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畅读全文大明锦绣》,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叫做《大明锦绣》的小说,是作者“岁月神偷”最新创作完结的一部军事历史,主人公朱允熥朱元璋,内容详情为:“这........”刘三吾心中大吃一惊。淮王朱允炆虽然是庶子,却是长子,子以母贵。其母已经是太子东宫的正妃,虽然庶出,但是也可称之为嫡。想着,忽然脑筋转转,“莫非陛下有意吴王?”再想想一上学打瞌睡的朱允熥,刘三吾顿时头大。选他,还还不如选燕王呢?“可是觉得,吴王顽劣不堪?”朱元璋出声笑道......
《畅读全文大明锦绣》精彩片段
“陛下,何事?”
朱元璋再次挥手,花园中的宫人全部退下,侍卫于二十步之外,按住刀柄,在周围虎视眈眈。
看着眼前的刘三吾,朱元璋沉声道,“皇储之位!”
刘三吾心里咯噔一下,废除丞相之后,他这个中书舍人就是大明文官之首。皇帝以皇储之事相问,不算意外,但心中难免有些忐忑。
皇储就是未来的皇帝,如今皇帝老迈,太子新去,大明暗潮涌动。
心中有忐忑,也有畏惧,更有莫名的担忧。
皇帝有很多儿子,个个都是英武不凡,手握重兵。
但是心中读书人的正气,身为首辅大臣的责任,渐渐把这些情绪压制下去。
刘三吾起身,躬身道,“陛下可是问臣,立储君一事!”
“正是!”朱元璋继续沉声道,“太子突然走了,咱这心里空落落的。储君一位,关乎大明江山社稷。你是有学问的人,咱先跟你唠唠!”
朱元璋话音落下,只见刘三吾整理衣冠袍服,肃容跪倒。
“陛下,请恕臣直言!”
“你这是干啥,咱叫你来就是让你说话地,你看你跪啥?”
刘三吾依旧跪着,抬头看着朱元璋正色说道,“臣,请立皇孙为皇太孙!”
皇太孙?
朱元璋想去搀扶刘三吾的手臂顿住了。
沉着脸问道,“为何?”
“父死子继,人伦纲常。况且皇孙已经成人,故太子一脉,为皇明嫡子,该立皇孙为储,将来继承大统,为大明之君!”
说完,再叩首。
他身前的朱元璋却久久没有说话,陷入沉默。
朱元璋不是在犹豫,说实话,他也想立皇孙。
可是身为帝王,身为父亲,面对战功赫赫出色的儿子们,这话不能从他嘴里说出来。他只能找来臣子,希望从臣子的口中说出。
现在臣子说出来了,可是不知为何,他的心中却又有些不是滋味。
立皇孙?
朱元璋犹豫片刻,沉吟道,“为何?太子虽然走了,但是咱还有其他儿子。”说着,顿了顿,“咱在边地这些儿子,虽然不如太子那么好,可是也不差。”
说到这,朱元璋站起来背着手,慢慢前行,“就好比燕王,咱的老四在北平统领边军,屡立战功,性格坚毅果敢,也是个好人选呀?”
“如果陛下立燕王,那至秦晋二王于何地?” 刘三吾朗声道。
秦王,晋王。
朱元璋的次子和第三子。
按照儒家礼法,继承人要长幼有序,那怎么能跳过两个哥哥,立四皇子燕王呢?
而且,刘三吾所说的话中,还隐含着大明皇族中一桩秘闻。
其实燕王朱棣,并不是已故马皇后所出,所以并不是朱元璋的嫡子。
但是知道这件事的人,并不多。知道的,也不敢说。
两个年长的嫡子在,没有选择朱棣的道理。
见朱元璋还不说话,刘三吾继续说道。
“燕王在北平之地执掌边军大权,秦王晋王一样手握重兵,倘若陛下执意要立燕王,若是陛下百年之后,秦晋二王不服。”刘三吾看着朱元璋的背影,“陛下难道不知,汉时七王,以及晋朝八王之乱乎?”
“大胆!”朱元璋回头,勃然大怒,“你是说,咱死之后,咱的儿子们,朱家的子孙会刀兵相见吗?”
