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大明锦绣文章全文

大明锦绣文章全文

岁月神偷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岁月神偷”的《大明锦绣》小说内容丰富。精彩章节节选:带着深沉的意味。太子故去,他一直等待的机会来了。龙生九子,都想成龙。他朱棣上马治军,下马牧民,文治武功在诸位皇子中出类拔萃,为何不能坐那个位子?以前有大哥朱标在,他只能把这样的想法深埋在心中,但是大哥现在走了,坐上那个位子的想法一发不可收拾。他天生就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天生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天生就有一股百折不挠的气概。......

主角:朱允熥朱元璋   更新:2024-04-16 05:35: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锦绣文章全文》,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岁月神偷”的《大明锦绣》小说内容丰富。精彩章节节选:带着深沉的意味。太子故去,他一直等待的机会来了。龙生九子,都想成龙。他朱棣上马治军,下马牧民,文治武功在诸位皇子中出类拔萃,为何不能坐那个位子?以前有大哥朱标在,他只能把这样的想法深埋在心中,但是大哥现在走了,坐上那个位子的想法一发不可收拾。他天生就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天生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天生就有一股百折不挠的气概。......

《大明锦绣文章全文》精彩片段


北地的风,来的有些晚。

南方已经是春风明媚,鸟语花香。

这里的绿色刚刚爬满山坡,嫩嫩的枝桠开始在枝头绽放

这是一片梨花林,洁白的梨花在微风中荡漾着枝条,空气中满是清新的花香。

唰!

刀光,忽然在林间闪过。

然而凌冽的刀光却没有破坏梨花的美感,反而给这些娇嫩的梨花,带来些铁血和肃杀。

一个魁梧的在林中不断挥舞手中的长刀,刀光掠过他身上绣着龙纹的锦袍随风轻舞。

这是一个魁梧有力的汉子,浑身好似豹子一样充满了力量,锐利的眼神,浓密的胡须,凌冽的刀法,这些种种在告诉天地,这个男人是多么的不可一世。

手中长刀再次挥舞,呛地一声弱弱却坚韧的龙吟,从刀锋上传出。刀锋所过之处,片片梨花落下。

男人手里的刀,不是什么宝刀。就是大明军中制式的雁翅刀,刀身有些发黑,刀刃却极其锋利明亮,刀身上的摩擦痕迹代表着这把普通刀,痛饮过敌人的鲜血。

男人在林中的步伐越来越快,手中的长刀也越来越快,刀锋之声从一开始的若隐若现,变成了隐隐呼啸。然后从呼啸,再变成了阵阵惊雷。

霎那间,林中满是璀璨地刀光,还有梨花坠落的叶影。

喀嚓!最后一刀停止。

男人将刀掷于地上,锋利的长刀陷入泥土,转身之时锦袍带起阵阵威风。一棵梨树,忽然一刀两断。

啪啪啪,林外传来清脆的鼓掌声音。

一个面容清瘦,目光透彻,身着黑色僧衣的僧人大步进来,“燕王的刀法,越来越精进了!”

被叫做燕王的男子傲然一笑,“雕虫小技,于战阵之中毫无用场,但是私下,可以强身健骨!”

这里是北平,大明的国门。

这个男人,是这里的王,大明燕王,洪武皇帝第四子,朱棣。

朱元璋曾说,诸皇子之中,燕王最为骁勇所以汉家燕云旧地,封给了朱棣。

燕云旧地,燕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时,被后晋石敬瑭割让给了辽国契丹。

从那以后,中华大地开始了数百年的屈辱。

没了燕云屏障,胡人从容南下牧马,战争的铁蹄蹂躏中原。

几百年的屈辱岁月中,代代男儿北望河山血泪凄凉。

几百年的厮杀战争之中,无数豪杰至死仍在眺望北方。

直到大明,三十万大军北上一战破城,攻破了大元的大都,也收复了这片残缺的旧河山。

这里改名北平,北方太平。

这里驻扎着大明最精锐的边军,汉人,蒙古人,女真人在燕王朱棣的统帅下,让这里真正做到了太平。

朱棣和那黑衣僧人,并肩走在林中。朱棣微微在前,僧人隐隐在后。

侍卫们远远的站着,不敢打搅。因为他们知道燕王和这僧人虽然是臣,但也是至交好友。

僧人法号道衍,俗家名字姚广孝,是天下有名的佛家宗师。同时,也是天下有名的博学之辈。

“广孝!”朱棣停住脚步,忽然捏下一朵梨花,开口说道,“京中有消息吗?”

