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连载
《盛世大明》这本书大家都在找,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杨廷和袁宗皋,讲述了【历史征文】乾清宫正殿,魂穿嘉靖帝的朱厚裹着龙袍,大马金刀地坐在龙椅上拿玉玺哐哐砸着核桃,黄锦一脸媚笑地说道:“陛下,杨首辅来了!”“你大爷!你不早说!”“……”大明北境,势力急剧膨胀后的俺答汗在进攻宣化、大同时,被大明铁骑和改良火器打得人仰马翻,忍不住含泪问苍天:伟大的苍狼之神啊!大明的那个小皇帝真的是真武大帝传人吗?大明南岸,被大明富船和戚家军横扫殆尽的倭寇残余,困在一荒岛之上,面对大明朝廷的威逼利诱,海贼王汪直选择臣服在朱厚的脚下。…嘉靖三十年,奉天殿,万国朝议上,一身衮服、头戴冕冠的朱厚对各国君主高声喝道:“即日起,大明为天朝上国,受万国...
主角:杨廷和袁宗皋 更新:2024-01-09 10:45: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杨廷和袁宗皋的现代都市小说《盛世大明》,由网络作家“朕闻上古”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盛世大明》这本书大家都在找,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杨廷和袁宗皋,讲述了【历史征文】乾清宫正殿,魂穿嘉靖帝的朱厚裹着龙袍,大马金刀地坐在龙椅上拿玉玺哐哐砸着核桃,黄锦一脸媚笑地说道:“陛下,杨首辅来了!”“你大爷!你不早说!”“……”大明北境,势力急剧膨胀后的俺答汗在进攻宣化、大同时,被大明铁骑和改良火器打得人仰马翻,忍不住含泪问苍天:伟大的苍狼之神啊!大明的那个小皇帝真的是真武大帝传人吗?大明南岸,被大明富船和戚家军横扫殆尽的倭寇残余,困在一荒岛之上,面对大明朝廷的威逼利诱,海贼王汪直选择臣服在朱厚的脚下。…嘉靖三十年,奉天殿,万国朝议上,一身衮服、头戴冕冠的朱厚对各国君主高声喝道:“即日起,大明为天朝上国,受万国...
寅时,皇宫午门外。
此时已密密麻麻站满了等着早朝的大臣。
按照以往的规矩,此时应是束目噤声,但大臣们却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昨夜之事……”
“吾昨夜听说之后,便连夜写了一本奏章准备于早朝上冒死泣谏!”
“陛下仅志学之年,为何……”
“噤声……噤声……”
老帅哥杨廷和独自一人站立一侧,不停抚摸着自己的美髯,正一脸担忧的望着眼前巍峨森严的皇宫,思绪万千。
众大臣见状,也不敢打扰,识趣的各自聚在一起,相互议论。
不一会儿,内阁大学士蒋冕、梁储和毛纪急匆匆地联袂而来。
蒋冕一把抓住杨廷和焦急地问道:“介夫啊,你怎么还能这么沉的住气啊,出大事了你知道吗?”
“昨夜已有人通报于我。”杨廷和一脸无奈的苦笑着回应道。
“昨夜宫内传闻,陛下于御书房中,正襟危坐,高呼:朕欲修道!”毛纪一脸悲愤的在旁补充道。
“陛下年仅十五,正值束发志学之年,怎会突发求仙问道之心,吾定要找那袁仲德问个明白,他这王府长史是怎么当的!”蒋冕咬牙切齿地说道。
周围群臣听后皆愤慨不已,纷纷响应。
此时即将到达午门的袁宗皋正步履缓慢的向前走着,忽然打了一个喷嚏,内心感叹不已:老了啊,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岁月不饶人啊。
遥想当年,自己与胞弟同时中举,时人赞为“荆南二凤”,春风得意马蹄疾。紧接着又高中进士,随先王到安陆出任王府长史。辅佐先王二十余载,励精奉公,惩奸除恶,与先王互相引为知己。
但先王不幸早逝,自己又辅佐厚熜处理王府政务两年有余。没想到厚熜居然有帝君命格,竟能入京克继大统,自己某种意义上而言成了帝师。
回想起迎驾使团到达安陆,宣读先帝遗诏后,那个深夜到自己房中询问对策,惶惶不可终日的少年,老人脸上也不由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当自己问他即位后当何如时,老人也并不期望能够得到多好的回答,只是想勉励告诫这位即将即位的新帝。
但少年仰起那稚嫩的脸庞,坚定地回答道:“我欲为尧舜,成圣明君主!”