刘三吾凛然不惧,叩首道,“臣,只是实话实说,以史为镜而已!”
“嘿!”朱元璋怒极而笑。
其实刘三吾能想到的,他也想到了。
在诸王之中立太子,稍有不慎,将来就是大明内战。
他这些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他朱元璋的儿子,若是连想这个位子都不敢想,那才怪了。
朱元璋继续沉吟,随后开口道,“那照你这么说,要立皇孙,诸王能服气吗?”说着,叹口气,“咱老了,黄土埋到胸口的人了,万一将来咱立的孙子,镇不住他这些叔叔们,还不是要打仗?”
“诸王若有异心,中枢发兵诛之。皇太孙乃是陛下之孙,故太子之子,有大义名分,乃堂堂正正之师。”刘三吾继续说道,“再说,朝廷大义在,诸王即便心中不服,可谁敢反?”
朱元璋点点头。
这话有几分道理,大义在这个时代就是真理。
如果立了燕王,那么秦王晋王势必会用长幼有序和嫡庶之分说事,江山定然不稳。
可是除了燕王之外,秦王晋王虽然也是合格的藩王,但未必是合格的皇帝。
秦王,晋王打仗是好样的,但多有骄纵不法之事。性格乖张,喜欢享乐,生活奢侈。
朱元璋心里长叹,难,难,难。
目前看来,儿子中没有站得住的继承人,那么只能立皇孙。
想到此处,朱元璋回身,在凳子上坐下。
“太子这几个儿子,你看哪个可以为皇太孙?”
“臣不敢妄言!”刘三吾可以说立皇孙,但是臣子的本分,他不能,也不敢说立哪个。
“你看你,不让你说吧,你该说的不该说的,也不管咱生不生气都说了。”朱元璋笑着把刘三吾拉起来,继续说道,“让你说的时候,你却装聋作哑。咱最看不惯你们读书人的,就是吞吞吐吐的这套。说吧,此地只有你我君臣二人,说什么咱都恕你无罪。”
朱元璋说话时,刘三吾在脑中思索着太子的几个儿子。
年纪最长的无非就是二子,淮王朱允炆。
比朱允炆小一岁的是太子嫡子,吴王朱允熥。
朱允炆颇有贤明,和太子一样熟读儒家经典,性格宽容仁厚。
吴王朱允熥虽然是嫡子,但是......
刘三吾是当世大儒,除了中书舍人这个官位,还管着宫中给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大学堂。
一想起那位吴王的课业,刘三吾顿时有些难以启齿。
“说话呀,咱等着呢?”朱元璋问道。
“臣以为,太子长子淮王朱允炆勤奋好学,有乃父之风。”说着,刘三吾偷偷看了下朱元璋的神色,见对方没什么反应,继续说道,“可以立为皇太孙!”
说完,朱元璋又是久久没出声。
正心中揣测的时候,听朱元璋叹息下说道,“淮王虽好,可也不是嫡子呀?”
“这........”刘三吾心中大吃一惊。
淮王朱允炆虽然是庶子,却是长子,子以母贵。
其母已经是太子东宫的正妃,虽然庶出,但是也可称之为嫡。
想着,忽然脑筋转转,“莫非陛下有意吴王?”
再想想一上学打瞌睡的朱允熥,刘三吾顿时头大。
选他,还还不如选燕王呢?
“可是觉得,吴王顽劣不堪?”朱元璋出声笑道,“刘爱卿,你可是看走眼了!”
刘三吾不解。
就听朱元璋继续说道,“吴王,性格看似表面懦弱,顽劣。实则,我朱家千里驹也!等太子丧事一过,大学堂之中你好好教导一番!”
说着,静静地看着刘三吾,“今日一事,不得对第三人言!”
“臣,遵旨!”