姚广孝微笑,“还是那些消息,陛下封朱允炆为淮王,封朱允熥为吴王。”说着,顿了一顿,“咱们都看走了眼,那位不显山不露水的三皇孙,居然突然之间,深得陛下的宠爱!”

“吴王!”朱棣笑笑,“老爷子还真是宠他!”

说完,朱棣于山坡上眼望南方,目光清冷中带着深沉的意味。

太子故去,他一直等待的机会来了。

龙生九子,都想成龙。

他朱棣上马治军,下马牧民,文治武功在诸位皇子中出类拔萃,为何不能坐那个位子?以前有大哥朱标在,他只能把这样的想法深埋在心中,但是大哥现在走了,坐上那个位子的想法一发不可收拾。

他天生就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天生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天生就有一股百折不挠的气概。

少年投军入大将军徐达帐下,冲锋陷阵从未堕了朱家的威风。成年之后执掌边地,无论是北元余孽,还是高丽小国,都要避其锋芒。

大明,除了他,还有谁更配得上那个皇位?

如果我为大明皇帝,必然长刀向北横扫八方。

如果我为大明皇帝,必定文治武功万国来朝。

如果我为大明皇帝,必让百年积弱变成历史,麾下男儿皆是虎狼。

朱棣收回失望的目光,脸上带着些肃杀,“京中没消息?就是说,老爷子对皇储到底立谁,还在犹豫?”

“可能是犹豫,也可能是心中已经有了人选!”姚广孝依旧微笑,“暂时不愿说而已!”

“你说,老爷子会不会选我?“朱棣正色问道。

姚广孝摇摇头,”燕王,您是四子,您头上还有哥哥,无论嫡长都轮不到你呀!“

”哼!“朱棣冷哼一声,梨花在手里变成碎末,”他们可没我强!“

说着,目光忽然一变,“既然不是我,也不可能是我的哥哥,那会是谁?”

“皇孙!”姚广孝吐出两个字,“为了诸王之间的平衡,陛下一定会选择皇孙,立皇太孙!”

“黄口小儿,安能高居大位?”朱棣怒道,“他凭什么?吴王?淮王?哼,我北征漠北的时候,他们还吃奶呢!”

“还是那句话,为了平衡!”姚广孝说道,“如果皇位从诸子之中挑选,无论您,还是秦王,或是晋王,都不会满意。陛下是担心,百年之后,诸位王爷大起刀兵,相互征伐!”

“立个皇孙他也镇不住我们!”朱棣冷笑道,“除了大哥,我们谁也不服!”

“但是有大义!”姚广孝正色道,“如果是太子嫡子继位,那就有君臣大义,秦晋二藩不敢受千夫所指,挑战中央!”

“我敢!”朱棣继续冷笑。

“那就等!”姚广孝微笑,“静待时机!”

说着,姚广孝向前几步,看着朱棣,“陛下最反感的就是别人挑战他的权威,燕王虽然深受陛下宠爱,但是也不能在此时跳出来。要知道陛下之所以没说皇储的人选,就是等着有人跳出来!”

朱棣默然,姚广孝说的对。

他太了解那个父亲了,正如那个父亲了解他自己。

他的权威不容侵犯,他的选择也不容侵犯。

他先是一个皇帝,才是一个父亲。

在天下大局面前,亲情只能稍稍靠后。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朱棣的眼中有些不甘。

“新皇登基!”姚广孝目光落在梨花上,忽然一笑,“新皇登基,诸位手握重兵的藩王,他必不能容。”

是的,哪个皇帝会任由自己的叔叔们,手握重兵。哪个皇帝又会任由自己的叔叔们,麾下有无数虎狼之士。

皇孙年轻,年轻人总是沉不住气,总是想出头,总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

拿自己的叔叔们开刀,似乎是一个树立皇帝权威的最好选择。

“等到新皇按耐不住,对藩王们动手,燕王的时机就到了!”

“呵呵呵!”朱棣爽朗的笑了起来,“好,咱们等!继续等!”

说着,大手一甩,大步前行,“给京里咱们的人,钱财加倍。多设耳目,多招揽大臣!”

