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李淑英苏明阳的现代都市小说《列车员的历历往事畅读精品小说》,由网络作家“曲封”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列车员的历历往事》,是作者“曲封”笔下的一部都市小说,文中的主要角色有李淑英苏明阳,小说详细内容介绍:息,她便让韩雪去一趟李文燕家把她找到车队来。韩雪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不得不去,磨磨蹭蹭的一个多小时才回来。苏明阳并不认识李文燕,她看上去有三十五六岁的年纪,个子在女人中算是高的,能有一米六五左右,长相很普通,身材很壮,显得很有力量感,一看就是常干活的人。齐丽蓉把苏明阳要采访她给她写一篇报道的事情说了一下,李文燕显得挺高兴,这个年代的人都有一颗上进的心,工作也非常努力,......
《列车员的历历往事畅读精品小说》精彩片段
齐丽蓉说:“好的,谢谢胡书记关照,小苏一会儿接车回来我就通知他。”
胡承平说:“齐书记,我可跟你说,这次的培训班分局就给我们段两个名额,很多人都想去,竞争十分激烈,我特意向吕书记推荐了苏明阳,你让他一定要把握好这次机会!”
齐丽蓉笑着说:“谢谢胡书记,我一定通知到。”
胡承平说:“你让他下周一下午1点半到我办公室报到,我给他们讲一下参加培训班的相关事项,然后他和李平一起乘2点15分那趟一车去冬泉。”
齐丽蓉说:“好的,胡书记。”
苏明阳接车回来之后,齐丽蓉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苏明阳听了也很高兴,但是令他头痛的是必须带一篇稿子的事情,客运二队这段时间没有什么特殊的好事儿,工作方面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好经验,参加通讯员培训班只能写通讯报道的稿子,不能带文学作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苏明阳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齐丽蓉也很为难,没有新闻总不能编造新闻吧,她只好说:“小苏,你再好好想想,看看咱们车队有什么好写的。”
“好的,齐书记,我再琢磨琢磨。”苏明阳只能答应下来。
新通讯员总觉得没事儿可写,老通讯员总有写不完的稿子。这就眼光问题,新通讯员只能在发生的大事儿中找素材,而老通讯员则善于在平凡事情中发现闪光点,继而提炼升华为一篇好稿子。
苏明阳无疑是非常善于发现新闻之人,只是他刚刚重生回来,还一天车都没上呢,处于有些发懵的阶段,一时间无法提炼出好的新闻素材。
中午,苏明阳回家吃完了午饭,躺在床上想休息一会儿,睡不着总想着这个事情,突然脑海中的灵光一闪,他想到上午到站台接车的时候,一名列车员把一把断了把的螺丝刀丢掉的情景,立即兴奋的叫了一声:有了!
龙江列车段蓝岛车是铁道部的红旗列车,作为部级红旗列车首先基础卫生必须得过关,车队除了经常组织休班的乘务员到库内突击卫生外,乘务当中对列车的卫生要求也十分的严格,库内做卫生,途中做卫生这是常态。
但是,问题来了,列车上有许多部位的卫生非常不好做,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大家称之为死角死面,比如暖管下面和暖气片中间经常有细小的垃圾难以清除,用笤帚扫不出来,用手抠也伸不进去手指,有的乘务员就想了办法,制作了小钢丝钩,伸进去一钩就出来了。
列车员乘务的备品当然没有螺丝刀,那是检车员的专用工具。这个时候非常流行吃泡泡糖,旅客在乘车的过程中吃完泡泡糖随随便便的往地上一吐就完了,可泡泡粘在车厢的地面上,经过众人踩踏之后,左一块右一块黑黑的像狗皮膏药似的,非常难看。这就需要列车员把这些狗皮膏药清除。
泡泡糖本身粘性就很强,经过众人踩踏干硬之后便死死的粘在车厢地面上,非常难以清除,一开始有人想到了用腻刀往下铲,可腻刀太软,一是用不上力,二是粘得死的根本铲不掉。于是就有人想到了用螺丝刀,可螺丝刀的前面的尖部太窄又有些厚,根本不行。有人又想出了办法,拿着大号的螺丝刀到机务段工厂,求朋友用汽锤把前面尖部压得更宽更扁,再把前面的锋刃打磨一下,这回用起来十分的称手好用,泡泡糖是一铲一个。
螺丝刀用得时间长了难免要损坏,今天那名列车员丢掉的就是因为木柄裂开无法再使用了。现在制作这些小工具都是个人行为,后世段里专门给车班配备这一类的小工具,大家称之为“五小工具”,只是这个时候是自然成长阶段,还没有这个专用名词。
苏明阳立即就想到了报道的题目“列车上的小发明家”!
