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元璋鲁明义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畅销书籍》,由网络作家“妙笔入梦”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最具潜力佳作《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赶紧阅读不要错过好文!主人公的名字为朱元璋鲁明义,也是实力作者“妙笔入梦”精心编写完成的,故事无删减版本简述:人终于是赶到了前方的县城,百姓也更多了起来。“欢迎来到上沪县,一座自由之城!”临近县城,朱元璋远远的就看到一个红色条幅,高高挂在通往县城的道路上。“自由之城?上沪县还有这样的别称?”朱元璋疑惑的看向刘伯温,毕竟当初刘伯温也是来过松江府的。刘伯温却是坚定了摇了摇头,说道:“从来没有!”“那......
《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畅销书籍》精彩片段
很快,经过朱元璋的不断催促,一行人终于是赶到了前方的县城,百姓也更多了起来。
“欢迎来到上沪县,一座自由之城!”
临近县城,朱元璋远远的就看到一个红色条幅,高高挂在通往县城的道路上。
“自由之城?上沪县还有这样的别称?”
朱元璋疑惑的看向刘伯温,毕竟当初刘伯温也是来过松江府的。
刘伯温却是坚定了摇了摇头,说道:
“从来没有!”
“那这肯定是那个李进搞得,继续前进,咱倒要看看所谓的自由之城,是个什么样子?”
朱元璋对上沪县可谓是十分的期待。
沿着进城大道没走一会,朱元璋却觉得哪里好像不对。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上沪县怎么没有城墙?”
此话一出,一行人顿时惊醒。
对啊,这上沪县怎么没有城墙,难道自己等人还没到上沪县城内?
刘伯温在旁边又提了一嘴:
“不仅没有城墙,进入上沪县还没有人检查路引。”
自从朱元璋的户籍制度建立之后,路引是每一个外出之人必备的东西,要不然就出不了远门。
但是在上沪县竟然没人查这个东西。
朱标这个时候给出了一个解释: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上沪县号称自由之城。”
朱元璋闻言,却是说道:
“咱们还是往前走再看看吧,说不定还没有进入上沪县城内呢!”
可是刚往前没走多久,朱元璋就忍不住瞪大着眼睛,不敢置信的看着眼前。
只见宽敞的大街上,到处都充斥着人群,这些人有说有笑的在大街上走着。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看的出来,这里百姓的生活过得十分的美满。
“走一走,瞧一瞧,这里的衣服真时髦!”
“停一停,看一看,漂亮的衣服便宜卖!”
“大甩卖!大甩卖啦!今天商场的东西便宜卖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
“不要998,不要98,只要38文。漂亮的衣服立马就能带回家。”
“清仓大甩卖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买到就是赚到!!”
朱元璋目瞪口呆的看着街道两边到处叫卖的声音,仿佛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身后朱标等人,也是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张大着嘴巴看着眼前的一切。
“几位,这里是步行街,马车不能通行。”
“若想逛街,请将马车寄放在旁边的车马行!”
就当朱元璋等人在路边观望之时,一名男子却走上来提醒他们,这里马车不能通行。
经过提醒,朱元璋这才注意到,这条街道上的人竟然全都是步行的。
“谢谢提醒,我们这就离开。”
马皇后道谢后,就拉着朱元璋等人离开了。
随后,几人就乘坐马车继续坐在马车上,在县城里逛了起来。
上沪县的大街极为宽阔,中间四个车道是给马车走的,两边的街道是给行人走的。
即便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可是却不觉得一点堵塞。
不仅如此,在大街上各种小吃,应有尽有。
街道上的门面,开启了大大小小的店铺。
买东西的人群,在这些店铺里进进出出,热闹至极。
当朱元璋一行人,来到县中心,最繁华的地带时,被彻底的震惊了。
县中心到处都是高楼,一点也不比之前的小学低。
这些高楼却不像小学那样通体灰白色,而是被粉刷的金碧辉煌,在太阳底下竟然闪闪发光。
“这还是一个县城吗?”
“就连咱的应天府,都没有如此繁华吧?这难道是天上吗?”
朱元璋被上沪县的繁花似锦彻底震惊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自己治下的县城。
“爹,你看那里,天上人间!!”