说完,已经到了林外翻身上马。

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把硬弓,朱棣朗声道,“儿郎们,跟着我打猎去,今天必要打到一头黑熊,咱们吃熊肉!”

如狼似虎的侍卫们大喊,“跟上燕王!”


“白白给朝廷增加一份财源,何乐而不为?”

朱允熥的话,让奉安殿的群臣表情不一。

有人交头接耳议论,有人闭目沉思,有人心里默默算计。

但无论是谁,现在都已经挑不出半点的问题。

驿站改邮政,利用国家的传递方式,和交通枢纽,为百姓传递信件货物,为商旅提供便利,这本就是朝廷的德政。

再想到即将因为发行各种票据,而产生的巨大财政红利,还有繁华的商贸,众人没人不动心。

大家都是经年老臣,略微一算就能算出来,吴王这条建议,能给国家带来多大的收益。

如果运用得当,怕是每年的收益,不下百万之数。相当于五个州的税收,而且这种财源还不受老天的限制,无论丰年灾年都是如此。

吏部尚书詹徽先开口,“陛下,臣以为吴王殿下之条陈,可行,臣附议!”

户部尚书傅友文也开口道,“臣附议!”

大理寺少卿,“臣附议!”

掌管天下军马的太常寺,“臣附议!”

最后大明文官之首,中书舍人刘三吾说道,“臣也附议,但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凡事谋定后动!驿站改革不是小事,牵一发动全身,还需深思熟虑!”

”刘学士老成谋国之言!“朱允熥笑道,”我只是提一个条陈,其中关键和细节还需各位臣工仔细斟酌。我只是有点小聪明,治理国家还要依靠诸位!“

众臣开口,”臣等惭愧!”

朱元璋看着站在自己身边,意气风发的朱允熥,心中满是欣慰。

“臭小子,知道藏拙,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知道不骄不躁,最难得的是,知道自己该抓什么,放什么!“

一位君王,要提出大纲领,然后再由臣子们描绘出细节。

无论纲领怎么好,最关键的是不能急躁,要稳重要慎重。而且要知道,臣子们的作用。

”小子,你爹在你这个岁数,都没你这两下子!“

朱元璋心中满意,脸上都是笑容。

想到此处,从御座上站起,”熥儿,明日开始,上午读了书。你就去内阁值班房,和诸位臣工一块儿商议,驿站之事如何改革,如何落实,如何颁行!“

说着,朱元璋的表情严肃起来,”既然朝廷要开放驿站给民间使用,还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明白吗?“

”孙儿明白!“朱允熥说道,”皇爷爷是怕好好的德政,到了驿站小吏的手中,成了他们中饱私囊的好处。皇爷爷是怕,驿卒不用心传递,导致信件货物丢失,丢了朝廷的脸面!“

”孺子可教!“朱元璋笑道,”记着,这是给天下人办的好事!别办砸了,让天下人背地里骂咱们老朱家!“

”臣,遵旨!”朱允熥下跪说道。

“咱们爷俩啥臣不臣的!”朱元璋把朱允熥扶起来笑笑,“你这是立了一大功,为朝廷开源,为赋税增收,为君父解难!”笑声中,朱元璋看看群臣,“熥儿,说,你想要啥?皇爷爷赏你!“

众臣看着这祖孙二人,心中再次惊涛骇浪。

皇帝这是拿皇孙当成继承人一般在培养,眼神的宠爱,言语中关切,只要不瞎不聋都能看到。

别人还好,那些东宫的旧臣,差点当场落泪。

”孙儿正有一事,请皇爷爷允许!“朱允熥笑道。

”你说!“朱元璋大手一挥。

朱允熥看看群臣,再次跪下,”孙儿请皇爷爷于十月万寿之日,允许藩王进京贺寿!“

朱元璋和众臣都是一愣。

”骨肉团圆乃是天伦之乐,皇爷爷身为九五至尊,子嗣众多却无一人能侍奉于膝前!“朱允熥朗声道,”孙儿见皇爷爷每日为政事忙碌,从早到晚都是孤身一人,心中难受!“

说着,抹抹眼睛,”皇爷爷不是不想一家团圆,是害怕藩王给地方财政带来困难!今日孙儿立下一功,为朝廷开辟一条财源。斗胆请皇爷爷允许,叔父们进京城,给老爷子您贺寿!“

朱元璋动容了,他许诺给朱允熥随便开口,却没想到这个孩子什么都不要,只要自己这个老头子能在过生日的时候,见见自己的儿孙。

多孝顺的孩子!多懂事的孩子!这紫禁城冷冷清清,自己何尝不想骨肉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孙儿已经算过了,叔父们如果不大张旗鼓,只带少数人进京,所用的费用少之又少。“朱允熥抬头到,”户部可以先给地方垫付,藩王只能花指定的额度,用不了多少钱!“

