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刘闪刘禅的现代都市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短篇小说》,由网络作家“排骨”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最具实力派作家“排骨”又一新作《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受到广大书友的一致好评,该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刘闪刘禅,小说简介:分田地”!”刘闪满不在乎地哼道:“那些富户再牛叉,他们总干不过朕的军队吧!”“陛下,万万不可!”孟光惊慌失措地说道:“陛下,这些富户的背后,必有王公贵族或世家门阀的支持,他们才是“大汉银行”的敌人!但是,这些势力盘根错节,绝不能一杆子打死。再说,我大汉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将它们打死!”刘闪很是不以为然,孟光解释道:“陛下,这些人多是王侯公爵,也有商贾巨富。在某些时候,他......
《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短篇小说》精彩片段
根据刘闪了解的历史,封建王朝时期曾有许多次变法或改革,比如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战国时代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的万历新政,还有最壮烈的清代戊戌变法。这些变法,几乎都遇到某些利益集团的强大阻力。
刘闪近期做出的一些改革,比如大型砖窑、宫庭织坊和兵工厂,虽然遭到部分大臣的极力阻挠,但没触及到某些人的根本利益,所以进展比较顺利。
然而,孟光按刘闪的要求开办“大汉银行”,这就遭到了许多人暗中的阻挠。
“陛下,我大汉银行向各郡县百姓承诺“借九还十”,希望能吸取百姓手中的铢钱和余粮,但各地的富户似乎受到统一的指挥,纷纷向百姓承诺“借八还十”,我大汉银行的运转很不顺利!”
“孟大人,那些富户,是不是地主?”刘闪疑惑地问道:“他们背后,又是谁在指挥?难道是某些世家?”
“地主?”孟光对这个词很是陌生。
刘闪讲出自己认识中“地主”的概念时,孟光却摇摇头,否认了“地主”的存在。
“陛下,自黄巾之乱以来,由于战乱的原因,人口稀少,土地资源极为丰富;那些富户主要以出租铁制农具和耕牛谋利,或是通过粮食的低买高卖获利,也有部分门阀世家有巧取豪夺的现象,并没有租出土地获利的富户。”
刘闪想想也是,前段时间,成都城外大量的良田荒芜,若是有“地主”的存在,他们绝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孟大人,我大汉银行向百姓“借九还十”,目的是渡过暂时的难关,而那些富户“借八还十”,他们又如何能盈利?”刘闪疑惑地问道。
“陛下,那些富户能量很大,他们的目的是逼迫朝廷,将借贷的对象,从普通百姓转为他们自己!那些百姓当然不是傻子,两者相比,他们自然不会选择“大汉银行”。”
“这还不简单?”刘闪满不在乎地说道:“他们敢借八还十,咱就借七还十,他们又能如何?”
“陛下,若是如此,他们会继续提高借贷利率。总之,要让我从百姓手中借不到粮食和铢钱,最后,无奈之时只能向那些富户借贷!”
“既然他们敢来找死,咱就“打土豪,分田地”!”刘闪满不在乎地哼道:“那些富户再牛叉,他们总干不过朕的军队吧!”
“陛下,万万不可!”孟光惊慌失措地说道:“陛下,这些富户的背后,必有王公贵族或世家门阀的支持,他们才是“大汉银行”的敌人!但是,这些势力盘根错节,绝不能一杆子打死。再说,我大汉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将它们打死!”
刘闪很是不以为然,孟光解释道:“陛下,这些人多是王侯公爵,也有商贾巨富。在某些时候,他们也会将自己的粮食、铢钱等物资,慷慨地借出或捐献给朝廷。就比如我昭烈皇帝,就是依靠糜家的支持才拉起第一支队伍;如今的吴国,孙权正是有“顾、陆、朱、张”四大家族的鼎力支持,才得以在江东立足,因此……”
“孟大人,依你之见,我还真不能动这个背后的主使?”