当时老人就知道,这或许就是天意,太祖显灵了啊!大明终于又迎来了一位中兴之主!
袁宗皋紧了紧手里的《政务八策》,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一日不如一日了啊,不能继续辅佐厚熜了,看不到他成为一代明君的那天了。
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替厚熜铲除了奸佞,重塑朝纲,趁着还能处理政务,替这孩子多做一点事。
希望这孩子能牢记住自己的志向,亲贤远佞,成为一代明君。
当袁宗皋到达午门时,立即被等候已久的众大臣臣团团包围了起来。
望着群臣那一道道恶狠狠的目光,袁宗皋不由心底发怵,这是怎么回事,这些人想干嘛?
自己并未得罪他们啊?难道厚熜下了什么与自己有关的诏命?
“诸位同僚这是什么意思,仲德哪里得罪了大家吗?”眼看气氛越来越凝重,甚至有几位大臣都开始撸起袖子了,袁宗皋不得已硬着头皮问道。
“袁仲德,你枉读圣贤书几十载,吾想问问你这个王府长史是怎么当的,为何陛下正值志学之年竟生出向道之心?你今天若是讲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吾等与你不死不休!”脾气较为火爆的梁储张目叱道。
“此事绝无可能,朱厚你从哪儿听信的谣言?介夫你知道此事吗?”袁宗皋顾不得与之争辩,他要确定是否真有其事,急忙向杨廷和求证道。
“确有其事,现在朝野都传遍了,众大臣都已经议论开了,还有大臣欲在早朝之时冒死劝谏陛下。”杨廷和苦笑着回答道,同时心里也对朱厚同学充满了怨念。
你个小王八蛋能不能消停一会儿啊,昨天大家都还以为你是圣明之君,大家眼泪还没擦干你又开始要修道了,你让我们情何以堪啊!
你一介十四五岁的稚子修什么道、求什么长生啊,是你这个时候该考虑的事儿吗?
“麻烦了,麻烦了啊!荆楚之地本就为道教起源,先王夫妇也尊信道教,皆为道教拥趸,陛下时常随之出入于各大道观之中。但陛下幼而聪颖,勤奋好学,尤其喜好圣贤文章,因此我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啊。”袁宗皋捶胸顿足地说道。
“不行,我要马上进宫面圣,决不能就此纵容陛下的向道之心。”袁宗皋沉吟片刻,坚决郑重地向群臣行了一礼,稍微整理了仪容,大步向午门走去。
杨廷和等人望着袁宗皋步履坚定地走向午门,也郑重的向他略显萧瑟的背影回了一礼。他们知道,此时劝谏新帝的最好人选正是这位帝师。
无论群臣先前的表现是真是假都不重要了,规劝陛下励精图治,走上正道才是当前要紧之事。
还在睡梦之中的朱厚被太监黄锦喊醒,昨晚本就好不容易入睡的朱厚同学此时心里不由也来了点小脾气,冰冷地问道:“何事?”
“陛下,长史大人来了。”善于察言观色的黄锦自然听出了朱厚语气里的冰冷与不耐,急忙硬着头皮回答道。
“长史大人”是王府故旧的叫法,朱厚知道是袁宗皋来了,心中也颇为费解:怎么回事,还没到早朝时间啊,难道出了什么大事?
“黄伴,速为朕更衣。”一想到这,原本睡意朦胧的朱厚顿时清醒了一大半,急忙更衣传见了袁宗皋。
“老臣斗胆,敢问陛下是否有向道之心?”
