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连载
《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中的人物胡惟庸朱元璋拥有超高的人气,收获不少粉丝。作为一部军事历史,“楚国隐士”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的,不做作,以下是《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内容概括:夭寿了!一觉醒来,竟然穿越成为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此时,胡惟庸的心里是崩溃的。胡惟庸案,那可是洪武年间最大的案子,前后牵连了数万人啊。这会儿,估计他的九族都在黄泉路口打转呢。幸好,下一刻,胡惟庸激活了日常悠闲系统。只要享受日常生活,就能获得奖励。于是,胡惟庸决定,这丞相咱不做了,谁爱做谁做。老子要辞官归隐,摆烂摸鱼。紧接着,就是一纸辞呈递到了朱元璋的案桌上。当朱元璋看到胡惟......
主角:胡惟庸朱元璋 更新:2024-01-09 08:26: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胡惟庸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由网络作家“楚国隐士”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中的人物胡惟庸朱元璋拥有超高的人气,收获不少粉丝。作为一部军事历史,“楚国隐士”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的,不做作,以下是《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内容概括:夭寿了!一觉醒来,竟然穿越成为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此时,胡惟庸的心里是崩溃的。胡惟庸案,那可是洪武年间最大的案子,前后牵连了数万人啊。这会儿,估计他的九族都在黄泉路口打转呢。幸好,下一刻,胡惟庸激活了日常悠闲系统。只要享受日常生活,就能获得奖励。于是,胡惟庸决定,这丞相咱不做了,谁爱做谁做。老子要辞官归隐,摆烂摸鱼。紧接着,就是一纸辞呈递到了朱元璋的案桌上。当朱元璋看到胡惟......
第十五章一件衣服的学问
科举一事,就此定了下来,胡惟庸也收敛了心思,开始为此准备了起来。
毕竟,作为国朝眼下唯一的抡才大典,这要是出了问题,那可就是大问题了。
对于胡惟庸来说,他可以摆烂、躲懒还可以躺在家里当咸鱼精,为的不过都是保命以及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而已。
但是,对于科考,他是真不好乱来。
涉及数万读书人,遍布大明所有疆域的抡才大典,这要是出了问题,那影响可就太大了。
这对于一心求稳只想着苟活于世、快乐生活的胡惟庸来说,简直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因此,当接下朱皇帝派来的圣旨后,长吁短叹了一晚上,第二天他就垮着一张脸,一大早的爬了起来。
“老爷,今儿个穿官服还是?”
一旁伺候着的姬妾,明明昨晚上被“怒气腾腾”的胡惟庸折腾的腰软腿软的,可一想到自家老爷再次担当重任,重新掌握权势,顿时如同打了鸡血一般的一咕噜爬起来伺候着胡惟庸。
压根没让丫鬟们动手,她自己就跑前跑后的忙活了起来。
胡惟庸咂咂嘴,没好气的说道:“穿什么官服?老爷我如今就一个正五品下的翰林学士,我真穿着这官服才尴尬呢。”
“你信不信,我不穿官服,礼部尚书都得冲我拱手,可我若穿了,反倒是他们都得躲着我!”
一旁伺候着的美姬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被胡惟庸提这么一句便明白了。
自家老爷的官位跟身份、地位,压根不匹配,所以不穿官服,反倒是一种置身事外的豁达。
这样一来,大家反倒是都舒服了。
想到这,灵光一闪道:“老爷,穿便服多有不便,甚至或有小人弹劾您怠于王事,不如穿斗牛服吧!”
胡惟庸笑着捏了捏美姬的俏脸:“果然是个有心的,老爷我也是这么想的!”
“老爷我啊,穿着斗牛服去,他们只要看到这身衣服,就明白老爷我的态度了!”
美姬娇笑着赶忙帮着胡惟庸穿好了御赐的斗牛服,再挂上御赐的玉带、金鱼袋,一个器宇轩昂、渊渟岳峙的资深大佬形象勃然而出。
美姬没多嘴去问胡惟庸到底是什么态度。
自小被言传身教怎么伺候男人的她,如今不过是一根攀附在胡惟庸这颗大树上的藤蔓而已,太聪明了可不惹人喜欢。
至于说胡惟庸知不知道,他当然知道,只不过难得糊涂而已。
毕竟都是自家姬妾的一番小心意,变着法子的哄自己,那为何不顺着来呢。
坐在马车上,晃晃悠悠的来到礼部,刚下马车,便迎来了一阵问好之声。
而有几位站在门内的小官看到胡惟庸一身斗牛服的打扮以后,转身就朝着里间跑去。
于是,还没等胡惟庸走进礼部大门呢,郭明义、齐怀礼两位侍郎,带着一应官员就出来迎接了。
开口闭口都是胡公、胡大人。
半点没有因为胡惟庸“仅仅”只是个正五品下的翰林学士而摆架子的意思。
看着眼前这热闹的一幕,有不懂的官员迷迷瞪瞪的拉着自家长辈问道:“为何两位侍郎对胡大人如此热情?”