“陛下,此事必须慎重!至少现在,我大汉还不能跟那些世家门阀为敌。”
“那……朕再想想办法,也请孟大人想想办法,尽快筹集到资金渡过难关。”
孟光听出了刘闪的言外之意,于是起身请辞。
在刘闪了解的历史中,上个世纪“打土豪、分田地”,不仅没有引起社会的动荡,反而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刘闪不知道孟光在担心什么,既然孟光这样说,刘闪还是选择了相信他,不过并未打消“打土豪”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
“陛下,莫非有了妙计?”向宠见刘闪满脸的坏笑,赶紧问道。
“哼!朕的手上有十万大军,还怕斗不过几个富户?他背后有世家支持又能如何?”刘闪不屑地笑道:“本来,大家可以相安无事地过日子,这些家伙偏要找上门送死,休怪朕翻脸不认人!
“陛下的意思是……”
“既然朕借不到粮食和铢钱,朕就找流寇去借!”刘闪冷笑着,在向宠耳边嘀咕了几句,然后饶有兴趣地玩起了单杠。
接下来的几日,成都周边流寇横行,十几个富户惨遭抢劫,消息传开后,各郡县的富户人人自危。
不过还好,这些流寇并未赶尽杀绝,他们抢劫时最多“十取其七”,而且不伤人命。
前日夜间,梓潼郡的县侯张大富也被流寇抢劫,据说,二百多个家丁皆被捆绑后丢在山谷内,府上损失惨重!至少有十余万铢钱和五千斛稻米被抢走,从车轮的痕迹来看,这些流寇似乎将赃物销到了成都。
“陛下,近日,成都周边流寇横行,许多富户惨遭抢劫,他们把十几个郡县的治所围得水泄不通!”
“陛下,各地官员纷纷上表,请求出兵剿灭流寇。”
“陛下,为了蜀中的安定,臣认为,应该把大将军的兵马调回一部分,尽快剿灭流寇!”
“呃……那些流寇……有没有弄出人命?”刘闪漫不经心地问道。
“陛下,这些流寇太过猖獗!连数百人的商贾大家都敢抢,实在是……”
“啊……啊……啊切……”刘闪打了个喷嚏,揉揉眼睛说道:“近日天寒,朕身体不适,既然没有弄出人命,此事……容后再议,散朝!”
……
宣室殿。
“陛下,好几个富户被打劫之后,遭到百姓的挤兑,已经撑不下去了!”
刘闪点头头,向宠继续说道:“陛下,许多百姓再也不敢把铢钱和余粮存在富户手上,已经陆续有人转存大汉银行。”
“甚好!”刘闪心满意足地笑道:“百姓希望更高的利率,但对他们来说,安全更加重要!”
“陛下,那……我还要不要继续?”
“你们注意一下,百姓还在往谁家存,就打劫谁家!但要注意,别弄出人命,也得给人家留一点!”
“诺!”
向宠刚刚离去,孟光又仓惶赶到宣室殿。
“陛下!昨夜,大汉银行的铸币作坊遭到流寇的洗劫!掌管铸币的钟官令身受重伤,辨铜令惨遭杀害,一批炼好的铜锭也被抢劫一空!”
“卧槽!”刘闪恨恨地骂道:“还真有人不怕死!”
“陛下,依臣看来,这绝不是普通的富户所为!就算是某些世家大族,他们也不敢明目张胆地与朝廷作对!恐怕……”
“这家伙能量不小!”刘闪冷冷地说道:“孟大人,你先重新指派新的钟官令和辨铜令,让铸币作坊尽快投入生产。此事,朕必会彻查!”
“诺!”
“对了,现在的成都城内仅有一千兵马,朕全部交给你,务必保证铸币的顺利进行!”
“诺!”