跪拜在地的袁宗皋进门后劈头盖脸的一句话如同倾倒了一盆凉水,将朱厚的睡意彻底打消,紧接着升腾起来的是无穷的怒火,朕这皇宫真成了筛子了啊。
“先生先起来,保重身体要紧。”
如果说杨廷和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大明,那眼前的老人则是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兴王府,朱厚实在不忍苛责,只好将怒气发向了其他人。
“黄锦你是死人啊,还不快将先生扶起来!魏彬死哪儿去了?传魏彬,谷大用,丘聚,锦衣卫现任指挥使马上滚来见朕。”
一直等到魏彬等人匆匆而来,袁宗皋仍然跪地不起。
朱厚对于这位固执的老人也无可奈何,只是心里面的怒火不断升腾。
“陛下,前任锦衣卫指挥使是逆贼江彬,三月前被杨首辅擒拿下狱,锦衣卫中多有所勾连,随之下狱者众,现锦衣卫内无人主事。”黄锦走到朱厚跟前,小声的说道。
“下旨,逆贼江彬、钱宁,贪污受贿,私结党羽,陷害忠良,意图谋反,抄家灭族,腰斩弃市。”朱厚定了定神,缓缓对魏彬说道。
“诏命朱宸为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安、王佐为指挥同知。”
“朕给你们一个月,重塑锦衣卫,查清自先帝以来的冤假错案,该杀的杀,该放的放!朕不希望一个月后锦衣卫还如同现在这样,只是个摆设,魏彬你协助他们。”
朱厚转身对自己的王府侍卫统领朱宸说道,自己现在无人可用,陆炳才十一岁,矮个里面拔将军,只能先将锦衣卫交于信任之人手中。
“谷大用、丘聚,调动东西二厂现在给朕好好查一查昨夜散布谣言之人,不用禀报,皆诛之!希望你们不要让朕失望!”朱厚恶狠狠的对二人低吼道。
无怪他如此生气,自己昨夜在皇宫中的言行还未等到天亮就被传了个遍,自己这皇帝真成了“吉祥物”了啊,这也太不把自己这位九五至尊放在眼里了。
而且你特么能不能有点职业道德,你就算要传也把话传完整啊,朕说的是“永远不修道”啊!
传话还能只传半截的吗?
本就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朱厚,此时也不由细想是否有人在此事上做了文章。
倘若昨夜是有人想暗害自己,岂不是便能不知不觉得手了,朱厚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于是他不得不借题发挥,迅速敲定了锦衣卫的新任指挥使。发生了这样的事,估计张太后也不会难为自己。
杨廷和等文臣不敢,皇宫是底线,锦衣卫和东西二厂本就只听命于皇帝,有些东西是不能碰的!他们也不敢碰!
如今也只有将锦衣卫和东西二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有一丝安全感。
“奴才遵旨!”堂堂司礼监掌事,东西两厂的提督,此时竟被朱厚吓得跪伏在地,浑身战栗不已。
其实这也是大明权臣的真实写照,其荣辱皆在皇帝的一念之间,即便权侵朝野如严嵩,最后只因被熜哥所恶,落得个儿子腰斩弃市,自己抄家削官,“寄食于墓舍,无棺木下葬”的下场。
随着他们起身离去,这幽深的皇宫中即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先生,朕错了,不该妄动贪念。”
是的,贪念,妄图长生、永享帝位的贪念,每一位君王都曾产生过的贪念。
朱厚无奈,解释是解释不清楚的,甚至可能越描越黑,只得向眼前的老人服软。他亲手扶起了袁宗皋,以期先过这关。
“老臣时日无多,唯望陛下牢记尧舜之志,老臣告退。”
袁宗皋也见好就收,毕竟要给陛下留一点颜面。曾经的稚子如今已是天子,不可同日而语,此时再进言就是不知好歹了。
袁宗皋走后,朱厚越想越气,他作为九五至尊的威严受到了侵犯,被人摔在地上狠狠践踏了个遍!