苏明阳下午一上班就向齐丽蓉打听列车上的那些小工具都是谁首先想到并制作出来的,齐丽蓉告诉他,这几样小工具都是蓝岛四组列车员李文燕鼓捣出来的,只要找到发明的人,这篇报道就算是成了,他把自己的想法跟齐丽蓉一说,她十分的赞成。
苏暖阳提出要采访一下李文燕,不了解具体的情况和李文燕当时制作这些小工具的想法,文章很难有神儿。齐丽蓉算了一下班,李文燕现在是在家休息,她便让韩雪去一趟李文燕家把她找到车队来。
韩雪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不得不去,磨磨蹭蹭的一个多小时才回来。苏明阳并不认识李文燕,她看上去有三十五六岁的年纪,个子在女人中算是高的,能有一米六五左右,长相很普通,身材很壮,显得很有力量感,一看就是常干活的人。
齐丽蓉把苏明阳要采访她给她写一篇报道的事情说了一下,李文燕显得挺高兴,这个年代的人都有一颗上进的心,工作也非常努力,一听她制作的那些小工具和事情还能上报纸,便热情的给苏明阳介绍了起来,苏明阳偶尔会问一下重点,她回答的十分详细。苏明阳要的就是这些细节的东西,一篇文章的好坏,细节决定成败,如果不采访,这些细节他是杜撰不出来的。
送走李文燕之后,苏明阳便坐在办公桌前打草稿,下班的时候他已经把草稿修改了一遍。晚上回到家里,又修改了一遍感觉满意后,便用稿纸开始抄稿,很快,一篇800左右字的小通讯就出炉了。
写完收拾纸笔的时候,苏明阳敏锐的意识到,像这样的稿子投一下人民铁道也许能行,这种小发明对全国的旅客系统都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而且,这样的稿子时效性不强,今天发也行,明天发也行,一个月之后发也不算晚。
于是,在原稿的基础上,苏明阳又精细打磨一番,把800字的稿子精炼到600字左右,用稿纸工工整整的抄写出来,写好信封,贴上邮票,准备明天就邮出去。
负责报到的是分局宣传部主管通讯报道的部员阎纲,这趟车是今晚最后一趟在冬泉停车的列车,这批人报到完了之后人就到齐了。
李平是老通讯员了,和阎纲很熟悉,一看到他便拉着苏明阳快步上前笑着说:“阎主任好,我和我们段的苏明阳来报到了。”下面的人对于分局机关没有职务的一般干部都称之为主任,这是惯例。
阎纲一看到李平也是很高兴:“李平,你怎么才来呢,我还想让你帮我做这签到的工作呢。”
李平叹息了一声说:“阎主任,我也想早点来,可我今天上午才坐车回来,根本早来不了啊!”
阎纲说:“你们列车段也是的,早就通知培训了,也不把你早点抽下来。”
李平急忙解释说:“我们党办的胡书记真让车队把我提前抽下来了,可是车队实在找不到人替我,我只好又坚持走了一个班。”
李平是客运五队龙江至丽城二组的业务员,乘务的是小线慢车,单班作业,班组就一员业务员,一个萝卜一个坑,把她抽下来就得有人替班,客运五队乘务的都是小线慢车,单职名人员非常紧张,车队长和她商量再走一个班,她怎么能不答应呢。
阎纲只好说:“好了,咱不说这个事儿了,今天你来晚了就得罚酒,一会儿我亲自上桌监督,你必须得自罚三杯。”
李平笑着说:“没问题,阎主任,我认罚!”