说着,朱允熥看看殿中户部尚书笑道,”如果傅尚书觉得为难,我可以自己掏钱!“

”你哪来的钱?“朱元璋奇道。

”孙儿是吴王了,虽然还没去封地,但是按照大明律,没就藩的王爷每年有一万两银子的俸禄,孙儿可以提前预支十年俸禄,给叔父们作为过路的耗费银子。“

说完,朱允熥调皮一笑,”反正孙儿守着爷爷,这钱没地方花,不如用在自己家人身上!“

”诸臣工,古往今来哪位帝王,有如此贤孝仁德之孙?“朱元璋老怀大慰的同时,升起浓浓的自豪。

他自问文治武功,比秦皇汉武略逊。但是治家,那二位大帝却远不及他。而且那二位,绝对没有这么好的孙子。

不止那二人,就算是历朝历代所有皇帝,谁有如此乖巧懂事,心怀诚孝,又有治国才华和能力的孙子!

”吴王纯孝,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臣子们再次拜倒。

吏部尚书詹徽又先开口,”陛下,皇孙吴王殿下一片诚孝,骨肉团聚乃是人伦大礼。臣以为,吴王殿下所说可行,臣亦请殿下恩准,藩王进京!“

”臣等附议!“

朱元璋心中是骄傲和喜悦,而臣子们心中又是另一种心思。

就拿詹徽来说,他从朱允熥的提议中,看到另一件事。

那就是德!

一旦朱允熥成为皇太孙,那他今天所说的 ,所做的,关于藩王进京一事,就会成为千古传唱的仁德,会成为千古传唱的 孝意。会让那些藩王,在暗中感激。

同时,也在那些藩王头上有了一个孝的大义,还有名分的大义。

说通俗些,就是老人家的嫡亲孙子,给老爷子做寿,把那些分家打发出去的庶子叔叔们都叫回来一起乐呵。

在民间都是美名,何况是朱家皇明?

”准奏!“朱元璋拉着朱允熥的手,越看越满意,心中却忽然生出几分酸楚,一时有些失态,”上天让咱没了儿,可还是怜惜咱这个老头子,给咱一个好孙子!“

正在祖孙深情之时,殿外忽然传来迅速的脚步声。

一个侍卫拿着盖有加急印章的文书进来,跪下大声说道,”启禀陛下,边关告急!“

霎那间,朱元璋身上那股慈祥老人一般的平凡褪去,迅速转变成久经沙场的将军,眼神如刀。

”呈上来!“

朱允熥走下台阶,为祖父接过加急奏折,呈上。

”哼!“只听冷哼一声,朱元璋满脸冷笑。

”皇爷爷,怎么了?“朱允熥问道。

”伪元太尉也先帖木儿,率军犯边!“说着,朱元璋仰头大笑,”咱这头老虎刚打个盹儿,耗子就开始蹬鼻子上来,来人!召集诸将上殿。”说着,对身边的太监继续说道,“给吴王搬个凳子来,坐在咱边上!”

--

作者有话说:

欢迎观看。。。哦耶


吃美了,咧嘴一笑,“味儿不错!”


远处,伺候了朱元璋十几二十年的御厨徐兴祖,笑得见牙不见眼。

他是军中伙夫出身,对他来说做这些家常的百姓菜肴,远比御膳容易。

“皇爷爷小心刺儿!”朱允熥见朱元璋直接一条鱼塞嘴里大嚼,赶紧提醒。

“你呀,就是在宫里长大的,啥也不懂!”朱元璋笑道,”水田里的小鱼用油一煎,刺都是酥的!“

说着,似乎陷入回忆,”咱老家那地方的鱼好呀!咱小时候,跟在大哥屁股后头,拎着木桶天不亮就起来,啥泥鳅呀,小鱼呀,黄鳝呀!呵呵,每每的抓上半桶,回去之后你太奶加点油那么一炖,哎呀!那滋味!”