但此时却无可奈何,现在的自己就是一个光杆司令,除了在群臣拟定好的诏书上面签字盖章外,根本没有其他权利可言,毫无根基。
看来这大礼仪是必须要争了啊,朱厚心里暗下决心,这种被人视为稚子的轻视感他是再也不想体验了。
“鹤儿入京了吗?”朱厚平复思绪后,向黄锦问道。
“鹤儿”就是熜哥从小的玩伴,一奶同胞的兄弟陆炳。
因其健壮勇猛,肤色火红,行走似鹤,被熜哥亲切的称为“鹤儿”。
历史上的陆炳不但对熜哥忠心耿耿,还颇有智计,从不参与朝堂之争。锦衣卫在他的执掌下,权力达到了巅峰。因此只有将锦衣卫交于他中,朱厚才能安心。
提起鹤儿,黄锦原本沉重的心也不由轻快了几分,面带微笑地回答道:“已于前几日随父陆松入京。”
“母后到哪儿了?迎接使团到安陆了吗?”
“月初已从安陆出发,不日便可抵京。”
“随时关注母后行程,传令各省,沿途不可有丝毫怠慢。另外告诉母后,身体为重,不用着急赶路。”
“奴才遵旨。”
朱厚可是知道,自己这位便宜老妈在大礼仪之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自己在大礼仪之争中取得胜利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准备早朝吧!”朱厚平复了一下心情,淡淡说道。
他心里愈加烦闷,还不知道杨廷和这老东西会怎么收拾自己呢,今天的早朝又是一场硬仗啊。
不过今日的早朝或许将会拉开大礼仪之争的序幕,虽然大明的朝堂也由此开启了党同伐异之争,但这也正是自己获得权利的第一步,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
小说《盛世大明》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奉天殿内,龙椅上的朱厚看着殿下群臣,沉吟不语。
其实皇帝平时处理政务的地方,一般是乾清宫的正殿,而奉天殿则是举行重大典礼或重要决议的地方,不过朱厚才刚刚即位,百废待兴,索性召集群臣于奉天殿举行一次大朝议。
望着朝堂上大部分胡须都白了的老臣,朱厚心中腻歪不已,除却杨廷和、蒋冕、毛纪等正直贤能之臣,不知里面充斥着多少尸位素餐之辈!
而且这些老臣无疑是程朱理学,宗法礼制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令人头疼的那一批老顽固,同时也是大礼仪之争中坚定的“护礼派”。
是时候为这朝堂注入新鲜活力了,大礼仪之争就是个不错的机会,朱厚暗自想道,不断拨弄冕冠前的玉珠。
杨廷和本就因新帝年纪尚幼,却崇尚修道而一肚子火,看着朱厚一副不学无术的样子,心里的怒火愈发升腾。
于是他不再犹豫,一脸铁青的上前道:“陛下正值志学之年,应笃志于学,帝王大节莫先于讲学,讲学莫要于经筵。老臣建议重开经筵与日讲,经筵常设,日讲不辍,陛下方能进学修德,仰慕圣人之言。”
杨廷和你个老东西过分了啊!
朱厚听完后在心里破口大骂,这是要他朱某人上皇家中学,过上便宜孙子万历皇帝的悲惨生活啊。
每日一小讲,每月一大讲,把自己安排的明明白白,这样自己还争个屁的权利啊。
只要答应了杨廷和,自己就远离了权力中心,除了定期的大朝议外,平时连群臣都见不到,自己只能乖乖做个好学生。
而且最恶心得是自己能不答应吗?这是大明常设的帝王和储君教育制度,目的就是增进君主的品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帝王大节莫先于讲学,讲学莫要于经筵”,话都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自己能反驳吗。
你反对?为什么反对?凭什么反对?不想进学修德吗?你想成为第二个正德皇帝吗?那这政务你就不要处理了,我们帮你处理好,你回后宫替皇室开枝散叶去吧!