……
五日后。
向宠在成都和梓潼之间的涪县,查获了被劫走的铜锭,也抓获了三十多名流寇。
经过审讯,这些流寇全是安平王府的家丁,他们已经招认,自己是受安平王的指使,大汉境内的私铸铢钱都是出自其手。
得知调查的结果后,刘闪犯了难:若是其他人还好办,依法办理就行。但是,这个“安平王”却不一样,他的名字叫刘理,是刘禅的亲弟弟!
这一晚,刘闪独自在宣室殿内坐到天明。
天亮时分,整夜未睡的刘闪让向宠帮忙写了一封信,将私铸铢钱的危害和“大汉银行”的重要性如实相告,希望刘理能够以大汉的大局为重,别再跟自己做对。
然而,送信的宿卫兵出城之后,不到半个时辰就迅速返回,他们带回的消息让刘闪震惊不已:
安平王带着三千兵马,直奔成都而来!现在已到广汉,只需一个时辰就能抵达成都城外!
周循,东吴名将周瑜的长子,有周瑜的遗风,深受孙权的厚爱。他不仅被封为骑督尉,还迎娶了吴皇孙权的长女孙鲁班。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周循病逝后,孙鲁班又嫁于全琮。
丢了巫县、巴东城和秭归城的全琮、潘濬、孙桓等人回到建业后,他们都未受到责罚,孙权只是令他们在陆逊帐下将功补过。
当然,这并非因为全琮是孙权的女婿,而是孙权明白:姜维是诸葛亮的传人,他用兵诡诈,并且陆逊也在他手上吃过亏。
陆逊一再强调夷水要塞的重要性,全琮立功心切,明里暗里想了很多办法,终于接下这个重任。
孙权亲拨两万兵马给他,并征召民夫一万多人,希望能在元宵节前完工。
夷水要塞位于夷水的北岸,南侧是湍急的夷水,北侧是陡峭的佷山,距离长阳城大约半日路程,过了长阳就是宜都。
因此,夷水要塞一旦建成,吴国只需在此驻扎两千兵,就能轻易阻挡十万蜀兵,恩施通往宜都之路就被截断,陆逊再无后顾之忧。
……
关索按照姜维的指示,引兵五千来到佷山。
“立刻砍倒大树,安营扎寨!”关索说罢,又走到山顶南侧看了看,然后令道:“将这几棵树砍倒,将地面整平!”
罗宪上前几步,往崖底看了看,略有担心地说道:“关将军,我才五千兵马!我一旦发起进攻,吴军必会杀上山,我如何能挡?”
“此地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我携了一月之粮,有何担心?”关索不屑地哼道 。
“关将军,话是如此,只是……”罗宪犹豫着说道:“我刚到军中,大将军就令我来此地袭扰吴军,这恐怕……”
“罗将军,不要妄加猜测!本将相信,大将军绝不是那种人!此事不得再提!”
“诺!”
自南中跟随关索以来,罗宪非常了解关索的性格,知道关索不会怀疑任何一个人,罗宪的嘴角动了动,并未继续说话。
在罗宪看来,姜维令关索引兵来此,明显是把关索和五千蜀军当成了诱饵!
从吴军稍后的部署上来看,罗宪并未猜错:
蜀军扎好营寨,整平空地后,五架投石车组装完毕,关索立刻命人将其架起。
此时,山下的夷水要塞一片忙碌,两千多民夫正在紧张地施工。
突然,几块巨石从天而降,砸在工地上轰隆作响,这声音让人无比胆颤。
吴兵和正在修建的民夫刚刚回过神,又有几十把标枪从天而降,引得一阵惊恐的尖叫声,他们赶紧找地方躲避。
这一轮袭击之后,山上的蜀兵再也没有发动齐射,只是偶尔投几个巨石或标枪,这样的攻击没有造成吴军的巨大伤亡,但下方的夷水要塞,再也不敢继续施工。
没人知道巨石何时会落下,没人知道这些石头会砸在何处,没人愿意成为被砸中的“幸运儿”!