人老了,总爱回忆往事。人老了,特别念旧想家。

朱允熥看看朱元璋,小声笑道,”皇爷爷,要不,啥时候孙儿陪着您,回老家看看!到时候,孙儿亲自给您抓鱼去!“

”不回去,劳民伤财!“

朱元璋淡淡的说道,说着,语气中带着悲伤,”再说,别人做不出那个味道!“

妈妈的味道,别人肯定做不出来。

朱允熥也随时都在想着自己的母亲,想着娘做的饭,包的饺子。

”孙儿呀!“朱元璋再次开口,“这桌饭你看着简单,可是在咱小时候,只有年景好才能吃上!就算是吃上了,也不能敞开肚子吃。”

“过年了,你太爷弄了巴掌大的肥猪肉。先祭了祖宗,再分给咱几个兄弟。你太奶和几个姑奶奶,只能看着,一点都吃不到嘴!”

“那时候,你太爷总说,来年!来年一定多弄些肉,让儿子姑娘都吃上!”

“来年,你太爷更加努力的干活!睡得比狗晚,起的比鸡早!家里也都盼着,地里能有个好收成!”

“可是收成好,地租也高,给完了东家给官府,自己家里还是饥一顿饱一顿。”

“一到半夜,兄弟几个都饿的肚子咕噜咕噜叫!”

朱允熥默默的听着,听着面前的老人回忆。

“可就是那样,你太爷太奶也没抱怨,该种地种地,该交粮交粮。”

“谁知道老天爷不长眼,先是一场大水颗粒无收,紧接着瘟疫,咱们朱家一家好几口,就剩下你爷爷一个人了!”

说着,朱元璋似乎有些动情,“咱那时候跟你差不多大,一个人跑进了庙里当小和尚,那时候长的小,总被师兄们欺负。干活最多,吃的最差。后来又赶出去,满天下的化缘流浪!”

“到最后实在看不到啥奔头,一咬牙投了红巾军!“

说着,朱元璋哼了一声,”奶奶的,狗屁大元不让咱吃饱,咱就跟你干!“

老人情绪起伏太大伤身,朱允熥赶紧劝道,”爷爷,都过去了!“

”但是不能忘!“朱元璋看着他,正色说道,”现在咱朱家坐了天下,可是到啥时候也不能忘了,咱家是啥出身,咱祖祖辈辈都是穷人!和天下所有的穷人一样,勤勤苦苦干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咱是穷人,咱就得在乎穷人。“朱元璋指着桌上的饭菜,”人家叫咱一声皇上,咱得对得起人家,得让他们能过上太平日,吃上太平饭!“

朱允熥站起身,肃然说道,“皇爷爷,孙儿记住了!”



“阿!”浑身镶满弹片的元军落马惨叫。


下一秒,矫健的明军一锤砸碎了他的脑袋。

天地之间,是最原始的,血与肉的搏杀。

明军像是刺猬,应对草原野狼的爪牙。

圆形的方阵呈环状,像洋葱一层又一层。

元军的骑兵每拨开一层,都要刺痛的落泪。

而且,因为冲锋的骑兵太多,接地面太小战场显得格外拥挤,骑兵渐渐失去了速度。

双方变成了混战,谁先松气,谁就败了。

但是,大明不可能松气。

这里是死地,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死战。

咚咚咚,蓝玉拼命的挥舞双臂,捶打大明的军鼓。

“大帅!”年轻的亲兵跑来,“侧面,数千元军翻身下马,朝咱们冲来!”

咚!

蓝玉敲出最后一个音符,把鼓锤交给别人。

“濮玙!”

“末将在!”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出现。

年轻的将领眉宇间都是英气,盔甲在他身上勾勒出完美的线条。

“带人,推下去!”蓝玉命令。

“喏!”

看着年轻的将领,带着精锐甲士离去,蓝玉对着他的背影大喊,“濮玙,莫堕了你爹的威名!”

濮玙的身形微顿,随后深吸一口气,举着手里的铁骨朵,“大明男儿,死战!”