朱棣眼尖,竟然真的看到了一个店铺的名字叫天上人间。
朱标将周围的店铺一个个看过去,只见什么店铺的名字都有。
天上人间,白金汉宫,新葡京,夜总会。
朱标嘴中喃喃道:
“这些名字好奇怪哦!总感觉哪里不对。”
朱元璋没有在意这些,而是看向了坐落在县中心的地标建筑,一个巨大的男人雕像。
这是一座高达数十丈的人形雕像,比周围所有的建筑都要高。
这个雕像昂然挺立在上沪县的市中心,一身绿色衣服,披坚执锐。
头上还带着一个绿色的帽子,面若重枣,长须美髯,面容坚毅。
左手抚须,右手握着一把青龙偃月刀,显得霸气十足。
“爹,这人是谁啊?为什么把他放在这里?我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人?”
朱棣十分疑惑。
朱元璋还没说话,旁边的百姓却是忍不住出言打断道:
“不得对关二爷无礼。”
“这是关圣像,又称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是我们整个上沪县的保护神。”
“县老爷曾说,关二爷忠肝义胆,乃是我华夏子孙的守护神,我等身为华夏子民,更应该像关二爷学习。”
“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挂印封金,何等的胸怀?古之忠义,莫出于关公者。”
“关公大义,圣君千古,我等对关圣帝君年年供奉,希望关二爷能保佑我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周围的百姓纷纷鼓掌赞同,看的出来,县令李进在上沪县十分的得民心。
朱棣听完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关公像,怪不得那么眼熟,只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巨大的关公。
朱元璋听完却是面带欣赏,李进能有如此觉悟,看得出来李进对朝廷必然是忠心耿耿。
毕竟关羽之忠义,千古流芳,朱元璋也是极为佩服这等忠义之人。
李进能教导百姓信奉关公,那他自己必然也是一个极为忠义之人。
随后,朱元璋在将上沪县城逛了差不多后,见识到上沪县的繁华后,朱元璋忍不住感慨道:
“李进果然没有让咱失望,如此看来,这李进必然是治世之能臣。”
旁边的朱棣和朱标也跟着点了点头。
经历了扬州的惨状之后,朱棣和朱标觉得上沪县简直就是天堂。
而将上沪县治理成这个样子的李进,自然能称得上治世能臣。
不过朱元璋却总觉得好像漏掉什么东西。
“咱怎么没有见到流民?”
“爹,流民好像不在县城里赈灾,而是在城外。”
朱棣一路上观察毕竟仔细,此刻给出了解释。
“走,咱们先去看看流民的情况再说。”
随后,朱元璋就往城外赶去,毕竟来这里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关心这些流民的情况。
可是,当朱元璋看到这些赈济粮后,顿时气的浑身发抖。
上书房。
刘伯温三人走后,朱标甚是不解的朝朱元璋问道:
“父皇,你打算让谁出这笔银子?”
“沈万三不是早就被流放了吗?”
朱元璋当初起家的时候,没有银子发军饷,就是沈万三资助的朱元璋。
如今朱元璋又缺钱,朱标当然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沈万三。
不过沈万三在朱元璋登上皇位的时候,就给发配西北了,如今更是不知死活,又从哪里搞到这笔钱。
朱元璋嘴角勾起,拿起上沪县的账本,说道: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朱标这个时候也反应过来,惊异道:
“父皇是想让李进当这个监察御史?”
“嘿嘿,咱不仅让他当这个监察御史,还要让他全权负责此事。”
朱元璋面露得色道:
“咱这么提拔他,他若是在义乌饿死了一个灾民,就别怪咱心狠手辣了。”
“妙啊!”
朱标此刻激动的一下子跳了起来。
之前朱元璋和朱标还在想着怎么从李进口袋里掏银子,如今朱元璋这个阳谋一出,李进是不出血也不行了。
“本来需要六十万两银子的救灾,父皇只给了三十万两。”
“李进如果想不饿死一人,那他就必须自掏腰包。”
“这三十万两,他是不出也得出了。”
“父皇真是高明啊!只是这样一来,对李进是不是太过残忍了?”
“残忍?咱把他从九品芝麻官,提拔到七品监察御史,这是抬举他。”
朱元璋确实觉得李进赚大了。
“在咱大明朝,可没有用银子买来的官。”
朱标闻言,也是点了点头,毕竟朱元璋说的也对,有些人想升官,拿钱买都买不来。
如今李进连跳四级,那也算是恩宠至极了。
随后,朱元璋就叫来了礼部官员,立刻拟旨,向李进传达圣旨。
....