“全将军,蜀军何时驻于山上?他们又如何带来的投石车?”孙桓奇怪地问道,警惕地注视着山顶,生怕又有巨石和标枪落下。
“全将军,蜀兵实在太狡猾!他们驻于山顶,居高临下可威胁我,我却对他无可奈何。”周鲂望着山顶说道。
“全将军,你……可是立过军令状啊!”孙桓担忧地说道:“若不赶走山上的蜀兵,很难在元宵节前建成这座要塞,我不敢延误工期啊!”
“可恶!实在可恶!”全琮仰望着山顶,愤愤地令道:“孙桓,引兵两千,屯于要塞以西两里,扎起壁垒,阻挡恩施方向过来的蜀军援兵。”
“诺!”
“周鲂,引兵三千,立刻上山,打探蜀军虚实!”
“诺!”
……
一个时辰后,周鲂顺利地爬上山,接近了关索的营寨,心头暗叫不好:
蜀军营寨的四周,皆有横杠的大树做为掩体,寨外近百米内的大树皆被砍倒。若是两兵相接,寨中的蜀兵居高临下,只需一通箭雨,攻寨的吴兵将很难应对。
事实也是如此,周鲂发起两次试探性的攻击,吴兵损了几十人,却无一个人能靠近营寨,寨中的蜀兵无一伤亡。
周鲂报回蜀军的部署,全琮苦无破敌之法,只好派人向陆逊请教;陆逊听闻佷山上有一支蜀军,于是连夜来到夷水要塞。
“本相一直注意着秭归和巴东的兵马调动,佷山上的蜀兵,很可能来自永安!”陆逊狐疑地问道:“有多少兵马?何人统领?”
“兵力大约四到五千,至于领兵之将,暂时还不清楚。”全琮如实回答,随即又担心地问道:“丞相,可有破敌之法?”
“现在是冬季,雨水稀少,就算山顶扎寨的蜀兵粮草充足,他们仍然需要大量的饮水。要破蜀军,其实不难!”陆逊自信地说道:“蜀军取水之地,必是长杨溪!”
全琮心头大喜,陆逊继续说道:“传令:孙桓,领兵三千,驻于长扬溪,阻止蜀兵下山取水;周鲂,领兵三千,在下山的必经之路设伏。”
陆逊令罢,诡异地笑道:“如此一来,蜀军断水,不能久持,不出十日,必然退走!届时,我再布兵马,趁机全歼!”
两人领命而去,陆逊在全琮的恭维声中,冒着不时落下的巨石,视查了要塞的施工进展,然后在要塞以东搭起帅帐。
当夜。
孙桓在溪边搭起营帐,直到半夜,也没见到有蜀兵来此取水。
孙桓正怀疑陆逊的判断是否有误,突然听得一阵喊杀声,欣喜地跑出帐外。
“嗖!”
一支火箭擦着孙桓的鼻子而过,直直地插在旁边的一个营帐上,大火瞬间点燃了这顶帐篷。
孙桓赶紧后退几步,这才发现营寨内已是一片火海,四面都有火箭不停地飞来,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数十名吴兵。
孙桓扎营的地方,位于低洼的溪边!
孙桓曾向陆逊建议将营寨扎在坡上,但陆逊坚决反对,孙桓只能奉命行事;眼下,蜀兵居高临下,这营寨如何守得住?
孙桓狠狠地咒骂着陆逊,未做抵抗就下令退兵。
孙桓回去见过陆逊,却见周鲂也灰头土脸的退了回来,并且损了一千多人!
陆逊见状并未生气,笑呵呵地招呼两人入座,并亲自倒上米酒。
“二位将军辛苦!我这“招投石问路”已见成效!看来,我估计得没错:姜维在佷山,至少投入了两万兵马!”