随后,他带着上千精锐步卒,居高临下的冲击。

他喊的,是他父亲曾经的口号。

濮玙西凉侯,乐浪公濮英之子。

洪武二十年跟随大将军冯胜和蓝玉北伐,北元太尉哈纳出投降。

班师回朝之时,带领三千军兵殿后的濮英被埋伏的元军包围。

三千人全部战死,濮英力战被俘。但是趁着元军不备,抽出腰间匕首。

大呼,大明男儿,死战不降,自杀身亡。

元人感其刚烈,将尸首送归明军。

~~~

战场惨烈到了极点,随时都有人倒下。

蓝玉所在的沙丘侧面,黑压压的元军下马,踩着沙子举着圆盾,拎着弯刀,无声的冲锋。

“大明男儿!”一声怒吼,濮玙在高出冲下。

他身后,无数铁甲步卒发出父辈的嘶吼,“死战!”

“杀虏哇!”

砰,濮玙的铁骨朵砸碎一元军的头颅。

低头撞入元军的人群中,如狼似虎一般左冲右突。

马上,我们或许不是你们的对手。

但是在地上,全身包裹在铁甲中的大明士卒,天下无敌。

元军的钢刀在他们身上摩擦出火花,他们手里的钝器无情的收割着敌人的生命。

大漠的风,更急了。

一场厮杀,持续到了天黑。

黄沙上都是人类的尸体,还有伤员的惨叫。

蓝玉依旧坐在马扎上,纹丝未动。

~~~

“此战,沈阳侯,徽先伯,怀远侯,宁州男之子皆战死!”

“西凉侯濮玙连换两幅铁甲,阵斩哈咎之侄,阔查帖木儿。”

“臣之大军与贼厮杀一天,死伤........”

念到此处,朱允熥声音有些哽咽,“死伤半数......”

两万多步兵,对三万多骑兵,不但没有崩溃,反而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为了包抄的其他明军争取时间。

一天时间,一万多人战死。

这是多么惨烈的战斗!

“男儿到死心如铁。”朱允熥继续念道,“军中男人至死,头颅仍望向中原方向......是夜,元军撤退,将臣所剩半数步军团团围住,等待天明!”

小说《大明锦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但是没想到,驿站邮政的各种票,加起来居然能有这么多钱?


这还只是京城一处,若是那些繁华的江南城镇,商贸繁华之地全部开始售卖,那还不得是个天文数字。

“二十六万?”朱允熥心里盘算,确实不少。

须知一个上等州府的一年赋税也未必有这个数,而且大半还是布匹粮食等,可不是白花花的银钱。

贵金属在官府手中的含义,可比在民间强一百倍。国家储备金银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国力。

“没算错?”朱元璋问道。

“千真万确!”傅友文朗声道。

“咱大明,不但给老百姓干了好事,财政也开源了。”朱元璋笑道,“好事,好事!”

“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群臣再次叩拜。

“起来吧!”朱元璋笑道,“给咱贺啥?这主意是咱家大孙想出来的!”

“臣等为吴王殿下贺!”群臣又道。

“传旨!”朱元璋忽然再次开口,“赏吴王朱允熥全副亲王仪仗。”

“臣,谢陛下隆恩!”

朱允熥赶紧拜倒,叩首道。

这个赏赐实在是太重了,他虽然是吴王,可是没有就藩。大明律法,宫中只有皇帝能有仪仗。

而亲王是仅次于皇帝的仪仗,也就是说在宫中,朱允熥无论是出门还是起居,在紫禁城中只比皇帝低了一级而已。

“起来吧,咱爷俩还谢啥!”朱元璋笑道。

“臣有本奏!”

翰林院学士,元史编修方孝孺出列。

“陛下,臣以为既然陛下龙体痊愈,吴王监国一衔该去了!”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

这人真敢说!

监国的这个头衔,只有陛下能开口说去,哪有你一个翰林学士上书的份?

果然,朱元璋的脸色有些阴沉。

他最是护犊子。

只听方孝孺话锋一转,“陛下,去了监国的头衔,吴王殿下才可以来大学堂读书呀!臣为殿下的师傅之一,殿下的课业可是落下不少!”

朱元璋转怒为喜,沉吟片刻,“往后,中书舍人刘三吾,翰林学士方孝孺每日到奉天殿偏殿,为吴王教书!”

群臣再次惊诧。

皇帝态度已经表明了,就此说明。

大明的下一位储君,已经呼之欲出。

“臣,谢陛下隆恩!”朱允熥和方孝孺同时拜道。

忽然,太和殿外,一个头戴羽毛的御林军士,急速跑来。

手中带着红色大印的军报,在清晨的阳光下,是那么显眼。

“报,八百里加急,边关大捷!”