李平和苏明阳签了到,领了房间的钥匙,各自回屋去存放随身携带的物品。冬泉铁路疗养是五十年代末期的建筑,工字型的平房,十分的老旧,房间设计也像病房一样,一个房间四张床,苏明阳进了房间时,房间里已经有2个人,苏明阳一笑说:“你们好,我是龙江列车段的苏明阳。”
一名四十多岁略有秃顶的中年男子说:“小苏你好,我是辉河车站的赵春雷。”然后一指身旁的年轻男子介绍说:“他叫高海洋,是我们车站运转车间的外勤值班员。”
赵春雷是辉河车站货运车间的党支部书记,通讯报道的高手,同时其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实力。
“赵哥、高哥,认识你们很高兴!”苏明阳一边说着一边把背包放到旁边的空床上,然后从兜掏出良友烟给他们一人敬了一支,并拿出打火机给他们点上。
这个年代能抽得起1元一盒的黄红梅就算不错了,抽6元钱一盒的良友烟是极为奢侈的,赵春雷见苏拿的是良友烟很意外,但来参加培训拿两盒好烟也正常,于是笑着问道:“小苏,你今年多大了,在龙江列车段做什么的?”
苏明阳说:“我今年19了,是跑蓝岛线的列车员。”
“苏明阳,走,吃饭去!”这时李平在门外喊道。
“哎,来了!”苏明阳答应了一声,然后对赵春雷他们说:“赵哥、高哥,我先去吃饭,回来有时间再聊。”说完,转身出了房间。
苏明阳跟着李平来到了疗养院的餐厅,先来报到的人已经吃完了晚饭,就剩他们这后来的二十多人还没有吃。餐厅里摆了两大桌,两桌都已经坐了一多半的人,苏明阳跟着李平一起坐到了左边的这桌。
时间不长,两桌就坐满了人,不一会儿,阎纲也快步走了进来,大声说:“由于咱们这批人来的比较晚,食堂的人都下班了,这两桌菜一直是在锅里温着的,有的菜可能有点凉,大家先将就一下,明天就正常了。”
说完,阎纲来到李平的身边,大家串出一个空位给他坐下,阎纲招呼着大家倒酒,并张罗着喝了起来。
每桌12个人,桌上是8菜2汤,除了一盘红闷鲤鱼和一盘青炒肉外,其余的全是素菜,菜就像用水炖的似的,没有一点油星儿,非常的难吃。苏明阳勉强喝了一杯酒,吃了几口菜,就再也不想吃了。
李平经常参加通讯员培训班,知道疗养院做菜就这水平,看到苏明阳放下筷子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身凑到苏胆阳的耳边说:“小苏,你少吃点,留点肚子,一会儿我拉阎主任咱们一起去烤串儿。”
晚餐草草的结束了,李平让苏明阳在疗养院的大门外等她,时间不长,她果然和阎纲一起出来了。三个人到镇里的一家烧烤店,要了一堆羊肉串、干豆腐串和蘑菇串,喝起了啤酒。
刚才在餐桌上阎纲根本没提罚李平酒的事情,到了这里他旧话重提,李平也是十分爽快连喝了三杯啤酒,当然,是三两的小杯。阎纲对苏明阳写的稿子有点印象,于是对他鼓励了一番,大多时间是和李平说说笑笑的聊着天。
第二天8点培训班准时开始,由于邀请的辽城铁道报运经部主任吴世龙乘坐的火车9点才能到,便由阎纲先给大家讲如何采写通讯报道。8点50分间休,阎纲带领几名女作者到乘降所接车,簇拥着把吴主任接到了疗养院。
吴主任的时间很紧,下午3点那趟车还要回辽城,到了之后马上就给大家讲课。作为运经部的主任,吴世龙当然不会给大家讲什么写作技巧,他主要讲的是运经部负责的二版主要刊登什么内容的稿件,采取稿件的标准和要求,以及近期宣传报道的主要导向。
这些内容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就讲完了,接下来是看稿子和点评的环节。虽然阎纲要求每个通讯员要至少带一篇稿子过来,可来培训的通讯员五十多人,吴主任不可能每个人的稿子都看到,于是他向阎纲要过培训班的人员名单,看着名单开始点将。
第一个点到名字的人就是辉河车站的赵春雷,第二个是龙江工务段的周志云,第三个是龙江列车段的李平,第四个是辉河电务段的李淑英,因为吴世龙一共要点评5篇稿子,点完前四人的名字后,停顿了一下,在名单上一下子看到苏明阳的名字,苏明阳的两篇稿子都是他编发的,对他有印象,因此,最后一个点了苏明阳的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