“两万?何以如此肯定?”全琮疑惑地问道。
“诸葛亮用兵谨慎,姜维却喜欢兵行险招,但他也会险中也会求稳。”陆逊喝了一大碗酒,然后说道:“蜀兵孤军驻扎在佷山之上,姜维必会保证他们的水源和退路的畅通。我让二位将军截他水源和退路,这不过是试探而已。”
周鲂和孙桓一语不发,陆逊继续说道:“我已探明:佷山之上,蜀将关索驻兵五千;长杨溪边,由蜀将吴班守卫水源;夷水以西,由吴懿扎下壁垒保证退路;其中,吴班和吴懿各有八千兵马。”
“既然如此,那……我该如何破敌?”全琮急忙问道。
全琮最关心的,就是这座要塞能否按时完工。
“将军勿急,其实,我早就料到姜维会来!”陆逊自信地笑道:“吴班和吴懿领兵到达后,我已暗中令陈表引兵一万驻守恩施,另有吕壹的一万兵马,屯于恩施以东的夷水隘口,我已截断蜀军的退路!”
“丞相,这样部署,确实包围了两万多蜀兵,但他们的粮草至少能坚持半月!我坐等他们粮尽也不是办法啊!这座城塞的工期,不可拖得太久!”
“将军勿急!就算拖个二十天,这座要塞也能如期完工。况且,要吃掉这里的蜀军,我只需十五日就够!”
“可是……”
“不用可是!据细作回报,目前,蜀军一共才十一万兵马。其中汉中部署四万,姜维手上只有七万人;只要我能歼灭这股蜀军,姜维必定元气大伤!届时,我再取巴东就易如反掌,秭归城也将孤木难支,姜维再狡诈又能如何?”
陆逊说罢,又安慰道:“我会向陛下上表讲明情况,延误工期之事,全将军就放宽心吧!陛下定然不会怪罪!”
“这样最好!”全琮嘴上说着,心头仍有疑惑:“只是……姜维诡诈,万一有什么变故,咱很难向陛下交待啊!”
“哼!”陆逊不屑地哼道:“这夷水狭长,不适合大军展开。我只要堵住两端隘口,蜀兵插翅也难飞!况且,我已令张承、诸葛瑾领兵两万来援,这会儿他们已到宜都,明日午间就能到达此地。”
陆逊说罢,突然将酒碗猛地拍在案上,狠狠地喝道:“我就不信了!我六万兵马,难道困不死两万蜀兵?”
崇德殿内。
“陛下,东吴兵进永安,北伐大军未归,越巂(yuè xī)郡再生叛乱,这该如何是好?”
“越巂郡?拿地图来!”刘闪疑惑地说道,他确实不知道这个郡在什么地方。
刘闪接过地图,仍是一脸的懵逼,索性起身至殿下,来到邓芝身旁问道:“邓将军,这……”
邓芝诚惶诚恐地指着地图说道:“陛下,自丞相平南之后,将南中地区分为越巂、牂牁(zāng kē)、益州、永昌、云南、兴古六郡。其中越巂郡以邛都县为治所,下辖15县,郡内约有6万余户,人口约41万人。”
“有这么多人?还仅仅是越巂郡?”刘闪不可置信地问道。
“陛下,南中六郡一共40多万户,人口总数300万左右!”蒋琬补充道。
在这个时代,被称为“南蛮之地”的南中,竟然有300多万人口?竟然比吴国还多?刘闪大惊之余却在疑惑,诸葛丞相为何没有善加利用这块资源?
刘闪琢磨一会儿,很快就想到了原因:这个时代不像一千多年后,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多民族的观念。不论是秦代还是汉代,统治者的行政、经济中心,都在富庶的关中汉人聚集地区,谁也看不上边远“外族”的这块“不毛之地”。
诸葛亮亦是如此!他始终心系着“北伐中原,复兴汉室”,对南中地区实行的是“自治”政策,除了用南中部分兵员组建过一支“无当飞军”之外,可以说对南中地区不管不顾,只要这里的“蛮夷”不造反作乱就行。
“南中”,指的是云、贵和四川南部,也就是大渡河以南;在一千多年以后,这些地方跟关中和其他地方一样,都属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主权国家!由此看来,诸葛亮对南中的各种政策是多么的狭隘!