但凡是在衙门里待久了的长辈,此时都在笑着解释道:“这你们就不懂了,这其实都是胡大人提前表达的态度啊!”
“瞧见没,胡大人明明可以穿官服,可以穿便服,却偏生穿了件斗牛服出来,为何?”
新晋官员满头雾水憨憨的答道:“斗牛服不是显得更加威风嘛?”
没好气的瞪了自家后辈一眼,老官吏才语重心长的说道:“官服代表的是胡大人打算正儿八经的干一番事业,便服则是代表他打算撒手不管,功劳过错全是别人的。”
“可斗牛服就不一样了,这就代表他会参与,但是只参与科考一件事,礼部其他事情他不管。”
“这对于两位侍郎来说,能不高兴吗?”
“毕竟,谁乐意头上忽然多了个爹呢?”
新晋官员闻言恍然大悟,同时也是在感叹,奶奶个腿儿的,官场咋这么复杂啊,这些人都是八百个心眼子不成?
仅仅是一件官服就有这么多说法,这……这这这,跟他想的不一样啊。
说好的只要尽忠王事就能升职加薪的呢?
啧啧,暂且不说这位备受打击的小年轻,胡惟庸此时算是舒服了。
一件衣服就已经尽在不言中的说明了自己的态度后,要了间舒坦向阳能晒太阳的职房,他非常嚣张的让跟来的下人搬椅子、煮茶、晒太阳。
可偏生他这幅作派,却让礼部上下就差没高声叫好了。
毕竟,胡惟庸怎么说也是做过宰相的人,一直深受今上器重。
如果胡惟庸真要弄点什么动静出来,礼部上上下下都得坐蜡!
如今这样当个透明人摸摸鱼,大家都好!
一时间,胡惟庸在礼部的职场氛围简直不要太好。
而就在礼部这边风景正好之时,大明新开恩科也在整个大明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本来不应当这么着急的,可大明官场眼下缺人实在是缺得太厉害了。
而此时在各地轰轰烈烈闹腾起来的,正是科举的第一关县试。
所谓县试,跟府试、院试一起统称为三试,也被叫做童子试。
只要过了这三关,那便是童生了。
而只有过了童生,才能真正的参与到科举当中来。
否则的话,之后的考秀才的乡试、考举人的会试以及考进士的殿试,压根就没关系了。
一次完整的科举,自县试开始,可以说影响整个大明。
无数寒门士子苦读多年,为的就是能在这么一轮考试当中脱颖而出,从而鲤鱼跃龙门。
还有不知多少家族、家庭,就指望着家里能出个举人了。
毕竟只有考上了举人,才能真正享有大明关于读书人的一应免税政策。
单凭这点政策,一个家庭、家族便能在当地一跃成为不同于凡俗的大户。
更别说将来还要授官呢。
由此可见,科举究竟是何等的重要。
而偏生,这事儿落在了胡惟庸这条咸鱼精身上。
小说《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第十六章胡惟庸开始搞事了
胡惟庸最开始的时候,其实还有点担心来着。
毕竟别人都在996,自己按时打卡上下班,会不会影响不好。
可后来在礼部呆了几天以后,他便发现,其实大家都觉着这样挺好。
对于礼部一应人等来说,科举是少有操持在礼部手里的,上下都由礼部说了算的大事。
这里面多少功劳?
这里面多少油水?
礼部一应人等巴不得胡惟庸闲着呢。
胡惟庸反正从头到尾没担心过礼部会做不好。
因为他很清楚,礼部干这些事儿早已是熟门熟路了,压根不用其他人帮忙,自己一应人联合各地的学政就能把事情办好。
所以,最后的局面就是,身为主考官的胡惟庸从晒太阳、喝茶变成了如今连糕点、小吃都带来架着小桌子开吃这等丧心病狂的地步了。
可偏生一应礼部官员,此时却只有看着的份。
毕竟这位爷地位高、资历足不说,还非常识趣,你若是把他惹毛了,估计胡大老爷还没开口呢,你的顶头上司就得拎着你的衣领子给人磕头赔罪了。
所以,胡惟庸这几天摸鱼摸得简直不要太舒服。
甚至,胡惟庸觉着这种自己摸鱼看着旁人走路都得小跑的日子,居然产生了一丝丝快感。
娘咧,这种明目张胆带薪摸鱼的感觉,爽是真的爽啊!