詹徽,大明吏部尚书。
洪武皇帝朱元璋在晚年废除了 流行千年的丞相制,设立六部,六部大臣直接归皇帝管辖,更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的权力。
大明开国不过二十余年,统一天下时间更短。
文臣武将没有那么泾渭分明,而且这些人达官显贵之间,也有着根深蒂固的关联。所以当蓝玉传话请詹徽过来,后者二话不说,一个正二品的文臣,直接到了武人的队伍里。
“老詹!”蓝玉靠近些,小声说道,“你读书多,认字也多,你给咱们琢磨琢磨,皇上给三爷这吴王的封号啥意思?”
詹徽看看左右,“吴乃是万岁登基之前.........”
“说点干货,恁读书人就是这么墨迹!”蓝玉瞪眼道。
詹徽也不恼,他俩是姻亲,继续说道,“依在下看来,怕是皇储之位,要落在皇孙的头上!”
“那不是应该的吗?”景川侯曹震道,“吴王是太子的嫡子,当然........”
说着,只见詹徽摇摇头,“皇孙未必是皇嫡孙,侯爷难道不知道,昨儿皇上还封了二爷为淮王!”
众人顿时有些发怔,淮可是他们的家乡。
从根上说,他们都是淮人。
一个是皇帝登基之前的国号。
一个是大明皇族老家的封号。
还真不好说呀!
“俺不管那些,反正俺就认吴王,天王老子也不好使!”
东莞伯何荣一副兵痞的样子,咧嘴说道,“三爷是太子嫡子,三爷的娘是常大将军的闺女,俺就认他!”
众人纷纷附和,可是蓝玉却若有所思。
“你这么肯定,那位子会落在皇孙头上?”蓝玉在詹徽耳边说道 ,“太子虽然没了,可是诸王正是年富力强......”
说着,蓝玉的脑中忽然想起一个英武不凡的身影。
燕王。
燕王朱棣,驻兵在北平,为大明驻守国门。
从军事的角度和能力上来说,蓝玉十分欣赏燕王。
燕王数次深入漠北,打的蒙古人不断后撤,麾下都是骄兵悍将虎狼之士。
可是从个人情感,以及其他方面来说,蓝玉对燕王防备极深。
前年,他奉皇帝之命为大将军,征讨漠北蒙古。
大明开国武将,死的死老的老。蓝玉已经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凭借赫赫战功,还有大将军这个身份,蓝玉发现,他竟然调动不了燕王手下的兵马。
那些精兵强将,只认他燕王,不认什么大将军,更不认朝廷。
当时太子朱标尚在,蓝玉多次给太子写信说过,燕王有异志。
可是太子仁厚,对兄弟手足颇为宽容,根本没听进去。
其实不是没听进去,而是太子在,燕王有异志也要压在心底,他根本无法撼动太子的地位。
但是现在太子没了,真要是那个位置落在皇孙身上。
届时陛下百年之后,怕是血雨腥风!
“哼哼!”想到此处,蓝玉冷笑两声,心道。
“不怕你有反心,就怕你不来!那个位置若真是落在三爷头上,你燕王敢反,俺就跟你老账新账一起算!”
“万一要不是三爷呢?”
蓝玉又陷入迷茫。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三爷年纪尚小,平日也没什么明主的样子,万一万岁爷不喜欢?
蓝玉刚毅的脸上,露出一丝落寞。
他蓝玉能有今日,靠的是两个人。
一是他的姐夫,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当年若不是常遇春极力在皇帝面前推荐,他还是一个小兵。
第二就是太子,自己的性子有些粗暴跋扈,若不是太子念着亲情维护,怕也是早死了。
而且开国之后,太子更是力排众议,数次在皇帝面前给自己加官进爵,让自己独领一方。
“俺蓝玉虽然是粗人,但是俺知道啥是忠义!皇储之位必须是三爷,若不是三爷,以后俺拼了命不要,也要扶三爷上位!这样俺才对得起俺的姐夫,对得起俺外甥女,对得起太子爷!”