当然,刘闪并不是否定诸葛亮的功绩,他对诸葛亮极为敬仰。刘闪正是有着一个国家多个民族大一统的思想,才不会“嫌弃”这块蛮夷之地。
刘闪发现了这么大块肥肉,对越巂郡的局部叛乱就没那么在意了,心里考虑更多的,是平乱之后的治理措施,绝不能平乱后一走了之!
“如今之计,朕以为,可令附近边城和各郡县严防死守,待北伐大军归来之后再派兵平乱,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刘闪说道,他现在已经习惯了自己是个皇帝。
“陛下,臣以为,平乱之事宜早不宜迟,迟则生变。”蒋琬上前一步说道。
“不知大将军有何高见?”刘闪问道。
“陛下,臣举荐一人,他只需引兵五千,不出一月就能凯旋!”
“何人?”刘闪欣喜地问道。
“关索!”
“关索?”
刘闪一听到关索二字,顿时震惊不已:难道真有此人?
刘闪读过的《三国志》中并无此人,而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关索在诸葛亮南征时短暂地出现过一次,此后再无关索的记载,并且后人都认为《三国演义》的可信度很低。
一千多年后的很多史学家,都认为关羽只有两个儿子:其中关平是他的义子(实为长子),与关羽一同被斩于临沮;关兴是关羽的亲子,诸葛亮北伐时,关兴出任龙骧将军、左护卫使,不久后因病而死。
民间传说《花关索传》中,曾有关索的详细记载:据说关索随诸葛亮南征时,与孟获之女花鬘交锋,花鬘不敌坠马,关索不忍杀害,便放了她一命;后来关索遭擒,由于花鬘钟情于他,于是二人暗订婚约;孟获归顺之后,二人在诸葛亮的撮合下成婚。
然而,这毕竟是民间传说,其间掺杂了老百姓对关羽将军忠义之举的感慨,“关羽还有个活着的儿子”是所有百姓的美好愿望,他们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陛下,正是关索!前将军关羽的三儿子!”蒋琬自信地说道:“关索之妻花鬘正是南王孟获之女,此次越巂的叛乱,并非孟获挑起!只要关索领兵前往,必得孟获相助,平定叛乱将指日可待!”
此时北伐大军未归,能立刻调动的,只有卫戍成都的六千兵卒,个别大臣担心成都的安全并未表态,刘闪未经考虑就命人传关索进殿。
在等待关索的时候,刘闪了解到,现在的关索正当26岁。建安24年(公元219年)关羽遇害,当时,11岁的关索已经练就一身武艺;关索流落荆州时,曾在匪徒手中救过鲍员外的三女儿,鲍家见关索年少有为,便将三女儿许配于他,此女正是传说中的“鲍三娘”。
后来,关索几经周折回到成都,承父之志欲报效汉室,便投于诸葛丞相帐下效力。
由于张苞、关兴早逝,诸葛亮不忍英雄绝后,几次北伐都没让关索同行。其实,不仅仅是关索,几位将军的后人都被诸葛亮赋予“闲职”。
张飞仅存的次子张绍,虽有一身武艺却只担任了武库令;赵云之子赵广、赵统也被要求前去守孝,守孝期满之后,仍然只负责兵器生产的闲职。
进殿拜见后,关索对南征平乱充满信心,刘闪跟诸葛亮一样,也有着相同的顾虑,问其有何要求时,关索大义凛然地表示:将兄长关兴之子关统、关彝托付给李遗照料,除此之外,再无顾虑。
原来,关羽还有一个女儿,她名叫关凤(关银屏),嫁于李恢之子李遗为妻。刘闪得知原委后自然表示同意,同时对关索的忠义十分钦佩。
同时,刘闪也在感慨:大汉有此忠义之士,何愁复兴无望?