这是阳谋啊,由不得你不答应,杨廷和这老东西。
“臣等附议。”
“臣等附议。”
还未等朱厚作出反应,满朝大臣皆不约而同的跪地附议。
惊惧,朱厚第一次清晰直面地感受到了这位四朝元老杨大牛的政治手腕,以及其身后的恐怖能量。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是让自己不得不同意的阳谋,怪不得为熜哥一生所忌啊,现在的朱厚也不由遍体生寒。
“准”,朱厚只得无奈回答道。
大不了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朕不信你们还能架着自己去文华殿读书,想到这儿朱厚原本沉重的心也渐渐活络了起来。
眼看气氛逐渐沉重,身体每况愈下的袁宗皋走了出来,高声说道:“臣请裁抑宦官,收回其参政和掌兵之权。”
“太祖曾亲制铁牌严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大学士梁储也趁机出列上奏道。
与奸佞阉竖刘瑾、钱宁等斗了十余载的杨廷和深知其害,也趁机添一把火,出列开口道:“如英宗之王振,宪宗之汪直,先帝之刘瑾,此等奸佞阉竖,曲意媚上,恃宠而骄,擅权专政,巧取豪夺,残害忠良,祸国殃民,天下百姓深受其害,臣亦所请。”
“臣等附议!”
“臣等附议!”
当杨廷和开口之后,熟悉的一幕又再次浮现,朱厚原本悠哉悠哉地在看戏,现在却是越看越心惊。
“臣弹劾八虎之魏彬,张永,丘聚等人蛊惑先帝,霍乱朝纲!”御史萧淮也抓住时机上奏道。
“臣弹劾谷大用……”
此时殿内文武大臣皆群情激昂,争先恐后地上奏道。
其实也不能怪他们,正德年间刘瑾专权之时,犯下的罪行简直罄竹难书,不少大臣或本人,或亲友都深受其害。现在群臣望着魏彬等宦官都恨不得啖其肉,饮其血。
到了该清算的时候了,一个个文臣都恨不得自己长了两张嘴,争先弹劾道。
而魏彬、张永、谷大用等人则战战兢兢,肝胆俱裂,惶恐不安地跪地拜道:“奴才有罪!”
他们不愿,也不敢辩驳,生死全掌握在朱厚一念之间。
朱厚此时很头疼,所谓“八虎”并非都是丧尽天良之辈,如前面提到的魏彬,还有计除刘瑾的张永,以及迎立自己的谷大用等都是立有功劳的,不能同刘瑾一概而论。
但文官集团可不会这么想,统统冠以“八虎”之名,想要一棒子全部打死。这也导致宦官也不得不报团以求自保,彻底坐实了头上的帽子,从而造成了正德年间文臣与宦官两大集团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互相倾轧,党同伐异,弄的朝堂是一片乌烟瘴气。
“恢复太祖亲制铁牌,置于宫门,内臣干政者,斩!”
“罢免各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督察院纠察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
略作思索后,朱厚下诏道。
不过他并未提及魏彬等人,自己现在还需要依靠他们制衡文臣,避免手中无人可用,现在还不是彻底除去他们的时候。
“陛下圣明!”群臣听后,也明白朱厚的想法,并未乘胜追击。
能够站稳在这朝堂之上的重臣无疑都是心思缜密,目光长远之辈。
铲除魏彬等人不必急于一时,今日不成那便明日,反正御史干的就是“喷子”的工作。指不定哪天陛下被烦的厌恶了,顺手就除去了这些人。
但此时魏彬等人心中却是对朱厚感激万分,自从先帝骤崩,刘瑾、钱宁被诛,他们这些宦官失去了主心骨,整日惶惶不可终日,唯恐遭到清算。陛下的这番旨意一出,虽然削去了他们的大部分权柄,但未提及八虎之祸,自己等人暂时得以保全。
“臣有感于陛下即位之初,百废待兴,特作《政务八策》供陛下参考。”袁宗皋见朱厚同意了自己的第一条建议后,随即上奏了此次的关键内容,说完之后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好像泄了一般,勉强站稳。
这是临终之前在发挥余热,给自己铺清道路啊!从老人首倡裁抑宦官,朱厚心里隐隐便有不安,现在终于明了老人的用意。
朱厚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知道这位奉献一生辅助便宜老爹,接着又辅佐自己的老人时日无多了,历史上他也在熜哥即位后仅四个多月便病逝了。
“先生公忠体国,调和鼎鼐,燮理阴阳,为朕肱骨,擢为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朱厚说完,以恳求的目光望向杨廷和。
他知道自己能够给予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最好的礼物就是大明文臣的最高追求—入阁拜相。
但此时内阁大臣已有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四人,且都以杨廷和为首,如若没有杨廷和的首肯,自己的诏命不过是一纸空谈,现在朝政大权都掌握在杨廷和手中。
杨廷和看出了新帝眼中的恳求,摸着美髯不着痕迹的点了点头。前任户部尚书杨潭因病致仕,户部尚书一职至今空缺,对于袁仲德他还是有好感的,高风亮节,一心为国,是吾辈中人。
眼看袁宗皋时日无多,杨大牛也不愿阻碍当今陛下尽尽弟子的孝道,避免彻底激怒这位帝王,不妨顺水推舟,卖他一个人情。
但杨廷和的心中却是难以平静,与脸上的风淡云轻截然相反。
为帝王所忌,历朝历代可都没有好下场啊!