不过,摸鱼的日子终究是有个尽头的。
这不,眼看着科举近在眼前,终于有礼部官员找上胡惟庸了。
倒不是别的,是让他审核一下考题以及派驻各地的考官而已。
没错,各地的考试都是由礼部安排人去各地监考的。
连考题也都是礼部这边准备好,然后带过去的。
故此,提前就得在礼部这儿审核。
而胡惟庸作为名义上的主考官,他不仅得审核,还得签字画押呢。
没他签字,这事儿就办不下去。
胡惟庸自然没想着捣乱,虽然他早准备好了考题,可他那份题可不是为了童生试准备的。
若是用到童生试上,那就有点太不当人了。
毕竟,这就好比把高考题当中最难的一部分,全放到小学考试当中一样,那会让无数家庭跳脚骂娘的。
那就已经不是得罪士子或者沾染些怨气的事儿了,那叫捣乱了。
所以,等到几位副考官拟好试题送到胡惟庸面前,客气的请他点评的时候,他例行公事一般的看了起来。
嗯,经义题、公文、写诗,都是最传统的考试题。
这种考题,并不讲究什么推陈出新,反倒是只求一个稳妥。
其实别看后世人都在骂科举考试何等的黑暗何等的枯燥,可实际上,在整个封建时代,已经没有比科举更好的上升渠道了。
胡惟庸看着手里的考题就明白,经义题,考的是士子对于书本的了解,同时也是考察学生的核心思想以及思维能力。
这里面其实并不是说你把书背得滚瓜烂熟就行了,或者说,将文言文翻译出来,那种是教书先生的考核内容。
到了科举的门槛,考核的更多的还是能力、心性、思维这些。
而公文写作就不用说了,哪怕后世国考的时候,仍旧有申论这一门呢。
只不过大明时期的公文写作,那是有着严格行文格式及遣词造句要求的。
这同样也是对能力的考核,毕竟一旦殿试通过成为进士的话,那可就一夜之间完成了身份转换,得成为一名官员了。
大明可没有什么官员培训之类的玩意儿,所以,科举就是要逼着这些人还没考上之前先把这些东西给自己学好。
学不好?
学不好那就别来!
所以,看着眼前的试卷,结合记忆当中历次科考的考题,算得上是四平八稳。
对于胡惟庸来说,这基本就对了。
但是,还有点不够。
虽然这些题有了点大明中后期八股那味道了,可难度还是太低了点。
这不行!
虽然胡惟庸版的完整试题,只有进京参加会试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可如今童生试的时候,也得让一众士子们提前尝尝味道,感受一下强度不是。
不给他们来点新鲜的,还以为老子上辈子高考苦读的日子白过了呢。
想到这,胡惟庸放下手中的试卷开口道。
“此题四平八稳无甚过错,各位都是老成持重之辈,胡某并无其他意见!”
这话一出,一众副考官嘴角都咧到耳根去了。
看似评价并不是很高,但偏生这样的评价才是最真实的评价。
毕竟这不是写锦绣文章,非得要是出类拔萃、立意高远、引人注目才行。
能够有个“四平八稳为甚过错”的评价,他们足够了。
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升官的时候,这评价就能管用来着。
不过,众人道谢过后,胡惟庸又加了句。
“这样,胡某也加道题吧,放在最后!”
“能把这题写出来的,评卷加一等,可若是没能写出来,也不用降等!”
说完,不给其他人反对的机会,直接在试题后面的空白处,提笔挥毫泼墨一蹴而就。
此时站在胡惟庸职房里的,因为试题保密的原因,可都是本次科考的工作人员。
而他们这些人无疑是对科考最熟悉的,可此时当他们看到胡惟庸写出来的考题时,一个个目瞪口呆的看着胡惟庸。
看着自己写下来的题目,胡惟庸满意的放下的了毛笔。
抬头看着众人那瞠目结舌的模样,胡惟庸故作不知的问道。
“怎么,对胡某这题有意见?”
“无妨,胡某这人不是刚愎自用之辈,虽蒙今上信重得以出任本次恩科主考,但终究这差事不是胡某一个人能办的。”
“诸位都是本次恩科其中的一员,有何意见都可以跟胡某提嘛!”
众人看了看那试卷,再看了看一脸“坦诚”的胡惟庸,简直一口老槽卡在喉咙口差点噎死。
不是,胡大人,您这话说出来,您自己信嘛?
这不摆明了就是告诉我们,您这主考官的位子背后站着的是皇帝嘛?
咋还威胁上了呢?
小说《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