就在关索领命而出准备散朝时,刘闪特意让膳房送来鸡汤。众臣得知,这是几十只斗鸡熬的汤后,无不欣喜万分,感激涕零。
喝过鸡汤后,刘闪没忘记巡视武库的计划。
刘闪了解到,生产制造兵器的地方人员非常复杂,考虑到向宠未归,并且卫戍成都的兵卒已被关索带走,刘闪担心自己遇上影视剧中的行刺事件,让黄晧准备了一驾普通的马车,顺利出宫后直奔武库。
诸葛亮在世时,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本应负责管理宫廷事务和兵器生产、储藏等事务的的“少府”只能处理一些宫内的闲杂之事。
虽然“没有”少府,诸葛亮仍然按照先汉的旧制,设置了“考工令”、“佐弋令”和“武库令”。其中“武库令”专门负责兵器的储存和发放;“考工令”则负责生产刀剑甲胄和攻城器械,“佐弋令”专门负责生产弓弩。
现在的武库令,正是前面提到的张绍,前“车骑将军”张飞的次子。
张绍自然认得刘禅,简单的行礼后,张绍向刘闪介绍了当前各种兵器的数量和性能。
现在的大汉主要以步兵为主,武库内多是刀、剑、长矛、戟、弓箭和弩等常用轻型兵器,现有数量仅够装备1万士卒。
刘闪毕竟来自一千多年后,他对那些近身作战的刀、剑、矛不感兴趣,详细询问了士兵常用的轻弓和重弩的射程。
据张绍的介绍,弓兵常用的普通弓,如果以箭雨的形式呈抛物线射出,其最远距离约在120米左右;如果要精确射击,其有效距离不会超过30米。当然,这只是针对普通士卒,一些臂力惊人的壮卒或将军则另当别论了。
弩比弓箭强得多,但是制造过程繁琐,它的数量也少。弩的张力以“石”为单位,最强的弩张力约为8石,其射程约在280米左右。再强些的则是“蹶张弩”,其射程也不过450米。
这些数据让刘闪有些失望,自己曾看过一些纪录片,里面提到秦、汉时期,有一种射程和杀伤力更强的“床弩”,可自己提出这个词时张绍却一脸的懵逼。
出蜀栈道,狭窄难行,武库内没有大型的攻城器械也在情理之中。另外,刘闪没有见到传说中的“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心头很失望,怀疑是不是历史记载有误。
刚才与张绍交流的过程中,刘闪感觉到极大的障碍,暗想是不是应该将一千多年后的各种计量单位,如“公斤”、“米”、“牛顿”等等全照搬过来。
回宫的途中,刘闪注意到满大街都有女子在活动,各个年龄都有,并不像自己了解到的“封建社会”。
其实,在先汉以及现在的三国时代,女性相对还比较自由,其地位远远高于其后的许多封建王朝,因为儒家礼教对女性的禁锢教条,还只在初级阶段。
汉武帝时期,他不分尊卑和性别任用人才也是一大执政特色。“三从四德”、“三贞九烈”等思想是从宋代才开始兴起,明、清时期到达顶峰,相对于这些时期,汉代的女子,确实比较幸运。
回宫后,刘闪直奔张皇后所在的永宁殿。
这不是刘闪想看看张皇后有多丑,而是她的弟弟张绍向自己提了个“不情之请”:想为姐姐求一封“废后”的诏书和“休妻”的休书!
历史上可能没有这些记载:朝中现在的张皇后名叫张星彩,她是张飞的大女儿,张绍的姐姐;而那个名叫张星忆的张贵人是张飞的小女儿,是张绍的妹妹。
很明显,张绍已经知道,自己的姐姐虽然身为皇后,却入宫十年未得到宠幸,就算贵为皇后又如何?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少府”应该是下属官员最多的官职,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管、乐府、考工、左戈、居室、园匠、东、西织等等。其中很多是宫内杂职,但左戈和考工属军械生产。
最新评论