“陛下,自先帝以来,多有因谏言而获罪下狱者,其职多有空缺,臣请补行殿试,选拔贤才。”新任吏部尚书乔宇上奏道。
“准。”朱厚可是知道,正是这次殿试补录,七次落榜的张璁才中了进士,正式步入政坛,他也想见见这位落魄举人的模样。
而且殿试之后,选拔的贤才可都是“天子门生”,虽然不一定会多忠于自己这个“光杆皇帝”,但至少有这一层情面在,以后提拔任用也方便许多,少了些许顾忌。
“陛下,臣有本奏。”毛澄见群臣皆寂,理了理仪容,平复了一下思绪,上前奏道。
朱厚知道,好戏来了,语气平淡地说道:“卿有何要事,但说无妨。”
“臣等考汉成帝立定陶王为皇太子,立楚孝王孙刘景为定陶王……今陛下入承大统,宜如定陶王故事,以益王第二子崇仁王朱厚炫继兴王后,袭兴王主祀事。又考宋濮安懿王……陛下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凡祭告兴献王及上笺于妃,俱自称‘侄皇帝’某,则正统、私亲,恩礼兼尽,可以为万世法。”
毛澄语气坚定地说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即将得罪这位新帝,但此乃宗法礼制,自己身为礼部尚书责无旁贷,不得不如此。
等毛澄念完奏折,朱厚听得都快打瞌睡了。引经据典,而且篇幅巨长,听起来相当累,大概意思就是毛澄引用西汉定陶王和宋朝濮安懿王的先例,想让自己改个便宜父母,认孝宗夫妇为亲生父母。
朱厚是肯定不能同意的,他必须得维持自己孝子的人设,并且要一手炮制出大礼仪之争,于是勃然大怒道:“荒谬!父母可更易如是耶!”
说完,朱厚将奏折摔到地上,愤然离去,不给毛澄和群臣再进言的机会。
此时大礼仪之争比历史上的时间提前了数日,自己的便宜老妈还在赶来的路上,张璁还在温州皮革厂,哦不,罗峰学院聚徒讲学。因此现在自己唯有不予理睬,使用一个拖字诀。
殿中群臣面面相觑,杨廷和等内阁大臣沉默不语,他们知晓当今陛下对于孝礼亲情十分重视,因而明白此事绝非易事,但未料到陛下的反应会如此剧烈。
“宪清,择日再议,不必急于一时。”
“正是此理,宪清不必担忧,事关宗法礼制,吾等皆支持你。”
杨廷和向毛澄宽慰道,此乃宗法礼制,一众文臣空前团结,也纷纷出言相助道。
“宪清明白,如今只有等待时机。”毛澄苦笑着回应道。
随着群臣散去,大礼仪之争的序幕也草草收场,只是众大臣未料想到的是,这场朝堂争斗的持续时间和惨烈程度远超众人的心理预期。
小说《盛世大明》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