“蓝玉大将军,大破伪元,杀敌三万.........”

朱元璋迅速站起,“呈上来!”



郭惠妃看看朱允熥点头微笑,“熥哥儿都是大人了!”说着,似乎有些怅然,“当年你生下来的时候,才那么点儿!”


朱允熥是太子的嫡子,当年出生的时候,根本没用宫里的嬷嬷,马皇后和郭惠妃一手包办的。

而且这些年,朱允熥母亲去世之后,后宫中郭惠妃对他依旧很慈爱,每逢年节生辰,都会有赏赐给他。

“孩儿这些年,有赖娘娘眷顾。”朱允熥行礼道,“孩儿还没说过谢字呢!”

说完,拜了下去。

“快起来,一家人说啥两家话!”郭惠妃笑道,“要说谢,本宫还要谢你呢!孩子!”

朱允熥瞬间明白了,上个月他上了请朱元璋恩准天下藩王回京祝寿的奏折,并且用邮政之法让朱元璋同意了。郭惠妃说所的谢字,就在这上头。

当娘的哪有不想儿子的,他三个儿子都是千里之外,没有圣旨不得回京。她已经老了,见一面少一面的岁数。朱允熥这个得到皇帝认同并许可的提议,她如何能不感激。

曾经楚王的母亲胡妃触怒了皇帝,直接被杖杀。

楚王千里来京,哭吐血了,才得到胡妃生前的衣冠,带回封地安葬。

“孩儿平日有些疏忽了,您也是孩儿的祖母,往后娘娘不嫌弃,孩儿常去您老那请安!”朱允熥笑道。

“好好,盼着你来呢!”郭惠妃慈祥的笑道。

“你们在边上嘀咕啥呢?”朱元璋笑道,“多少天没这个热闹了,黄狗儿!”

“奴婢在!”

“传膳!”说着,朱元璋从床上站起来,朱允熥赶紧去扶。

“大孙呀!”朱元璋笑道。

“在!”

“今儿这么热闹,咱是不是得喝两口?”

朱允熥苦笑,“皇爷爷,喝两口可以,但是只能两口!”

祖孙二人一问一答,脸上都是笑容。

边上的妃子们却啧啧称奇,尤其是郭惠妃等人。

他们和朱元璋过了一辈子,何时见过朱元璋这么好说话过?

朱元璋膝下儿女四十多人,孙辈的几百人,除了太子外,他给过谁笑脸?

看看朱允熥那张和已故太子有几分相似的容貌,再想想监国这个头衔,几个人懂了。以后这宫里的主人,怕是就要落在吴王的头上了。

随后,膳食上来。

皇帝吃饭不是圆桌儿,而是分餐制的方桌,妃子们和小王爷们公主们,规规矩矩的坐在桌子前准备吃饭。

今日的膳食比往日精致许多,朱允熥刚刚给朱元璋满上酒。

就看到黄狗儿拿着一封奏折站在门口,要往里进。

“这老阉狗,总是莫名其妙的出现!”

朱允熥放下酒壶走过去,阴着脸,“皇爷爷正要吃饭呢,何事?”

黄狗儿讨好的笑笑,“殿下,云南的折子?”

云南?朱允熥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拿过来,顿时愣住了。

朱元璋的养子,西平侯沐英,因为太子去世受不了打击,病了两个多月之后,去世了。(沐英的爵位死前都是侯!)

“这是怎么话说的!”

朱允熥看看里面,正微笑和家人用膳的朱元璋,心里长叹。

随后,他慢慢的走过去。

“皇爷爷!”

朱元璋端起酒杯,“嗯!”

“云南,沐英伯父,走了!”

“嗯?”朱元璋手一抖,酒洒了一半,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同时,刚才还欢声笑语宫中,因为皇帝的脸色顿时鸦雀无声。

“英儿走了?”朱元璋满脸悲戚。

“皇爷爷,您保重啊!”朱允熥知道,对于朱元璋而言,这将又是一个打击。

一口气,喝干杯里的酒。

“传旨!”朱元璋开口道,“让英儿回京安葬,封黔宁王,侑享太庙!”

说完,看着朱允熥,“大孙,英儿的后事,咱交给你,办风光些!”

“哎!”朱允熥答应。

小说《大明锦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