上沪县,县衙处。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命上沪县县令李进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专司义乌县赈灾一事,不得一名百姓饿死,否则必要追究李进失责之罪。”
“接到圣旨之后,不得耽搁,立即启程,钦此。”
传旨的是一名小太监,看上去十分和善。
李进则是被这突如其来的圣旨给弄蒙圈了。
本来李进送走朱元璋等人之后,就悠闲的在家等着朱元璋把皇家商会的预批给送过来。
可是等了两个月,李进却是连个人影都没见到。
正当李进以为事情办砸了的时候,却突然收到了这样一份圣旨。
难道老朱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要给自己算账?
不可能啊,以老朱的性子,如果知道自己真的贪污受贿,只怕当场就是剥皮萱草了,又怎么可能给自己升职。
就在李进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旁边的小太监却是出声提醒道:
“李大人,还请赶紧接旨谢恩吧!”
李进回过神后,急忙接过圣旨。
不过如何,既来之则安之,还是先把眼前的事情给办好。
“这位公公看起来好面善啊,不知如何称呼?”
李进站起身后,偷偷从袖子里给这名小太监塞了十两银子。
“小人黄兴。”
小太监偷偷接过银子,掂了掂分量,顿时喜笑颜开。
黄兴?李进表示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不过李进最关心的还是朱元璋的态度,赶忙问道:
“不知皇上除了圣旨还有何吩咐?”
“皇上只说让李大人赶忙前去赴任,不要耽误了救灾,如果饿死了人,皇上肯定是会追究大人的责任。”
“那皇上当时的心情如何?”
“看上去面带微笑,应该是心情极好的。”
得到这个消息,李进瞬间放心不少,既然心情不错,那应该不知道自己干的事情。
不过这救灾还的确是不能拖着,要不然真的饿死了百姓,闹将起来,只怕自己也是脑袋不保。
在询问上沪县县令暂时没人代理后,李进简单交代了县衙里的县丞一声,就坐上马车直奔义乌而去。
.....
义乌县。
金华府知府,义乌县县令,县丞等人齐聚义乌县衙,所有人都是愁眉苦脸,仿佛有着天大的麻烦无法解决。
几人大眼瞪小眼,相互看了很久,知道义乌县令实在等不下去了,大声叫苦道:
“孙大人,您是知府,到了这个时候,您倒是说句话啊?”
“说什么?金华府受灾民众十数万,不只是你们义乌县。”
“这么多百姓嗷嗷待哺,朝廷只拨了二十万两银子,怎么能够数?”
孙芳此刻也是无计可施。
义乌县多丘陵,本来能够种植稻米的良田就不多,导致粮价偏高。
如今更是河水决堤,将山谷地区的良田全部淹没,将粮食全部冲毁。
此刻的义乌粮价只会更高,而朝廷还是按照京城市价发放救灾粮,注定义乌县的百姓要饿死很多。
“难道大人就不会上书吗?难道就不能向皇上陈述义乌县的民情,让朝廷再下拨赈灾银两吗?”
义乌县令赵大海对着知府大声咆哮,他实在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饿死。
“朝廷也不容易,朝中有人给我说了,朝廷能挤出来的银子只有这么多了。”
孙芳一脸无可奈何,语重心长的说道:
“咱们还是想想怎么用这么多银子,救更多的百姓吧。”
义乌县丞齐博这个时候插话道:
“此事多说无益,咱们还是尽快买粮食救灾吧。”
“还不行,朝廷说了,要派一名监察御史前来,咱们所有人都要听他的。”
赵大海却阻止道:
“不过也不用担心,本官已经开仓放粮,这些日子也能抵挡一阵。”
“只要监察御史来了,咱们立马去买粮食,不会饿死太多人的。”
看孙芳说的轻描淡写,赵大海只感觉义愤填膺,却又无能为力。
毕竟赵大海只是一名穷举人,家里的粮食早就拿出来赈灾了,他自己家里人都饿得嗷嗷叫。
如今的义乌仍旧是下着小雨,路面上也是泥泞不已,百姓们聚集在官府搭建简陋的草棚里。
每天喝着稀粥,勉强度日,但是州府的粮食却是逐渐见底,所有人都在等着监察御史的到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