~~~
紫禁城,奉天殿,后院。
初春的鲜花在阳光下盛开,朱元璋独坐在花厅之中,面如沉水似乎在想着什么。
侍卫宫人都在皇帝十步之外,屏声静气,丝毫不敢打扰沉默的皇帝。
朱元璋手边的石桌上,简朴的瓷碗中装着一碗金黄色的小米粥,里面一颗剥了皮晶莹剔透的鸡蛋,还有两盘小菜,一个烧饼。
身为天下至高无上的帝王,朱元璋却简朴的让人不敢置信,所穿的是布衣,所吃的不过是普通百姓人家的饭食。
虽然他是皇帝,可是他心中始终记得自己的出身,一个饭都吃不饱的农家子弟。年少时跟着父兄在地里辛苦劳作,粗茶淡饭半饥半饱的生活告诉他,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而当了皇帝之后,他也深知,百废待兴的大明帝国之中,还有许多人在忍饥挨饿。
渐渐地,粥凉了,香味也散了。
朱元璋的贴身太监黄狗儿见状,斗胆上前,小声说道,“陛下,用膳吧!”
黄狗儿五十多岁,原是大都城蒙元皇宫中的太监,后大都城破,被俘虏送至应天府宫中,伺候大明皇帝。
蒙元时天子宠信奸臣宦官,可是如今的大明,皇帝对这些没卵子的人,极为厌恶。只是伺候,在朱元璋的眼里太监算不得人,只能照顾他的起居,其他事一概不能多嘴。
若不是黄阿狗尽心尽力了伺候了几十年,只怕是这句用膳都不敢说。
“吃不下!”今天是朱标送葬的日子,朱元璋正在悲伤之中,没有半点食欲,“拿下去吧,留着咱晚上吃!”说完,挥挥手显得有些不耐烦。
“陛下!”
黄狗儿忽然跪下,磕头说道,“奴婢斗胆,请陛下进一些。您已经几天没好好用膳了,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奴婢无用之人,实在是心疼主子!”
“你......”朱元璋本想发怒,可是最后那句心疼主子,让他心中一缓。
他厌恶太监,但不是无情之人,何况这个奴婢伺候了他十几年。
“知道了,拿下去吧,咱现在不想吃!”说着,朱元璋站起来,在花园之中走动,见到那些盛开的花草,脸上露出些寂寥,“原来皇后在时和咱说过,宫里这些地方都种了花花草草可惜了,不如种些蔬菜,养些鸡鸭!”
“当时咱还笑话她,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说到这,朱元璋眼神又有些悲痛,“当日,听她的好了。以前在应天的时候,军粮紧张,她在王府里也种了许多庄稼。”
“咱在外打仗,她带着几个儿子在地里忙活。老大听话,说啥干啥,老四总是不老实,干一会农活,就惦记舞刀弄枪!”
“咱有一次回家,正好看见他们娘几个在那收割庄稼!”朱元璋的脸上显先是露出幸福,随后又变成暴怒,忽然用力踩踏着那些盛开的鲜花。
“开这么好看,有个球用?当吃还是当喝?你开这么好看,给谁看?咱媳妇和儿子都没了,你她娘地还开这么好看?”
他本是武人,虽然年老可是力气还是很大,几番踩踏之后,精心修正的花草已是不成样子。
“陛下!”暴怒之时,身后传来声音。
“说!”朱元璋怒道。
“中书舍人刘三吾大人来了!”宦官报告。
朱元璋平复下心中怒气,整理下衣服,“让他过来!”
没一会儿,一位夫子模样,稳重大方的读书人被带了进来。
大明中书舍人刘三吾。在废除宰相制度之后,中书舍人就等于半个宰相,非皇帝的心腹,有大才干者不能居之。
后世人都说,朱元璋不喜欢读书人,其实实在冤枉了他。
朱元璋喜欢的是,那些愿意做实事,有真学问,有好的品德的读书人。
他也乐于倾听,善于任用这些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一心为民的读书人。
“臣,刘三吾参见陛下!”刘三吾五十多岁,面容儒雅。
“起来吧!”朱元璋摆摆手,吩咐道,“给刘大人搬个凳子来!”
边上侍奉的黄狗儿,赶紧以首领太监之尊,给刘三吾搬来一个凳子。
刘三吾连谢都没有一个,直接一屁股坐下。
黄狗儿也不敢让他谢,肃手退到一边。
“找你来有个事儿!”朱元璋也搬个凳子,和刘三吾面对面坐下。
“陛下何事?”刘三吾问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