚刚登上皇帝位,还没彻底平定天下的朱元璋。在壮年之时,对着北方蒙元的大都嘶吼,从此以后你叫北平。

北方安定太平之北平。

中原的敌人从来都是在北方,北平是元朝的大都,再往前是彪悍女真人的中都,再再往前是同样兴起于草原契丹人的南京,辽国的陪都。

几百年来,这里不但是北方的雄城,更是北方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座城池就像是一位满面风霜之气的北方汉子,不动如山。

为了攻取这座都城,大明出动了二十五万最精锐的部队。

淮人,楚人,赣人。

这些百战的大明精兵在两位绝世勇将,徐达和常遇春的带领下,摧枯拉朽直接攻到了大都城外的通州。

当时,面对倾巢而出的大元铁骑怯薛军,中原男儿选择了用北方胡人最擅长的 方式,从正面击溃他们。

常遇春,郭兴,率领骑兵在北方大地上和元军正面碰撞。胡人不败的骑射神话破灭,大明的男儿到了大都城下。

那一战后,元顺帝发出了今日复做徽钦二帝耶的惊呼,弃城逃走。

常遇春身先士卒,带领大明虎贲爬上城墙,攻入了几百年来,无数中原男儿泣血北望的汉家旧地。

“广孝!”

想起往事,朱棣人仍旧热血沸腾。

“小僧在!”

“咱们现在怎么办?”

“继续等!”姚广孝笑道,“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飞冲天!”

~~~

感谢大家支持,晚饭时还有。

明天开始,每天三更,在下午三点前,一起奉上。

小说《大明锦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